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和“内涵”,怎么就成了动词?-虎嗅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念缓,编辑:詹茜卉,校对:苗祎琦,原文标题:《名词为什么可以“动词化”?这篇“安利”给你!》 ... 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苹果用3分钟,正式宣战新行业 热度:1568323 打开 月薪1.8万但毫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 热度:902590 打开 放话“开50台宾利”堵车位?官方回应来了 热度:677605 打开 “润”离一线的年轻人,“卷”在二线 热度:463962 打开 资讯 视频 车与出行 年轻一代 十亿消费者 前沿科技 财经 娱乐淘金 医疗健康 文化教育 出海 金融地产 企业服务 创业维艰 社交通讯 全球热点 生活腔调 榜单 24小时 活动 虎嗅丨妙投会员 妙投APP 虎嗅智库 登录 极速注册 取消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数码 互联网 数码 互联网 热搜词 艾隆·马斯克 推特 蒂姆·库克 求职 陆正耀 防疫 自如 预制菜 涨价 账号或密码错误 2022-04-2922:29 “安利”和“内涵”,怎么就成了动词? 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念缓,编辑:詹茜卉,校对:苗祎琦,原文标题:《名词为什么可以“动词化”?这篇“安利”给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诶诶,给你安利一个最近的宝藏博主,期期干货,绝对不水视频!不信你可以百度一下!”放到网络聊天里,这样一句热情推荐没有任何问题。

可要是放回字典里,指不定得让人们一头雾水——这些“板板正正”的名词,怎么用着用着,还真成了动词?再细数数,将军、真相、内涵……越来越多的名词,往句子里一放,冷不丁地就“动”了起来?是的,你真相了。

来源/动画《名侦探柯南》截图这种奇异变身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名词动用?不是新鲜事儿能肯定的是,把名词“动”着用,不是新鲜事。

说得直白点,无非是让名词顶着自己的模样,大摇大摆地走上动词的岗位。

这一点,对着大好河山、诡谲朝堂写诗作赋、谈道论理的古人就已经有了发言权。

总有那么些名词,用着用着,就得干起动词甚至状语的活儿。

比如,“从左右,皆肘之”。

要把肘真想成手肘,那就甭想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相反,肘在这里,偏偏就是用肘撞的含义。

再比如“一狼洞其中”,不把“洞”解释成“挖洞”,估计连狼自己都能对自己的处境一头雾水。

能动起来的不只是它们。

大伙最熟悉的得是曾入选语文教材的“炼字”经典、王安石的《泊桥瓜洲》。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不知曾多上次登上大家的语文考卷。

可细细琢磨琢磨,甭管把“绿”看作形容词还是名词,怎么着都和动作沾不上边儿,可好巧不巧,绿这么一“动”,倒像是一笔晕染,不仅让江南岸换了新装,更让整句诗活了起来。

山水册《江南新雨》。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这点魔法,对一众学子来说更不算稀奇,不就是词类活用吗?不止如此,早期的训诂学里,就有学者一本正经地解释过这个现象。

比如,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就曾明文提到的“实字活用例”。

到了晚清的专业论著《马氏文通》中,词类活用更是成了正儿八经的语法问题,相关的研究也随着展开。

愣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能说个明白。

有学者指出,诸如此类的“名词”动着用,甚至比它更为广泛的“活用”现象,说到底,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据推测,这是因为上古汉语里本身就存在一批“综合性动词”,简单点说,便是这词儿“名”“动”通吃,既能表示动作,也和与动作相关的其他含义沾点边儿。

举个例子,“启”,本身就有打开、开启一类的动作含义,可要说它代表“门”“户”等名词对象,在古汉语里也能说得通。

要是名词、形容词也来凑凑这个热闹,活用现象也就发生了。

什么“雨”“衣”“冠”都是差不多的路子。

不过,伴随着古汉语的发展,这种现象也在悄悄变化,甚至开始衰落。

但这并没影响现代汉语的名词来“蹭”波热度。

不信,来看看下面的解释题。

今天我也来淑女一下。

他昨天大款了一回。

离插头远一点,可别被电到。

……说古汉语里是名词活用,那这些冒着日常生活气儿的表达,又该怎么解释呢?还真有研究者继续“刨根问底”。

有人认为,这“锅”得让语法来背。

传统语法认为,一个词的含义是天生固定的,到底是站队名词,还是去动词堆里挤热闹,也全靠这些含义来划分。

但问题是,这样的人为“归类”没办法做得完美,划分标准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所以,有些名词和动词自然“搅”在一起,我顶你的岗,你领我的薪水。

不难猜到,这种“搅和”到了语言极大丰富的当下,又变了一轮模样。

动次打次?网络再添把火曾有人满腹疑问——词类活用那么普遍,怎么古时候那些“身兼两职”的名词用法,都没流传下来?道理其实简单直白——用的人越来越少,自然“灰溜溜”地退了场。

正因此,有研究者给“动”着用的名词起了个特别的外号——境迁语,顾名思义,这些名词原本也算意志坚定,无奈交流环境一变,被“语境”一怂恿,不仅意思变了,一没忍住,连词性能“改弦更张”。

说到这种“怂恿能力”,网络是名副其实的佼佼者。

赛博空间开启,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敲得响亮,大伙儿聊得热火朝天之时,就有这么些名词,活生生地“动”了起来——1.按头安利往前倒个几十年,翻遍新华字典,人们怕也是寻不到“安利”的踪迹。

20世纪50年代,美国日用消费品公司安利(Amway)逐渐步入正规,随着其业务进入中国,安利推销员的销售口头禅“你听说过安利吗”也逐渐为人所知,由于发展势头迅猛,这种推销句式也渐成社会流行语,大伙拿它插科打诨、戏谑玩梗,搞得不亦乐乎。

以至于人们一听到“安利”,真就能联系到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上去。

对“安利”而言,这么强的“上头”能力,光待在商业词汇里可不是委屈了?这不,21世纪后,脱胎于动漫文化的二次元文化席卷亚洲,自带感染力的“安利”就这么寻到了新的青眼。

被二次元借用后,“安利”简直“如鱼得水”,褪去了原本的商务色彩,顶着“推荐”的本意,成了漫友们日常交流甚至跨“圈”推广的常用语,被欢迎程度也是直线上升。

随便找个二次元网站看看,除了动漫,美食安利、偶像安利、图书安利……那架势,绝对不亚于捅了“安利”的窝。

2.真相了!一众被“强行”动着用的名词里头,“真相”估计是最难想通的那一类。

事实、客观、真实的信条,“真相”满脸都是正气,怎么着也不可能“变性”。

偏偏网友们就是喜欢挑战不可能。

往真相后面加个“了”“着”,感叹号这么一放,一切都齐活儿。

原本描述事实的“真相”,硬生生地成了事件的播报器,有了“告知事实”“实情显露”的意义。

用得多了,句式还能接着变,认可谁的观点,同意谁的想法,不用拍案叫绝,也不用点头如捣蒜,直接一句“XX真相了”,自然就能词句达意,让对方心灵神会。

3.请不要内涵他人和真相一样“委屈”的,还有“内涵”。

可不,照原意解释,内涵要么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么表示内在的涵养。

这么个“行得端”“坐得直”的名词,进了网络的车马场,忍不住“动”起来不说,还沾染了点儿调侃、嘲讽甚至“阴阳怪气”的味道。

在线上,“内涵”的登场还不是那么容易。

必得是无形中的映射,巧妙而不露声色的含沙射影、话里藏话,才能真正扛起“内涵”的名头。

用法也相对固定。

还得是“内涵他人”“有被内涵到”“这话是在内涵”等经典表达才能把那股子巧妙劲儿发挥到淋漓尽致。

谢谢,有被内涵到。

来源/微博@人间搞笑指南4.水一水说起“名词动用”,大伙儿玩起来还真不挑词。

即便是最日常不过的名词,也能“改造改造”。

比如“水”。

《现代汉语词典》里头,“水”一共有八个解释义项,和“动作”却都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

可耐不住网友们大开的“脑洞”。

再浓稠扎实的“硬货”,被水冲洗、涤荡一下,终是难逃被稀释的命运。

这个过程,拿来形容大伙儿“应付”“敷衍”任务的心境和动机,岂不是正正好好?甭管“水”本身愿不愿意,大伙儿的表达欲反正高涨了起来,什么水一水作业,水一水视频,水一水朋友……“动次打次”到了一定程度,大伙儿发现,中文里的名词儿好像不够用了?伴随文化的交流,网友们的视线,再度移到了其他领域——5.我今天好emoEmo,其实是EmotionalHardcore的缩写,被翻译为“情绪硬核”,是摇滚乐中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自我反省式的歌词。

这种音乐形式最早产生于上世纪末期美国的中西部,受到很多独立唱片公司的推广,甚至逐渐成了一种主流文化。

可飘洋过海之后,原本的摇滚音乐形式突然变了身。

emo成了网络语境中“情绪化”的绝佳渲染。

不开心了,可以emo,焦虑了,可以emo,甚至紧张了,也能emo。

流行到一定程度,甚至登上新闻标题,让一众媒体也成了“防”emo的情绪治疗大师。

化身预防emo“大师”的媒体。

6.Duck不必除了音乐,意指动物的名词也能被“玩”出花。

2019年,一次直播间的售卖活动中,“卤鸭”商家的一次粗心上错了产品数量,主播趁机调侃:“老板你的鸭肉从哪里来?全中国的鸭子都要被你家杀光了吧!”网友们“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纷纷接梗——duck不必!鸭鸭惶恐!卤鸭发没发出还是后话,可这融通着中西话梗的Duck不必彻底流行了起来。

Duck甚至还没回归神来,便从鸭子的特定名词活生生地被拉扯到了新的话语场,成了大伙儿表达否定与拒绝的“动词新宠”。

突然变“性”?日子过成了诗瞅着这些叱咤古今的“名词动用”,人们不由唏嘘一句——是不是玩梗惹的事?这锅,“梗”可真不愿意背。

事实上,藏在这些“动”起来的名词背后的,远远不止一两句戏谑与打闹。

真有人曾试图打开这些“变性”现象背后的黑箱。

举个例子,我们老说,弓着腰、弓着背。

或者,这样的丑闻想盖也盖不住。

说是词类混淆也好,身兼多职也罢,可为什么,遣词造句的那瞬,咱们压根儿不会感到奇怪呢?不是判断能力断了线,相反,这一词一句的“变身”,恰恰是人类最熟悉不过,却也最精彩神奇的思维写照。

正如有学者的研究结论,名词动用的实质是一种修辞,它的背后,藏着的正是我们天生便具有的隐喻和转喻思维。

这种思维,便是从邻近和紧密联系的事物中去获得语言形式,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其他事物,再直白点,便是在联想和转换中,舒舒服服、自然形象地形成我们的理解。

我们说,丑闻盖也盖不住。

实质上,便是把抽象而不可感的丑闻想象成具体的事物,如同桌上的那杯茶、那碟盏,盖子一盖,人们便看不见了。

比如“内涵”一出,仿佛世间之事也成了那一个个独立而灵动的语词,需要人们沉下心来琢磨与考究。

又像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不就是将眼前的大好河山类比为一块绮丽壮观的画布,让春风成了饱蘸彩墨的画笔,风过之处,满眼生绿,草长莺飞。

或许,正如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感慨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就是我们的思考与行动方式。

当然,这些“动”起来的名词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十分鲜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约定俗成的词语广为流传。

但我们也需注意到,很多动词化的名词仍然停留在网络用语阶段,能真正转为规范用语的还是少数。

所以,日常沟通归沟通,在正式场合里,我们还是要注意汉语的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沈家煊.名词和动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束定芳主编.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李克著.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祝克懿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当代修辞学“望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郭静.基于识解理论的名词动用现象分析——以网络流行语“真相”为例[J].汉字文化,2013(03):62-65.杨荣祥.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本质与产生环境[J].华中国学,2016(01):31-46.邵燕君,破壁书 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念缓,编辑:詹茜卉,校对:苗祎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文化教育 年轻一代 分享至: 5 最 新 评 论 嗅友9zYxM 2022-05-05 emo起初流行的时候,就觉得莫名其妙 回复 大 家 都 在 看 才两个月,你就把“绝绝子”彻底忘了 新周刊 05:10 “yyds”和“绝绝子”,会写进字典吗? 解释X-PLAN 打球打车打电话,为什么万物皆可“打”? 国家人文历史© “爬山”这个词过气了,为什么“有1吗”“呵呵”还在流行 爱范儿 你用成语装×的样子,真是太爹味了 新周刊 为什么人类这么爱说废话? NOWNESS现在©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盒饭财经 “中文已死”?流行语里的集体经验不可忽视 界面新闻© Z世代语言学:句末加左括号是社恐的保命狗头 跳海大院 我们暗访了Q群里的人造语小学生,他们正建立自己的文明 跳海大院 05:18 英文没学好,中文却学坏了 迷幻枸杞 上次看到这些废话,还是上次 勿以类拒© 14:23 努力的人,请远离这些伪知识 北冥乘海生 06:34 中国黑话鉴赏: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好好说话? 闲事科科长 06:13 互联网“凡学”文化研究报告 圈内新知 05:33 马保国爆火背后的传播逻辑,没有一个网友是无辜的 DT数据 07:19 原来语文课本才是“丧文化”原产地? 闲事科科长 07:10 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达雅”? 迷幻枸杞 15:04 曾经爱读的杂志,如今看来为何荒唐又反智? 阿Test正经比比 17:17 凡尔赛文学,是娱乐至死还是幽默批判? 一心博士only 大 家 都 在 搜 艾隆·马斯克 推特 蒂姆·库克 求职 陆正耀 防疫 自如 预制菜 涨价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户 自定义 支付: 元 匿名赞赏 支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