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族共和 · 英文名:Five Races Under One Union · 節日起源:1911年末 · 設立機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 法律依據:《清帝退位詔書》. 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

這一原則強調了在中國的五大族群漢滿蒙回藏和諧相處,共建共和國。

中華民國以五色旗作為國旗,分別代表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回族(信仰伊斯蘭的諸多民族,白);藏族(黑)。

其中“回族”泛指內地回民和西北各地說突厥語系語言的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維吾爾,哈薩克族等。

清朝曾將新疆稱為回疆。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

基本介紹 中文名:五族共和英文名:FiveRacesUnderOneUnion節日起源:1911年末設立機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法律依據:《清帝退位詔書》 起源,版圖,辦法,歷史沿革,孫中山時期,前期,中期,後期,辛亥革命發生後,中華歷史, 起源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

奉慈禧和光緒之命考察外國憲政歸來的滿人大臣載澤和端方等《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主張“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

同時,以恆鈞、烏澤聲、穆都哩、裕端等一批滿族留日學生為主,在東京、北京創辦《大同報》及《北京大同日報》,專門以提倡“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為宗旨,宣傳“五族大同”。

1912年底,由內蒙古喀拉沁旗的巴達爾胡倡導,在北京創辦了《蒙文大同報》,主旨為宣揚“五族共和”、“五族大同”。

五族大同是清末立憲派的主流,包括梁啓超等皆支持此思想。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

是曰民族之統一。

對武昌起義後十數行省先後宣布獨立也作了說明:“所謂獨立,對於清廷為脫離,對於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斯經緯周於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

”南北議和之後,五族共和成為民國的官方思想。

五族共和宣傳畫版圖從國家主權和版圖上,辛亥革命後成立的國家——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全部遺產(也包括不平等條約,賠款,租界等),很自然地保持了中國的歷史延續性。

清帝退位詔書明確提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國旗,旗面為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民國五族共和統一地圖辦法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參議員、每行省、內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選派五人,青海選派一人,其選派方法,由各地自行定之。

參議院會議時,每參議員有一表決權。

”歷史沿革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清廷頒布退位詔書,在法律上將清朝全部領土交由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1912年4月22日《大總統袁世凱命令》中強調:“現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為我中華民國領土,則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為我中華民國國民,自不能如帝政時代再有藩屬名稱。

此後、蒙、藏、回疆等處,自應統籌規劃,以謀內政之統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民國政府於理藩不設專部,原系視蒙、藏、回疆與內地各省平等,將來各該地方一切政治,俱屬內務行政範圍。

現在統一政府業已成立,其理藩事務,著即歸併內務部接管......”五族共和紀念幣孫中山時期前期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也有各民族的民族意識。

但是真正將中國各民族的民族意識在理論上統一起來並形成全新的近代的民族意識的,卻是孫中山所倡導的大中華思想。

中期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之前,這個思想也只不過是一個不甚明確的雛形而已,但是在臨時政府成立後,這個思想卻變得系統起來。

孫中山在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布實行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政體後,在《對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的稱謂,說明中華民國代表當時中國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也標誌著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由自在的統一體向自覺的民族統一體過渡的完成。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整合民族意識,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對滿人說:“清廷以退讓而釋干戈,皇室報酬,應示優異。

”“至於皇室可察以尊號,給以年金,保其所有財產;其旗民生計,則各省正在籌議中。

”他對漢人說:“清帝退位,滿、蒙、回、藏之待遇,與漢人平等。

”他對蒙古人說:“漢、蒙本屬同種,人權原自天賦,自宜結合團體,共謀幸福。

”全同胞“群起解除專制,並非仇滿,實欲合全國人民,無分漢、滿、蒙、回、藏,相與共享人類之自由。

究之政體雖更,國猶是國。

”這既是孫中山對五族共和思想的實踐,又是對它絕好的闡釋。

後期大中華思想的政治核心就是五族共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指推翻滿清貴族專制統治,並不是針對滿族人來說的。

所以說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是進步的民族主義思想,不是狹隘的、反動的民族主義,所以才會成為較成熟的理論。

辛亥革命發生後辛亥革命發生後,在鬥爭實踐中,孫中山已淡化了簡單地驅滿排滿情緒,上升為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

他指出:辛亥革命,既“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

何則?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中,滿族獨占優勝之地位,握無上之權力,以壓制其他四族。

滿洲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隸,其種族不平等,達於極點。

種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

並強調:“要之,異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結果惟革命,同族間政治不平等,其結果亦惟革命。

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歸於平等。

”可見其主張民族平等的思想已占主導地位。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執掌國家政權。

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提出五個統一,其中第一個統一就是“民族統一”。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

是曰民族之統一。

”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又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孫中山還強調,要在共和的旗幟下,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參政權。

“今我共和成立,凡屬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壓制於一部者,今皆得為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國家參政權。

……了解共和之真理,與吾內地同胞一致進行,以共享共和之幸福。

”在處理國內民族關係和增強整箇中華民族意識問題上,孫中山的民族觀內涵已有了明顯進步和發展。

孫中山還指出:“今者五族一家,立於平等地位,種族不平等之問題解決,政治不平等問題亦同時解決,永無更起紛爭之事。

所望者以後五大民族,同心協力,共策國家之進行,使中國進於世界第一文明大國,則我五大民族公同負荷之大責任也。

”此時的孫中山已不再把滿、蒙等民族排除於中國之外,並特意會訪了原清朝攝政王載灃,對他能代表清朝政府和平交出政權、服從共和之舉表示讚賞,進而向他講述了“民族平等”的意義所在,旨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融洽滿漢民族之間的感情。

表達了他們要建立“民族平等”的新國家的深切願望。

中華歷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遠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時代。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問題,在一個多民族的中國來說,當時“五族共和”的提法雖然似乎有些粗糙簡單,但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初衷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中華民國建立後的“五族共和”,在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方面的確是一大進步,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為日後多民族國家的團結髮展,起了先行作用。

相關詞條 五族共和五族共和,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

這一原則強調了在中國的五大族群漢滿蒙回藏和諧相處,共建共和國。

中華民國以五色旗作為國旗,分別代表漢族(紅);滿族(黃);...五族共和會又名五大民族共和聯合會。

民國初年,袁世凱操縱成立的政黨.1912年4月10日發起成立五族共和會,開會時由袁世凱派趙秉鈞為代表主持會議,到會者有段祺瑞、烏恪瑾、...五族國民合進會五族國民合進會是一個歷史組織,由滿、蒙、回、藏、漢各民族人士組成。

......漢五族國民合一爐以冶之,成為一大民族”(需要指出的是,“五族共和”中的“五族...共和路(上海市共和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填浜築路,因該處設有閘北巡警總局,名總局路。

民國2年(1913年)以“五族共和”之意改今名。

沿路為住宅,有商店。

[1]...共和縣共和縣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屬五縣之一,是青海藏區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經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在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地位。

位於青海省...五族(1).指族誅本人、兩弟及兩妻家。

《漢書·酷吏傳·王溫舒》:“光祿勛徐自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顏師古注:“...我們共和:中國學者的共和省思與制度探究“五族共和”憲政實踐新論常安那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的爭論叢日雲“我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共和制理解——探究我們的共和制理論劉海...驅除韃虜1911年底,孫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又制定《臨時約法》宣告:中國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徹底放棄了“驅除韃虜”口號。

中文...三民主義22.楊天宏,《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關於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合法性”問題》,《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4-28。

23.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五色旗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啟用於1912年1月10日,是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

五色旗又稱五族共和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韃虜清末同盟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國後放棄該口號轉為“五族共和”。

目錄1來源2演變3同盟會的綱領內容4韃靼人韃虜...塵世笑談這幾位老鄰居,何五是漢人,馬大哥是回民,增祥是滿人,幾家子越走越近,自稱是“小五族共和”。

莊大人設法向大總統獻媚,將何五軟禁在警察廳,命他按照大總統的...中國民族(政治及國族概念)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後,孫中山的"中華民族"理念,逐漸成為了國民黨的行動綱領。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僅明確認同此一理念,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1913:革命的反革命可以說,從1911年清帝退位到1913年“二次革命”,這三種力量在國家統一、五族共和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但對於統一國家政權正當性的基礎和國家如何運行等問題有本質...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國民政府北伐期間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中國境內同時使用;北伐後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全取代。

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馮特民11月20日伊犁正式獨立,為了團結和尊重少數民族,特擁廣福為新伊犁都督,楊纘緒為總司令兼司令部部長,組成五族共和會。

1912年1月8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新伊大都督府...偽滿洲國(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傀儡政權)9月22日,關東軍參謀部在土肥原提出的成立以日本為“盟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該方案規定: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溥儀為首腦的...1911年中國大革命:全面解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半場放棄了法國大革命的老套,在經過短暫和談後,南北握手言歡,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對於辛亥革命這個結果,見仁見智,許多人覺得這場革命在列強和資產...青天白日旗孫文一派人依然堅持用三色旗為國旗,但其他各派認為原旗是同盟會一黨設計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並且在反清革命目標已經實現的情形下,應以“五族共和”為新...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第三章“五族共和”國民統合裝置下的蒙旗政策與蒙旗的應對引言第一節辛亥革命的爆發與蒙古地方的動向(1911年10月—1912年3月)第二節北洋政府對蒙古政策... 熱門詞條 依然 紐約時報 股票 OLAY 另一個女人 鴨舌帽 水腦症 棕色 超級遊戲獎門人 真·北斗無雙 絲路英雄 tag 逆轉女王 ItWillRain 為愛痴狂 工口漫畫 安勝浩 暴力街區 小朋友齊打交 台灣香檬 蔬菜高湯 西印度櫻桃 佳音英語學校 沐夏 陳金鋒 我最愛的人 甜點店 人體藝術寫真 五族共和@中文百科全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