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勒音響看馬勒影響/ 南方音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7 年,29 歲的伯恩斯坦首次指揮馬勒,曲目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樂團是創立於1943 年的紐約市交響樂團),1958 年伯恩斯坦接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隔年哥倫比亞唱片 ... 「長笛 4、双簧管 4、豎笛 4、低音管 3、法國號 7、小號5、長號 4、低音號,定音鼓 2、大鼓、銅鈸、三角鐵、銅鑼、豎琴,弦樂五部。

」   如果一個管弦樂作品所需編制如上,那麼舞臺上不含指揮至少坐滿八、九十位演奏家,特別是銅管部門人口眾多,總奏時肯定驚天動地,而這竟僅是作曲家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所需的編制。

馬勒:旅人之歌 /福特萬格勒/ 愛樂管弦樂團/EMI,1952 馬勒的音與響   唱片史上第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錄音出現在1967 年,相較於同樣完成九首交響曲的貝多芬,馬勒交響曲全集的出現的確晚上許多年,除了馬勒如寫自傳般自顧自地在作品中放入過多情感,讓樂迷有不可承受之重的距離外,其猶太作曲家的身份在上上世紀末及上個世紀前半葉,也確實限制了其作品的被演奏。

不過就像馬勒自己所預言的,他的時代終將來臨,且已經來臨 。

從上世紀六零年代開始,馬勒的交響曲便經常在各地音樂廳內響起,其唱片灌錄亦成顯學,君不見...現在推出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不見得可以吸引到目光,但任一套進行中的新馬勒交響曲全集 ,其錄音進度卻倍受樂迷關切。

  相較於歐陸及其它國度,馬勒的猶太身分一點也不影響他的作品在臺灣被演出...,坦白說,除了國家交響樂團在2004/5年樂季《發現馬勒》系列演出馬勒全部交響曲作品外,在那之前與之後,國內所有樂團每年上演馬勒作品埸次之總和皆維持 在個位數,限制他作品在本地上演的因素,有人說是其所需編制過大,有人說其樂風艱澀多變,不過在國內唱片行內,馬勒交響曲的CD 盤佔唱片架的“篇幅”並不遜於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傳統一哥”,顯示咱臺灣馬勒迷不少,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唱片的影響力真的很大,讓馬勒不用音樂廳照樣發光發熱。

  進一步分析馬勒在本地樂迷心中音樂的成分多些,還是音響的角色重些,抑或先著迷其豐富的音響色彩,再迷戀旋律和樂音,甚至先愛上其狂悲狂喜樂風,再撼於馬勒對比反差極大之音響,似乎沒那麼重要,不過或許是因為馬勒作品中“音與響”的成分實在精彩太過,有段日子他的粉絲與音響發燒友嚴重重疊,馬勒的音與響竟造就其作品之風行,這點可能連他自已也始料未及。

馬勒的專屬樂隊?   提到馬勒的音響,聽德弗乍克的作品我們會想到捷克愛樂,聽蕭士塔高維契想到列寧格勒愛樂(現名聖彼德堡愛樂),馬勒生前堪稱當代樂壇最優秀的指揮家之一, 聽他的作品會想到哪支樂團?熟知馬勒生平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問題其實點出指揮家兼作曲家馬勒心中的痛...。

維也納愛樂是馬勒的樂團?   儘管馬勒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監一職(1897-1907),但他真正出掌維也納愛樂的時間卻只有三年(1898- 1901),其猶太血統和實事求是的演出方式招致當地樂評界不公的批評,因此,就行政歸屬上,維也納愛樂曾是馬勒的樂團,但在音樂上,特別單就馬勒的音樂上,縱使馬勒有心,當時維也納音樂環境對他之險峻( 馬勒生前所有的交響曲都不是在維也納首演的,唯第九號交響曲於1912年確實是在維也納由維也納愛樂首演,但彼時馬勒已去世,由弟子華爾特代為指揮),維也納愛樂絕稱不上是「馬勒的樂團」。

【這點也可以反映在馬勒交響曲全集的錄製上,後文有述。

】   那柏林愛樂呢?   熟知英國指揮家拉圖的樂迷可能要說,柏林愛樂總可以算是馬勒的樂團了吧! 其實馬勒與柏林愛樂也有淵源,其第二號交響曲於1895年就是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愛樂首演的;雖然柏林愛樂現任總監拉圖指揮馬勒早有好評,前任總監阿巴多也以詮釋馬勒見長,但馬勒迷似乎未曾將柏林愛樂視為「馬勒的樂團」 ,這種印象或許源自卡拉揚及更早的福特萬格勒,天知道德奧大指揮家福特萬格勒一生只留有一張馬勒作品的錄音,而且還不是他的交響曲作品呢!   馬勒音樂真正的悍衛者是...   馬勒其實還是有知音的。

  在馬勒還活著的時候,指揮家馬勒的知名度遠大於作曲家馬勒,當時馬勒指揮的行腳包括整座歐陸與新世界的主要城市,甚至遠達俄國聖彼得堡(馬勒最後一次指揮自己的第五號交響曲便在這兒,時間是1907年11月9日,那時他與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關係已降至谷底,該月24日馬勒在維也納舉行告別音樂會,曲目是象徵 「我將再來」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從此馬勒便成為專職於新大陸的指揮家)。

  荷蘭,從馬勒生前直至今日,這個鬱金香國度始終是馬勒音樂最忠實的悍衛者。

雖然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在1888年才成立,但在荷蘭名指揮家孟格堡帶領下,1903年馬勒來訪時便已名聞遐邇,孟格堡是馬勒的忠誠信徒, 其作品於荷蘭受到當時舉世少有的推崇...,1920 年 ,孟格堡更在音樂節中指揮了馬勒全部的交響曲,將荷蘭的馬勒熱推上最高潮,就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與樂風而言,這可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無怪乎馬勒曾寫信給老婆艾爾瑪說:「孟格堡是可以信賴的人,我在這兒找到了朋友。

」   馬勒一生共到訪荷蘭五次,前四次都是受邀指揮自己的作品,到訪時間與演出曲目分別為   1903年10月19 -26日 演出第一號及第三號交響曲 1904年10月23,26,27日 演出第四號及第二號交響曲 1905年 3月8,10日 演出第五號交響曲與作品《悲歌》 1909年10月2,3,7日 演出第七號交響曲   其中除了1909年10月2日演出地點在荷蘭的行政中心海牙(Hague)外,其他場次的演出地點皆在阿姆斯特丹,馬勒每次都帶著不同的曲目與喜悅踏上這塊全世界最接納他的土地,不過最後一次卻是個例外 ---1910年8月25日 ,馬勒拖著沉重的步伐來到荷蘭的萊頓(Leiden),他與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相約在此討論他正面臨破碎的婚姻,此時離他的死期尚有八個月又二十四天,餘生中,馬勒正忍受生平最嚴厲的疏離與背叛。

  另一個很挺馬勒的樂團是新大陸的紐約愛樂,馬勒曾於1909年到1911 年出任該團總監,其弟子華爾特也曾接任同一職務,該團歷任總監擅長指揮馬勒的有孟格堡、米托普洛斯、塞爾、 巴畢羅里、布烈兹、伯恩斯坦,以及現任的馬捷爾,儘管人馬眾多,不過在馬勒樂迷心中,似乎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還是比紐約愛樂更親近馬勒,是歴史、錄音,還是樂團的音色使然,便因人而異了。

    【馬勒曾在1892年夏完成其終身唯一一次的英倫行,有位皇家音樂學院的學生聽了馬勒指揮的崔斯坦與依索笛後失眠了兩夜,這個人便是 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Williams,1872-1958)。

】 從唱片看馬勒影響   不整理還真不知道,馬勒的九首交響曲正式與非正式錄音加起來,我們至少可尋得千餘個版本, 曾錄過馬勒交響曲的指揮家多到數不清(而且還持續增加中)...,這位影響世界甚鉅的作曲家,他不斷自剖,慣以戲謔的手法莊嚴地面對生命,每個聽眾在他身上得到的解放及同理心皆不盡相同 ,因此要討論馬勒全部的錄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將範圍縮小到我手中有的錄音,再縮小成我手中有的部份唱片,雖如此,已令我筋疲力竭,有胡言之處煩大家多包涵。

華爾特(BrunoWalter,1876-1962)   就某種角度而言,馬勒是幸福的,因為追隨他多年的指揮家華爾特活的夠久,其演出事業甚至跨入立體錄音時代,因此華爾特的馬勒錄音極富參考價值,也是我們賞析馬勒作品隨時代在詮釋上形變的最佳對照。

  華爾特生前積極演出馬勒,在正式與非正式的錄音裏留有 第一號、第二號、第四號、第五號、第九號交響曲及《大地之歌》等,合作樂團包括NBC 交響樂團、紐約愛樂、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a SinfonicadiRomadellaRai等,在這些錄音中我們可以發現,華爾特從不任意改變樂曲前進的速度,不刻意操弄樂團在極強興極弱間打轉,他帶領樂團堅定地正面面對馬勒,每每我迷失在陰柔、壯麗、浮華、懦弱、虛大等各種馬勒之中,我總會回到華爾特身邊,讓他為我正正視聽 ,打開心胸,然後再回到各式馬勒的懷抱中。

  個人偏好華爾特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的馬勒,總覺得兩者格外對味,是因為馬勒及華爾特師徒倆曾先後出任該團音樂總監的關係?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華爾特/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CBS,1961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華爾特/紐約愛樂/ CBS,1954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華爾特/維也納愛樂/ CBS,1948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華爾特/紐約愛樂/ CBS,1958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華爾特/紐約愛樂/ CBS,1945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華爾特/紐約愛樂/ CBS,1947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華爾特/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CBS,1961 馬勒:大地之歌/華爾特/維也納愛樂/ DECCA,1952       馬勒:大地之歌/華爾特/紐約愛樂/ CBS,1960       米托普洛斯(Dmitri Mitropoulos,1896-1960)   沒有人比希臘指揮家米托普洛斯更鍾愛馬勒,因為他是在排練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時辭世的...。

  米托普洛斯在美國推廣馬勒的音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