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不存在的策展人- 藝術策展工作者陳佳音 - 職人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她,如今工作卻與藝術密不可分,台北紐約兩地飛,甚至踏上對岸辦展覽,操著十八般武藝的她,究竟怎麼成為一位藝術策展人? [email protected]+886-2-86720497 CONTACT[contact-form-7404"NotFound"] 成為一個不存在的策展人-藝術策展工作者陳佳音 by職人編輯部 6月20,2018 in業界職人,藝術職人,跳。

潮 文/梁元齡 攝影/受訪者提供 悶熱午後,身著白色棉麻襯衫、一頭微顯自然捲的長髮,陳佳音像一抹恬淡清風般現身。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她,如今工作卻與藝術密不可分,台北紐約兩地飛,甚至踏上對岸辦展覽,操著十八般武藝的她,究竟怎麼成為一位藝術策展人? 「我策展,但我不定義自己是一個策展人。

」提起訪談主題,她開門見山,然後輕鬆地說:「其實我同時在做很多工作。

」大學期間,佳音參與許多活動和社團,仍然圍繞著政治系、國際關係,當時的她全無藝術相關活動經驗,連辦藝術季、做相關實習都沒有,但她從小到大,對於未知的事情總是充滿好奇,只要是新鮮的事物都會想嘗試看看。

當時的她十分善用就讀綜合型大學的優勢,總是把自己的學分填滿,把各類新奇的通識課都放到自己滿滿的課表中,包括表演藝術、古美術,甚至連法律也上得津津有味。

「大學對我來說,大抵還是像通識教育,修課是帶你在議題上入門,但一旦發現興趣所在,任何時候起步都不嫌晚。

」 觸角發達、熱衷探索也不容易排斥的性格,讓佳音對許多事都有著廣大包容。

這樣的特質讓她成為一個標準的斜槓青年,也在五花八門的事情裡汲取養分。

直到大學後期,她才因為到日本筑波大學交換,接觸了藝術史,點燃了長年對於藝術的熱愛,回台後決定投入藝術產業。

沒有背景也要勇敢嘗試 「本來就對這方面有興趣,剛好有機會,就充實自己沒接觸過的東西。

」 非本科系、沒有任何相關經驗,陳佳音就這樣踏進藝術的世界。

她第一份工作在一間藝術新創公司拍賣當代藝術作品,「很感念老闆很給我機會。

」既不主修藝術、也沒像後來那麼常跑展覽的她,對市面上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一問三不知,為了急起直追,剛入行的陳佳音開始大量閱讀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雜誌──《典藏》和《藝術家》。

工作為陳佳音開了大門,讓她逐步琢磨藝術領域的專業,除了學會和市場上收藏家、藝術家打交道,她也做採訪、編輯。

透過不斷自我鞭策,在拍賣作品的畫廊裡,她從對藝術家懵懵懂懂,到能夠如數家珍;從不懂應對進退,到能和各形各色的人侃侃而談;從害怕被別人上前諮詢,到能夠見招拆招、話題不斷。

「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知的,要自己學習惡補。

」對於初進職場的過往,她輕描淡寫,也或者是甘之如飴,可能就是本著對未知領域渴望探索的動力。

在藝術市場打滾了一段時間以後,佳音因為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助理一職。

與過去在畫廊裡的商業環境不同,雙年展是個全然非商業的機構。

雖然佳音在過去已經累積了不少判斷藝術品價值的能力,但在這個兩年一次的非商業展覽之中,她第一次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策展方式,處理畫作的手法更為細膩,體制內的程序也更繁瑣、謹慎,對陳佳音儼然是個「震撼教育」。

「我天生對講究細節其實很缺乏,但在美術館的訓練剛好補足了這塊。

當時我協助每件作品做conditionalreport──拆箱時紀錄下作品狀態,確保進來和出去時狀態一樣。

」 過去她能親手接觸畫作可謂機會眾多,但在美術館,光是能站在一旁觀看就已經要偷笑。

佈展公司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搬移,裝置藝術也得根據平面圖上的固定編號擺放,技術上的瑣碎任務排山倒海而來。

談及策展助理的過往,她感到受用無窮:「各種細節,像是布展要根據布展手冊這樣的基本概念,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很專業了,但在那邊工作過才會理解。

」 走向策展核心:重拾課本到創業 學術和商業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讓陳佳音對藝術工作了解更全面,浸淫台灣藝術職場兩年後,她決定繼續增進自己,前往紐約大學攻讀視覺藝術管理研究所。

雖然這一次,他終於進到了本科系學習策展與當代藝術,她的心得卻令人出乎意料:「到了研究所才發現,很多課程的收穫可能遠不如實作;要談理論,也不如大學政治系的某些課更深入。

」 「研究所的策展課教我們選擇藝術家、展場設計與作品,但實際上,策展遠遠不僅止於此,跟不同人、事、物的磨合溝通,常常才會決定一個展覽最終的樣貌。

」 不願侷限課堂,就學期間,她開始為《藝術家雜誌》和美國、兩岸的藝術媒體供稿、撰寫藝術評論,「很直接地幫助我更了解藝術家和作品,對往後策展非常有幫助。

」同時,她一邊廣泛地跑展覽,一邊展開各式各樣的接案生活,策展、寫作、採訪、編輯甚至翻譯都一手包辦,課餘時間也和朋友們合作專案。

畢業後,她與志同道合的6個夥伴創辦了新創藝術媒體「SCREEN介面」,主要採訪藝術家,以中英雙語報導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

在創業路上,自然也面臨種種困難,包括本來沒什麼概念的資金問題,以及跟專業和興趣無關的雞毛蒜皮,有時更想打退堂鼓。

「遇到這種時候,我都會想著自己所為何來,只要還是值得,就不要放棄。

」本著初衷、對藝術的熱情,大事小事在她手上迎刃而解,也培養起她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問題解決能力。

瑣碎面佔80%好的策展靠溝通 兩年之後,「SCREEN介面」逐步打響知名度,業務開始上門,邀請他們擔任藝術顧問、替藏家找作品,越來越多策展案件也交到她手中。

如今身經百戰的她來到了不同的高度,舉凡動線、燈光,甚至如何善用捉襟見肘的財務,這些一般人很少提到的繁雜事務在光鮮浪漫的策展職業的背後,佔了工作的八成。

策展工作規格有大有小,工作對象的專業也差異甚大,溝通能力也就成了策展人的「隱形配備」。

有一年聖誕節,她從美國飛到中國,遇到缺乏經驗的團隊,展場甚至在開展前3天都還沒完工,對方既不懂得要替作品列清單、處理作品的粗糙手法更讓她膽戰心驚。

開展前3天展場不但還沒完工,連廁所馬桶都沒裝上,作品清單只在腦海中、更直接把釘子釘入畫框,處理作品的方式令她看得膽戰心驚。

「你必須知道怎麼跟不同類型的人相處,合作時才能達到你期望的效果;真的不行,就想想折衷的方法。

」 「放下身段」的家庭教育使佳音欣然接受各式各樣的策展邀約,也藉此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

正因為不先入為主、圓融溫和,熱愛挑戰和冒險的性格,讓陳佳音變得不僅善於與廠商溝通,也懂藝術家的心,她分享時笑說:「有些藝術家其實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作品,有些人則講到停不下來,另外有些人是不知道講什麼,還有人會不斷提到錢,什麼樣的人都有,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談。

」 搭起作品與觀眾的橋「不存在的策展人」 「策展人就像廚師一樣,必須學會拿捏各種調味料、並將食材組合在一起,最適切地表現出來。

」 策展人什麼都不用精,卻又什麼都要懂:不是動線設計師,卻必須懂如何排列作品和收線;不是專業的燈光師,卻必須懂得作品的打光會嚴重影響視覺、能判斷怎樣是好的打光、又該找誰來打光;不是藝術家,卻必須了解藝術、了解創作者,明白怎麼製造作者和觀者間的對話。

「我很認同一句話:策展人的工作,是盡量表現藝術家創作想呈現的初衷。

」她點出,策展人的角色不是理論家,無需去詮釋展覽,「過度強硬地解讀,你便不是在策展,而是評論。

但展覽本身的感動,端賴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你如何呈現它。

」 對她而言,極力貼近藝術家的初衷,才是策展人的最高竿,因為「策展人是作品與觀眾間的橋樑」。

當一場展覽策劃完善,策展人角色並不濃烈,甚至不會明顯感受到策展人的存在。

踏入策展,從關心台灣藝術開始 台灣藝術市場不大,藏家比起國外相對少,也因為發揮空間小、藝術工作發展有限,無法如其他地區一樣百花齊放。

陳佳音說,比起被動接案,在台灣的策展人更得「推動事情發生」,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要出手策展,更使強大的論述和想法成了這份工作在國內的必備能力。

面對展場開銷大走向商業化、缺乏健全藝術環境,藝術風氣難以推動等現實,陳佳音建議,主動關心、將自己投入領域,就是入門的第一步。

「台灣的藝術場域裡,還有很多事都能更好,得靠大家一起去發現和努力,我覺得可以從關心開始吧,思考產業能作哪些改變。

」 她建議有興趣接觸藝術策展的學生,廣泛吸收、時時練習,透過看展覽、認識藝術家的創作儲備專業,「觀察就是最好的自我練習,看展同時也能思考,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當你真的有興趣,思考這些問題也會樂在其中。

」 「我更想當個可以做事的人,而且想把事做得很好。

」 海納百川又融會貫通,儘管揹著一身策展專業,佳音仍不願自居策展人。

「我不喜歡侷限自己」陳佳音說,比起專業策展這個虛幻的頭銜,或許更貼切地說,她策展,但她也「不只」是個策展人。

責任編輯/趙浩宏 Share 台大政治策展人藝術家藝術策展 RecommendedPosts 讓臺灣牛肉麵遍佈中國老張牛肉麵陳相仁 10月04,2021 音樂與電影雙棲。

用藍調為山歌譜曲黃聖球 6月08,2021 實驗室裡的植物森林。

植物組織培養蔡芷妤 3月16,2021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熱門文章 現場人員專訪:停止謊言,世大運反年改事件的真相經過 7則留言 看見複雜中的真相。

專訪刑事法官何俏美 5則留言 讓臺灣的國旗在雪地上奔馳。

雪橇國手連德安 2則留言 與上百位神明共眠的職人。

神像製作師林千翔 2則留言 愛上了一個不悔的工作。

苑裡藺草工藝廖怡雅 2則留言 奧運成績世界倒數,怠惰的政府如何讓臺灣成為運動弱國 2則留言 追蹤職人 CATEGORIESCATEGORIES 選取分類 scenes  (263)    國手之路  (14)    學生職人牆  (86)       動力機械群科  (7)       化工群科  (1)       商業與管理群科  (5)       土木與建築群科  (2)       外語群科  (1)       家政群科  (7)       機械群科  (1)       水產群科  (4)       海事群科  (1)       藝術群科  (9)       衛生護理群科  (4)       設計群科  (13)       農業群科  (5)       運動競技群科  (3)       運動競技類  (8)       醫藥衛生群  (1)       電機與電子群科  (4)       食品群科  (1)       餐旅群科  (10)    教育・資訊  (16)       主編專欄  (5)    業界職人  (103)       修復職人  (2)       傳統技藝職人  (2)       動力機械職人  (1)       家政職人  (2)       工藝職人  (19)       水產職人  (2)       法政職人  (5)       生態工作者  (1)       研究領域職人  (1)       職人入政  (1)       藝術職人  (6)       設計職人  (6)       農業職人  (7)       運動職人  (4)       醫學職人  (1)       金融職人  (1)       音樂職人  (3)       食品職人  (2)       養殖職人  (1)       餐飲職人  (4)    職人快訊  (3)    職人觀點  (29)       職場視野  (3)    職人養成  (25)       家政群科學校  (9)       機械群科學校  (1)       藝術群科學校  (1)       衛生護理群科學校  (1)       設計群科學校  (3)       運動競技群科學校  (2)       餐旅群科學校  (7)    金牌職人  (28)    面對失敗專題  (3) 共同寫手  (1) 支持職人  (5) 未分類  (18) 職人現場  (27) 跳。

潮  (14) ADbanner TagCloud傳統技藝(6) 全國技能競賽(8) 分區技能競賽(5) 創作(7) 創業(5) 化妝品(6) 司法院(4) 商業與管理群(5) 國手(6) 國際技能競賽(29) 家政群(16) 工藝職人(12) 教育(7) 文化(4) 服裝設計(4) 業界職人(35) 機械群(10) 水產群(4) 法政職人(5) 烘焙(6) 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4) 美妝(7) 美容(9) 美髮(5) 職人(60) 職人Vol.0(28) 職人Vol.1(22) 職人Vol.2(25) 職人Vol.3(5) 職人臺三線(13) 藝術(5) 藝術家(4) 衛生護理群(4) 設計(9) 設計群(14) 運動(8) 運動員(9) 電機電子群(4) 音樂(15) 餐旅群(14) 餐旅群科(10) 餐管(6) 餐飲(4) 餐飲管理(4) 餐飲職人(4) FacebookJoinusonFaceboo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