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韙:不是,錯誤。

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

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

全句比喻不顧一切 ... 冒天下之大不韙 注音一式ㄇㄠˋㄊㄧㄢㄒㄧㄚˋㄓㄉㄚˋㄅㄨˋㄨㄟˇ 漢語拼音màotiānxiàzhīdàbùwěi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釋義不韙:不是,錯誤。

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

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

全句比喻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

亦作「犯天下之不韙」。

萌典 教育百科 難字註解 韙 韋 ㄨㄟˇ wěi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名] 對、是。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漢書.卷一○○.敘傳下》:「亡德不報,爰存二代,宰相外戚,昭韙見戒。

」 補充說明 釋義 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就是與眾人為敵的意思。

韙,是;不韙,不是;大不韙,大逆不道。

常見人寫作『冒天下之大不「諱(ㄏㄨㄟˋ)」』,這不可以的。

諱,因有顧忌而不敢說或不敢做,如『諱疾忌醫』、『直言不諱』。

出處   大不韙dàbùwěi   公認的過錯或不是,即「大大的不是」。

「不韙」,不是。

「韙」,當「是」講,但不能單獨使用。

如果偏不遵守約定俗成的語言規律,把「韙」單獨作「是」用,便是名副其實的「大不韙」了。

  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漢哀帝•一》:「人之能為大不韙者,非其能無所懼也,唯其能無所恥也。

」   如今,「大不韙」幾乎在語言中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指不顧公衆輿論的反對,明目張膽地幹壞事。

  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違言,息侯伐鄭。

鄭伯與戰于竟。

息師大敗而還。

君子是知息之將亡也。

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引文大意是,鄭國和息國的友好關系破裂了,息侯貿然攻打鄭國。

鄭伯在竟邑與息侯交戰。

息侯的軍隊大敗,退回了息國。

所以,君子根據這一史實便可斷定息要滅亡了。

不掂量自己的德行,不親近應該親近的事物,隨便找借口出兵攻打鄭國,不反省自己的錯誤,犯了這「五不韙」卻討伐鄭國,到頭來被人打得一敗塗地,不也是很正常的嗎?   (王成綱) FROM: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5-5.shtm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