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正名第二十二-原文及白话文-原著与翻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荀子正名第二十二-原文及白话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好文章分享朋友圈共同学习欣赏】. 【原文】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当代荀子潮
研究机构
研究动态
名家名作
|
荀子研究
生平研究
思想研究
比较研究
古今价值
|
荀子名言
|
荀子故里邯郸游
|
荀子与兰陵
荀子兰陵研究
兰陵荀子文化
|
荀子进校园
|
原著和翻译
|
在线互动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
荀子修身篇全文中山大学徐文泽老师每...
>
荀子劝学全文中山大学徐文泽老师每句...
>
跟徐文泽老师学荀子劝学视频1.1-...
>
荀子尧问第三十二-原文及白话文
>
荀子哀公第三十一-原文及白话文
>
荀子法行第三十-原文及白话文
>
荀子子道第二十九-原文及白话文
原著与翻译
当前页面 / 首页 / 原著与翻译
荀子正名第二十二-原文及白话文
发表时间:【2019/9/2117:19:10】浏览次数:3226次
荀子正名第二十二-原文及白话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好文章分享朋友圈共同学习欣赏】
【原文】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利而为谓之事。
正义而为谓之行。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合谓之智。
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
能有所合谓之能。
性伤谓之病。
节遇谓之命。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
【翻译】
现代圣王确定名称:刑法的名称依从商朝的,爵位的名称依从周朝的,札仪制度的名称依从《礼经》,赋予万物的各种具体名称则依从中原地区华夏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的习俗与各方面的共同约定。
远方不同习俗的地区,就依靠这些名称来进行交流。
在人事方面的各种具体名称:人生下来之所以这样叫做天性。
天性的和气所产生的、精神接触外物感受的反应、不经人为努力而自然形成的东西叫做本性。
本性中的爱好、厌恶、喜悦、愤怒、悲哀、快乐叫做感情。
感情是这样,而心灵给它进行选择,叫做思虑。
心灵思虑后,官能为之而行动,叫做人为。
思虑不断积累,官能反复练习,而后形成一种常规,也叫做人为。
为了功利去做叫做事业。
为了道义去做叫做德行。
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来认识事物的能力叫做知觉。
知觉和所认识的事物有所符合叫做智慧。
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来处置事物的能力叫做本能。
本能和处置的事物相适合叫做才能。
天性受到伤害叫做疾病。
制约人生的遭遇叫做命运。
这些就是在人事方面的各种具体名称,这些就是现代圣王确定的名称。
【原文】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
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
悫则易使,易使则公。
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长功成,治之极也。
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翻译】
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了;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
所以,支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坏人,他的罪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
所以圣王统治下的民众没有谁敢依靠制造怪僻的词句来扰乱正确的名称,因此他的民众就很朴实。
朴实就容易使唤,容易使唤就能成就功业。
他的民众没有谁敢依靠制造怪僻的词句来扰乱正确的名称,所以就专心于遵行法度而谨慎地遵守政令了。
像这样,那么他的统治就长久了。
统治长久而功业建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啊。
这是严谨地坚持用名称来约束民众的功效啊。
【原文】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翻译】
现在圣明的帝王去世了,名称的管理松懈了,怪僻的词句产生了,名称和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很混乱,正确和错误的轮廓不清楚,那么即使是掌管法度的官吏、讲述礼制的儒生,也都昏乱不清。
如果再有王者出现,一定会对旧的名称有所沿用,并创制一些新的名称。
这样的话,那么对于为什么要有名称、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的根据、以及制定名称的关键等问题,就不能不搞清楚了。
【原文】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因废之祸。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
此所为有名也。
【翻译】
不同的人如果用不同的意念来互相晓喻,不同的事物如果让名称和实际内容混乱地缠结在一起,那么社会地位的高贵和卑贱就不能彰明,事物的相同和相异就不能分别。
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一定会有不能被了解的忧患,而事情就一定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
所以明智的圣王给万事万物分别制定名称来指明实际事物,上用来彰明高贵和卑贱,下用来分辨相同和相异。
高贵和卑贱彰明了,相同和相异区别了,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不会有不能被了解的忧患,事情就不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名称的原因。
【原文】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ě、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心有征知。
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
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
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翻译】
那么,根据什么而要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呢?回答说:根据天生的感官。
凡是同一个民族、具有相同情感的人,他们的天生感官对事物的体会是相同的,所以对事物的描摹只要模拟得大体相似就能使别人通晓了,这就是人们能共同使用那些概括的名称来互相交际的原因。
形体、颜色、纹理,因为眼睛的感觉而显得不同;单声与和音、清音与浊音、协调乐器的竽声、奇异的声音,因为耳朵的感觉而显得不同;甜、苦、咸、淡、辣、酸以及奇异的味道,因为嘴巴的感觉而显得不同;香、臭、花的香气、鸟的腐臭、猪腥气、狗臊气、马膻气、牛膻气以及奇异的气味,因为鼻子的感觉而显得不同;痛、痒、冷、热、滑爽、滞涩、轻、重,因为身体的感觉而显得不同;愉快、烦闷、欣喜、愤怒、悲哀、快乐、爱好、厌恶以及各种欲望,因为心灵的感觉而显得不同。
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
既然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那么就可以依靠耳朵来了解声音了,就可以依靠眼睛来了解形状了,但是心灵之验知外物,却又一定要等到感官接触事物的性状之后才行。
如果五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知,心灵验知外物而不能说出来,那么,说他无知,人们是不会不同意的。
这些就是事物的名称之所以有同有异的根据。
【原文】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
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异实者莫不同名也。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
“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
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
此制名之枢要也。
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翻译】
这些道理明确后,就依照它来给事物命名:相同的事物就给它们相同的名称,不同的事物就给它们不同的名称;单音节的名称足以使人明白的就用单音节的名称;单音节的名称不能用来使人明白的就用多音节的名称;单音节的名称和多音节的名称如果没有互相回避的必要就共同使用一个名称,虽然共同使用一个名称,也不会造成什么害处。
知道实质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名称,所以使实质不同的事物无不具有不同的名称,这是不可错乱的,就像使实质相同的事物无不具有相同的名称一样。
万物虽然众多,有时候却要把它们全面地举出来,所以把它们叫做“物”。
“物”这个名称,是个最大的共用名称。
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共用的名称,那么共用的名称之中又有共用的名称,直到不再有共用的名称,然后才终止。
有时候想要把它们部分地举出来,所以把它们叫做“鸟”、“兽”。
“鸟”、“兽”这种名称,是一种最大的区别性名称。
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区别性的名称,那么区别性的名称之中又有区别性的名称,直到不再有区别性的名称,然后才终止。
名称并没有本来就合宜的,而是人们相约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可以说它是合宜的,和约定的名称不同就叫做不合宜。
名称并没有固有的表示对象,而是人们相约给实际事物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把它称为某一实际事物的名称。
名称有本来就起得好的,直接平易而不违背事理,就叫做好的名称。
事物有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的,有形状不同而实体相同的,这是可以区别的。
形状相同却是不同的实体的,虽然可以合用一个名称,也应该说它们是两个实物。
形状变了,但实质并没有区别而成为异物的,叫做变化;有了变化而实质没有区别的,应该说它是一个实物。
这是对事物考察实质确定数目的方法。
这些就是制定名称的关键。
现代圣王确定名称,是不能不弄清楚的。
【原文】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
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
“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
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
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
【翻译】
“被侮辱而不以为耻辱”,“圣人不爱惜自己”,“杀死盗贼不是杀人”,这些是在使用名称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名称的说法。
用为什么要有名称的道理去检验它们,并观察它们有哪一种能行得通,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了。
“高山和深渊一样平”,“人的本性是欲望很少”,“牛羊猪狗等肉食并不比一般食物更加香甜,大钟的声音并不比一般的声音更加悦耳”,这些是在措置事实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名称的说法。
用为什么要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的根据去检验它们,并观察它们有哪一种能协调,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了。
“飞箭经过柱子可以说明停止”,“有牛马,但它不是马”,这是在使用名称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事实的说法。
用名称约定的原则去检验它们,用这些人所能接受的观点去反驳他们所拒绝的观点,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了。
凡是背离了正确的原则而擅自炮制的邪说谬论,无不与这三种惑乱的说法类似。
英明的君主知道它们与正确学说的区别而不和他们争辩。
【原文】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
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势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
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
累而成文,名之丽也。
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
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
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
是圣人之辨说也。
《诗》曰:“
延伸文章資訊
- 1荀子·正名_百度百科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 ...
- 2荀子-正名思想 - 光ノ応援- 痞客邦
荀子-正名思想 · 1、用名以亂名:主要就是「殺盜飛殺人」等例子,利用名稱來作不正當的事,甚至將他合理化,她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現象 · 2、用實以亂名: ...
- 3- 正名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荀子認為所謂的「名」就是事物的名稱,這些「名」的起源是來自於「約定俗成」,荀子在〔正名篇〕中說:「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 ...
- 4荀子·正名- 翻譯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正名作者:荀況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
- 5《荀子·正名》释义
《荀子·正名》释义. ———语意学的诠释取径. 暋暋. 伍振勋. *. 一、前言:荀子正名论的诠释取径. 《荀子·正名》无疑是一篇阐释儒家正名主义观点的政教论述。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