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化學–用電腦做實驗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了電腦模型,科學家可以模擬分子之間的互動,例如計算一種新藥,與體內特定的蛋白質會產生什麼反應,所以也有人把相關的研究方法,統稱為計算化學。

不 ...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計算化學–用電腦做實驗 104/11/02 瀏覽次數 3731 IC之音廣播電台| 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由三名美國籍學者卡普拉斯、李維特和瓦歇爾獲得。

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以電腦為複雜的化學系統建立模型,模擬化學反應的過程。

以下科學三分鐘,特別為您簡介這方面研究的由來,以及它的重要性,請聽今天的主題:計算化學–用電腦做實驗。

談到化學,您會想到什麼?最早人們對化學的印象,往往離不開試管、燒杯、白色實驗衣,還有五顏六色的化學藥品。

許多重要的化學發現,都是化學家藉著經驗,不斷嘗試錯誤,甚至靠著直覺和一點運氣,在實驗室當中做出來的。

化學反應一閃即逝,難以用肉眼觀察,也幾乎不可能用實驗了解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隨著對分子結構的了解漸漸增加,在過去,化學家也常用不同顏色的塑膠球,以及黑色塑膠棍,來模擬化學分子的結構。

然而,這種模型還是太過簡化,跟真實狀況相差太遠。

直到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發現,可以用量子力學,來精確描述微觀世界中原子與分子的行為,透過相關理論發展出計算方法之後,終於讓研究人員引進更強大的工具,那就是電腦。

舉例來說,像蛋白質這樣的大分子,幾乎不可能用實驗追蹤每一步化學反應。

有了電腦模型,科學家可以模擬分子之間的互動,例如計算一種新藥,與體內特定的蛋白質會產生什麼反應,所以也有人把相關的研究方法,統稱為計算化學。

不只是蛋白質,透過電腦模擬,科學家可以估算各種化學分子的結構,以及不同分子之間化學反應的過程。

除了設計新的藥品,還可能用來發展太陽能電池、汽車觸媒轉換器,甚至發展更多的應用。

而卡普拉斯、李維特和瓦歇爾,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進行用電腦模擬化學反應的研究。

他們的研究,為這個領域在今日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也讓他們成為了新科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卡普拉斯等三人的創舉,在於把古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方法混合使用。

過去化學家想要在電腦上模擬複雜的化學反應,必須選擇使用牛頓的古典力學為基礎設計的軟體,或是用量子力學理論設計的軟體,兩種選一種。

古典力學的計算比較容易,可以比較快地完成計算,但是會忽略掉化學反應中很多重要的細節,簡單來說就是計算比較不精確。

相反地,量子力學的模擬計算很精確,但是要耗費龐大的電腦資源與計算時間,所以沒辦法用於像蛋白質這種大分子。

卡普拉斯等三人,透過電腦軟體,解決了這個問題。

舉例來說,他們早在1976年,就可以用量子力學的方法,模擬蛋白質分子反應中最重要的「活性部位」,至於蛋白質其他的部分,則用古典力學的方法來處理。

這個方法,讓他們用當時的電腦,就可以研究相當大的分子,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當然,計算化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化學實驗,最後還是需要實驗的印證。

但是計算化學的電腦模擬,卻可能讓設計實驗的化學家,節省許多嘗試錯誤的時間,也可能為過去無法解釋的化學現象,找到真正的原因。

而IC晶片發展的摩爾定律,讓電腦計算能力迅速進步,也讓計算化學蓬勃發展,可以模擬更大的分子,重要性與日俱增。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 計算化學 computationalchemistry 您可以透過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3-10-2716:55:00播出 量子力學(10) 蛋白質(66) 推薦文章 110/12/27 試問Siri與Javis的距離有多遠? 姚荏富|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0/12/23 為什麼網路廣告都知道我去過哪些地方?手機通訊的資安隱憂與個資保護新技術 吳謹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0/12/27 疫情之下,線上測驗與監考的隱私權難題 許君咏|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3/31 圓周率≈3.14還是3.2,經典名題「化圓為方」可能嗎?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