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由人》之前,先對自己有深刻認識 - Kathryn Wang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架構一、來到閱讀的海洋二、捕捉深讀的亮光三、每刻都是成為自由人的練習四、活成驅散黑暗的火炬五、用更大的刻度檢視生命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成為自由人》之前,先對自己有深刻認識聽起來有些浮誇,但用近半年的時間慢讀完《成為自由人》後,「我」的確被重新創造了。
作者李惠貞的文字在眼前砌成一條寬廣的路,我不知道原來一本書真的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
它的存在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不安和焦慮都在書頁之間被驅散。
感謝在我重拾閱讀時光的開局,這本書就來到我面前,這是2020年生命給我最有意義的一份禮物🎁讀完第一遍的後座力已經很強大,我想試著向下潛到更深的地方,我決定再讀一遍,這次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對產生共振的段落拋出回應。
很神奇的是那些篇章大多都跟近期發生的事件有些呼應,感覺早就幫我安排好了。
這本書教會我,把眼睛閉上,會看得比睜眼還要清晰,望向內心,那裡會有你要的答案。
本文架構一、來到閱讀的海洋二、捕捉深讀的亮光三、每刻都是成為自由人的練習四、活成驅散黑暗的火炬五、用更大的刻度檢視生命一、來到閱讀的海洋自學UI/UX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只接觸相對硬的設計相關書籍,開始工作後保留給自己的閱讀時光越來越少,書櫃變成房間角落的裝飾物。
去年二月有個早上,一樣在往公司的捷運上漫無目的地滑手機,滑到動態牆已經沒有新貼文,我還是不斷重新載入頁面。
吸收大量的資訊,卻幾乎一點印象也沒有,難道沒有讓這段時間變得飽滿又有趣的方式嗎?滑到雙眼跟腦袋都空洞,通勤長達40分鐘換來這種結果,無法接受這麼低的C/P值(泣)。
有什麼東西可以讓眼睛暫時遠離螢幕光源刺激,還可以讓我接收新的資訊?想來想去,應該就是書本了吧。
幾天之後跟我最愛的人借了《思考的藝術》打算在捷運車廂做個實驗——書本跟手機對我的吸引力哪個較大。
也許是這本書很合我胃口的關係,那段期間從低頭滑手機轉換到低頭看書模式,沒想到我可以在早上讀完一本完整的書,還讀得很開心。
在學時苦讀是競爭的泳道,自發性閱讀是自由的海洋,你能感受浪在拍打,傾聽浪的聲響,乘著浪你會去到更遠的地方🌊二、捕捉深讀的亮光去年四月前往在森³sunsunmuseum舉辦的〈閱讀使人自由〉講座,講者就是《成為自由人》的作者李惠貞老師。
她在三年前卸下《ShoppingDesign》總編輯身份,成立以創意行動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
這場講座改寫我對閱讀活動的僵直定義,它其實具有高度延展性和靈活多變的彈性。
閱讀不限於紙本書的形式,旅行、攝影、音樂也是廣義上的閱讀,甚至運動或許也能成為一種閱讀,只要它能給你不同觀點、造出和自己的對話空間,就是閱讀。
紙本書的魅力之處在於它需要「緩慢深讀」的能力,觀者眼中是靜態單調,但讀者知道他隨時都要做好認知被大力撼動的準備。
你會練習跟自己相處,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許多念頭、創意、想法,會在這個沒有聲光訊息干擾的時刻,被啟發、被沈澱、被組織。
想像力,會在這當中被滋養。
——《獨角獸計畫》過去我傾向抱著特定目的選書,這次我想嘗試和未知相遇。
閱讀《成為自由人》之前,我不知道它會給我什麼,「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有探索的價值,就是因為不知道,才要朝它飛奔而去,最美的風景,最好的答案,一定存在『意料之外』,只有『我』能發現的地方(p.59)」。
有時書本無法給出直接的解答,它會以「提問」的方式來回應你。
和書本對話誠實面對自己,借書本之力創造出新的選項。
三、每刻都是成為自由人的練習我對全然自由的定義——獨立自主,追求真實;不懂、不會、不知道的事,坦誠且自在;想做的事、應該做的事,有能力實踐;作時間的主人;有自我充實的餘裕;工作生活沒有分別,每一刻都是我為之我的展現;保有童心,擁抱未知;不被外在左右價值和自信;以創意作為生命的養分;享受每一天——《成為自由人》我很少因為外在環境感受到「不自由」,沒有經濟債務壓力、工作跟興趣高度重疊、家庭關係即使不那麼緊密但鼓勵我多方探索發展。
握有足夠的資源和支持,這樣就稱得上是「自由」嗎?對現在的我來說,自由是對「我是誰」有深刻認識,知道這個時間點當下,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為什麼想做、為什麼不想做」。
對於想做的事,感謝已累積足夠能力可以實現它;對於不想做的事,切換到不同視角用開闊眼光看待。
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不是關於「你要做什麼」的決定,它是關於「你是誰」的決定。
你所過的生活就是你的宣言,你的選擇在定義你。
每個行動都是自我定義的行動。
——《與神為友:如何建立一份與神的友誼》去年跟同事一起到都蘭黑沙灘觀海,剛好看到幾個衝浪客在追浪。
浪迎向前,時機力道沒抓準就只有被衝擊向後退的餘地,看起來還是初學者的男子應該是體力被耗盡,先行退場休息。
對比之下的是跟著浪起伏,讓浪順應於它的玩家,不管來了幾波大浪,他都有辦法帶有節奏的往前推進。
如果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是一道道浪,我想不畏懼的走向它、認識它、感受它,直到我能優雅站在浪頭上,看著大海。
都蘭秘境黑沙灘四、活成驅散黑暗的火炬我們難免會遇到走在路上突然下起大雨的突發狀況,這時候如果身上剛好沒傘,就會陷入慌張,要到遮蔽物下等待雨勢變小呢?還是去買把傘應急用好了?不然乾脆一路衝到目的地?「要是有帶傘出門就好了」,有傘的話就不會那麼緊張、影響到接下來的計劃了。
生命中半路殺出的難題、挫折、痛苦,我們又會以怎樣的態度或行動回應它,能不能找到那把讓自己不至於慌亂狼狽的「傘」?我想這是《成為自由人》的核心之一——在任何情境都能形成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正是生命開展的有趣之處⋯⋯它透過許多訊息,給你線索、挑戰,給你問自己問題的機會,是你自己決定要如何回應,要讓它略過或往下探索。
能不能成為禮物,是要自己去成就的。
(p.140)我曾經陷落在一段病態的感情關係,我決定離開的時候,對方什麼也沒有帶走,但我感覺什麼都不剩了。
視線開始混濁,看不到任何善與美,從此放棄跟人建立深度交流,也放棄跟自己對話。
「一個人的關注其實非常有限,我們都有過被黑暗佔據心思的經驗,在那種時候,你是容不下別種想法的。
(p.244)」,每一天都像苟活在一個真空壓縮袋中。
自我放逐整整一年來到邊界,猛然意識到:都已經如願離開對方了,還持續被記憶綁架、過得比以前混沌,很明顯是我把自己推向黑暗深處,那我就再把自己點亮。
後來發生的事到現在看來還是很奇幻,一場讀書會帶我走進UI/UX的世界,讓我對世界產生綿延的興趣;當時的客座講師是未來工作的主管,他教我用真誠的愛看待每個產出;在那裡跟我最愛的人相識,用三年時間換得我的信任,在他眼裡我終於發現,我一直都是完整的。
回溯過往經歷及生命脈絡,我也不得不承認,那中間最重要的轉折,絕對都不是我會許願降臨到身上的事。
若是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就必須正視和感謝是那些艱難的時刻迫使我改變。
如果你能不墜落,生命就會回應你更寬廣的視野,你會看到新的世界。
(p.229)「感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面對事件的態度和反應,困境之所以能成為一份禮物,是我們自救的結果。
(p.229)」如果少了那段自我厭惡再到自我充盈的歷史,一定無法理解李惠貞老師為什麼會用「禮物」這個詞。
有緣分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你的痛苦、糾結、煩躁、憂傷⋯⋯是救贖前的暫態,定義你的光,用光亮餵養它們,生命會活成你要的樣子。
冥是逝去、明是希望,在逝去之後迎來的是希望的光芒,風雨過後會與彩虹,雨過之後一切都會恢復平靜。
對於光鮮亮麗的物質、表面的東西,不要追逐和停留,靠自己的倔強堅強和意志力,所有你想要的東西都會到來。
——蘇運瑩《冥明》五、用更大的刻度檢視生命去年工作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難度,多了帶領一位資歷較淺的設計師的Mentor身份。
難是難在不可控因素極高,不再只是關注專案品質和成本,還有另一人的職涯路程和自信養成,需要一陣磨合、默契養成,留待時間發酵靜觀其變。
你知道問題點也知道怎麼解決,但你必須眼睜睜看著問題發生,結果好幾次失態都亂了陣腳。
「操之過急就會壞掉」,主管要我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信心再滿也要有耐心相伴,「『做你能做的』這是一句我很常對自己說、也經常鼓勵別人的話。
對完美主義者或想要掌控全局的人來說,這句話代表的意義是放鬆。
(p.203)」,我常在想不會有真正的徒勞無功,「它一定會對你產生作用,只是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點、以什麼方式對你有用。
(p.22)」。
不時把鏡頭拉遠,你會看到世界遠比個人大很多。
所有人事物都是過程,我們都在生命之流中不斷被刷洗、前進和更新。
當你經歷一些事,你已不是上一秒那個人,生命持續變化,不要把眼光和心思留在某一刻當中。
(p.214)跟牙齒矯正一樣,牙齒們其實有在移動,只是移動距離太過微小,肉眼無法在短時間內察覺。
幾個月再回頭來看,剛戴上矯正器的不適感不知不覺適應良好,歪斜之處趨於端正,空洞的距離變得緊密貼合,再厲害的牙醫也需要「時間」才能成就健康好看的牙齒排列。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看長遠發展、看整體架構,那會幫助我們脫離卡關的泥淖,得到新的靈感,找到前進的新方向。
(p.156)」,我問自己夥伴最需要什麼能力,生產力高、設計方案縝密、產品理解全面⋯⋯不對,這些技能在這份工作上很重要,的確也是她目前所缺,但仔細觀察後發覺更觸及源頭的「真實的自信」才是她要學會建立的。
用一生的概念看待一個人、一件工作,用一生的概念看待自己,那慎重感和敬意一定會有很大不同。
(p.182)自信沒辦法說給就給,「知道自己『有』什麼,就不會害怕讓人知道『沒有』的部分。
自信一定同時來自『有』的增強和『沒有』的坦率。
(p.75)」我只能不斷提醒她看見現在有的,坦然直視還沒有的。
每件工作都應該包含我們自己內心的視野,不只是消化工作,而是從我這個人的感受和觀點來與之交流,看看能賦予它如何不一樣的生命。
每一份交流都包含部分自我,而這自我應該要不斷充實成長,才有可能與外在產生激盪。
「學習⇄工作」確實是一生的事。
(p.182)結語今年給自己的課題是——對自己還不暸解、沒有深入接觸過的事物不要妄下定論,「一知半解比全然無知更加危險(p.36)」,每個人的人生經驗、成長背景、思考方式、人格特質都不同,對同樣的書本、工作、場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感受、評價,如果太倚賴於他人的二手資訊,自己也會被框限住。
聽別人講大意,並不代表你已讀懂這本書。
自己去爬梳文字、去思考、去和自己的經驗對照,那獲得知識和理解的過程,可能比結果更為重要。
(p.36)《成為自由人》出現得太剛好,生活中有相似的素材讓我能夠跟書本深談、不定期在Instagram限時動態打上我的回應,還陸續收到幾位朋友私訊詢問書名。
李惠貞老師在後記說「現在的自信、自由、充滿生命力的感受,幾年前的我也不會明白。
(p.261)」,也是到去年我第一次能肯定我愛我的生命。
不死很容易,活著很難。
不用想著活得簡單,但要活得深刻,你的注意力在哪,現實就在哪。
延伸閱讀🦄・李惠貞老師Facebook・獨角獸計畫粉絲專頁・工作相談室粉絲專頁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Facebook聯繫我🙌🏻MorefromKathrynWangFollow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ig:@read_and_reframe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KathrynWang3KFollowers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ig:@read_and_reframe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成為自由人-閱讀心得 - 生活家實驗室
- 2《成為自由人》之前,先對自己有深刻認識 - Kathryn Wang
本文架構一、來到閱讀的海洋二、捕捉深讀的亮光三、每刻都是成為自由人的練習四、活成驅散黑暗的火炬五、用更大的刻度檢視生命 ...
- 3《成為自由人》:人生沒有「錯的決定」,它終將回饋於自己
幾個月前,在誠品遇見《成為自由人》,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注意的原因,是外裝設計,小巧的尺寸,波光粼粼的PVC 材質,將書化為一片海洋,我好奇地拿起 ...
- 4成為自由人 - 博客來
書名:成為自由人,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8976870,頁數:272,出版社: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作者:李惠貞,出版日期:2020/06/22,類別:心理勵志.
- 5成為自由人:活出自己的風格 - 西打藍
喜歡讀書的人,大多也認識李惠貞,可能因為她的文字而認識,也可能是參與她為推廣 ... 本書共有四十八篇主題,有幾篇特別觸動剛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