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 - 正覺教團弘法視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今天要回答的問題是:「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何不自食其力?若哪一天所有人都出家了,這社會要如何運作?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
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
詳細內容
上一集
下一集
第53集
由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今天要回答的問題是:「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何不自食其力?若哪一天所有人都出家了,這社會要如何運作?」基本上這一個問題,我們說它不是正問,不是正確的一個問題,原因如下:第一個、很簡單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會出家。
因為出家,最簡單的你要斷除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既然財色名食睡,世俗人來講樣樣都想要,樣樣都片刻脫離不了,那您怎麼可能會說有這樣子一個問題,認為說所有人都會想要出家呢?這就好像所有的人都要得諾貝爾獎、所有的人都想當董事長,這樣子一個問題,這不是正確的問題。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針對這一個背後所能引申出來的一些可能,對於大眾們能夠有一些幫助的這一些法義,就來略微地演述一下。
好!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看:何謂出家?就跟佛法裡面其他的法一樣,我們有所謂的一個四句的分別,那我們以出家來說,我們有時候會把它分為:所謂的身出家跟心出家,是以這個色身而談出家,出這個三界家、出這個三毒家、出這個貪瞋癡家呢?還是指說以這個心已經遠離了貪瞋癡,而能夠離於三界繫縛,而來講出家呢?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一個問題的原問,指的是指這一個剃髮著染衣穿上袈裟的這些。
我們在世俗上,在寺廟裡面可以看到的這個身出家的一個眾生,那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乃至於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乃至於身心都出家、身心都不出家。
那很簡單的身心都不出家的,指的當然是凡夫三毒煩惱深重,他既不剃頭著染衣,他的心也沒有去修學。
譬如說菩薩道:他是在家眾,他沒剃髪、他沒著染衣,可是他修學的卻是佛法;他雖然現行好像是住在於貪瞋癡當中,有子女、有夫妻、有在賺錢,可是實際上他可能是一個已經證得未到地定,乃至證得初禪,已經斷我見、已經離開這個男女欲、飲食欲的人。
所以他雖然身不現出家相,他的心卻是住於出家,這才是真正所謂的出家。
至於其他的兩個出家,我們就暫時不去花時間,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直接回到這個問題的一個問答。
就依於身出家而來講說:「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出家人為什麼不自食其力?若哪一天所有人都出家了,這個社會要如何運作?」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說三寶是佛法僧,佛寶、法寶、僧寶。
我們所謂的僧寶,當然是指依於佛所立的、所說的法而修行,依佛所立的戒、依佛所說的戒而修行。
這些出家眾有時候叫作僧寶,這是就小乘而言;大乘來說的話——勝義僧,也就是說帶髮修行的菩薩,譬如彌勒菩薩、譬如觀世音菩薩,乃至佛世時期維摩詰菩薩,這些都是所謂的大乘勝義僧,也不能說他不是僧寶,如果這樣子說法是有很大的過失,一方面既毀謗了這些菩薩們真實的存在,又毀謗了大乘非佛說。
回來我們剛剛說的三寶的道理,依於佛出世說法,而有這些佛弟子們能夠根據法,能夠跟隨佛而來修學佛法,這些剃頭著染衣的弟子就叫作「僧」。
然而如果您仔細地去觀察,首先,佛為什麼要出家?別忘了佛祂是悉達多太子。
祂是太子,祂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什麼山珍海味、什麼綾羅錦緞,祂沒有受用過?祂沒有享受過?甚至於祂座下的一些弟子們,譬如說:阿那律尊者、譬如說其他的一些,譬如說:難陀,甚至於示現為不思議菩薩而來謗佛,想要害佛的提婆達多,這些都是釋迦族的王親貴族,他們絕對不是為了要求眾生的供養而出家。
所以從這一邊,您就可以很清楚知道,這樣一個問題是不如實問,它不是正問。
甚至於我們出家以後,我們再舉一個故事,來為菩薩們解說。
出家人他出家的目的,所謂的識心達本,號為沙門。
你要去瞭解、你要去認識你這個心;小乘人來講:你要認識這一個妄心生滅無常。
大乘人來講:你要識心,要識自本心、要見自本性,你要瞭解自己這個本心。
所謂的識心:你要通達你的根本,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生命的根本、實相的根本是什麼?識心達本,才有資格真實號為沙門。
換句話說出家人的修行,是要證得解脫;自己證得解脫的目的,乃是在修行證得佛道的過程當中身為菩薩,您出家,身出家也好、心出家也好、身心俱出家也好,您的目的不外是要自他解脫。
基於這樣的精神,一個出家眾能夠幫助眾生的,不是一生一世依於這個會斷、會壞、會爛的這個意識色身而有的一個財色名食睡方面的幫助。
出家人要幫助眾生的,是要解脫三界生死的輪迴苦惱;出家人不賺錢,並不是因為出家人如果他在家的話,他沒有能力賺錢;我們經常有一句話說,禪宗祖師裡面有說:「出家事乃是非將相所能為也。
」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乃至菩薩們如果去看看,那一些禪宗祖師的公案,更簡單的,以比較接近於玄奘大師的,就玄奘大師的弟子窺基大師而言,他是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這一個大將軍,他是他的叔叔,因為窺基大師很早,好像九歲父親(尉遲敬宗)就過世了,由尉遲這個大將軍所養大。
這樣一個開國元勳功臣,他是把他視同自己的兒子這樣子去養育;他如果不隨著玄奘大師出家,他以後必定以他的聰明智慧,小小的年紀就能夠寫兵法,就能夠詩、詞、歌、賦就能夠很通達;這從他所寫的《唯識述記》,你都可以看到他的文筆,絕對不遜於所謂的蘇東坡、所謂的黃庭堅,這些同樣是三寶弟子。
那以窺基大師的例子,再相應於剛剛也有說到的,佛是太子出家,乃至其他的這些僧是王親貴族出家,絕對不是為了要求眾生的供養而出家,而是為了要求得自己解脫輪迴生死,幫助眾生解脫輪迴生死而出家。
這個出家、這個佛寶、這個僧寶,身為這樣子一個人天福田,很簡單我們說阿羅漢叫作「應供」,是應該要受人天供養,因為供養他有無量無邊的福德;佛十號裡面也有這個應供,因為佛也是阿羅漢。
佛的福田之深之廣,更不是這一些小乘聲聞的阿羅漢之所能夠相提並論的。
好!回來這裡,出家是要求自己解脫,求解脫眾生。
對於眾生的恩德,應該是遠遠廣於接受這些眾生的這些飲食的供養;乃至更簡單的,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他還需要、一定要眾生的供養,才能夠存活嗎?他能夠變化無限,他依於這樣的神通變化,要求什麼世間的財富、求世間的飲食,有可能沒辦法求到嗎?從這裡我們再來講一講,所謂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的故事,都知道他也是頭陀苦行,苦行第一的、頭陀行第一的迦葉尊者。
有一次迦葉尊者為了要幫助一個貧窮乞丐老婦人,憐憫她,她的福德實在是太差了,已經當乞丐了,還經常三天兩頭的沒有辦法餵飽自己,所以他故意神通化現,出現在她乞食的地方或是來到她的家裡,要跟她托缽、要跟她乞食;剛剛提到的這個乞丐婦,有時候三天兩餐的有得吃沒得吃的,哪有什麼樣盛美的飲食,能夠供養這一個迦葉尊者呢?迦葉尊者當然也預先就知道了。
由這裡您也可以體會到,真實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剃頭著染衣的這些出家眾,他絕對不是為了要貪圖這些飲食而來讓眾生供養,他是為了讓眾生培植福田。
就跟我們剛剛講的迦葉尊者,他之所以故意示現在這貧窮乞丐婦之前,要跟她托缽、要跟她乞討飲食,這個乞丐婦女、老婦人就跟他講:「尊者啊!我自己都養不活自己了,實在對不起!對不住!我沒有多餘的飲食,不要說豐盛的飲食,連殘羹剩飯都沒有。
」結果迦葉尊者怎麼說的:「沒有關係!妳把妳那一個破碗拿去,所謂的盪滌汁,用水去清一清、洗一洗,總有一些還沾附在這個破碗,乞丐碗上面的一些食物的,很餿水的殘餘;我以恭敬心,我一樣是接受了您這個乞丐婦的,這樣子的一個供養;然後我祝願您,能夠脫離這些貧窮,能夠有因緣成為三寶弟子、能夠修學佛法、能夠證得解脫。
」從這一件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了知這樣的問題:出家人要受供養、出家人托缽,何不自食其力?這樣子一個問題,並不是正確的疑問。
那我們再引用《雜譬喻經》卷1的經文,我們再來把剛剛所演述的內容,再簡單地回顧一下:
《雜譬喻經》卷1,它說到了:「道俗相反,自然之數。
道之所樂,俗之所惡。
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換句話說: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薩道,乃至修小乘聲聞道阿羅漢道;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轉於三界六道,還沉迷於五光十色,還貪求追逐於財色名食睡。
這樣的世俗人,必定它兩者是相反的,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這是法爾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
它又說了:道之所樂、所樂;或是所樂,所意樂的,所喜歡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厭惡的;而世俗人所認為珍貴的,卻一定是道人,修道之人,所認為那是輕賤的,不值得去珍重的。
那我們依於這樣的經文,我們來談談看,什麼是俗之所珍?什麼是道之所賤?依於我們剛剛說的財色名食睡,世俗人是財色名食睡,樣樣都不缺、樣樣都要求,求之一定要好上還要加好,不只是要有,還要好上加好。
而當他沒辦法追求到的時候,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求不得,而成為痛苦的來源;乃甚於更有。
如果有惡劣心性的眾生,求不得就會千方百計,以不如法的方法來求得。
修道之人反過來講,卻對於財色名食睡,樣樣都必須要去減除;相對於世俗人樣樣都要去增加,這是完全相對的。
舉例來講,我們簡單地來說:五戒裡頭乃至比丘戒裡面,有不捉持金銀戒,有所謂的不與取戒,這就是要我們戒除對於不屬於自己財物的貪愛。
對於財,我們必須要慢慢地減損對它的攀緣、執著,乃至五戒裡面有邪淫戒,比丘、比丘尼裡面相關於邪淫的部分,乃至於出家人也沒有正淫,出家人所有的淫,都是歸於這一個邪淫戒,是斷頭罪的。
不貪色才能夠遵守這個邪淫戒,那財色名食睡,您不能貪財、您不能貪色,乃至於您不能貪名。
你既然身為出家眾,你不能大妄語,你不能未得言得、未證曰證。
你沒有證初果、你沒有證阿羅漢,你說我證初果了、我證阿羅漢了;乃至於離開沙門四果你也不能妄語;你不能未證得初禪,你說我證得初禪;未證得四空定,你說我證得四空定了,這都屬於大妄語。
那會違犯大妄語戒的人,當然只有相應於凡夫,會追求財色名食睡裡面的名;這樣子一個相應三界過患,輪迴不斷的習性的凡夫俗人,才會犯的過失。
這很簡單的就已經為我們說明了何謂: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之所珍,道之所賤。
那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一些之外,要提醒菩薩們的很出名的一個百丈禪師,依於百丈禪師,他曾經有立下一個規矩,就是所謂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雖然身為一個大寺廟的一個方丈大師,已經能夠幫助這麼多的有情參禪、乃至於斷我見、乃至於開悟了,可是他還是立下這麼一個規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當寺院當中有一些勞務,他必須要參與的,他也必定出現,雖然依於身體體力的關係、年齡的關係,他沒有辦法擔負像一些年紀輕的出家眾同樣那麼樣子的一個責任,可是他的精神很清楚地告訴大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而這樣子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很清楚地,也絶對地為我們說明了:不只是識心達本,才能夠號為沙門。
即使這麼一個參禪,已經開悟的一個證悟的大祖師,他一樣要以身作則,而來告訴菩薩們、告訴出家的,不管是聲聞僧、或是說菩薩出家眾,都要依於自身出家的身分,就是一定要以度眾生,要以自利利他為根本而來出家,千萬不要貪求於名聞利養。
那就變成類似於我們之前在講到一個鬼神道,鬼神的勢力神通是不是比佛大的時候;談到了諦閑法師的,他一個大弟子所作的一樣,原先修行還沒有問題,可是既無斷身見、不斷我見,也沒有證得開悟明心。
那當然因為他的名聲慢慢增廣之後,有了供養、有了名氣起了這種貪愛執著,而忘了出家人首要的職務,是要識心達本、是要來弘法利眾,起了這個名利想,所以說落入了鬼道,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百丈禪師不只說過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禪師甚至還以底下的這些話,來提醒他底下的這一些出家眾弟子,百丈禪師怎麼說呢:「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披毛戴角的意思就是墮入到畜生道,去成為牛、成為驢子,去為人耕田、去為人載貨、去作這些種種的畜生所作的事情,來回報於眾生。
這一世他身為僧家眾,而人家去供養他的這一些飲食、這一些衣物;從這一個百丈禪師這樣子的一個開示,如果您是一個出家弟子,或是說您日後有出家的打算,那您必定要堅固自己的信心:您是為了要求法、求道而出家,您不是要為了求自身的利益、不是為了要可以不勞而獲、不是為了這一些三寶弟子們對您的恭敬、還是對您的布施的供養而出家。
這樣子出家的話,不只不能夠利益眾生,還會禍害了自己未來世。
除了百丈禪師之外,為了要加深菩薩們的印象,我們就引用,最後再來引用曹洞宗洞山禪師的一段話,來跟彼此,不管你是身出家、你是心出家,我們互相來勉勵洞山禪師這一段話,這個語錄是怎麼記載的呢:洞山禪師問僧人:「世間何物最苦?」僧人回答說:「地獄最苦。
」師曰:就是洞山禪師回答。
他說:「不然」不是的,世間不是以地獄苦最苦。
云:這僧人就反問:「不是地獄最苦,那您禪師、和尚,您的意思是什麼呢?」洞山禪師就回答說了:「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禪師是出家、是出家眾,這個僧人當然也是出家眾,他這裡所說的「在此衣線」指的當然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剃頭著染衣。
所謂的袈裟這些衣線,換句話說您披了袈裟、您剃了頭了,剃髮著染衣;所謂的一個身出家了,穿了這個袈裟,你卻不明大事、不明法界實相、不明生死大事,你枉受信施,虛枉的,自身沒有這種出家眾該具足的功德,你白白地接受了這一些三寶弟子的布施,未來世果報難以領受,這就是洞山禪師所說的。
為什麼說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這當然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只有識心達本才有資格號為沙門。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辦法作太多的解釋,我們只能總結來跟菩薩們提醒,雖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正問。
可是,不是正問當中,我們還是可以衍生出來一些能夠幫助我們,對於「出家」這兩個字、這一個名相,背後所代表的一個真實義理,我們也希望菩薩們,不要去太著重於身出家;而只求身出家,而不知道要依於心出家,依於這一個七轉識、這個妄心,能夠離於諸多的煩惱法、能夠證得沙門四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乃至於能夠進一步的迴小向大,不只是度眼前的這些眾生、不只是當一個自了漢,還要發四宏誓願、大誓願,成為真正的菩薩。
要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佛道無上誓願成,要自己成佛之後,還繼續不斷地轉法輪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說明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們: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03
上一集
下一集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佛Q&A:在街頭看到出家人托缽化緣,怎麼布施供養才如法?
答:佛教僧侶托缽化緣,具有廣化善緣、為世人化得度因緣的本意。在佛陀住世的年代,為了把佛法的理念和精神弘傳到人間,制定出家人必須托缽,與人 ...
- 2託缽_百度百科
- 3069 行腳托缽 - 星雲大師全集
後世佛弟子們也效法佛陀慈悲的精神,到處托缽弘法,讓佛法普遍於社會人間,使佛弟子獲得正信,社會人間得到光明。因此,行腳托缽不但繼承了佛教的傳統,還延續了現代傳教的 ...
- 4佛門常識:托缽的意義@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托缽又作乞食、分衛、團墮(食物落於缽中之意)、持缽、捧缽。指出家者持缽巡訪各城市、村落等處,向大眾化緣乞食。 佛制比丘,三衣一缽。比丘,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 ...
- 5辭典檢視[托缽: ㄊㄨㄛㄅㄛ]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字詞:托缽,注音:ㄊㄨㄛㄅㄛ,釋義:僧人的食具稱為「缽」。佛教僧人乞求布施,皆以手托承缽盂,故稱為「托缽」。後引為乞食、討飯之意。《禪宗無門關》:「德山托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