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後心得】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 我們一旦對某個思考對象產生「知道了」這個想法的瞬間,就不會繼續再追究。

· 教育的目標就是 ... 關閉廣告 「i」學習 跳到主文 小我(i)是為了以虛心的態度探索世界,自信卻不自滿!歡迎來小i天地一起學習如何使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還可以跟著小i閱讀書籍,一起提升知性美唷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Sep05Tue201700:32 【讀後心得】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第二部曲一開頭就以年輕人在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時遇到困境,決心要放棄時,再次跑去找哲學家質問,接著展開一系列的對談,「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第二部曲也是分成五大部分,以下仍是摘錄自身最有感的思想,擷取重點並加以學習:   一、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我們一旦對某個思考對象產生「知道了」這個想法的瞬間,就不會繼續再追究。

我總是一直不斷思考自己、思考他人,還有這個世界,所以我永遠都「不知道」。

教育的目標就是「自立」,人人都會尋求「自由」,從無力而不自由的狀態中謀求「自立」,這是最根本的需求。

而所謂的教育並不是「介入」,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

「所謂的尊敬,就是如實看待個人,是一種可以了解他人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一種能力。

」也就是「鼓勵」(賦予勇氣)的原點。

在這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情,是不論多有權力的人都無法強求的,那就是「尊敬」與「愛」。

具體行動的第一步就是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

我們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設想擁有和別人同樣的心境與人生,即是「同理心」。

所謂的變化,就意味著「死亡」。

改變自己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眼前的自己」,否定「眼前的自己」,並且為了不讓他再度出現,要將他埋進墳墓裡。

因為必須做到那種地步,才會重生蛻變成「嶄新的自己」。

所以人們不會試圖去改變,再怎麼痛苦,也想「照現在這樣就好」。

我們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所謂真正的「過去」,有的不過是大家根據各自的「現在」加以塗鴉上色,並各自賦予其解釋。

每個人都是「我」這篇故事的編撰者,由於過去必須證明「現在這個我」的正統性,所以能隨心所欲去改寫。

不是過去決定了「現在」,而是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

我們和家人或朋友談心、商量一些事情的時候,要對當下的自己正在說什麼有所自覺是相當不容易的。

不過,要是將那些東西視覺化,便可以充分了解人們終究離不開這兩個話題,「可惡的他」及「可憐的我」,但是我們真正該談論的重點是「今後該怎麼辦?」。

  ◎從本章中,我學到了... 1.對所有事抱持著「不知道」的想法,才會有繼續探究學習的慾望。

2.教育是協助被教育者自立,而不是介入。

3.在開始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就是「尊敬」,而學習「同理心」是達到尊敬的第一步。

4.變化意味著「死亡」,可以瞭解為什麼人不願意輕易改變。

5.「過去」是由「現在」的自己決定,是苦、是樂、是悲或是喜,端看自己如何定義。

6.與其抱怨「可惡的他」及同情「可憐的我」,不如想想「今後該怎麼辦?」   二、為何否定「賞罰」? 所謂的規範必須經由民主程序來制定。

身為主權者的國民,在彼此一致同意的基礎下,制定各式各樣的規範,並適用於全體國民,一律平等,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有辦法遵守規範;而且並非順從規範,是能更積極地遵守「我們大家的規範」。

為什麼孩子會做出不好的事?這時候有一種可能性是:「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

」我們大人所要做的不是責罵,而是教導;不是情緒性的,也不是用大聲嚷嚷的方式,而是用理性的說法。

在背後操控人類脫序行為的心理,可以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尋求稱讚: 目的是為了「獲得稱讚」,就是「在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

不是表現出「好的行為」,只不過是在做「能獲得稱讚」的事。

生活型態(世界觀)是「如果沒有人稱讚,就不會採取適切的行動」,而且「要是沒人懲罰,就有可能做出不當行為」。

應對方式:要教導他們,即使自己不「特別」,也同樣有價值。

不要聚焦在他們表現出什麼「好的行為」,而是要多注重平日細微的言行舉止,並且關注他所「在意的事」、寄予同理心。

引起注意: 即使得不到稱讚也無所謂,總之引人注目就對了。

目的是希望在自己所屬的共同體之中,擁有一個確切的而鞏固的「安身之處」。

積極的孩子以「調皮搗蛋」來贏得注目;消極的孩子以「無能」的形象來贏得注目,獲取特別的地位。

應對方式:藉由「尊敬」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必要變得特別,只要保持原來的模樣就已經充分具有價值就好了。

權力鬥爭: 不順從任何人,不斷挑釁、挑起戰爭。

藉由戰鬥中的勝利來誇耀自己的「力量」,試圖享有特權地位。

應對方式:如果是觸犯法律的問題,就必須依法應對處理。

但是除此之外的情況,一旦察覺到是一場權力鬥爭時,就該立即從對方的球場上退出。

復仇: 對不認同這個無可取代的「我」、不愛我的人,進行愛的復仇。

在想法上會變成要對方「在憎惡的情緒中,給我關注」。

策畫的不是「壞事」,而是一再重複「對方討厭的事」。

又或者藉著傷害自己、毀損自己的價值,控訴「我之所以變成這副樣子,都是你害的」。

應對方式:向毫無利害關係的第三人尋求協助。

證明自己無能: 與其一邊想著「或許能辦到」,一邊去處理課題,結果遭遇失敗,不如一開始就認定「不可能辦到」、直接放棄比較輕鬆。

於是用盡各種方法和手段「證明」自己有多無能。

應對方式:只能交給專家。

脫序行為一切都是源自於「歸屬感」,也就是「要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地位」的目的。

他們的脫序行為,其實涵蓋了「被你責罵」這件事在內,受到責罵,是他們所期望的,表示「責罵」這個手段在教育上沒有效用。

應聚焦在他們的「目的」上,和他們一起想想「今後該怎麼辦」。

「傳達」只不過是溝通的入口而已,最終的目標,是要達成雙方意見一致。

只有當傳達的內容獲得對方理解、達成一定的協議,溝通才開始具有意義。

對爭辯感到厭煩的人,還有那些認為在爭辯中毫無勝算的人,最後選擇的溝通手段,就是「暴力」。

包含責罵在內的「暴力」,就是顯露出人類不成熟的溝通方式。

阿德勒說過:「憤怒,是會讓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情緒。

」 不要執著在「無法改變的事物」上,要直視眼前「可以改變的部分」。

尼布爾祈禱文:「主啊,祈求祢賜給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那可以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時時能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 人類之所以處於未成年狀態,並非因為欠缺理性,而是因為不仰賴他人指示就無法擁有運用自己理性的決心與勇氣。

也就是說,人類要為自己停留於未成年狀態負起責任。

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

至於做出決定時所需要的材料-像是知識或經驗,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具備的話,可以提供給他。

這就是教育工作者所應有的姿態。

「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選擇」。

  ◎從本章中,我學到了... 1.當孩子做出不好的事時,有可能是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此時需要的不是責罵而是教導。

2.當孩子出現脫序行為的前幾個階段時,如尋求稱讚、引起注意時,應給予孩子適時的關心並讓他感受到他自己的價值。

3.「溝通」並非只是傳達訊息,尚須傳達內容獲得對方理解,才具有意義。

4.「暴力」是不成熟的溝通方式,且憤怒會讓人與人關係疏遠。

5.不要執著在「無法改變的事物」上,要學習接納;要直視眼前「可以改變的部分」,學習改變的勇氣。

6.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選擇。

  三、由競爭法則到合作法則 當以「受稱讚」為目的的人聚在一起,他們所處的共同體就會出現「競爭」。

只要其他人受到稱讚,自己就會覺得不甘心;但自己受了稱讚,就會洋洋得意。

該怎麼做才能比旁人先獲得稱讚?甚至更進一步如何獨占領導者的寵愛?就像這樣,共同體將受到以褒獎讚揚為目標的競爭法則所支配。

在獨裁領導者所率領的共同體中,要以什麼為「致勝」關鍵,標準並不明確。

以教室來說,學業以外的部分也可以是判斷依據,在這種評價標準不明確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扯夥伴後腿、搶別人功勞、為了讓自己獲得肯定而諂媚主管等囂張跋扈的行徑。

為了不至於導致這樣的結果,組織中必須貫徹真正的民主主義,沒有賞罰,也沒有競爭。

不依照競爭法則,而是根據「合作法則」運作的共同體,才合乎民主主義。

自卑感並不是障礙,它總是能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

所謂的文明,就是為補償人類在生物學上弱勢的產物;人類史,就是克服自卑感的足跡。

人類因為這份脆弱而創造了共同體,生活在合作關係中。

沒有任何事比孤立更讓人類感覺到可怕的了。

孤立的人,不只在身體安全,就連心靈上的安寧都受到威脅。

由於本能上非常清楚地認知到獨自一人無法存活,所以我們總是不斷渴求與他人有牢固的「羈絆」。

社會意識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它與人類的認同有著深厚的關係。

社會意識不是「培養學習」而來,是來自內在的發掘,所以才能做為一種「感覺」,彼此共有。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所抱持的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歸屬感」。

也就是不想孤立,希望實際感受到「待在這裡也可以」的感覺。

認同是永無止境的。

只有靠著受別人稱讚才能感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會努力追求「獲得更多稱讚」。

那種人就這樣置身於「依賴」的處境,過著永遠追求,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生。

由他人來決定「我」的價值,就是依賴。

另一方面,「我」的價值由我自己決定,則稱為「自立」。

不是將價值定位在「與他人的不同」,而是將價值放在「自我認同」上。

試圖藉著拯救他人,讓自己獲救;也就是自己藉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企圖對自己的價值有真切的感受。

這是無法抹去自卑感的人經常落入的一種優越情結型態,一般稱為「彌賽亞情結」。

  ◎從本章中,我學到了... 1.褒獎讚揚會造成共同體的競爭,真正的民主主義是沒有賞罰,也沒有競爭。

2.人天生就有自卑感,應讓自卑感成為自己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

3.人類害被孤立,最根本的需求是「歸屬感」。

4.不要依賴他人的認同,自己的價值由自己決定。

  四、凡給予的,就得著 個人在社會上生活所必需直接面對的課題,稱為「人生的任務」,是「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和「愛的任務」。

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課題,就意義上的說明,就是「工作的關係」、「交友的關係」和「愛的關係」。

社會的誕生,也就是「苦惱」的開始。

在社會中,我們會暴露於衝突、競爭、嫉妒、孤獨,甚至自卑感等各式各樣的苦惱之下,「我」和「那個人」之間會響起不和諧的音調。

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煩惱也不會存在。

然而我們絕對無法逃離他人,所以,人類抱持的「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阿德勒所說的「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的背後隱藏「所有喜悅,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這個幸福的定義。

我們藉由結交朋友,來學習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透過交友來發掘社會意識。

正因為置身於「交友」關係中,貢獻他人的能力才會受到考驗。

不踏入「交友」關係的人,想必也無法在共同體內找到安身之處吧。

「信用」就是在附帶條件下相信對方;「信任」就是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要先信任自己,才會信任他人。

工作關係是「信用」的關係,而交友關係則是「信任」的關係。

人類不只是成群結隊,還學會了「分工合作」這種劃時代的工作方式。

所謂的分工合作,就是人類為了補償身體上的劣勢而獲得的絕無僅有的生存戰略。

人類為什麼要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在這個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

人類為什麼形成社會?是為了勞動,為了分工合作。

存活與勞動,還有社會的建立是不可分的。

為了生存,必須要分工;為了分工,需要彼此之間的「信用」,而且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我們沒有辦法自己生存,所以沒有「不相信」這個選項,也不得不建立關係。

純粹基於利己之心的組合,構成了分工制度。

追求利己之心的結果,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秩序。

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教育的入口就是尊敬,然後所謂的尊敬就是信任。

再來,基於信任的關係,就是交友的關係。

重要的不是你被賦予了什麼,而是你如何去運用它。

無論任何對象都能寄予「尊敬」與「相信」。

因為那並非受環境和對象左右,完全在於你的決心。

我們只願意相信那個「會相信自己的人」所說的話,而不是用「意見的正確度」來判斷對方。

如果不能愛自己,也無法愛他人;若是不相信自己,也難以相信他人。

對我們來說,平凡無奇的每一天都是考驗,日常生活中的「此時、此刻」都會讓我們面臨重大決定。

逃離試煉而活的人,想必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吧。

對他人無條件寄予信任、尊敬,這是「給予」的行為。

因為給予,才會得到。

不該等待「人家給你」,不可以變成心靈的乞丐。

  ◎從本章中,我學到了... 1.所有煩惱來自人際關係,喜悅也是。

2.透過交友可以發掘自己內心潛藏的社會意識。

3.「分工合作」讓人類在嚴苛的環境下存活,而為了要分工,「信用」就很重要。

4.職業不分貴賤,而是取決於自己對工作採取的態度。

5.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相信自己,才能相信別人。

唯有透過「相信」才能與他人建立友好關係。

6.付出不見得一定會有收穫,對方願不願意對你的付出給予回饋,那是別人的課題,但想要收穫,仍要先付出。

  五、選擇愛的人生 所謂的「愛」,並不像某些心理學家所思考的那樣,它並不是純真又自然的作用。

對人類而言的愛,既不是命運安排,也不是自然發生的,是建構而成的。

正因為它是基於個人意願的力量,由空無一物開始建構而成,愛的任務才會那麼困難。

即使是在熱戀後結了婚,那也不是愛的終點。

結婚,是真正考驗雙方愛情的起點,因為在現實的人生中,日子將從此延續下去。

所謂的愛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可是我們並沒有學習到完成它的「方法」。

不是追求利己的「我的幸福」,也不是期許利他的「你的幸福」,而是構築不可分的「我們的幸福」,那就是愛。

主張比「我」或「你」位階還高的「我們」,關於人生的一切選擇,要貫徹堅持這樣的順位。

不以「我」的幸福為優先,也不只是滿足「你」的幸福。

如果不是「我們」兩個人的幸福,就沒有意義。

所謂「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就是這麼一回事。

不能永遠都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而稱霸,必須與世界和解,了解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藉著愛,從「我」之中解放出來,完成了自立,真正地接納了世界。

也就是認識了愛,讓人生的主詞變成了「我們」。

這是人生嶄新的起點。

從只有兩人展開的「我們」,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共同體,以至於全體人類。

所謂「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就是摸索著該怎麼做才能引起他人關注、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的中心」,是貫徹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型態。

愛是自立,是成為大人。

也正因為如此,愛是艱難的。

無止境的愛,經常會變成支配孩子的工具,因此所有父母都必須以「自立」這個明確的目標,與孩子建立對等關係。

想要擺脫來自於他人的愛的支配,唯有「擁有自己的愛」一途。

去愛。

不是等待被愛,也不是等著命運安排,而是按著自己的意願去愛某人。

人在意識層面害怕自己不受人喜愛,真相其實是潛意識裡害怕去愛。

去愛,是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採取行動,是將自己完全寄託在如果我愛他,則對方心中也會萌生愛意的期待之上。

無關對方對我有什麼想法之類的,就只是去愛。

全然投入愛裡。

所謂的結婚,並不是選擇「對象」,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愛上某人,並不單單只是激烈的情感。

那是一種決心、決斷、還有約定。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所有的決定論,也不接受宿命論。

我們的生命中既沒有「命中註定的人」,也不可以等待那個人出現。

只是等待,什麼也不會改變。

所謂的「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打造的。

我們不可以成為命運的僕人,必須是命運的主人;不是追求命中注定的那個人,而是打造足以稱為命運的關係。

愛與結婚,正像是兩個人一起共舞。

不考慮要往哪裡去,手牽著手,正視並專注於今天的幸福、當下的這一瞬間,一圈又一圈跳著舞。

而你們長年以來舞動的軌跡,人們便稱它為「命運」。

所謂愛,是一種信念的行為,只擁有微薄信念的人,也只能愛得很微薄。

我們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然後也是因著愛他人,才終於能發掘出社會意識。

要愛,要自立,並且選擇人生。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

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

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人們常說,「開頭的第一步」最重要,只要超越了就沒問題。

當然,最大的轉折點就是這個「第一步」。

然而真實的人生裡,平凡無奇的日子所帶來的考驗,其實是在踏出「第一步」之後才開始的。

真正受到考驗的,是持續走下去的勇氣。

只要是在時間受限的情況下,一切人際關係的成立都將以「離別」為前提。

這不是什麼虛無主義式的說法,實際上,我們就是為了離別而相遇。

既然如此,我們能做的應該就只有一件事。

在所有的邂逅與一切人際關係上,一心一意不斷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也就是盡可能地不斷努力,當離別的日子到來時,讓自己能坦然接受「與這個人的相遇、共度的時光,並不是一場錯誤」。

未來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它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正因為我們看不見未來,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從本章中,我學到了... 1.「愛」是兩個人要共同完成的課題,而那個課題就是幸福的人生。

2.等待是不會有結果的,命運是要靠自己去打造。

自己就是命運的主人。

3.我們就是為了離別而相遇,請認真活在當下,讓每一次的離別都是美好的。

  這本書提出很多想法是過去我們常理所未曾想過的,抑或是推翻過去我們所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

讀完這本書的當下,有種內心深處受禁錮的自己正在蠢蠢欲動想逃離出來的感覺,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很難不受他人的期待而左右自己的選擇,過著符合他人期待的人生,也就是在過他人的人生,忘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時常感到迷惘,在內心產生衝突,且常常不得不對這個社會眾多的他人妥協。

在這本書帶給我們一種觀念,人生是自己的,你可以自己選擇,你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人生的掌握權在你手上,當選擇權回到自己身上時,很多過去無能為力的事情,彷彿不再困擾心頭,「過去」是現在的自己為它定義的,未來也不可預見,唯有「此時、此刻」才是我們應當認真看待的時刻,盡力過好每個當下,讓自己的人生不會有所缺憾,正是我目前正在學習的課題之一。

學習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直視眼前可以改變的事情,並能夠分辨兩者之差異,是我正在學習的另一個課題,期許透過「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步上幸福的人生軌道。

      ※葉小燕(譯)(2016)。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台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6年)   ->購書推薦:奇摩購物中心 ->購書推薦:TAAZE讀冊生活 ->購書推薦:博客來 ->購書推薦: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書推薦:Readmoo讀墨電子書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延伸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延伸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2: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延伸閱讀: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延伸閱讀: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延伸閱讀: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延伸閱讀: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 §延伸閱讀:圖解行為心理學:一看就懂的超強識人術!心理學家助你破解肢體語言與口頭禪的祕密,從交友、戀愛到職場都更受歡迎 §延伸閱讀:圖解男性心理學:男人其實跟女人想的不一樣,心理學家教你從行為、習慣與性格讀懂男性的真實想法! §延伸閱讀:圖解戀愛心理學:談戀愛就像心理戰!你的愛情,有多少真心話和大冒險?史上最強情場攻心術與識人術 §延伸閱讀:99%的人贏在說話有溫度:說好說滿,不如說話溫暖!一開口馬上贏得好感的暖心話語學 §延伸閱讀:如何讓人信任你:FBI頂尖行為分析專家傳授最強交心術,讓你在職場、人際及生活中擁有人人信服的深度領導力 §延伸閱讀: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 §延伸閱讀:終於,還是愛了     文章標籤 自立 稱讚 共同體 關係 尊敬 課題 社會意識 責罵 人際關係 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 心理學 哲學 二部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i 「i」學習 小i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心靈成長此分類上一篇:【讀後心得】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此分類下一篇:【讀後心得】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 上一篇:【工具】線上下載YouTube音樂及影片(免安裝軟體)-Peggo 下一篇:[AD]分享BloggerAds問卷,邀請朋友們加入市場調查分析採樣 歷史上的今天 2021:【讀後心得】打開網路就有錢:我靠自媒體與投資理財打造多元獲利模式 2019:【Excel2010版-基本】Excel不可不知的基本功-「換列」方式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閱讀筆記(7) 婚姻愛情(8)心靈成長(25)文學小說(29)成就自我(13)廣告行銷(8)財經企管(6)居家生活(1) 課程/講座心得(2) 課程心得(6)講座心得(2) 證照考試經驗分享(1) 醫務管理相關證照(2) 影劇觀賞心得(3) 電影心得(8)短片心得(3)觀劇心得(1) 網路工具(3) 免費軟體/網站(35)免費圖庫(8)快速技巧(6) DIY手做資源(1) 卡片/紙模型(1) 學習資源(2) 政府機關主辦(3)付費學習(0) 大數據資料分析(1) Python入門班(2) EXCEL好好用(6) 函數(21)VBA(2)繪圖(6)統計(3)技巧(17)其他(3) Word認真學(2) 小技巧(8)編排(4) PowerPoint多用途(2) 美編(3)小技巧(2) PDF隨時上手(1) 小技巧(1) 生活遊記-國內(12) 台北(1)新北(1)苗栗(1)台中(5)南投(1)雲林(4)嘉義(2)台南(2)高雄(1)屏東(1)台東(4)花蓮(4) 生活遊記-國外(1) 日本_沖繩(6) 日常生活(1) 節日_聖誕節(4) 開箱文(1) 食(1) 結婚大小事(4) 婚紗/西服(2)結婚妝髮(1)喜餅/小卡(2)結婚紀錄(1) 醫院交通路線(2) 新北市(2)台北市(1) BLOGGERADS(2) 新聞分享(7)AD(18)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搜尋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贊助商連結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i學習QRCode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