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物種- 兩棲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些分布廣泛且數目眾多的兩棲動物如沼蛙(Sylvirana guentheri)和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在不同高度的生境均可找到。

在有記錄的24種原生兩棲動物 ... 2021/11/01 跳至内容 自然護理香港生物多樣性網頁香港物種兩棲類 兩棲類 香港的兩棲類 緒言 香港兩棲類的多樣性 香港兩棲類的保育 保育措施 在野外觀察兩棲類 香港蛙類叫聲 觀賞兩棲類的守則 參考資料 緒言 兩棲動物部分時間在水中生活, 部分時間在陸地生活,是水陸兩棲的動物。

雖然不同種類的兩棲動物有著不同的外貌和生活習性,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例如,牠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溫度而變化,屬變 溫動物;身體表面濕潤、並無鱗片或毛髮覆蓋;最顯著的是牠們的生活史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由卵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在水中生活;第二個是當蝌蚪長大後,進行「變態過程」,生長出肺部和四肢,並離開水體 變成在陸上生活的成體。

兩棲動物可分為有尾目(Caudata)和無尾目(Anura)兩大類。

有尾目特徵是身體修長、擁有長尾巴和明顯的頸部,在水中或陸地生活。

香港的有尾目只有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hongkongensis),這種瘰螈在清澈的山溪棲息,在本港的低地和高山均有分布。

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hongkongensis) 無尾目包括蛙和蟾蜍。

牠們沒有明顯的頸部,成體並沒有尾部。

牠們的幼體在水中生活,但成體卻主要在陸上棲息。

蛙一般表皮濕潤、趾間有蹼、善泳,通常在離水不遠的地方棲息。

香港的蛙有24種,包括只於大嶼山有記錄的白刺湍蛙(Amolopsalbispinus)。

本地蛙類的體型分別很大,例如體長只有約1.5厘米的盧氏小樹蛙(Liuixalusromeri)及體長超過14厘米的棘胸蛙(Quasipaaspinosa)。

盧氏小樹蛙(Liuixalusromeri) 棘胸蛙(Quasipaaspinosa) 蟾蜍一般皮膚乾而粗糙,長滿疣凸,趾間無蹼。

香港的蟾蜍類只有3種,包括常見且全港均有分布的黑眶蟾蜍(Duttaphrynusmelanostictus),這種蟾蜍的頭部兩側有可分泌毒液的腺體。

其餘兩種蟾蜍:短腳角蟾(Megophrysbrachykolos)和劉氏掌突蟾(Leptobrachellalaui)則只在山溪出沒。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melanostictus)頭部兩側可分泌毒液的腺體 香港兩棲類的多樣性 按此下載《 香港兩棲動物名錄》。

香港的兩棲動物種類十分豐富,在 中國原產的兩棲動物中,約有百分之 七 可以在香港找到。

這主要歸因於香港擁有多種不同的生境,由高山的溪流至低窪的濕地(如農地),都有為高山種(如棘胸蛙、劉氏掌突蟾等)或低地種(如花姬蛙Microhylapulchra、花細狹口蛙Kalophrynusinterlineatus等)提供了合適的生境。

一些分布廣泛且數目眾多的兩棲動物如沼蛙(Sylviranaguentheri)和澤蛙(Fejervaryalimnocharis),在不同高度的生境均可找到。

在有記錄的24種原生兩棲動物當中,只有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特有種。

至於曾經被認為是特有種的香港瘰螈及香港湍蛙,其後亦被發現分布於廣東一帶。

香港兩棲類的保育 雖然兩棲動物可水陸兩棲,牠們仍十分倚賴水源生活,尤其是作為繁殖地。

香港急速的城市發展破壞了不少作為兩棲動物重要生境的低窪濕地, 導致一些低地物種數量明顯減少,例如,昔日棲息於稻田但近年來再找不到蹤影的尖舌浮蛙(Occidozygalima)便是其中之一 。

個體的生存,尤其一些較敏感的兩棲動物,因牠們具滲透性的皮膚很容易受污染物影響,亦受到水源污染及酸雨等威脅。

儘管如此,一些 適應性較高的種類如沼蛙和黑眶蟾蜍,在污染的生境中仍十分常見和分布廣泛。

至於保育方面,Fellowesetal.(2002)確認了12種在本地、區域性或全球性保育方面需 要關注的兩棲動物。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兩棲及爬行動物工作小組於2002年開始在全港進行基線調查,並根據這項調查的最新結果,以及通過與本地兩棲及爬行動物學家交流,檢討兩棲動物的保育狀況。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某些兩棲動物在以往並未完全如實記錄,因此這次檢討修訂了具保育價值的兩棲動物名單,並確認了盧氏小樹蛙和棘胸蛙等在保育上需 要我們的關注。

盧氏小樹蛙 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特有種,換言之,牠只在香港出沒。

盧氏小樹蛙亦是本港體型最細小的蛙,背部有一「X」型的斑紋。

這種蛙原本分布於大嶼山、南丫島、蒲台島及赤鱲角。

由於赤 鱲角興建機場的關係,在那裏的盧氏小樹蛙被人工繁殖及搬遷到新界和香港島的合適生境。

其後的監察工作發現,這些被遷移的種群成功在新地點生活和繁殖。

現時盧氏小樹蛙的種群情況穩定,但是細小的盧氏小樹蛙仍受到如生境破壞等威脅。

盧氏小樹蛙的生存有賴我們通過劃定保護地區或規劃大綱圖上的保育區來保護牠們主要的生境,而其他的保育工作,如物種的定期監察,亦是保護這種特有兩棲動物的重要 一環。

盧氏小樹蛙(Liuixalusromeri) 棘胸蛙 棘胸蛙是本港體型最大的蛙,分布只局限於大帽山一帶的山溪。

棘胸蛙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

雖然這品種因分布於郊野公園範圍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由於牠們的分布範圍極狹窄,定期監察對牠們的保育十分重要。

棘胸蛙(Quasipaaspinosa) 保育措施 本港3種兩棲動物香港瘰螈、香港湍蛙和盧氏小樹蛙均受到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所保護,狩獵或滋擾這些品種或牠們的卵均屬違法。

香港湍蛙(Amolopshongkongensis) 香港所有兩棲動物均可在現有的保護地區內找到(即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這些保護地區包括了一些兩棲動物的重要生境,因而防止了城市發展對生境的威脅。

例如位於大嶼山昂坪的一條屬季節性的溪流,及周遭的樹林和灌叢,由於是盧氏小樹蛙重要的繁殖地點,已被指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而作為稀有的棘胸蛙唯一的生境-位於大帽山山頂的溪流及周遭的生境-大部分範圍亦屬郊野公園或「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除此以外,漁護署亦制定了一份針對盧氏小樹蛙的保育計劃,內容以定期監察種群的出沒和生境的狀況為主。

 教育市民亦是保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

為此,本署製作了一本詳盡的香港兩棲動物圖鑑《蛙蛙世界》,藉此提升市民對這類動物的認識。

在野外觀察兩棲類 蛙和蟾蜍都喜歡隱藏和晝伏夜出,因此日間很難一睹牠們的真貌。

牠們最愛躲藏在石底、巖隙、落葉下或灌叢中。

蛙和蟾蜍一般在水源附近居住,沼澤、池塘、山溪和農田等生境皆是尋找牠們的好地方。

初春至夏季是兩棲動物的交配季節,此時牠們會比較活躍,觀賞正合時宜。

每逢交配季節,清晨或黃昏都可在山溪、沼澤、池塘和農田聽到林林總總的兩棲動物求偶鳴聲。

此外,依附在樹枝上或在井和水缸之上的斑腿泛樹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的卵團亦易於辨認。

不同種類的蛙類會發出不同的鳴聲,所以在交配季節時可靠辨別鳴聲去進行蛙類的調查。

例如花狹口蛙(Kaloulapulchra)的鳴聲很像牛的叫聲,極容易辨別出來。

在較寒冷的季節裏,雖然並不容易在空曠的野外見到蛙和蟾蜍,但在一些引水道的洞裏卻可發現牠們的蹤影。

斑腿泛樹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的卵團 跟蛙和蟾蜍不同,香港瘰螈在較寒冷的九月至翌年三月繁殖。

而大部分蛙和蟾蜍於氣溫較低時不再活躍。

這段期間,在清澈的溪流裏很容易發現香港瘰螈的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體。

蛙和蟾蜍的蝌蚪跟成體在外貌上截然不同,但香港瘰螈的幼體卻看似縮小了的成體,不過身上有可見到羽毛狀的外鰓。

香港蛙類叫聲 每種蛙類各有獨特的叫聲,我們可憑著鳴聲分辨牠們。

蛙類的叫聲有多種溝通功能,其中最常聽到的是求偶鳴聲,每逢繁殖季節,雄蛙便會鳴唱來吸引雌蛙。

中文名稱 學名 蛙類叫聲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melanostictus 劉氏掌突蟾 Leptobrachellalaui 短腳角蟾 Megophrysbrachykolos 花細狹口蛙 Kalophrynusinterlineatus 花狹口蛙 Kaloulapulchra 粗皮姬蛙 Microhylabutleri 飾紋姬蛙 Microhylafissipes 花姬蛙 Microhylapulchra 澤蛙 Fejervaryalimnocharis 虎紋蛙 Hoplobatrachusrugulosus 大頭蛙 Limnonectesfujianensis 小棘蛙 Quasipaaexilispinosa 棘胸蛙 Quasipaaspinosa 沼蛙 Sylviranaguentheri 闊褶蛙 Hylaranalatouchii 長趾蛙 Hylaranamacrodactyla 台北蛙 Hylaranataipehensis 盧氏小樹蛙 Liuixalusromeri 斑腿泛樹蛙 Polypedatesmegacephalus 觀賞兩棲類守則 翻開石塊和木頭等物件來搜尋兩棲動物時,要謹記把這些石塊和木頭放回原處; 用電筒仔細觀察一些小洞和隙縫,但小心可能藏匿在內的蛇; 細心聆聽不同蛙類的叫聲,嘗試把牠們分辨出來; 有些兩棲動物會透過皮膚分泌一些含微毒的分泌物,因此接觸過兩棲動物後必須洗手; 不要破壞植物、滋擾野生動物或破壞牠們的生境; 切勿污染水源; 切勿隨地丟棄垃圾。

參考資料 Xie,F.,Lau,M.W.N.,Stuart,S.N.,Chanson,J.S.,Cox,N.A.andFischman,D.L.(2007).ConservationneedsofamphibiansinChina:areview.ScienceinChina SeriesC:LifeSciences50(2):265-276. Zhao,E.andAdler,K.(1993).HerpetologyofChina.Oxford(Ohio):SocietyfortheStudyofAmphibiansandReptilesincooperationwithChineseSocietyfortheStudyofAmphibiansandReptiles.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2000) 。

《中國兩棲動物圖鑒》。

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卡遜、劉惠寧、鮑嘉天(1998)。

《香港的兩棲和爬行類》(第二版)。

香港:香港市政局。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2002) 。

《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鑒》(第二版)。

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

陳堅峰、張家盛、賀貞意、林峰毅、鄧詠詩(2005)。

《蛙蛙世界》。

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

楊懿如 (2002) 。

《賞蛙圖鑑 》。

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

趙爾宓(1998)。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兩棲類及爬行類》。

北京:科學出版社。

上一頁  返回頁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