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決定了孩子的一輩子 - PTT新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 ... 最新消息 《LOL》官方宣傳S12抽簽規則更新歐洲MAD無視賽區規則 經典2D遊戲《夜行神龍》複刻版公布!EmptyClip開發 PSN伺服器大面積崩潰:港服日服美服多地均鏈接不上 傳聞:《決勝時刻2024》將加入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 你在遊戲裡都沒吃過的怪東西,吃播們在現實中幫你吃了 《人生七年》,決定了孩子的一輩子 公開日:2019-06-20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是一個小孩的品性、天資怎麽樣,會直接影響他以後的際遇和命運,而且往往是正相關的影響。

這種樸素的宿命論沒有考慮到,在影響個人命運的因素中,還有很多東西比個人品性、天資更加重要。

有時,七歲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一輩子的盡頭,甚至下一代的人生也被框定了。

今年高考的前兩天,很多考生凌晨五點就起床複習,而此時的英國,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一檔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theupseries)的最新一集《63up》。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他們的未來會有什麽不同?過去的55年中,導演MichaelApted每7年拍攝一次,記錄下了這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生活影像,期望通過這部紀錄片探索:一個人出生的社會階級,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他的未來。

1.7歲,有人計劃讀牛津,有人不知道大學是什麽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麽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麽意思?“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在所有窮人孩子中,只有一個男孩依靠獎學金讀完了私立寄宿學校,考取牛津大學,最後移民美國,成為大學教授。

其余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回。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2.當教育越來越不公平,教育還可以解決問題嗎? 英國前內政大臣艾倫·約翰遜看到《人生七年》紀錄片後說:“你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覺得沒有其他國家像英國一樣,社會階級劃分如此清晰。

” 艾倫·約翰遜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13歲喪母,父親很早就拋棄了家庭,他只能和16歲的姐姐琳達相依為命,住在政府分配的廉租房裡。

他沒讀過大學,15歲就休學打工,18歲做郵遞員,曾經背著郵包在風雪裡送郵件。

後來他加入工會,成為工會代表,乘著工黨的東風進入政界。

而現在正在角逐英國首相的鮑裡斯·約翰遜,他的家庭雖然算不上最上流的英國權貴,也足以保證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讀伊頓,入牛津,與英國王子是同學,加入著名的布靈頓俱樂部,與前首相卡梅倫等名流談笑風生。

是的,精英階層有一條代代相傳的“傳輸帶”,能讓孩子從私立學校一路穩步進入精英大學,最後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多數情況下,英國上流社會的精英都有著相同的家庭背景。

在《人生七年》中,成為皇家律師的肯辛頓男孩就說,很多部長都是他四五歲時就認識的。

這條“傳輸帶”一直延續至今。

2015年至2017年間,薩頓信託(SuttonTrust)主持研究調查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入學數據:這三年中,34%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申請者來自於私立學校,42%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的錄取名額屬於私立學校。

讀私立學校,畢業後即使不依靠家庭,也可以把公立學校的學生甩在後面。

《衛報》曾作過一項調查,1958年出生的人,到30歲出頭時,受過私校教育的人收入比受公立教育的人多7%。

1970年出生的人到30歲時,這一差距已經上升到21%。

不止是英國,受Apted導演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影響,美國、日本、南非都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日本和美國的節目主角如今都是二十多歲,他們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

日本版的《人生七年》中,“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陶藝師傅的孩子仍然在做陶藝,漁民的孩子仍然是漁民,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

經濟學家橘木俊詔也指出,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正在減小,父母職業決定子女職業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議員,醫生的孩子還是醫生”幾乎成為了社會定律。

更荒謬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組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

”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日本社會的流動性正在減小。

今年,美國教育界也爆出醜聞,一些不會踢足球、劃賽艇的學生,在父母數十萬、數百萬美元的賄賂下,作為“體育特長生”進入了耶魯大學、南加大等名校。

這些賄賂或許會被糾正、杜絕,但富豪們依然可以讓孩子“想上哪所大學,就上哪所大學”,給學校捐個錢讚助教育事業便名正言順了。

讓出一個大學名額給富人孩子,好讓更多學生可以在獎學金的支持下讀大學,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交易”。

但正如作家魏城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歎。

” 3.不讀大學也可以很快樂,但…… 在中國,高考是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徑。

清華大學近日發布的招生短片《從一到無窮大》,講述了1949-2019年許多家庭的第一個大學生。

薛其坤,如今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而當年他只是齊魯大地上的一個放牛娃;韓儲銀,甘肅靜寧縣曹務鄉走出的第一個清華學生。

王志龍,四川甘孜瀘定縣第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影片中,他操著帶著鄉音的國語說:我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知識當然能夠改變命運,但影片中同樣提到,做“第一個人”意味著沒人能給你建議,犯錯的概率高,容錯的資本少。

沒有讀過大學甚至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父母,他們幾乎無法在讀書、就業等事情上給你恰當的建議。

做讀大學的“第一個人”很難,而且越來越難。

2018年,除天津和上海外,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沒有超過5%,河南、江蘇、貴州、山西等省份,考生要進前1%,才能考進985。

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較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等地區,錄取率還不到4%。

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

最近來自國金證券分析師吳勁草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考生只有前6%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僅有0.79%,211錄取率也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當然,人生的成敗和意義,不是全部由大學決定的。

《人生七年》走入《42up》時,曾經想當騎師,卻成為了計程車司機的男孩,通過努力工作,蓋了一棟新房子,生活簡單快樂。

24歲就結婚,29歲離婚,單親撫養孩子的東區女孩,憑借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倫敦大學的行政管理員。

不知道大學是什麽的男孩,曾和妻子開車環遊世界,如今考取了木匠執照,有穩定的工作。

無論貧窮與富貴,他們每個人都收獲了豐富的人生。

隨著年齡增長,觀眾聚焦的不再限於影片最初想探討的階級固化問題,而是這部片子所展示的人生本質的短暫、脆弱和珍貴。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當年想當騎師14歲就輟學的男孩,28歲才明白,受過教育的人顯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年不知道大學是什麽的男孩,在56歲時說:“不管做什麽行業,我都會勸自己的孩子多讀書,我希望教育系統能夠改變,因為受到的教育才是奪不走的。

” 肯辛頓地區的孩子,7歲就已明白這個道理,一生下來就擁有這些機會。

參考資料: 《人生七年》的啟示,《金融時報》 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麽問題?,《衛報》 以日本為鏡看《格差社會》:如何破除階層固化的困境 作者|張家明 相關文章 英國版《變形記》:當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了學校…… 2019-07-11 每月花費月工資的三分之二以上,為孩子請了專業的鋼琴老師;傾注雙方父母全部積蓄和未來30年的貸款,換來一套60方的學區房;遠離父母,舉家搬遷北京,只為孩子能享受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在中國, 跟拍56年,他揭開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秘密 2019-07-11 有一部紀錄片,1964年開始啟動。

故事的主角,是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

每隔7年,都會對這群孩子進行重訪,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況。

如今,這部紀錄片已經持續了56年。

當年那群7歲的孩子已經變成了白發蒼蒼 真實跟蹤記錄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 2018-07-14 來源:牛邦Kermp大家還記得英國那部《56UP》嗎,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的總結。

在中國,導 56年跟拍14人:你能拿什麽改變人生? 2019-06-13 撰文:翠紅這是一部拍了56年的紀錄片。

1964年,22歲的邁克爾·艾普特在英國各地不同的階層中找了14名7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記錄他們的人生。

每7年拍一次,問一些關於愛情、職業、家庭等方面的問題。

在最新 這部紀錄片拍了49年,只為告訴你這3個人生真相 2018-05-15 「最痛苦的是你不懂你自己」◆◆◆文|陶瓷兔子聲音|趙海洋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部很棒的英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於1964年開始拍攝,記錄14位英國的七 我與牛津老師的對話,文法學校有多厲害 2019-08-01 凡是畢業後出來職場做工作的,都會知道networking的重要性。

所以我經常會把握機會跟不同的教師朋友見見面,一起聯誼一下。

我有很多教育行內資訊就是靠不同教師朋友提供給我的。

Robbie,畢業於牛津大 11歲神秘中國男孩2次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網傳其父是他 2019-05-05 拚爹時代並未遠去。

英國有個紀錄片,叫《56UP》。

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

在短短的100 BBC神級紀錄片,耗時56年,揭露人生真相 2019-07-09 2014年,一部叫《少年時代》的電影提名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這部影片花了12年時間拍攝完成,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

片子完成時,當初那個滿臉稚氣的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人,變了模樣,讓 窮孩子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一部記錄片,揭示驚人變化 2019-02-23 優媽說教育是解開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關鍵。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一下學校會怎麼樣?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一部BBC記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跟拍了6個孩子,介紹了英國頂級的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進行的交換 反觀美國學生從童年到大學的教育,看美國階層是如何固化的 2019-05-13 5月1日,《洛杉磯時報》報導,來自中國的YusiZhao在2017年被史丹佛大學錄取,她的家人為此向升學顧問威廉·辛格支付了650萬美元,YusiZhao中文名為趙雨思,其父為山東步長製藥董事長、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