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讀說明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音讀說明. 本辭典採用教育部於95年10月14日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臺羅),做為辭典的主要標音系統。

... 2、, 其他特殊聲調.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呵咾甲會觸舌。

O-lókahētak-tsi̍h.讚美到嘖嘖有聲。

回首頁 索引瀏覽 聲韻調索引 分類索引 部首筆畫索引 附錄 辭典說明 編輯說明 操作說明 系統說明 疑難解答 相關資源 Introduction 聯絡我們 查詢人次: 43728094人 編輯說明 序編輯簡例編輯凡例編輯群版權頁授權聲明及申請書改版說明字音修訂 音讀說明 本辭典採用教育部於95年10月14日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臺羅),做為辭典的主要標音系統。

一、 聲調說明 (一) 聲調類型 1、 漢語的聲調初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而後各自再分陰、陽,但各方言在語言演進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狀況。

今日臺灣通行的閩南語,陽上的調值已演變為和陽去是一樣的,因此共有七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

舉例說明如下: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正式版 tong tóng tòng tok tông   tōng to̍k 數字版 tong1 tong2 tong3 tok4 tong5   tong7 tok8 例字 東 黨 棟 督 同 (動) 洞 毒 2、 其他特殊聲調 (1) 有些地方音有第6聲,如「ǒ」(數字版為o6)。

(2) 合音及三連音的第一音節有第9聲,如「ő」(數字版為o9)。

(3) 輕聲符號「--」標記在重聲與輕聲之間,輕聲符之前為重讀音節,唸本調,輕聲符之後為輕聲。

如: āu--ji̍t「後--日」 tsáu--tshut-khì「走--出去」 (二) 變調 在詞句中,閩南語有所謂「連讀變調」,即單字的語音會因為接了另一個字而改變聲調,使句中的字音與該單字的本調聽起來不同,而且這是一個必用規律,所接的字不限聲調為何,皆須變調。

不過句子裡有幾種情況例外,當語氣完結、所接的字為弱讀調、主語被凸顯等情況之下,即使在句中也不變調,否則,除了最後一個字之外,句中的每一個字都變調。

變調規則大致為: 聲調 變調規則 例詞 本調 變調後實際語音 陰平1 1→7 心肝 sim-kuann sīm-kuann 陰上2 2→1 小弟 sió-tī sio-tī 陰去3 3→2 世間 sè-kan sé-kan 陰入4 4→8(-p-t-k) 出名 tshut-miâ tshu̍t-miâ 4→2(-h) 鐵馬 thih-bé thí-bé 陽平5 5→7(漳) 來往 lâi-óng lāi-óng 5→3(泉) 來往 lâi-óng lài-óng 陽去7 7→3 外口 guā-kháu guà-kháu 陽入8 8→4(-p-t-k) 木瓜 bo̍k-kue bok-kue 8→3(-h) 月娘 gue̍h-niû guè-niû 由於變調的情況會隨著斷句而改變,而斷句的方式不止有一種,因此,本辭典的聲調皆標注本調,不標變調。

但輕聲調會隨語境的需要以「--」標注,而詞目主音讀除非是沒有本調的唸法,否則也都標注本調。

二、 主音讀: 閩南語在臺灣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語音、詞彙的差異,本辭典不呈現所有的音讀,而是定出一個「最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口音」,來作為詞典定音的主體音系,因此選定最接近通行腔的「高雄音」做為主音讀。

其間我們也做過實地調查,並把調查的語料整理之後,具體反映在定音的過程當中。

三、 第二優勢腔: 臺灣是個面積不大的島嶼,且南來北往的流通非常頻繁,各地方口音很容易互相影響,其他腔調也可能為大家所熟悉與使用,因此在主音讀之外,我們同時表現了另一個同樣具優勢地位的「臺北音」,與主音讀一起呈現,在主音讀旁以「/」為區隔。

至於其他方言點的音讀,可連結至附錄,以供各方言點的讀者查詢。

四、 又唸作: 某些詞除了地方腔調的方言差異之外,常常會有不只一種的讀法,可能是「文白異讀」,也可能是符合語音規則的自然變化,這些音讀中比較常聽到的,我們也列於主音讀旁,以「又唸作XXX」表示。

五、 文白異讀: (一) 「文、白異讀」指一個字在同樣的反切之下,有「文讀音」和「白讀音」對立所產生的不同音讀,因此,如果一個字只有一個音,就不能說這個音是文讀音或白讀音。

文、白讀音說明如下: 1、 文讀音:根據中古音的反切所讀出來的音,常用於書面,也見於口語之中,和中古音類的對應比較整齊。

2、 白讀音:相對於文讀音來說的,通常用在一般口語交談,與中古音類對應起來會有不同語音層次的疊置,比較錯綜複雜。

(二) 閩南語文、白異讀的情況相當普遍,兩種音讀都十分活絡的例子不少,而讀音與語義之間呈現下列幾種關係: 1、 構詞可以使用文讀音也可以使用白讀音,且兩者語義並無二致。

例:【用】的文讀音是iōng,白讀音是īng,表示「沒有用」的【無路用】可以讀bôlōo-īng也可以讀bôlōo-iōng。

2、 構詞使用文、白不同讀音時,造成不同語義。

例:【大寒】的白讀音tuā-kuânn指的是「非常寒冷」,文讀音tāi-hân則專指「節氣名」,二者完全不能相混。

3、 文、白讀各有固定構詞,單字義或許相同,構詞後音讀卻不能互相取代。

通常取決於它是書面語或口語詞。

例:【流】文讀音liû,白讀音lâu,【流汗】唸作lâu-kuānn而不會唸作*liû-kuānn,【流浪】唸作liû-lōng而不會唸作*lâu-lōng。

六、 俗讀音: 依循中古反切不可能切出來的音讀,卻是社會大眾比較常說的音,是相對於「正音」來說。

而所謂「正音」則是指符合中古反切所切出來的音。

一般常見的「俗音」如下: (一) 組tsóo,但是【組長】唸tsoo-tiúnn。

(二) 歉khiám,但是【道歉】唸tō-khiam。

(三) 象siōng,但是【印象】唸ìn-sióng。

(四) 轎kiāu,但是【轎車】唸kiau-tshia。

(五) 技kī,但是【技術】唸ki-su̍t。

(六) 觸tshiok,但是【接觸】唸tsiap-sio̍k。

(七) 償siông,但是【賠償】唸puê-sióng。

上述這些俗讀音多半是受到字形類化的影響所產生的音,這些詞如果就規範的角度來說,應該標注「正讀音」,但是我們顧慮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性,所以在這些詞我們也加注了「俗讀音」,在主音讀旁以「俗唸作XXX」表示。

七、 替代音: 替代字的音讀,就是替代音。

請參考〈用字原則〉的「替代字說明」。

八、 合音: 一個多音節詞,有規律地將前字的聲母與後字的韻母結合成單音節,稱為「合音」,多為兩字音合成一個音,也有三字音合成一個音的例子。

合音在閩南語中也很常見,亦屬自然的語音變化之一,並產生「合音字」,大多數合音我們都能清楚辨認它的來源,有些則幾乎完全取代原來的多音節詞,幾乎成為一個單音節的「字」了。

不過,合音字的界線和用字都還有太多爭議,因此本辭典不使用合音字,而是收錄該來源詞目,並在音讀旁註明「合音唸作XXX」,在文字和音讀的標示上皆使用原本的多音節詞。

九、 無聲調標注: 語助詞、感嘆詞、語法詞等沒有固定聲調的字,依書寫習用以第4調喉塞尾「-h」標注之,而因其為輕讀,不影響前字的變調,故依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加上表示輕聲的「--」,例如「啦」、(--lah)、「哎」(--aih)、「喔」(--ooh)、「啊」(--ah)等等。

回上一層 中華民國教育部版權所有©2011MinistryofEducation,R.O.C.Allrightsreserved. 電腦版|手機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