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夠了解台灣嗎?從「移民史」揭開台灣多元文化的面紗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移民史」揭開台灣多元文化的面紗. 文╱林彥伶. 左起為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王泰升、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 Home/系列講座/2019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你夠了解台灣嗎?從「移民史」揭開台灣多元文化的面紗──《來去台灣》新書講座 你夠了解台灣嗎?從「移民史」揭開台灣多元文化的面紗──《來去台灣》新書講座 2019-12-27 2019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Leaveacomment 你夠了解台灣嗎?從「移民史」揭開台灣多元文化的面紗 文╱林彥伶 左起為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王泰升、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鍾淑敏 講題:台灣,一座移民之島──《來去台灣》新書講座 講者: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主持: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時間:2019年11月19日(二)19:00-20:30 地點:臺大校史館2F中央展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從今年十月開始,台大出版中心為「台灣史論叢」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今天《來去台灣》一書的場次,剛好是最後一場,也為整個系列畫下完美的句點。

臺大出版中心主任王泰升說:「這一套書並非概論式的內容,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因為是論文集,每個觸碰到的面相必定很深。

」。

不過,論文集畢竟是單篇單篇的內容,不免零散,這個時候主編的功用就很重要了,作為一個統整及帶領主題走向,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在《來去台灣》一書做得非常成功。

過去我們多是談到「來到」台灣的歷史,但其實「離去」台灣的人也多,像是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在戰後就大批大批的離開。

關於這個主題還有更豐厚的討論,王泰升表示廢話不多說,直接交棒給許雪姬。

台灣,一座移民之島 許雪姬說其實書名中的《「來去」台灣》,中間應該有一個逗號,不論是去台灣、來台灣還是離開台灣,不論是一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都是移民史的主題。

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來去台灣》探討的地方,主要還是以台灣本島和澎湖為主,畢竟金門和馬祖之前的歷史發展,還是比較靠近中國一點,一直要到1949年之後才和現在的中華民國綁在一起。

今日講座的內容,分別討論移民史的傳統史料、歷代的台灣移民、移民史的新史料、不同的移民活動實例。

許雪姬表示,台灣的移民史研究很少貫時序的來談,所以這次也是藉由編《來去台灣》來才把整個過程串聯起來。

回顧移民史的傳統史料,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一)日誌、日記,例如:目前最早的史料《熱蘭遮城日記》,很多地方學在研究該地最早的史料時,多是透過《熱蘭遮城日記》;另外,雖然我們常在罵連橫的《台灣通史》,但其實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像是其中的〈拓殖列傳〉中就可以看到先民移動的軌跡。

(二)護照,例如:1896年,福建泉州廈門海防分府給陳登志華人赴台灣的護照,這是我們目前可以早到最早的護照,細看護照上的內容其實非常有意思,上頭記載他是「華人」、家眷共有幾位、年齡分別為何、其事業為何,其中最有趣的是這護照裡頭居然還有「身材適中」、「面色為紫」、「眼色光明」的紀錄,和現代護照比起來可謂十分詳盡。

(三)族譜、家譜,例如:林獻堂家族的《林氏家傳》,林獻堂曾說過自己最喜歡歷史,所以《林氏家傳》的序文中寫得十分詳盡,是很好的移民落腳資料。

(四)調查報告書,例如: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出版的《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裡頭也有豐富的資料。

那麼,到底台灣在各個時期來了多少漢人呢?許雪姬試著追了這些數字,在整合前人研究之後,大抵可以得出這些結果: (一)荷治與鄭氏王朝時期(1622-1683):根據江樹生的研究,當時漢人人口約在2.5-3萬之間。

其中較為特別的,是一些原來就在台灣的漢人,去了東南亞發展後,又跟荷蘭人一起回來台灣的,他們被稱之為「唐人」,雖然說漢人還是佔很大比例,但荷、西、唐人的移民還是不可忽略。

根據陳紹馨的推估,在1650-1680這三十年間,大約有20萬左右的華人在台灣,鄭氏王朝結束之後,有大批的華人回到中國,從現在最早可以看到的清代紀錄─蔣毓英的《台灣府志》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口僅剩38,337人。

(二)清的移民:許毓良認為這個時期的移民和清朝的軍事配置有很大的關係,最一開始的綠營的兵力大約是1萬人,其中台灣本島為8000人,剩下2000人在澎湖,後來隨著時代發展,中國各省的移民與軍力來到台灣的越來越多。

清末時期多人洋人對台灣人口的記載,其中英國領事館的報告中記為255萬人,這和1895年伊能嘉矩的統計數字差不多,可見其參考價值。

(三)日治時期的移民:1895年台灣割讓後,日本政府宣布在1897年以前,台灣人可以選擇要回到中國繼續做清國子民,還是要留在台灣成為日本子民,根據台灣總督府1898年公布的資料,大約有6000多人離開,但許雪姬認為這應該還有少估,畢竟要花兩年時間就決定定下來不太可能,那時也有許多人來來去去,離開了又回來。

(四)戰後的移民:1949年國民政府因為內戰失敗而來到台灣,帶來大規模的移民,有人說是90-120萬,因為早期的軍人人口並未列進戶口,所以很難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許雪姬認為至少100萬人跑不掉。

接著,許雪姬帶大家看到近期公布的新史料: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旅券」,這是在2017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公布的資料,得以了解1897-1942年間,台灣人申請到海外的登錄紀錄。

申請步驟是先向地方警察申請,經過調查之後,警察會把許可報告提至總督府,總督府再向外務省報告,所以今天這個史料才會在它的外交史料館,但其實台灣總督府也有這些資料,只是沒有被保存下來。

許雪姬舉板橋林家林熊光母親陳氏,要回家鄉福州申請的旅券為例,根據上頭的資料,可以看出其實和現在的護照已經差不了多少。

另一個例子是音樂家高慈美要去從事音樂修業的旅券,那時的封面甚至和現在日本的護照沒有兩樣,其中,旅券裡有一些注意事項值得我們探討的,例如:領了旅券之後需要在2-3個月內出國,以便政府管制。

最後許雪姬帶大家看到移民活動的實例,延續前述談到的旅券,我們除了看旅券本身申請的步驟和內容,更可以挖掘當時人們移民的目的與背景。

當時會離開台灣的原因,主要都是工作,一是打工,做別人的雇工、使用人;二是就職,像是水手、船員、店員、醫院助手、通譯、軍人等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移民活動。

不只工作,掃墓、探親、營葬、觀光、考察甚至是求學,也都很是當時很多台灣人的移民活動經驗。

上述所說的移民活動都還算普通,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也有一些台灣人去了滿州國,因為當時日本政府需要會中文的官吏,台灣人便是很好的選擇,依許雪姬的認定,當時大約有幾千人過去。

在滿州的台灣人,其身分和在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他們多是行政官,據記載,當時滿州國的高等官與試補高等官,台灣人就佔了57名。

例如:新竹人謝介石曾任滿州國的第一屆外交部總長,與日本簽訂〈日滿議定書〉;除了謝介石,黃鵬謀、謝久子都有在滿州國生活過的經驗。

綜合以上介紹,許雪姬表示希望能藉由這些研究和《來去台灣》,為台灣史進一份心力。

戰前在南洋的台灣人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鍾淑敏表示「在南洋的台灣人」的這個研究,她已經想做二十多年了,因為這其實是一個和台灣人息息相關的主題。

戰前東南亞的資源豐富,早已是世界認可的事實,像是橡膠、胡椒等等產品都是熱銷全球的。

而另一個豐富的點在於,這裡同時也是各個國家的殖民地,造就它錯綜複雜的脈絡。

雖然離台灣最近的是菲律賓,但台灣人最常去的卻是在那更南方的爪哇島,是今日的印尼也是當時荷蘭的殖民地。

根據記載,當時約有1000-3000個台灣人在爪哇島,起初的台灣人多集中在爪哇島中部,隨著開發便漸漸移往東部。

會去爪哇島的台灣人,多是去經營「包種茶」事業,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郭春秧,雖然並不是只有他把包種茶帶到南洋,但卻是他統整了大家的商標,最後成為獨大的茶商。

其實,早在清代時期,就有許多人來到爪哇深耕,甚至生活了好幾代。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後,由於日本人的地位提高,荷蘭宣布只要是日本國籍的人,就能夠享有和歐美一樣的特權,所以即便是在本地生活已經的華裔爪哇人,也都會想轉成當時是日本籍的台灣人,他們和郭春秧一樣,多是經營茶葉。

除了茶商,當時還有物產商,著名的來自高雄的周里觀,他可是百萬富翁的代表人物,而他的故事同樣也十分傳奇,他在戰後仍留在印尼,直到「華人印尼化」運動開始後,他才回到台灣。

1930年代,開始有更年輕的人脫穎而出,例如:加藤商會的王江漢、翁鐘賜兄弟,其中翁氏來自嘉義東石,他們都是大學畢業,代表著新的知識世代;另外還有來自新竹的李埕奇醫師,當時是外務省補助他和其弟李錫福去爪哇的大學念書,他們都是爪哇台灣人的代表人物。

1940年代,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人、台灣人都被逮捕,從東南亞各地被送到澳洲的收容所去,鍾淑敏表示自己親自調閱這些檔案,可以看到當時這些人的個人資料卡,實屬寶貴的史料,不過那時的文字採取拼音法,在解讀方面還需下身功夫。

1946年,戰爭結束後台灣人也將被送回台灣,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許多人對於要離開是相當不捨的。

在當時的集中營裡,有親日派也有反日派,還有一些是長期生活在爪哇完全沒有接觸過日本、甚至沒有去過台灣,他們那時一心只想回到印尼去。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離開印尼,在當時的北婆羅,有許多需要勞力的橡膠園,那時就有許多台灣人來這做「苦力」,前後大約有1000-2000人。

戰後有些人留在當地,例如:張福忠,其後代仍留在當地。

除了苦力,還有李天來醫師一家,他們主要生活在北湖一塊。

同樣在東南亞的馬來半島也有不少台灣人的足跡,隨著日本政府的開拓,日本人與台灣人多在當地進行橡膠、礦產事業,這些人多是工作性質為主,亦有配行的醫護人員。

不過,在這裡最特別的就是「演藝人員」,主要是演歌仔戲,由於當地有許多中國人的土地,所以華南一代的華人也會過來開墾,文化演藝事業也就隨之而來。

前述有提到澳洲的收容所,其實當時的印度也有。

有別於澳洲與印尼,印度的收容所是讓所有日本人都集中在一起以便管理,其中很特別的就是,他們有自己的小學,讓在當地出生的日本孩子也能受到日本教育。

再來談到菲律賓,為什麼它明明離台灣那麼近,卻不是台灣人去的地方呢?主要是因為當時菲律賓政府採血統主義,台灣人雖是日本國籍,但事實上仍和中國人血統一樣,使其在入境時受到限制,所以台灣人很難去菲律賓發展。

另外在法屬的地方,又以法國母國優先,所以日本國籍的根本沒有機會,發展也十分不利。

接著,鍾淑敏分享自己實際去歷史現場的經歷,剛好在今年九月去了印尼的日惹中華學堂,其實就在郭春秧家附近廟旁的小學校,特別的是,那裏保留了很多照片,讓鍾淑敏喜出望外。

鍾淑敏還去了梭羅,發現了民國29年的碑旁有「張寶鏡」一名,他是當時台灣籍的茶商,直到現在,他們家族仍是經營茶產業。

鍾淑敏去的第二個歷史現場是澳洲的塔圖拉,現在仍能看到戰時收容所的遺跡,此地在戰後成為私人的農場土地,鍾淑敏有幸找到該地的使用者,他們帶鍾淑敏一行人去看了當時收容所用水泥蓋的禁閉室。

鍾淑敏接著介紹幾位仍在台灣的家族,一是台北七星郡內湖粉療人的郭國正,二是屏東佳冬林家的林世香,其家族為醫生世家,當時就有一些人去橡膠園當醫生。

鍾淑敏表示在做這個研究時,能用到的資料大概能用以下幾份:做印度研究時,使用日本人在戰後創辦的報紙,那時有許多台灣人會在那裡投稿,可以從中讀到不少資訊;在澳洲方面,塔圖拉收容所的管理員寫了一本書,也是很好的史料。

其他台灣人後代多少也會提供一些資料,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內容,希望未來能夠找到更多的線索。

結語 主持人王泰升在活動末提到自己另一本出版品《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對台灣來說,第一次有現代的國籍,就是日本國籍,在這本書裡也探討當時台灣人去了中國,卻面對日本籍和中國籍兩難問題的故事。

台灣的移民史不只是一個有趣的議題,更是一個和我們台灣人息息相關的議題,今天透過許雪姬和鍾淑敏兩位大前輩的分享,望能為台灣史及其後輩開拓更寬廣的路。

2019-12-27 ntuprs Share Facebook Google+ Pinterest Previous台灣經驗在東亞環境史上的意義──《台灣環境史》新書講座 Next《永夜微光》精彩內容試閱 RelatedArticles 台灣經驗在東亞環境史上的意義──《台灣環境史》新書講座 2019-12-17 多源而多元的台灣法律史圖像──《多元法律在地匯合》新書講座側記 2019-12-05 地域、移墾與清代客家研究──《成為臺灣客家人》新書講座側記 2019-11-25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這個網站採用Akismet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瞭解Akismet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講座影片 RecentPopularCommentsTags 《從鄉到城》精彩內容試閱 2021-11-19 受保護的內容:《大觀紅樓(綜論卷)》行銷活動一覽 2021-11-17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導讀 2021-11-09 受保護的內容:《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行銷活動一覽 2021-10-21 受保護的內容:《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行銷活動一覽 2021-09-30 【講座心得】召喚天才少女作家 2013-08-28 【活動】當夢想與理想交會──《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2013-01-15 畢業快樂HappyGraduationGiftPack!出版中心畢業季商品優惠提案! 2015-05-21 【影音】金鐘獎得主燕子小姐訪問李傑信博士 2011-11-29 伊能嘉矩走過的臺灣路──「攀登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巨峰:重現伊能嘉矩的踏查蹤跡」講座側記 2015-03-10 ntuprs:您好,這篇側記是由台大人類所博士生楊曉珞所寫,或者您可以至youtube觀看講座影片:https://youtu.be/CKS9bIFGNvI... 瑪依布:這場側記是誰寫的啊?文筆好艱澀....我們原住民看不太明白... 鄭靜枝:文筆流暢,透過詳細的解說,瞭解到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ntuprs:您好,不好意思晚回覆了。

謝謝指正,已修改過來!... 柴犬大王:那個,應該是道封不是道風喔;另外,是巡狩不是巡守。

雖然應該是單純筆誤,但這會影響到文意,請多加注意... 心得 影音 講座 李傑信 書籍 宇宙起源 星空協奏曲 裝釘考 編輯手札 中國最後的帝國 活動照片 羅威廉 名家推薦 另類閱聽 蔡振家 博物館 保健 」 音樂民族誌 緬甸音樂 書評 林聰舜 亞太音樂研究 文章分類 文章分類 選取分類 2020Jul.記憶與我們的歷史 主題書籍 注目新書 閱讀焦點    2014年度推薦書目 系列講座    Mar.2015>>樂園的崩壞與世界觀的裂解    Dec.2014>>面對差異的哲學    May.&Jun.2015>>殖民地與現代性    Jul-Aug.2015>>作為行動的法學    Apr.2015>>戲裡戲外:劇評與戲劇史    Nov.2015>>博物館,開門!    Sep.2015>>如果《紅樓夢》有母姊會    Dec.2015>>跟著大腦去旅行    May2016>>二十週年紀念選輯    Jun.2016>>當歷史走出教科書    Aug.2016>>島嶼金門的冷戰隱喻    Jun.2016>>疆界治理與移墾    Aug.2016>>何處是故鄉?    Oct.2016>>《留心你的大腦》新書講座    Dec.2016>>歌仔戲「做活戲」    May-June2017>>拼經濟vs.求永續,選哪個?    Apr.-May2017>>文明、殖民、帝國性    Jul.2017>>大正台灣『新女性』時代    Aug.2017>>戰火下的畸形繁榮    Oct.2017>>紅樓裙釵複調曲    Nov.2017>>氣候變遷    2018臺大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系列講座    2019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2020Aug.-Sep.心理、情緒與行為    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2021「既鄉土又現代的作家呂赫若」講座    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講座側記    Sep.2013>>帝國的黃昏    Oct.2013>>星空下的發現之旅    Nov.2013>>臺大時空膠囊    May.2014>>數位人文,史家的新技藝?    Jun.2014>>思想的遊牧者──錢新祖    Aug.2014>>臺灣現代女性詩學評析    Sep.2014>>龍瑛宗與殖民地臺灣    Oct.2014>>總力戰與臺灣    Sep.2014>>龍瑛宗與殖民地臺灣    Nov.2014>>臺灣研究先行者    Aug.2013>>漂泊與跨境    Jul.2013>>探索臺灣史:殖民與去殖民    Jun.2013>>臺灣文學講座    Apr&May.2013>>音樂藝術講座 臺大出版中心NTUPRESS|設計文具    「傅斯年說」馬克杯    每日練習筆記本系列    校園微型積木    NTUPRESSxTHERMOS膳魔師    NTUPRESSxINBLOOM    NTUPRESSxMOLESKINE    NTUxCROSS    我的學思歷程系列商品    不插電讀書運動系列文創品 活動現場    2015香港書展    2016臺北國際書展    《晶石般的火焰》新書講座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書籍講座    2017臺北國際書展    2018臺北國際書展    2019台北國際書展    Apr.2019>>一個尋租的國度    「追求臺灣人本位的教育」講座    STS:一門新學術與實踐的緣起、建構,與介入臺灣    2013華文朗讀節    2014臺北國際書展    2014第25屆香港書展    2015臺北國際書展    2015後門咖啡「閱讀格子趣」    2013臺北國際書展    演講活動    新書發表會 學術叢書    殷海光全集    人文研究系列    臺灣研究       【臺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臺灣】臺灣研究叢書    哲學與思想       【哲學】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科學】知識漫遊系列    學術研究專書其他書籍 其他出版品    臺大圖書館出版品 影音資訊 書介書評 媒體報導 Uncategoried Uncategorized 文章彙整 文章彙整 選取月份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1) 2021年9月 (4) 2021年8月 (2) 2021年7月 (1) 2021年6月 (1) 2021年5月 (4)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6) 2021年1月 (3) 2020年12月 (2)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1) 2020年9月 (3) 2020年8月 (2) 2020年6月 (2) 2020年5月 (3)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2) 2020年2月 (2) 2020年1月 (4) 2019年12月 (4)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1)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1) 2019年4月 (1) 2019年3月 (5) 2019年1月 (5)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2) 2018年10月 (3) 2018年9月 (2) 2018年8月 (2) 2018年7月 (2) 2018年5月 (2) 2018年4月 (1) 2018年3月 (6) 2018年2月 (2) 2018年1月 (3) 2017年12月 (2) 2017年11月 (2)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1) 2017年8月 (5) 2017年6月 (2) 2017年5月 (7) 2017年3月 (3) 2017年2月 (3) 2017年1月 (2) 2016年12月 (2) 2016年11月 (4) 2016年10月 (3) 2016年9月 (2) 2016年8月 (1) 2016年7月 (3) 2016年6月 (4) 2016年5月 (2) 2016年4月 (3) 2016年3月 (9) 2016年1月 (4) 2015年12月 (3) 2015年10月 (1)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5) 2015年7月 (6) 2015年5月 (6) 2015年4月 (6) 2015年3月 (11) 2015年2月 (2) 2015年1月 (3) 2014年12月 (4) 2014年11月 (2) 2014年10月 (4) 2014年9月 (8) 2014年8月 (6) 2014年7月 (3)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3) 2014年4月 (5) 2014年3月 (5) 2013年12月 (4)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8) 2013年9月 (10) 2013年8月 (15) 2013年7月 (15) 2013年6月 (6) 2013年4月 (4) 2013年3月 (8) 2013年2月 (3) 2013年1月 (5) 2012年12月 (2) 2012年11月 (4) 2012年9月 (1) 2012年8月 (2) 2012年7月 (4) 2012年6月 (2) 2012年5月 (4) 2012年4月 (4) 2012年3月 (4) 2012年2月 (6) 2012年1月 (3) 2011年12月 (5) 2011年11月 (5) 2011年10月 (2) 2011年8月 (7) 2011年7月 (1) 2011年6月 (1) 加入粉絲團! PoweredbyWordPress|DesignedbyTielabs wordpressthemepoweredbyjazzsurf.com ©Copyright2012,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