海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口
海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海地共和國RepiblikAyiti(海地克里奧爾語)Républiqued'Haïti(法語)
國旗
國徽
格言:「自由、平等、博愛」[1]國歌:德薩利訥之歌首都及最大城市太子港官方語言法語、克里奧爾語官方文字法語、克里奧爾語族群黑人(95%)穆拉託人及白人(5%)宗教羅馬天主教政治體制單一制半總統制法律體系歐陸法系政府共和制• 總統阿里埃爾·亨利(代理)• 總理阿里埃爾·亨利
面積• 總計27,750[2]平方公里(第140名)• 水域率0.7%人口• 2019年估計11,244,000[2](第84名)• 密度350.27/平方公里GDP(PPP)2021年估計• 總計341.89億美元(第140名)• 人均2,962美元(第169名)GDP(國際匯率)2021年估計• 總計224.31億美元(第137名)• 人均1,943美元(第161名)貨幣古德(HTG)時區UTC-5• 夏令時-4行駛方位右側行駛電話區號+509ISO3166碼HT/HTI主要節日國慶日:1月1日中央銀行海地共和國銀行人類發展指數▲0.510(第170名)-低吉尼係數41.1(2012年)國家象徵海地共和國國旗地理最高點拉賽爾山(2680m)
網際網路頂級域.ht網站primature.gouv.ht
海地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d'Haïti;海地克里奧爾語:RepiblikAyiti),通稱海地(法語:Haïti,發音:[a.iti];海地語:Ayiti,海地克里奧爾語發音:[ajiti]),是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
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又稱海地島)西半部,東與多明尼加共和國接壤。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印第安土著民族—阿拉瓦克人。
自西班牙入侵並屠殺土著居民後,當地的阿拉瓦克人便急速減少到完全滅絕。
而西班牙的白人殖民主為了補充勞力並自非洲引進大量黑奴,海地從此變成黑人國家,開展農業經濟。
海地為世上第一個非裔黑人主導、奴隸起義建國的國家,美洲在被殖民地化後第二個獨立的國家,和加勒比地區第一個獨立的地區(也是世界上第三個共和國和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在2012年,海地更宣布其有意尋求在非洲聯盟的準會員地位。
海地是美洲黑人人口比例最大(95%以上)的獨立共和國。
然而,該國與人口以拉丁裔為主的鄰國多明尼加發展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海地是美洲最貧窮國家,2021年人均年所得1943美元、處於低人類發展指數,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2019年,海地的人均預期壽命為64歲。
目次
1歷史
2地理
3政治
3.1行政
3.2立法
3.3司法
3.4主要政黨
3.5外交
3.6行政區劃
3.7軍隊
4經濟
5社會
5.1人口
6文化
6.1宗教
6.2音樂
6.3飲食
6.4節日
7交通
8圖集
9參考文獻
10外部連結
11參見
歷史[編輯]
1510年,泰諾象形字的篇章記述了傳教士抵達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故事
法國僱傭的波蘭傭兵與海地起義軍之間的戰鬥。
主條目:海地歷史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土著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
1492年12月六日哥倫布航行至此,將該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西班牙島),1502年正式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受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天花流行病影響和西班牙殖民者對土著居民的大肆屠殺,當地的阿拉瓦克族人很快便被種族滅絕了。
而後西班牙白人殖民者遂從非洲販運大量黑奴,成為島上主要的勞動力。
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稱為法屬聖多明戈。
1791年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海地人發動獨立戰爭,成為拉丁美洲最早爭取獨立的國家。
1804年,起義軍攻占太子港,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1822年至1844年,海地曾佔領同島的東部地區(今多明尼加)。
海地獨立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體制,政局動盪,獨裁者不斷上台又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一百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
1957年,依託軍隊,杜瓦利埃贏得1957年海地大選,作為民間運動領袖,當選為海地總統,建立起家族統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
之後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
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亦遭軍事政變破壞。
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
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
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總統。
2004年2月,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該國,展開流亡至2011年。
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歷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
2006年2月7日,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3]。
2月16日,臨時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希望黨總統候選人普雷瓦爾在總統選舉中獲得51.15%的選票獲勝[4],任期至2011年。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芮氏規模7.0的地震,震央距離首都太子港16公里,震源較淺破壞力極強。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周二16時53分。
隨後又相繼發生了規模5.9和5.5兩次餘震。
太子港大量建築倒塌,初步估計死亡規模將達到10-20萬人。
官方收殮了約15萬具遇難者屍體,但相信還有20萬人埋在廢墟中,這意味著死亡人數可能高達35萬。
2021年7月8日,時任總統弗內爾·摩依士遭遇刺殺身亡,使即將卸任的代理總理克勞德·約瑟夫代行總統職務,並宣佈海地進入戒嚴狀態[5]。
7月21日,海地政府依照摩依士生前的指派,由阿里埃爾·亨利正式就任總理,並接手代行總統職務,約瑟夫則回任外交部長。
[6]同年8月14日,時隔11年海地再度發生芮氏規模7.3的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隨後又發生多次餘震。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20時29分,目前地震已造成1419人死亡、5700人受傷[7][8][9];就任總理不久的阿里埃爾·亨利在當天上午宣布海地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為期一個月;聯合國正努力支持當地救援工作的展開,世界衛生組織已開始評估為當地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的可能性。
地理[編輯]
主條目:海地地理
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國土面積27,750km²,其中27,560km²是陸地,190km²是內水。
海地的海岸線長1,771km,與鄰國多米尼加的邊境長360公里。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海岸十分曲折,但是沿海只有少數幾個附屬島嶼。
海地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具有明顯的山地特徵,分為四條大致平行的東西走向山脈。
在地質上,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並非像科迪勒拉山系那樣形成於晚白堊紀或古近紀的阿爾卑斯褶皺運動,而是屬於新近紀的斷層構造產物,其地殼構造運動自上新世開始,至更新世還在繼續。
海地境內最高點PiclaSelle高度為海拔2,680米。
海地有各種熱帶氣候類型,平原地區一般乾旱,山區一般濕潤,在科迪勒拉山則可見高山寒帶氣候。
地形對濕度的影響很強,例如在信風的向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905毫米(海地的勒博內),同一地的背風坡則只有559毫米(戈納伊夫)。
海地境內可分為北部平原、北部山脈、中央高原、海地西北山地、海地中部山地、阿爾蒂博尼特、居爾德薩克、萊奧甘、南部山脈等九個自然景觀區。
由於長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旱生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葉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
海地的自然資源包括鋁礬土、銅、碳酸鈣、黃金、大理石和水力。
海地境內最長的河流為阿蒂博尼河。
該國沒有可通航河流。
海地的領海線為12海里,毗鄰區為24海里,專屬經濟區為200海里。
首都太子港衛星照,NASA圖片
政治[編輯]
海地國家宮(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倒塌)
聯合國海地穩定化任務組在2006年執行一次任務(照片作者:Patrick-AndréPerron)
主條目:海地政治
按照1987年制定的海地憲法,海地是一個單一制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
行政權由政府實行,政府首腦為總理。
立法權由政府和國民會議的參眾兩院分享。
行政[編輯]
海地總統由選民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最多連任兩屆。
總理人選由總統指定,國民議會批准。
總理任命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其執政綱領需要得到國民議會的信任案批准。
海地政府的部包括:
農業、自然資源與農村發展部
商業和工業部
財政和經濟部
外交部
情報協調部
內政和國防部
司法部
國民教育、青年和體育部
計劃及外國援助部
公共衛生和人口部
公共工程、運輸和通信部
社會事務部
立法[編輯]
海地國民議會是海地的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參議院有30名議員,每個區各3名議席,每兩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
眾議院有119名議員,每四年改選一次。
司法[編輯]
海地屬於大陸法系國家,其法律以羅馬法為基礎。
最高司法權歸海地最高法院。
海地接受海牙國際法庭的裁決。
主要政黨[編輯]
希望陣線(FwonLespwa/Frontdel’Espoir)
國家民主進步大會(RassemblementdesDémocratsNationauxProgressistes)
Respè黨
重建海地基督教全國聯盟(UnionNationaleChrétiennepourlaReconstructiond’Haïti)
建立新海地基督教運動(MouvementChrétienpourBatiruneNouvelleHaïti)
人民奮鬥組織(OganizasyonPèpKapLité)
民主同盟黨(Alyans/AllianceDémocratique)
國家重建陣線(FRN)
國家和解獨立運動(MouvementIndépendantpourlaRéconcilationNationale)
外交[編輯]
參見:海地外交
參見:中華民國-海地關係
海地是聯合國、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加勒比共同體的成員。
有三十餘國際和地區組織在海地設立了常駐機構。
2010年1月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迅速展開救援,並向海地提供經濟援助。
爭取投資和援助、協調各國參與重建是當前海地外交重點之一。
海地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設商貿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
海地地圖
海地行政區劃
主條目:海地行政區劃
海地分10個區:
阿蒂博尼特省
中央省
大灣省
尼普斯省
北部省
東北省
西北省
西部省
東南省
南部省
軍隊[編輯]
主條目:海地軍隊
海地國防部是武裝力量的主體。
[10]前海地武裝部隊於1995年復員,但目前正在進行重組。
[11]目前海地的國防力量是海地國家警察,它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特警隊,並與海地海岸警衛隊一起工作。
2010年,海地國家警察有7,000人。
[12]
經濟[編輯]
海地的產品出口在28個顏色編碼的類別的圖形化描述
首都的貧民區
2010年1月20日,婦女在太子港市場
主條目:海地經濟
海地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中,海地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170位,與鄰近普遍是評級為高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2004年,海地的GDP(按購買力計算)為120.5億美元,排名第145位;人均GDP為380美元,排名第150位。
2004年海地通貨膨脹率為22%,外債為14億美元。
十分之七的海地人每天所得只有一至二美元。
海地貨幣為古爾德(Gourde),縮寫為HTG,一古爾德合100生丁。
海地的經濟以自主農業為主。
大部分農民在自己擁有的小塊土地上耕作,僅提供基本的口糧。
自己餬口不獲利的小農場占全國耕地總數的70%。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海地獨立後亞歷山大·佩蒂翁將面積廣大的甘蔗種植園拆分成小地產分配給黑人所致(1791年海地的糖出口量為74,000噸,1825年跌至20,000噸,1960年為15,000噸)。
在1791-1802年海地黑人起義期間,北部乾燥平原上的白人建立的灌溉系統被黑人奴隸破壞,至19世紀初因老化失修被徹底廢棄,導致占海地人口50%的北海地人只能在占全國耕地總面積17%的耕地上生活。
1915年-1934年美國占領海地期間,白人重新在海地北部建立了一些大農場,其面積占全國耕地的7%,但提供了海地全國30%的農業產量。
雖然又要過著出口給美國白人貿易商的日子,但海地這下才基本保住溫飽。
1987年之前,海地國內生產的稻米仍能供給國內需求,因此當時海地人以稻米為主食,但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任內(1992年-2000年),柯林頓政府施壓海地政府調降美國稻米進口關稅從35%到3%,美國產稻米過於強勢,竟佔海地民眾稻米年消費總量40萬公噸的4分之3。
農業生產基礎完全被摧毀,柯林頓在聯合國駐海地特別大使任內因此道歉。
現在海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和高粱。
北方有少量旱稻,阿蒂博尼特區有7萬公頃的水稻田。
木薯、甘薯、山藥等塊莖作物和香蕉僅供海地本國居民食用,並不出口。
海地的主要經濟作物是咖啡,其種植面積約14萬公頃,其出口量在2.2萬噸至4萬噸之間浮動。
次要的經濟作物包括甘蔗和劍麻。
2004年,海地的出口總額為3.38億美元,最大的出口對象是美國(占海地出口總額的81.8%),其次是多米尼加和加拿大。
糧食是海地最主要的進口商品,其次是紡織品和其他消費品。
2004年海地的進口額為10.85億美元,最大的進口國是美國(占海地進口總額的52.9%),其次是多米尼加、日本和德國。
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
1960年代在阿蒂博尼特河谷也在白人協助下建立了水力發電廠,首都太子港有水泥、麵粉、製鞋、紡織、肥皂、製藥、飲料、植物油、塑料、家具、釀酒等小型消費工業,北部平原有劍麻加工廠,累凱平原的甘蔗種植區有糖廠。
海地的失業率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
海地政府曾致力於發展旅遊業,並曾經設立了專門的旅遊部。
到1956年,海地的外國遊客已經達6.6萬人,主要是來自北美的遊客,他們為海地政府帶來了除咖啡出口外的第二大外匯所得(1961年為1000萬美元)。
1962年後,由於政治動盪和愛滋病,來自外國的遊客數量大大下降。
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在1995財政年度至1999財政年度之間,美國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用於購買食品、農業發展、教師培訓、計劃生育和健康保障計劃。
美國和平隊和其他民間慈善組織也向海地派出援助人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開發協會也向海地提供了財政援助。
社會[編輯]
人口[編輯]
主條目:海地人口
根據2008聯合國報告估計,海地的人口980萬[13],分布非常稠密。
大多數人居住在沿海地區和山谷的平原。
大約95%的海地人是西非黑人的後裔,剩餘大多是穆拉托人。
93%的海地人住在農村和2,000人以下的小城鎮。
85%的人口從事農業。
穆拉托人地位高,多數住在太子港從事政治和工商業,黑人住在叫康拜特的西非式小村從事農作或當兵及從事低技術工作。
海地人按黑人血統區分社會地位,黑人血統愈少地位愈高。
法語是政府語言之一,但只有10%的人講法語。
所有的海地人都會說另外一種官方語言——海地克里奧爾語。
年青人和商人現在開始講英語。
海地的主要宗教是羅馬天主教,雖然大部分人都有私下信仰巫毒教。
海地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太子港,位於戈納夫灣內,人口兩百多萬。
北方的海地角是海地的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曾經是法屬聖多明克的首府和海地的首都,城中有許多高大華麗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
在城南十八公里處,有曾經統治海地北部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國王仿照德國波茨坦宮殿建造的逍遙宮(PalaisSanssucci)廢墟,和拉費埃爾城堡遺址(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編輯]
主條目:海地文化
宗教[編輯]
主條目:海地宗教
海地人口約85%宣稱信仰基督宗教,絕大多數目前從屬於羅馬天主教。
海地有相當多虔誠的天主教基督徒,國內亦有不少殖民時期建立的天主教堂。
另有相當數量海地人信奉伏都教(又稱巫毒教)。
這種起源自非洲的傳統多神教,同時融入了一些源於天主教文化傳統的魔鬼崇拜的元素,因而為傳教士所不齒。
該教因法國人由非洲擄走大量黑人到法國的殖民地做奴隸,從而傳入海地。
前總統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就曾利用此崇拜,建立名為「通頓馬庫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裝,嚴格控制人民。
在2003年巫毒教成為海地兩大官方宗教之一。
音樂[編輯]
主條目:海地音樂
海地人信仰的伏都教認為音樂是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間的橋梁和中介,這對海地音樂影響極為深遠,海地流行的各種音樂體裁,差不多都與伏都教的宗教儀式以及社會禮儀有關。
飲食[編輯]
主條目:海地烹飪
當地典型食物
海地的烹飪受法國飲食影響很大,但是也有許多當地特色。
大米和豆子是主要的食物。
海地人喜食橄欖油飯。
其作法為:先把水燒開後下米,然後倒入橄欖油,飯熟後過冷水再塗上牛油,上火燜至水乾。
海地居民多吃兩餐。
其他常見食物和調料包括豬肉、羊肉、雞、魚、玉米粉、秋葵、茄子、番茄、紅辣椒、綠辣椒、車前草、芹菜、洋蔥、芫荽、大蒜。
民族菜有辣椒炸豬肉、玉米粉鯉魚、豌豆或牛肉大米飯、香蕉、甘薯和山藥。
城鎮居民多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飲料。
農民常食用芒果、山藥、豆類、甘薯和玉米等。
只有在節日裡,才食用肉、蛋和奶類。
節日[編輯]
主條目:海地節日
交通[編輯]
主條目:海地交通
海地觀光巴士
傳統觀光區
海地的交通並不發達。
該國只有一條長約135公里的鐵路,從太子港向北通往阿蒂博尼特平原的韋雷特。
由於乘客人數下降,這條鐵路在1960年終止了客運服務(該年的乘客只有2,200人次)。
在北方的甘蔗和劍麻種植園中,有總長度約120公里的私有窄軌鐵路。
海地國內的公路總長度約3,000公里,大部分公路的路面情況很差,在雨季無法通行。
唯一的一條全天候柏油公路位於太子港與海地角之間。
海地的國內貨運和客運依賴於卡車和騾馬,短距離旅行則徒步完成。
海地約有500條帆船從事沿海貨運業務。
由於缺乏公路,海地建立了一個相對稠密的國內空中交通網,全國有八座機場。
太子港有一座國際機場(詳見杜桑·盧維杜爾國際機場)。
海地的主要對外出口也通過太子港的港口進行,該港有長約600米的混凝土棧橋碼頭,是在該城建城200周年時由國際商品交易會捐贈的,可以同時停泊4艘海輪,港區北部是漁船和貨船的泊位。
海地角是第二大外貿港口,和平港(Port-de-Paix)是最大的鋁礬土出口港。
圖集[編輯]
中產階級社區,部分人家裝有衛星碟收看美國電視
食物救濟站
參考文獻[編輯]
^海地憲法第4條.[2015-07-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2.02.1CIAFactbook.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CIA).[2018-1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1).
^冷彤,周確,海地選民踴躍參加大選部分地區計票工作已經開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海地官方宣布普雷瓦爾贏得總統選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海地總統遇刺身亡警方稱殺死4名僱傭兵-RTHK.news.rthk.hk.[2021-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中文(臺灣)).
^海地20日成立新政府總理為摩依士生前指定人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21/7/20
^Haïti-FLASH :Séismedemagnitude7.2danslesNippes.HaitiLibre.[2021-08-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賴筱青.海地地震死亡人数升至304人.聯合早報.2021-08-15[2021-08-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中文).
^7.2magnitudeearthquakehitsHaiti;atleast304killed.美聯社.2021-08-14[2021-08-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英語).
^MissionsetAttributionsduMinistèredelaDéfense.MinisteredelaDefense.[21October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Haitiastepclosertohavingarmyagain.USAToday.16September2013[29January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Sadowski,Dennis.HopeandstrugglesremaininHaitisixmonthsafterearthquake.FloridaCatholic(Orlando,Florida).6–19August2010:A7.
^Countryprofile:Haiti,BBCNews,10November2008.Retrieved2010-02-16.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海地
海地政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海地照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海地歷史
海地國家元首列表
2010年海地地震
閱論編美洲北美洲
加拿大
美國
中美洲中美地峽
墨西哥
貝里斯
哥斯大黎加
薩爾瓦多
瓜地馬拉
宏都拉斯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加勒比海
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
巴貝多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格瑞那達
海地
牙買加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千里達及托巴哥
南美洲
阿根廷
玻利維亞
巴西
智利
哥倫比亞
厄瓜多
蓋亞那
秘魯
巴拉圭
蘇利南
烏拉圭
委內瑞拉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安圭拉(英)
阿魯巴(荷)
古拉索(荷)
荷屬聖馬丁(荷)
英屬維京群島(英)
百慕達群島(英)
開曼群島(英)
福克蘭群島(英)
法屬圭亞那(法)
格陵蘭(丹)
瓜德羅普(法)
馬丁尼克(法)
法屬聖馬丁(法)
聖巴泰勒米島(法)
蒙哲臘(英)
納弗沙島(美)
聖皮耶與密克隆(法)
波多黎各(美)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英)
土克凱可群島(英)
美屬維京群島(美)
世界政區索引·非洲·亞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各國首都列表
閱論編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參與國家/地區正式成員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比利時
貝寧
保加利亞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麥隆
加拿大
維德角
中非共和國
葛摩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象牙海岸
吉布地
多米尼克
埃及
法國
加彭
希臘
幾內亞
幾內亞披索
赤道幾內亞
海地
寮國
黎巴嫩
盧森堡
馬達加斯加
馬里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摩爾多瓦
摩納哥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
尼日
北馬其頓
加拿大魁北克省
羅馬尼亞
盧安達
聖露西亞
聖多美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瑞士
查德
多哥
突尼西亞
萬那杜
越南
比利時法語社群
準成員
賽普勒斯
加納
新喀里多尼亞
卡達
觀察員
阿根廷
奧地利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大韓民國
哥斯大黎加
克羅埃西亞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愛沙尼亞
喬治亞
匈牙利
科索沃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莫三比克
安大略
波蘭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多明尼加
捷克
泰國
烏克蘭
烏拉圭
歷任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阿卜杜·迪烏夫→米歇爾·讓→路易絲·穆斯基瓦博相關
法語國家和地區列表
法語系運動會
法國電視國際五台
閱論編2010年海地地震國際響應(按照國家排列)-傷亡情況(英語:Casualtiesofthe2010Haitiearthquake)受影響地區
海地
西部省
太子港區
太子港
佩蒂翁維爾
卡勒弗
格雷西耶
萊奧甘區
萊奧甘
東南省
雅克梅勒區
雅克梅勒
設施損毀
克里斯多福酒店
聯合國穩定團
蒙大拿酒店
亞力斯酒店
聖三一大教堂(英語:HolyTrinityCathedral,Port-au-Prince)
總統府
國會
太子港主教座堂
太子港機場
太子港港口
傷亡情況(英語:Casualtiesofthe2010Haitiearthquake)
喬治·安格拉德(英語:GeorgesAnglade)
赫迪·阿納比
齊爾達·阿恩斯
保羅·丹尼斯(英語:PaulDenis(Haitipolitician))
山姆·迪克森(英語:SamDixon(humanitarian))
吉米·歐
若瑟·繆特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5304382b(data)
FAST:1205135
GND:4022974-9
HDS:003385
ISNI:000000040466965X
LCCN:n79053108
NARA:10044783
NDL:00562822
NKC:ge134199
NNL:000975342
VIAF:12891999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海地&oldid=70541026」
分類:法語圈國際組織參與國海地加勒比地區國家大西洋國家北美洲島國共和國前西班牙殖民地前法國殖民地前美國殖民地法語國家地區180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聯合國會員國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含有海地克里奧爾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Kotava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KongoGĩkũyũ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Madhurâ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aničhib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Seediq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海地 - 貿易俱樂部
首都 太子港(Port-au-Prince)。 面積 27,750平方公里人口 11,198,240人(CIA 估計至2021年7月)。 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伏都教語言 官方語言為克雷奧語(Cr...
- 2海地人口2022总人数 - 排行榜123网
海地人口2022总人数 ; 人口总计:11,642,483 ; 世界排名:82 ; 人口增长率:1.24 % ; 面积:27,750 平方公里 ; 首都:太子港.
- 3台灣唯二「千萬人口」邦交國海地、瓜地馬拉訪台談條件?
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又稱海地島)西半部,「東與多明尼加共和國接壤」,人口數約1064萬人,聯合國開發 ...
- 4海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地共和国(法語:République d'Haïti;海地克里奧爾語:Repiblik Ayiti),通称海地( ... 海地是美洲黑人人口比例最大(95%以上)的獨立共和國。然而,該國與人口...
- 5海地- 來自維基導遊的旅行指南
警告:2021 年7 月7 日,海地總統Jovenel Moïse 被暗殺。 ... 避免前往海地旅行,因為暗殺可能會導致緊張局勢升級。 ... 人口, 8,308,504(July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