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界的聖杯「黎曼猜想證明」,是否已被人類得手?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阿蒂亞(Michael Atiyah)正準備發表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的證明。
阿蒂亞無疑是第一流的數學家,獲獎無數,包括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費爾茲獎(Fields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分析/評論
專欄
數學妙用
科學傳播
透視科學
數學界的聖杯「黎曼猜想證明」,是否已被人類得手?
科學大抖宅
・2018/09/24
・3355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530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MichaelAtiyah(1)
Riemannhypothesis(1)
千禧年大獎難題(1)
海德堡桂冠論壇(3)
黎曼(1)
黎曼猜想(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2018年9月24日,台灣時間下午3點45分,全球的數學家和數學迷們,都將目光聚焦於德國的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LaureateForum);世界各地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每年一度聚集於此,和獲邀的學界大師進行交流。
演講台上,英國頂尖數學家麥可.阿蒂亞(MichaelAtiyah)正準備發表黎曼猜想(Riemannhypothesis)的證明。
阿蒂亞無疑是第一流的數學家,獲獎無數,包括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費爾茲獎(FieldsMedal)和阿貝爾獎(AbelPrize)。
1929年出生、89歲高齡的他,於數天前宣佈,用「基進的新途徑」(radicallynewapproach)解決了困擾數學家達159年的黎曼猜想,並會在海德堡桂冠論壇發表。
IsSirMichaelAtiyahgivinglectureonMondaySept.25@#HLF18?Yes.
WillhepresenentingaproofoftheRiemannHypothesis?Yes,thatiswhathisabstractsays.pic.twitter.com/v1dJhUUUEk
—HeidelbergLaureateForum(@HLForum)2018年9月20日
什麼是「黎曼猜想」?
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GeorgFriedrichBernhardRiemann,1826-1866)在他的論文〈論小於給定數值的質數數目〉中,首次提及這個猜想。
德國數學家黎曼(GeorgFriedrichBernhardRiemann)source:Wikimedia
如我們國中所學,像2、3、5、7、11、13…等等,這些除了1跟自己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數整除的數,稱為質數;而所有大於1的正整數,都能夠以質數的乘積來表示,例如66=11×3×2。
質數的概念很簡單,但是,如果我們問:「比某個特定數值要小的質數有多少個呢?質數在整個數列中的分布情況又是如何?」那就不是容易的問題、甚至是讓數學家們頭痛不已的問題。
黎曼在該篇論文中發現,質數的分布跟某個函數有著密切關係──該函數現被稱為黎曼ζ函數(Riemannzetafunction);它的長相如下:
這看起來並不嚇人,起碼跟國中學過的無窮級數並沒有太大差別。
上述式子裡,s是複數,可以寫成s=a+bi這樣的形式;a稱為s的實部、b是s的虛部、i則是根號負一。
數學家們可以輕易證明,只要s的實部大於1,那麼整個無窮級數裡,把每一項的絕對值相加後,會得到收斂並趨近於某個定值的結果。
不過,對於s的實部小於1的狀況,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整個級數和可能會發散──但是我們又想要擴充函數的定義,讓它適用更廣泛的範圍,那該怎麼辦呢?
運用一些數學技巧(很恐怖,不要問),針對s的實部小於1的狀況,可以將黎曼ζ函數表示為
當中的Г稱為伽瑪函數(gammafunction)。
藉由這個新的定義,我們發現,當s為負偶數(s=-2,-4,-6…)時,黎曼ζ函數為零──這些s的值,我們稱為平凡零點。
但是,除了平凡零點之外,還有其他一些s的值,能夠讓黎曼ζ函數為零──稱為非平凡零點;它們不但對質數的分布有著決定性影響,實數部份還全都位於零和一之間。
針對這一點,雖然黎曼本人無法證明,但他進一步猜測這些非平凡零點有著共同的特性:
黎曼ζ函數所有非平凡零點的實部都是二分之一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黎曼猜想。
沒想到,這一猜想從1859年被提出,至今已159年,期間有數不清的數學家向其挑戰,卻無人能給出信服的證明。
黎曼猜想真的這麼難證明嗎?為何它讓數學家魂牽夢縈?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希爾伯特(DavidHilbert,1862-1943),於1900年提出了23個他認為最重要的數學問題(其中有好些對二十世紀的數學發展起了莫大影響),當中就包含黎曼猜想。
他曾表示:「如果我能在沉睡一千年後醒來,我的第一個問題將會是:『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嗎?』」
無獨有偶,一百年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1](ClayMathematicsInstitute,CMI)選了當今數學界的七大問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MillenniumPrizeProblems)」),並懸賞一百萬美金,給予能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數學家──其中也包含了黎曼猜想。
事實上,黎曼猜想是唯一同時列於希爾伯特和克雷數學研究所名單上的問題,屹立不搖地等待數學家挑戰。
因為黎曼猜想與質數分布具有密切的關係,一旦被證明,數學家們將對質數的分布位置有更確切的認知,此無疑是數論(numbertheory)這一數學分支的重要突破。
不僅如此,黎曼ζ函數的非平凡零點,也被發現跟某些物理系統具有相似的分布規律,至今無人能給出滿意的解釋。
再者,數學文獻裡,許多數學命題都以黎曼猜想或其推廣的成立為前提;換言之,如果黎曼猜想(及其推廣)被證明,這些基於黎曼猜想的數學命題便能被一舉確認為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樣的數學命題粗略估計至少有上千條。
毋怪乎,有些數學家將黎曼猜想的證明形容為「數學的聖杯」。
有些數學家將黎曼猜想的證明形容為「數學的聖杯」,還好得到這個聖杯不用打聖杯戰爭(誤),卻也不是那麼容易。
source:CucombreLibre@Flickr
黎曼猜想研究於歷史上的進展
在解決黎曼猜想這個終極對手的旅途中,人類是否曾碰上一些小頭目,得以賺取經驗值升級呢?
答案是肯定的。
如同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videogame,RPG)裡,我們大致可將攻擊手段區分為遠距攻擊和近距攻擊兩種,數學家在面對黎曼猜想這個強敵時,也主要從兩方面來著手。
數學家在面對黎曼猜想這個強敵時,就像在RPG遊戲裡我們從遠距和近距離攻擊同時著手。
source:BagoGames@Flicr
一是去實際計算非平凡零點的數值,看看它們的實數部份是否符合黎曼猜想的二分之一;雖然這樣做並無法窮舉所有(也就是無限多)的非平凡零點,而證明黎曼猜想,卻能間接增強我們對黎曼猜想的信心──運氣好找到反例的話,更能一舉否證黎曼猜想。
第二種方式則是直接對黎曼ζ函數下手,利用解析的方式證明黎曼猜想。
在非平凡零點的數值計算上,雖然黎曼自己有算過,卻並沒有發表;到1903年,才終於有數學家給出15個非平凡零點的數值──它們的實部都是二分之一。
1932年,西格爾(CarlLudwigSiegel,1896-1981)從已去世的黎曼的手稿中,挖掘出黎曼計算非平凡零點的方法,大舉推進了此一方向的研究。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因為電腦的發明,計算零點的工作突飛猛進,有一萬個以上的非平凡零點都被確認實部為二分之一。
至2004年,憑藉著更嶄新的計算法,已經有10000000000000(十萬億)個非平凡零點被確認符合黎曼猜想,而且沒有任何反例。
另一方面,也有人利用解析的方式嘗試證明黎曼猜想。
1896年,兩位數學家分別獨立證明了,在複數平面、實數為一的線上沒有零點;換言之,非平凡零點的實部絕不可能為一。
1914年,數學家哈代(GodfreyHaroldHardy,1877-1947)發現,在實數為二分之一的線上,有無限個非平凡零點──即使如此,這並無法保證「所有」非平凡零點的實部均為二分之一;更糟的是,根據哈代和李特爾伍德[2](JohnEdensorLittlewood,1885-1977)於1921年的估計,這些實部為二分之一的非平凡零點,只佔了全部非平凡零點的一小部份比例,趨近於零。
關於上述比例的研究,在1942年,才被塞爾伯格(AtleSelberg,1917-2007)證明其大於零;到了近期的2011年,這個數字被數學家推進到41.05%──當然,距離100%還很遠……
就在黎曼猜想的證明似乎還遙不可及的現今,事情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變化:當代最出名、也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麥可.阿蒂亞,將於本屆的海德堡桂冠論壇發表他對黎曼猜想的證明!
這次的黎曼猜想證明值得期待嗎?
就如同網路上一堆神人自稱推翻了相對論跟量子力學一樣,也有數不清的人,包括數學家,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然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讓學界信服的說法。
這次宣佈證明了黎曼猜想的阿蒂亞,是第一流的數學家,所以確實讓不少人引頸期盼他的成果;只不過,因著阿蒂亞的89歲高齡,也讓一些人懷疑他是否真能提出說服所有人的證明。
無論如何,隨著在海德堡桂冠論壇的發表,數學家們將忙碌好一段時間,仔細檢視阿蒂亞的證明是否存有任何漏洞。
最終結論,要之後才會知道了。
具有「數學王子」美譽的數學家高斯(JohannCarlFriedrichGauss,1777-1855)曾表示:「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而數論是數學的皇后」。
黎曼猜想作為數論領域最重要的猜想、數學的聖杯,一旦被證明,將會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E.Bombieri(2000),ProblemsoftheMillennium:theRiemannHypothesis,ClayMathematicsInstitute.
D.Allen,K.Bonetta-Martin,E.CodlingandS.Jefferies,TheRiemannHypothesis,ThePlymouthStudentScientist,2016,9,(2),249-257.
Riemannhypothesis,Wikipedia.
盧昌海(2015),《黎曼猜想漫談》,五南。
註釋
[1]克雷數學研究所是總部設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非營利私人機構;機構目的在於促進和傳播數學知識。
[2]如果讀者還有印象,2016年台灣上映了介紹數學家拉馬努金生平的電影《天才無限家》;拉馬努金在英國的恩人兼研究夥伴就是哈代和李特爾伍德。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科學大抖宅
35篇文章
・
969位粉絲
+追蹤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
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
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
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黎曼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9/17
鑑識故事系列:吃錯藥,才自殺?
電子紙的發展不再僅限黑白兩色,連彩色也有啦!
攝護腺癌全身性治療——認識荷爾蒙療法及常見副作用
樹木有「精氣」才能茁壯?淺談種樹的眉眉角角——《聆聽樹木的聲音》
0
1
3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3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5
・2927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助人行為(1)
旁觀者效應(4)
社會心理學(7)
群眾效應(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適讀科普文,素養培訓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
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人是樂於當慷慨的英雄?還是甘為保守的小卒?一起揭開助人行為的內心劇場吧!
圖/iStock
搭公車時,目睹身邊的乘客受到他人無端騷擾,你會怎麼做?
見義勇為,立即出手援助!深怕第一個出手反而招來麻煩,還是先觀察一下好了。
當作沒看到,少一事是一事。
這樣的場景常在公共場合發生,多數人會忖量他人行為來評估是否出手助人,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Effect)。
面對單一的待援者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往往會等待他人搶先一步伸出援手。
或許是出於自利心態,也可能是「責任分擔」心理作祟,這樣的旁觀者效應在不同狀態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與衝突,引發社會心理學家想進一步探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動機。
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受傷、被騷擾,多數人選擇旁觀?並非我們沒有同理心或助人之力,主要是在場的人正在觀察,看有沒有人先我一步伸出援手。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們會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造成的後果。
上述提到的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通常是數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會產生的現象,那麼若是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來玩獨裁者遊戲,英雄、小卒現身!
江彥生提到,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當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這名援助者更願意展現「英雄氣概」,援助通常會給得很霸氣!但是,當有好幾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此時似乎沒有展現英雄氣概的機會,若只能當「小卒」,那還是先等看看其他人會不會出手吧!
為了驗證上述心理狀態,江彥生借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中的「獨裁者遊戲」(DictatorGame)來設計實驗。
實驗以匿名方式進行,先支付每位受試者新臺幣200元酬勞,再請受試者擔任援助者的角色。
在絕對自由的情境下,觀察受試者會選擇獨享這200元,抑或將部分所得捐給其他待援者。
實驗結果顯示,手上握有酬勞的人或多或少都願意捐款。
此外,江彥生也發現,比起面對單一待援者,若面對數名待援者時,受試者通常願意捐得更多。
然而,當知道有其他握有酬勞的援助者時,受試者就不會這麼大方了,原因可能出自「責任分擔」心理,甚至可能在援助者之間產生社經地位的比較心態,不想因捐款而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趨於劣勢。
研究結果與「英雄/小卒效應」可說是不謀而合。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選擇是「對稱」的嗎?
「英雄/小卒效應」獲得驗證後,江彥生更想進一步探究的是:在面對眾多援助者時,一個人所減少的慷慨度,比起面對眾多待援者所增加的慷慨度,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是否對稱?
為什麼會談到「對稱」呢?原來在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對稱理論」,源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或譯「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指出,「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比起「獲得」的正面感受,人們更在意損失所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了人類對於「得」與「失」的感受是不對稱的。
那麼英雄和小卒之間的助人行為會是對稱的嗎?在下列圖示中,援助者贈與待援者的金額為「縱軸」,而援助者與待援者的人數比例為「橫軸」。
來看看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的改變。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江彥生)
實驗結果顯示,當援助者的人數超過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下滑的幅度(小卒效應),比起援助者少於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上升的幅度(英雄效應),竟足足多出了一倍之多!
「小卒效應」是「英雄效應」的兩倍強!
換句話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當不了英雄,選擇「縮手」的程度反而更快!即便有當英雄的機會,「出手」也不盡然闊綽。
「英雄/小卒效應」不僅揭露人在面對弱勢者的心理變化,更能運用在線上捐款或募資活動的設計上。
江彥生以「Kiva」平台為例,這是一個和全球微型貸款合作的網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捐款幫助他人,減緩貧窮問題。
平台上的待援者會寫出自己的背景和財務需求,供援助者瀏覽後決定要給予多少經濟支援。
若能利用上述的「英雄效應」,透過調整演算法,調配出最適當的瀏覽分配比例,應能激發援助者最大的英雄氣概,盡量不遺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想當社會心理學家?你必須先是個好導演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家常常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藉由精心設計的實驗,發掘人性的各種衝突與複雜層面。
江彥生談到,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要對組織或社群互動感興趣,關注人格、社會影響力,以及群體的行為狀態。
除此之外,你還需具備設計實驗的想像力。
江彥生笑著說,做實驗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導演!設計實驗有點像在編寫劇本,要先在腦海中沙盤推演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思考如何讓角色之間產生互動。
接著還要讓角色投入實驗情境,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情境中的反應。
正統的社會學像是紀錄片,而社會心理學就像電影,透過劇本的編寫,設計一個實驗情境,觀察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心理反應,以科學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
江彥生的研究室有佔滿整片牆的黑板,上頭用粉筆畫了許多圖式及演算公式,是在反覆推敲不對稱助人行為等研究計畫所留下的思考軌跡。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江彥生卻以銳利的眼光探究每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雖然自嘲是「談話殺手」,但在訪談之間,卻處處顯露江彥生對研究的熱情,藉由剖析當前複雜的社會系統,讓我們更了解芸芸眾生難以言說的內心劇場。
延伸閱讀
Chiang,Y-S.,Hsu,Y-F.(2019).Theasymmetryofaltruisticgivingwhengiversoutnumberrecipientsandviceversa.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73,152-160.江彥生(2021)。
【專欄】英雄氣短,小卒氣長?淺談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中研院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51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為什麼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用line開群聊討論公事,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呢?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擁有水電工執照與人文精神的電腦科學家:希維塔克·帕特爾
SharkieLin
・2020/03/18
・4434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SR值519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普及運算(1)
海德堡桂冠論壇(3)
科學人文(1)
能源監測(1)
行動醫療(2)
電腦協會計算大獎(1)
電腦科學(3)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適讀科普文,素養培訓就從今天就開始!!
希維塔克·帕特爾(ShwetakPatel)為電腦協會計算大獎(ACMPrizeinComputing)2018年的得主,該獎項為電腦科學界僅次於圖靈獎的獎項,與費爾茲獎相同都有40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帕特爾獲獎時僅37歲。
獲獎原因是帕特爾對於人類健康與永續生活,發展出創意與實用性兼具的感測系統。
帕特爾不僅擁有大學教授與創業家等多重身份,他還擁有合格的水工與電工執照。
現為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和電氣工程的特聘教授,同時也是Google健康科技部門的執行長(DirectorofHealthTechnologies,Google)。
他曾經創立過Zensi家居能源監測公司(2010年被Belkin公司收購),以及SenosisHealth健康檢測公司(2017年被Google收購)等。
希維塔克·帕特爾ShwetakPatel。
圖/wikimedia
接下來,就來介紹帕特爾改變世界並且獲得電腦協會計算大獎的研究!
智慧家居能源監測系統
家家戶戶每個月收到帳單時,都知道家裡的用電量以及對應的費用,然而我們並不清楚是用在哪些方面。
若是能收到每個月使用能源與用水的效率報告,就能夠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進而採取行動增加能源效率與節省荷包。
但是,要即時監控家居的能源消耗,一般來說需要裝設非常多感測器才可能辦到。
帕特爾成功發展出一套智慧家居能源監測系統,透過行動裝置就可以監控即時的耗電量與用水量。
他發展的ElectriSense系統(用水則是HydroSense系統),利用既有的電路加上一個感測器(singleplug-indevice),就能把各種電器發出的高頻電磁干擾雜訊(highfrequencyEMInoise)當作訊號辨識對應的來源。
以iPad呈現建築物中每個電器即時的用電百分比
這套系統的發展,源自於複雜的電子交換特性與不同電器都會產生的雜訊,帕特爾藉此建立一套理論模型分析電器開關(稱為事件)的雜訊,並由使用者協助機器學習的程式訓練,最終發展出一套精確的預測系統。
這套系統的精確度,甚至可以藉由輕微的公差來區分型號相同的電子產品。
考慮到感測器的易用性與持久性,帕特爾發展出可以維持25年、低耗電的無線感測系統與晶片(SensorNodesUtilizingPowerlineInfrastructure,SNUPI),不需要經常替換非常方便。
更棒的是,一般人都可自行安裝,不需要專業的電工協助。
未來這整套產品也可能推行至美國以外的地區,讓全球的家庭了解他們的詳細用電情況,進而改變人們的認知與行為,達成節約能源的永續目標。
家居能源消耗報告範例。
圖/UWUbicompLab
用手機監測個人健康
人們通常要等到不舒服才會去醫院看病與檢查,過一陣子才會收到檢測報告,才被迫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現代的穿戴型裝置讓人們開始主動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他更好更深入的方法嗎?
帕特爾這幾年的研究領域包括了行動裝置於醫療上的應用。
利用手機的APP與各種感測器監測個人健康狀態(personalhealthmonitoring),在螢幕上就能立即看到結果,要進行定期與連續的監測也十分方便。
以SpiroSmart這個APP來說,它的操作非常簡單,不需要額外的硬體設施,只要對著手機裡的麥克風吹氣,手機會偵測受測者聲音裡的壓力波,自動轉換成即時圖形,就可以監控肺部功能是否衰退以預防慢性疾病。
像這類的檢測,傳統上一定要到醫院才能完成:受測者要對著肺量計 (spirometer)用力吹氣,以呼出的流速與容積(flow-volume)進行肺功能指標判讀。
若偏離下圖的白色線段,便可能是這三種疾病的前兆,分別為哮喘(Asthma)、囊腫性纖維化(CysticFibrosis,CF)、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
肺量計的流速─容積曲線圖/帕特爾於海德堡桂冠論壇講座的投影片截圖
那麼,SpiroSmart是怎麼做到類似的功能的呢?這跟一個「雜訊」有關:講話時會產生的聲道共振(vocaltractresonances)。
過去數十年開發語音辨識演算法(speechrecognitionalgorithms),都將聲道共振視為雜訊,希望盡量排除。
但關鍵的地方就在這裡:聲道共振實際上與受測者呼出的氣流成比例關係。
因此藉由聲帶的物理模型加上深度學習聲道共振的資訊,就能夠反推回受測者呼出氣體的流速─容積曲線。
也就因此,用手機與麥克風就可以模擬肺量計了。
面對有人質疑手機APP的準確率,帕特爾表示SpiroSmart與原本價格10萬美金的肺量計相比的誤差為5-10%,與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署(FDA)對肺量儀的誤差容忍相同。
表示技術上完全可以用手機APP取代醫院的儀器;然而要說服民眾相信一個APP可以是個醫療裝置,需要透過更多的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才有可能達成。
除了以上的案例,帕特爾的普及運算研究室還開發了許多醫療相關的手機APP,像是以深度學習辨識咳嗽的CoughSense、把手指放在鏡頭前方檢測紅血蛋白(HemaApp)、在新生兒皮膚上放上色卡搭配鏡頭檢測黃疸(BiliCam)、利用陀螺儀檢測骨質疏鬆症(OsteoApp)等實用又創意的專案。
「你的雜訊就是我的訊號」Yournoiseismysignal.
這句話貫穿了帕特爾的整個研究生涯,無論是從早期的智慧家居能源感測到近來的個人健康監測。
這樣的創意是源自就讀喬治亞理工學院博士班時期,他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許多跨領域的研究,當某個研究方法行不通的時候,卻有可能作為另一個研究的靈感來源與解決方案。
因此把一般研究者亟欲排除的「雜訊」成為可辨識的「訊號」,突破既有知識的框架。
海德堡桂冠論壇記者會。
圖/HeidelbergLaureateForum
海德堡桂冠論壇小記與場邊觀察
帕特爾以電腦協會計算大獎得主的身份,於2019年首次參加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LaureateForum,HLF),也是論壇史上最年輕的得主,非常受到歡迎。
每天都忙著接受採訪與分享自己的經驗,幾乎無時無刻不被一群學生包圍發問。
對帕特爾而言,海德堡桂冠論壇是個非常獨特的盛會,在這裡能夠一次見到背負盛名因此平時難以見到的大師,以及從前輩的身上了解到得主如何對世界產生長期影響,是個前所未有的經驗。
即使已經身為得主,帕特爾認為如果他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參與論壇,會對早期的學術生涯更有幫助,同時也希望讓更多年輕研究者知道這個世界級的活動,讓與會者覺得能夠脫穎而出參與論壇是個殊榮。
(註:2019年海德堡桂冠論壇有800名年輕研究者報名,最終錄取200名)
海德堡桂冠論壇會場。
圖/HeidelbergLaureateForum
從小時候動手作到學術遊樂場
帕特爾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塞爾瑪(Selma,Alabama),擁有高學歷的父母自印度移民至美國,經營一間含有數十個房間的汽車旅館。
因此,帕特爾從小是在汽車旅館旁的公寓長大,就像是旅館的管理人員,必須做一些庶務像是整理床位以及修理壞掉的燈泡,甚至是維修自動販賣機,自然而然對於動手作(tinkering)十分熟悉。
習慣動手作,也讓他的學術研究變得與眾不同。
帕特爾在博士班就發表了很多篇與感測器有關的論文,包括機器學習、永續、醫療等領域,並開始創立自己的公司。
他同時是實踐家、發明家、會寫論文。
思考未來的職涯發展時,認為大學教職可以是個自由研究的遊樂場,可以讓電腦科學變得有影響力,因此選擇成為大學教授。
與一般教授不同的是,與其研究如何增進1%演算法效率,他認為不如去思考如何動手開發出一個對人類有直接影響的產品,能夠正向影響數百萬人的想法甚至行為,其意義會超過發表許多論文與獲得終身教職。
對一個應用導向的研究者來說,開發產品才能夠真正到影響一般民眾。
帕特爾與其團隊通常把產品開發到一個程度,就讓其他人收購公司去加速產品的開發,接著投入下一個研究。
即使從研究生時期就被其他人開始質問是否不務正業,例如:「你不是個電腦科學家、你沒有一個專精的領域、你不會拿到教職」,然而擁有自由探索的學術遊樂場對他來說是最自在的。
海德堡桂冠論壇會場門口。
圖/HeidelbergLaureateForum
選擇學生條件與社會服務
要怎樣才能進入帕特爾的學術遊樂場一起玩呢?帕特爾強調,選擇學生的時候他最重視的是善良(kindness)與否,一方面是若對人不友善就會很難找到合作對象,尤其研究室關注的領域與醫療保健與永續相關,關注其他人是必要條件。
畢竟技術可以透過學習而來,然而人格特質不容易改變。
那麼,帕特爾是如何指導學生的呢?在研究室裡,有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像是電腦科學、電子工程以及醫療背景,帕特爾會試著創造出每個人都貢獻己力才能解決的專案,讓跨領域合作自然而然發生。
另外,與其安排好研究方向與每一個細節,帕特爾傾向激勵學生、與學生討論研究的大方向、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
帕特爾從高中時期就有機會接觸研究,因此大學時期也較同儕來得早開始寫論文,而這徹底改變了他的研究生涯,他自認非常幸運。
因此,他希望現在的高中生能早點接觸研究,因此特別為高中生開放了8-10週的暑期研究室實習,期待能夠開啟學生對於程式與科技的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帕特爾近來婉拒至知名大學演說,他傾向把時間留給郊區的學校,接觸更多高中以下的學生;此外,他認為傳遞科學知識最有效率的是為第一線的教師上課,讓教師在課堂分享電腦科學是個很強大的工具,能夠對社會有正面影響,電腦科學不是只有電玩遊戲。
海德堡桂冠論壇講座。
圖/HeidelbergLaureateForum
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文精神:給年輕研究者的建議
「我的研究社群是整個世界與人類。
」
帕特爾在海德堡桂冠論壇的演說,除了介紹行動裝置於健康的應用之外,還提供建議給年輕研究者。
他提到這是個特別的時代,人類史上擁有最多工具(如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視覺化)、跨領域研究非常興盛;最好的提問與答案,都在不同領域的交會之處。
當帕特爾還是個年輕教授時,常常被問到「你是什麼領域?是網路、系統或資料庫?」同樣地,許多年輕研究者內心假設「我必須成為一個數學家,必須是個電腦科學家,必須研究某個單一領域」。
然而這並不是世界運作的方式,年輕研究者當然可以在某個領域創新,但是別忘了跳出領域的框架,思考像是政治與政策等更廣的層面,以及自己在做的事對於人類與世界是否有深切的影響。
假使年輕研究者只是想著要拿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大獎,這樣的心態(mindset)本身就是個災難,若是找到自己有熱情的事物,而且每天醒來都為此感到興奮,並且奮力地驅策自己前進,將有最佳的機會能夠邁向成功。
希維塔克·帕特爾在他的研究生涯,實踐了科學與工程最重要的價值──人文精神。
延伸閱讀:
華盛頓大學普及運算研究室:UbicompLab–UbiquitousComputingLabat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
海德堡桂冠論壇專訪影片:TheHeidelbergLaureateForumFoundationpresentstheHLFPortraits:ShwetakN.Patel
海德堡桂冠論壇講座影片:NewWaysofThinkingtheMobilePhoneforHealthcare(52mins)與投影片
屬於數學與電腦科學的榮耀,聚集大師的海德堡桂冠論壇
想親炙海德堡桂冠論壇,與大師們面對面交流嗎?
每年11-隔年2月開放來自全球的年輕研究者報名
詳情可上官網: https://www.heidelberg-laureate-forum.org/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SharkieLin
24篇文章
・
4位粉絲
+追蹤
在國二無聊的早自習意外發現數學的趣味,因此近來體驗到數學研究、藝術創作、採訪寫作、展覽策劃、資優教育等工作。
不是念數學也不是學藝術,但樂於從多元視角聊聊數學的各種姿態,以及進行數學藝術創作,希望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樂趣。
科普部落格〈鯊奇事務所〉https://medium.com/sharkie-studio,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屬於數學與電腦科學的榮耀,聚集大師的海德堡桂冠論壇
數學界的聖杯「黎曼猜想證明」,是否已被人類得手?
大家都來學程式=提升台灣「軟」實力?別讓軟體人才都成靠X工程師
鑑識故事系列:吃錯藥,才自殺?
電子紙的發展不再僅限黑白兩色,連彩色也有啦!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屬於數學與電腦科學的榮耀,聚集大師的海德堡桂冠論壇
SharkieLin
・2019/09/24
・2160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498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數學(194)
海德堡桂冠論壇(3)
電腦科學(3)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從2013年開始,每年九月德國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LaureateForum,HLF)像是個大磁鐵,把全球數學與電腦科學界的大神都吸到海德堡來,與200名不同年代、文化和學術背景的年輕研究者碰撞,產生知識、思想及經驗交流,希望能夠對下個世代的科學家帶來鼓舞與啟發。
數學與電腦科學界的大大都在這裡啦
這些得主可說是數學界與電腦科學界諾貝爾獎等級的傳奇人物(看看今年20多位豪華的大師名單),皆為數學或電腦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獎項得主,包括:
圖靈獎(ACMA.M.TuringAward)
電腦學會計算大獎(ACMPrizeinComputing)
阿貝爾獎(AbelPrize)
菲爾茲獎(FieldsMedal)
奈望林納獎(NevanlinnaPrize)
獎項名稱
限制
得獎人數
獎金
首次授獎
每幾年頒發一次
備註
圖靈獎
1-3
100萬美金
1966
1
電腦科學界諾貝爾獎
電腦學會計算大獎
40歲以下
1-2
25萬美金
2007
1
僅次於圖靈獎
阿貝爾獎
1-2
600萬挪威克朗(約70萬美金)
2003
1
數學界最高榮譽
菲爾茲獎
40歲以下
2-4
1萬5千加拿大元(約13,767美金)
1936
4
年輕數學家最高榮譽
奈望林納獎
40歲以下
1
1萬歐元(約11,042美金)
1982
4
海德堡桂冠論壇會誕生是受到同樣位於德國的林道(Lindau)影響,這座位於博登湖畔的小城自1951年開始舉辦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或稱林道桂冠論壇,LindauNobelLaureateMeeting),當時主要是為了透過與外國的科技交流,恢復德國二戰後百廢待興的狀態。
數學和電腦科學一直以來沒有納入諾貝爾獎,還等到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都辦了60年,才有機構特別為這兩個領域辦桂冠論壇的初步想法。
透過海德堡理論研究所(HeidelbergInstituteforTheoreticalStudies)與克勞斯・奇拉基金會(KlausTschiraStiftung)的奔走與合作,海德堡桂冠論壇基金會(HeidelbergLaureateForumFoundation,HLFF)於2013年成立,並且主辦每年的桂冠論壇。
整整一周的論壇,會舉行哪些活動?
為期一週的論壇屬於全邀請制,包括各種多元活動,像是工作坊、熱門議題討論(如氣候變遷、科學社群中的性別失衡)、海報呈現;以及參訪在地的機構,如學術單位、私人企業;學術交流之外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社交活動,像是遊船派對、巴伐利亞之夜、城堡之旅與宴會等。
為的就是為了促進得主與年輕研究者之間的交流!
最棒的是論壇全程免費,而且基金會還提供了一週食宿!而我們台灣竟然還沒有多少人去過:
年份
台灣
日本
中國
韓國
2013
2
1
8
1
2014
0
3
10
2
2015
1
1
13
0
2016
0
2
10
2
2017
0
1
10
2
2018
0
2
5
1
2019
1
0
13
0
歷年來台灣、日本、中國、韓國參與海德堡桂冠論壇的人數。
source:海德堡桂冠論壇基金會(HeidelbergLaureateForumFoundation,HLFF)
基於好東西不能只有我知道的原則,如此優質(包吃包住又補腦)的科學活動一定要分享給大家,還不趕快來看看申請的常見問答FAQ。
只要你是相關領域的大學生、博士生、博士後研究,準備好申請資料,就有可能成為200名年輕研究者的其中一員,獲得一生僅能參加一次的參加資格,感受與世界級的大師、研究者面對面交流是怎樣的體驗。
那些在論壇上出沒的大大們
話說回來,海德堡桂冠論壇也才舉辦過短短幾年,對大眾來說有什麼記憶點呢?
去(2018)年數學家阿蒂亞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轟動一時,全球的數學家與數學粉都聚焦在海德堡桂冠論壇,還因為直播人數過多塞爆伺服器,一度改在推特上直播,論壇中所有的講座內容與訪談影片都在官方YouTube上。
雖然數學家阿蒂亞(SirMichaelFrancisAtiyah,1929-2019)最後並未獲得同儕認可其證明,不過平時冷門的數學可以得到那麼多大眾的關注,也算得上數學界的著名事件。
關於黎曼猜想的內容,可以參見:數學界的聖杯「黎曼猜想證明」,是否已被人類得手?
數學家阿蒂亞(SirMichaelFrancisAtiyah)關於黎曼猜想的講座。
source:海德堡桂冠論壇基金會(HeidelbergLaureateForumFoundation,HLFF)
除了舉辦論壇,基金會平時還會在辦公室附設的展場,呈現各種與數學相關充滿創意的展覽,今(2019)年的展覽主題是音樂裡的數學(LaLaLab–TheMathematicsofMusic);另外,也曾經辦過人文意涵濃厚的歐洲女性數學家特展(WomeninMathematicsThroughoutEurope),以及由知名攝影師PeterBadge拍攝的「抽象大師攝影展」(“MastersofAbstraction”photoexhibition)。
攝影師PeterBadge拍攝的「抽象大師攝影展」(MastersofAbstraction”photoexhibition)。
source:©HeidelbergLaureateForumFoundation
基金會不僅讓年輕研究者擁有科學上的交流以及思想上的躍升,更持續以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大眾瞭解,數學與電腦科學在社會、經濟與科學上的重要性;這樣的行動甚至影響到了亞洲,未來香港預計仿效海德堡籌組香港桂冠論壇,邀請邵逸夫獎的得主每年至香港交流。
今年海德堡桂冠論壇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件呢?海德堡桂冠論壇期間(9/22-9/27)泛科學將有特約記者在現場,將為大家帶來更多後續報導與介紹。
以下為海德堡桂冠論壇的相關訊息發佈:
官方網站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ScienceBlog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SharkieLin
24篇文章
・
4位粉絲
+追蹤
在國二無聊的早自習意外發現數學的趣味,因此近來體驗到數學研究、藝術創作、採訪寫作、展覽策劃、資優教育等工作。
不是念數學也不是學藝術,但樂於從多元視角聊聊數學的各種姿態,以及進行數學藝術創作,希望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樂趣。
科普部落格〈鯊奇事務所〉https://medium.com/sharkie-studio,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16小時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計算機先驅:巴貝奇與他的小型差分計算機——《資訊大歷史》
逼近上帝視角——用「統計學」探討因果關係
一生最重要的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數學,這樣看才精采》
莫比烏斯把紙帶轉了幾圈——《數學,這樣看才精采》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挑戰159 年未解難題「黎曼猜想」未果,英國數學家Michael ...
他發現的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指標定理以及拓撲K 理論在數學界有非常高的地位。 除了純數學的工作之外,Atiyah 在物理學也有非常深的造詣,量子理論和廣義 ...
- 289岁挑战黎曼猜想的数学家阿蒂亚爵士,去世了…… - 知乎专栏
迈克尔·阿蒂亚爵士,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及成员,于2019 年1 月11 日上午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作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拓扑K- ...
- 3黎曼猜想被證明了?Michael Atiyah 的愚人節難道在9 月嗎
今年中秋,關心學術的讀者看到最多的消息大概就是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Michael Atiyah)爵士宣布證明了黎曼猜想。如果這是真的,阿蒂亞爵士不僅可 ...
- 4黎曼猜想未被完全证明!英国数学“教父”刚刚公开证明过程 - 搜狐
在阿蒂亚45 分钟的演讲过程中,前20 多分钟,这位数学家主要分享了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并解释了黎曼假说的本质及其与素数的相关性。 在海德堡论坛上, ...
- 5自稱破解「百萬謎題」黎曼猜想英國幾何數學大師阿蒂亞89歲逝世
曾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 阿貝爾獎(Abel Prize)與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阿蒂亞,在2018年、聲稱破解了從1859年困擾專家至今的黎曼猜想(Riem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