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師推薦高中學生課外讀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筆者目前從事高中數學教育,在課堂上也常推薦許多優良課外書供學生自習之用,本篇文章乃筆者將高中學生所合適的數學科普書籍分年級論述,希望就推薦書籍的內容與歷史層面做 ... 高中數學教師推薦高中學生課外讀物 蘭陽女中 陳敏皓老師     “Access istheking,contentistheking.”(容易取得是關鍵,內容決定一切。

)這是《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第808期所闡述的一個重要觀念,筆者想引用此段話來當文章的開頭。

以下所介紹的書籍都是學生所容易取得的,更重要的是內容是非常適合高中學生的。

  近年來數學科普書籍日益繁多,國內外許多大學數學系教授為了往下紮根,紛紛出了值得高中學生閱讀的數學書籍,雖然許多所創造出的內容表徵(representation)差異頗大,但是絕大部份都沒有脫離高中數學的學習範圍,因此高中老師就責無旁貸擔任推薦人的角色了,這些書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強調思考歷程,利用數學的方法論來使問題更加嚴謹,期許高中學生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並且也著重數學歷史背景與人文架構,1讓讀者減輕不少閱讀壓力,也藉著數學人文思想方向來省思數學與人類之間的調和關係。

筆者目前從事高中數學教育,在課堂上也常推薦許多優良課外書供學生自習之用,本篇文章乃筆者將高中學生所合適的數學科普書籍分年級論述,希望就推薦書籍的內容與歷史層面做簡要的分析與介紹,如果能因此激起高中學生閱讀一些原著的興趣,那筆者就倍感欣慰了。

壹、 高一部份 高一上有一部份是討論「無窮等比級數」的概念問題,通常學生是會利用公式 (S代表無窮等比級數,r代表公比,a代表首項)求解,但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到無窮的概念(國中未提),難免無法很快理解真正的意涵,我通常建議學生去閱讀《幹嘛學數學?》中第十八章〈級數的總和〉,作者逐步推論的方式慢慢引導學生去『做』(而非去『想』),讓學生由自己的計算過程中得到需要的「無窮」、或「無限小量」(infinitesimal)的概念,也花一點篇幅述說級數的用途與無窮概念的重要性。

2 相信教過高一數學的老師們都一定對於學生學習「三角函數」的成果不敢茍同,我想很重要的因素在於目前國三已經刪除「三角函數」這個單元,學生必須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學習許多定義、性質,甚至證明,所以若有適當的課外輔助題材,那麼將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例如我常推薦學生閱讀《數學的發現趣談》,書中的〈從畢氏定理到餘弦定律〉、〈餘弦定律的追尋〉、〈畢氏定理的故事〉、〈談Heron公式〉等單元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看蔡聰明教授親切且簡潔的切入主題,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便獲得數學知識與常識,書中常用實驗、觀察、猜測、檢驗、證明等方式來述說一個定理或性質,將整個探索過程,匯流而成一個數學支流,進而貫通整個數學領域。

同時,作者的人文素養佳也是本書的特色,他常舉一些名人的數學學習過程來勉勵學子,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在他的《自傳註記》(Autobiographical  Notes)中寫道: 小時候,有一位叔叔告訴我畢氏定理。

經過許多努力,我自己終於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道理(作一條輔助線),證明了這個定理。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邊與邊之比由一個銳角完全決定。

3 然而此書也試著用數學家的魅力來澄清一些學習的觀念,例如一般學生最害怕“數學證明”,然而數學家羅素(B. Russell)卻認為:「在數學中最令我欣喜的是事情能夠被證明(Whatdelightedmemostaboutmathematicswasthatthingscouldbe proved.)」,這是一句多麼強而有力的話! 然而除了《數學的發現趣談》這一本好書外,針對高一下學生所學習的〈指數與對數函數〉(index andlogarithmfunction)、〈三角函數〉單元,就不得不提起毛爾教授(Eli Maor)的《毛起來說e》(e:TheStoryofANumber)與《毛起來說三角》(Trigonometric Delights),先談第一本書《毛起來說e》,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對數的歷史淵源,及創始者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John Napier,1550-1617)的故事,同時說明為什麼納皮爾要創造對數,4及對數在數學中的重要性,正如數學史家卡約里(Florian Cajori)在《數學史》(A HistoryofMathematics)中所言: 現代微積分的神奇力量源自三項發明:阿拉伯符號、小數、對數。

可見為學習對數下了最佳註解,所以,當學生閱讀《毛起來說e》前半部後,便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況,書中同時介紹如何「利用對數做計算」(這通常是學生較弱的地方),此外還說明 的意義與「二項式定理」(binomial formula)的關係,5這個地方,大概就需要數學程度較好的學生才能理解。

至於《毛起來說三角》,也是由毛爾教授所寫的。

該書是完全針對三角函數所寫的專書,如同《毛起來說e》一樣,它也得到許多數學家與科學史家的讚譽。

6但是,它絕非是一本三角學的教科書,作者試著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下來介紹三角學相關的課題,以及與其他理工學科之間的關係。

毛爾教授首先找尋到古埃及的三角測量問題,進而引入「角」、「弦」之間的互換方式,接著讓六個三角函數粉墨登場,待釐清正弦定理、托勒密定理、二倍角公式等後,才真正進入複數平面的世界中,並且詳實引述棣美弗如何利用複數極式來解代數問題(例如:解 )。

英國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曾在他的作品《人的禮讚》中向棣美弗表示敬意: 是誰讓蜘蛛如棣美弗那般精確, 不靠量尺準繩就設計出圖樣? 值得一提的是在閱讀《毛起來說三角》的過程中,作者巧妙地穿插數學史典故,例如:第13頁所提的「古埃及的數學娛樂」、7第37頁的「普林頓322:最早的三角函數表?」、8第53頁介紹數學家「雷吉蒙塔努斯」9、第73頁的「維埃塔與四十五次方程式」10、第104頁的「打敗牛頓的棣美弗」等,11這些數學史資料都是十分引人入勝的。

貳、高二部份 日前有一本針對「機率論」所寫的專書,就是由弘智文化所出版的《機率的樂趣》(The PleasuresofProbability),12此書很有系統地利用真實生活情況所提供的樣本空間,轉換成抽象概念的數學模式(mathematical model),隨後採用機率理論來解決生活周遭所遇到的難題。

同時利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隨機變數、條件機率、貝氏定理、13獨立事件、期望值、馬可夫鍊等重要機率概念,14相信學生再熟稔此書之後對於「機率論」必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因此,使用《機率的樂趣》來當作學習機率的補充教材,是非常適當的。

可惜,作者未能詳述巴斯卡(Blaise Pascal,1601-1665)與費瑪(PierredeFermat,1601-1665) 之間因通信而建立「機率論」的過程,實屬憾事。

15     另一本介紹敘述統計的專書就是《統計,改變了世界》(The LadyTastingTea-How StstisticsRevolutionizedScienceintheTwentiethCentury),光聽書名就曉得這一定是必讀的書,很難以想像統計學能運用在不同領域-物理化學、農業研究、藥物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製造學、經濟學、品管學、民意調查等,包含之大,令人無法抗拒學習「它」的魅力!學生可以從書中知道標準差的意義、四分位差的重要性、及如何利用敘述統計來進行決策分析。

現今人們面臨的敘述統計問題,可利用數學觀念區分成三個面向:隨機(randomness)、機率(probability)、統計(statistics),我們應該先釐訂問題類型而後加以解決之道,可見在高二下所學習到數學知識範疇是非常具有「實用性」。

因此,未來科學家將逐漸開始以新的典範(paradigm)來運作,而這些典範就是現實世界的統計模型,在邁入新的世紀之初,幾乎所有的科學都已經轉而運用統計模型了,所有人都無法將統計學這門學問置身事外。

參、高三部份 高三自然組中的數學「微積分」,通常是讓學生又愛又討厭的,愛的是它是如此神奇,居然可以藉著簡單的微分動作(即藉由求導函數以求得切線斜率,或藉此求得函數的極值(極大、極小值),同時,也可以很快算出物體運動時的瞬時速度;討厭的是那些惱人的數學專有名詞與符號體系(symbolism),真是令人吃不消,例如:專有名詞中的可數與不可數(countable anduncountable)、連續性與不連續性、存在性與否(existence ornot)、收斂與發散等;符號體系如lim(極限)、∞(無窮大)、∫(積分)、ε(任意小)、 (存在)、 (對於所有)、 (微分)等,都會讓學生望而卻步。

但是,如果學生能先閱讀《微積分之旅》(A TouroftheCalculus),由作者伯林斯基(David Berlinski)帶領下,緩緩了解微積分組成的基本要素,親近微積分形成的歷史脈絡,從芝諾(Zeno, 490?-430?BC)、笛卡兒(Rene Decartes,1596-1650)、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6)、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白努力(Jakob Bernoulli,1654-1705)、歐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黎曼(Bernhard Riemann,1826-1851)等數學家的貢獻下,始有號稱是「人類奇蹟」的微積分的問世。

16 高三數學乙下冊中第二章、〈幾何圖形〉,主旨是討論平面或空間的幾何圖形,先從基本圖形出發,進而探討連續圖案,尤其是以正多邊形鋪成平面的「勻稱連續圖案」,學生可以參考《阿草的數學聖杯》的〈學篇〉、〈學篇〉,尤其是〈學篇〉中的對稱(鏡射)、平移、三種運動、旋轉、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射再鏡射、平面鋪磚等單元都是非常高三社會組學生閱讀的題材,而這些「尋求數與形的規律」,可以透過通性、風格、式樣、花樣、形態、圖像、結構、特色、模式等,或多或少許多規律可尋,而這些廣泛的規則,可將稱之為「胚騰」(pattern的音譯與意譯)。

17曹亮吉教授希望藉此書讓學生認識數學、了解數學,進而親近數學、喜歡數學,誠如序言所提:「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尋找數學聖杯的喜悅與衝動。

」18     此外,學生常常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的問題?」通常我會引用《幹嘛學數學?》封面的一段話:「每三個高所得的工作中,有兩個需要比算術更高深的數學。

」如果您覺得這句話的銅臭味太重,不妨引用約翰.納許的一段話:19「有人問他,不斷從事學術研究的動力究竟是什麼?納許說:『他的動力來自對事物的無知,這和一般人以工作成就或是金錢收入為動力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對數學史、科學史有興趣的同學,你絕不能錯過洪萬生教授的《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其中幾篇文章都將引導你進入數學史的天地中,20一個值得遨遊的新天地!而近年來有關於數學史的專書,就不得不提及《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Theorem),雖然「費馬最後定理」已經於1995年由劍橋大學教授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證明完成,但是,不論是費馬那本著名的頁邊筆記,21或是加羅瓦(Évariste Galois,1811-1832)的美麗與哀愁的故事,22或是懷爾斯教授圓一個小時候夢想的點滴,都是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欣賞的題材。

23 至於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有一個數值是最吸引人、最令人忘我就是圓周除以直徑的比率,也就是圓周率π,如果你看過《神奇的π》(The joyofπ),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大衛.布拉特納(David Blatner)的深厚數學素養(mathematical literacy)與鉅細靡遺的數學史資料。

作者以有趣的方式來陳述數學家對於圓周率π的狂熱,沒有看過此書的人,很難想像有人竟然會花一輩子的精神,去求圓周率π的小數精確位數值;看過此書的人,將對圓周率π另眼相看,它的魅力絕不容小覷。

最後再談及《歐幾里得之窗-從平行線到超空間的幾何學故事》(Euclid's Window:The StoryofGeometryfromParallelLinetoHyperspace),你可以視它為小說來閱讀,讀起來既無進度壓力,也無考試的重擔,你可以沏一壺茶或品嚐一杯香濃咖啡,同時神遊在幾何學的世界中,這種享受是言語無法形容的!     總之,“Accessis theking,contentistheking.”高中數學老師在學生學習數學歷程中扮演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遠遠勝過十年前數倍,科普書的內容呈現方面也更體貼讀者。

然而,若老師們忽略「介紹課外讀物」的重要性,那麼,學生的眼界勢必如井底之蛙、目光如豆,同時,容易因為數學成績的起伏而影響學習動機。

另外,我們都太強調學校的「數學教育」,而沒有家庭的「數學教育」,筆者建議你敢快去看《數學小魔女》,24作者曾說:「我的數學教育是從爸爸給的謎題開始的,在不知不覺之中,讓我有自信可以解決問題。

」相信看完之後,你一定會對家庭的「數學教育」有另一番見解與認知。

附註 1.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稱為hypotenuse,原來在希臘文中是「用力拉緊」的意思,可參考《歐幾里得之窗-從平行線到超空間的幾何學故事》第19頁。

2.無窮概念的重要性在求曲線的斜率、及曲線下的面積就凸顯其重要性,詳情可參考《幹嘛學數學?》(Strength inNumber)第28章、〈曲線有多斜?〉及第30章、〈求得曲線下的面積〉。

3.參考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第55頁。

4.納皮爾於《對數的奇妙準則》(1614)中說:「要實際應用數學,我看最大的障礙就是在處理很大的數字的相乘、相除,或者求取二次或三次方根……因此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去除這些障礙。

」, 5.e的近似值約等於2.71828,它在數學運算、金融數學、大自然數學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6.例如《大自然的數學遊戲》作者史都華(Ian Stewart)曾評論該書:「對於那些一直想知道三角學的起源、想知道三角有何用途的讀者,這本書可以帶給你許多啟發……」 7.介紹古埃及人的絕妙數學乘法運算,及一些等比數學問題。

8.巴比倫人利用泥版記載一些文明活動,現存的500,000塊泥版中約有300塊左右與數學有關,其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普林頓(Plimpton)編號322,因為泥版中有許多「畢氏三數組」而聞名。

9.雷吉蒙塔努斯(Johannes Regiomontanus,1436-1476)將希臘數學發楊光大,尤其重要的是將托勒密所著的希臘文《大匯編》譯成拉丁文,並於1464年完成著名的《論各種三角形》,該書仿歐幾里得(Euclid, 330?-260?BC)的《幾何原本》體例,把托勒密、印度、阿拉伯的三角學做有系統整理。

10.維埃塔(F.Viéta,1540-1603)一生中只利用閒暇時間研究數學,他把數學當成訓練智力的工具,他著有《解析技巧導論》,為代數符號的始祖;三角學方面,在1571年著有《三角形解法之數學準則》是西方第一人有系統運用三角函數解決平面與球面問題。

甚至利用正弦函數(sinα)與代數關係解出四十五次方程式而聲名大譟。

11.棣美弗(AlbrahamDe Moivre,1667-1754)在機率論、代數與三角學非常有成就,就連在牛頓晚年,有人請教他重力問題時,他曾說:「去問棣美弗先生吧!他比我還懂這些東西。

」 12.機率,有人譯為或然率,在哲學上有人譯為蓋然率,不管如何譯法通俗為佳。

13.ThomasBayes(1702-1761)是一位英國神學家兼數學家,利用機率的定義與想法,導出貝氏定理,即 (A,B為機率空間中的任何事件)。

14.馬可夫鍊是利用事件於單位時間(離散情形)的狀態,運用於長時間的「時間鍊」,故名馬可夫鍊。

15.針對機率論建立的過程,可參考拙作〈回溯機率小史〉,《人本教育札記》(2003年2月),第23-25頁。

16.參考伯林斯基(David Berlinski)著、陳雅茜譯,《微積分之旅》,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6頁。

17.參考曹亮吉,《阿草的數學聖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2頁。

18.參考曾政清,〈文化、生活與數學學習-分享《阿草的數學聖杯》〉,《數學新天地》第四期,2003年6月。

19.約翰.納許(John Nash)生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22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30歲被《財星》(Fortune)雜誌列為新數學明星,31歲罹患精神分裂症,66歲獲諾貝爾經濟獎,創立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為世人所重視。

20.《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中的〈誰發明了代數學?〉、〈從開四次方根談起〉、〈古代中國的幾何學〉等,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

21.費馬在珍藏的古拉丁譯本《數論》(Arithmetica)書中寫道:「除了平方之外,一個n次方數不能表示成兩個n次方數的和( ),我已經找到了一個非常美妙的證明,然而這裡的篇幅不足以讓我寫下這個證明。

」 22.加羅瓦(Évariste Galois,1811-1832)在中學時代就展露過人的數學才華,發展出完整的加羅瓦理論(Galois Theory)。

他在1832年5月30日與人決鬥身亡,一生的故事宛如一齣美麗與哀愁戲劇。

23.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從小就立志要證明「費馬最後定理」,在歷經7年的孤獨奮鬥之後,與兩位摯友的全力協助,終於完成一幅美麗的拼圖,順利證明出定理。

24.《數學小魔女》一書的作者是1999年愛爾蘭、歐洲青少年科學家首獎得主Sarah Flannery,書的內容非常適合親子閱讀,或對高中女生更有說服力。

其中有關「密碼學理論」更是國內高中數學教育所缺乏的。

參考書籍         1.蔡聰明(2000),《數學的發現趣談》,台北:三民書局。

        2.曹亮吉(2003),《阿草的數學聖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3.毛爾教授(EliMaor)(2000),《毛起來說三角(Trigonometric Delights)》,胡守仁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4.毛爾教授(EliMaor)(2000),《毛起來說e(e:The StoryofANumber)》,胡守仁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5.伯林斯基(David Berlinski)(2000),《微積分之旅(A TouroftheCalculus)》,陳雅茜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6.SarahFlannery、David Flannery(2001),《數學小魔女》,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7.曹亮吉        (1996),《阿草的葫蘆-文化活動中的數學》,台北:遠哲基金會。

        8.大衛.布拉特納(David Blatner)(1999)著,《神奇的π(The joyofπ)》,潘恩典譯,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斯坦(ShermanK.Stein)(1999),《幹嘛學數學?(Strength inNumber)》,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10.阿米爾.艾克塞爾(Amir D.Aczel)(1998),《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Theorem)》,林瑞雲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1.李奧納多.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2002),《歐幾里得之窗-從平行線到超空間的幾何學故事(Euclid's Window:The Storyof GeometryfromParallelLinetoHyperspace)》,陸劍豪譯,台北:究竟出版社。

        12.洪萬生(1999),《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社。

        13.RichardIssac(2002),《機率的樂趣(The PleasuresofProbability)》,陳尚婷、陳尚瑜譯,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亞伯特.賈夸(Albert Jacquard)(2002),《睡蓮方程式-學習科學的樂趣(L’Equation dunénuphar-Les plaisirsdelascience)》,陳太乙 譯,台北:究竟出版社。

        15.薩爾斯伯格(David Salsburg)(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The LadyTastingTea-HowStstistics RevolutionizedScienceintheTwentiethCentury)》,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