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的英國,為何對疫情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疫情失控」是英國在各國媒體上的印象。

然而目前的2022 年6 月,擁擠的倫敦地鐵上,已鮮少看到有乘客帶口罩,更別說是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時事現場 現場 【與病毒共存】「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的英國,為何對疫情特別無感? 芷君 2022/06/15 3331 2021年4月,倫敦街頭。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現在的英國,除了偶爾同事因為確診而缺席,已經聽不到任何人在討論疫情、防疫措施以及配戴口罩。

從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疫情失控」是英國在各國媒體上的印象。

然而目前的2022年6月,擁擠的倫敦地鐵上,已鮮少看到有乘客帶口罩,更別說是路上、餐廳或是其他場合。

不過,回想過往一年,身在英國的我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封城、全面線上化、保持社交距離等等,導致職場上多了許多新鮮事。

第一天上班時,看到同事們興奮地自我介紹,以及對於彼此的長相與身高產生的落差感到驚訝。

我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共事了將近兩年嗎?原來,有些人在疫情期間加入,因為辦公室關閉了長達兩年,所以今天是第一次見面。

瞬間覺感慨,疫情真的把人的距離拉得好遠。

圖/Shutterstock 然而,兩年來的遠距工作也為英國的職場帶來些好處。

英國職場的「混合模式」日常 雖然說英國生活已經幾乎正常化,但大多的公司還是採混合制。

以我的公司來說,員工必須與自己的組員進辦公室三天,另外兩天則是線上工作。

時不時會聽到有同事確診、身體狀況不佳、臨時要接小孩或是交通阻塞等等,都可以與主管溝通而選擇當天在家工作。

在後疫情時代,請假及工作的彈性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可能生病;long-covid也讓有些人時常感到疲倦、頭痛等等,在制度上就必須更彈性讓人能隨著自己的狀況調整。

關於這點,觀察許多英國企業都做得不錯。

因為過去兩年的完全遠距,員工和管理階層都非常熟悉線上的工作模式(反而開始懷疑過去是如何天天進辦公室的)。

公司內部的硬體及軟體設備也都算齊全,讓線上線下的員工能隨時連線。

例如每間辦公室的會議廳設有大型螢幕及喇叭,能與在家工作的同事視訊及報告;公司也有撥款,讓員工能買螢幕、滑鼠等線上工作的器材。

圖/Shutterstock 另外,許多紙本檔案及文件也隨著線上工作而電子化及簡化。

同事說,在疫情以前,不管是內部或是與客戶的會議都要將簡報和會議記綠印出來。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無形的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及時間,現在只須寄電子檔,有必要才印出來。

Covid-19為職場上帶來改變,那與疫情共存的英國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似乎「了無痕跡」的病毒 上週與台灣朋友視訊時,她突然說:「真的完全看不到英國人戴口罩了耶!」Covid-19看似成為了過去式,或者從來不曾存在過。

幾週前,我到德國拜訪朋友,以為其他歐洲國家也與英國一樣,已經回到疫情前的生活,但卻被德國朋友提醒進入密閉的公共場合還是要戴口罩,甚至必須帶ffp2(FilteringFacePiece)口罩,類似於台灣的N95口罩。

現在的英國,除了偶爾同事因為確診而缺席,已經聽不到任何人在討論疫情、防疫措施以及配戴口罩。

2021年5月,曼徹斯特街頭。

圖/Shutterstock 這時,我才意識到雖然歐美國家比起台灣更崇尚個人自由與隱私,但從疫情爆發以來,比起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的政府及人民對於疫情是抱持著更不在意及放任的態度。

不只是台灣人對於英國人的行徑感到震驚,連歐洲人都覺得英國人對疫情特別不在意,但也有人覺得來到英國讓他們感到自由。

關於這個現象,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社會其實更強調個人主義及重視自由、選擇及隱私。

在疫情爆發以後,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個人主義與疫情嚴重性的關聯,他們發現個人主義意識越高的國家,人民越不願意遵守政府的指令,維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的意願也會越低,而這會使得政府無法有效的執行政策。

文化因素值得關注與討論。

然而,這卻無法完全解釋為何英國的疫情會特別嚴重,畢竟歐洲亦不乏重視個人自由的國家。

我觀察,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一個政府對疫情的消極應對,會對人民的態度產生影響。

政府態度,影響人民思維 屬於保守派的英國政府,強調的是自由市場、降低政府的控制以及個人自由,這是強森一直以來面對疫情的態度。

例如,因為經濟因素的考量,不願意管制邊境;或是在耶誕節期間,短暫的解除隔離,讓民眾過聖誕節。

「自由日將至」也是英國政府先前給予人民的承諾。

當時政府也表示,高死亡率及高感染率很快會因為疫苗的到來而解決。

人民因此對於日漸攀升的死亡人數漸漸無感(當然,還是有部分極力反對的科學家與民眾,但也沒能左右政府的態度)。

另外,效益主義也是現任英國政府的思維模式。

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所提出的「群體免疫」──讓大部分的人感染病毒而得到抗體。

而為了達到這個集體利益,犧牲掉少數人的生命也是在所難免的。

有文章指出,雖說各國在疫情當下,效益主義確實時常被當作資源分配的準則,但這樣的作法忽視了弱勢族群的利益。

不過,英國政府卻帶頭不在乎,而政府這樣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及心態。

還記得在過去的兩年,政策總是讓人跌破眼鏡,導致確診率及死亡率總是比鄰近的國家高。

(例如,去年4月,英國也是全歐洲第一個解封的國家,去年7月也開放了夜店。

今年2月則已解除了陽性必須隔離的相關規定,4月則不再提供任何的免費快篩試劑及PCR篩檢。

)久了,大多數人民竟然也見怪不怪了。

2022年1月22日,倫敦民眾上街抗議當時的防疫政策。

圖/Shutterstock 強森表示,人民要自己學著如何與疫情共處,在不限制個人自由的條件下,與疫情共存。

作為一名外國工作者,觀察後疫情的英國生活,有值得學習,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

英國因為過去疫情嚴重,使得企業必須在短時間內改變及適應不同的工作模式,但這也反而為員工帶來更佳的職場體驗;但無法忽視的是,因為政府忽略弱勢、主打「自由」實則放任的政策,也給社會帶來不少衝擊。

外地人或許羨慕在路上已經不用戴著口罩、可以到處Party、一切如常的那種生活,但那很可能是每個家庭失去了長輩親人換取的。

開放與管制之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我認為並沒有哪個國家的狀況能全盤參照,還是得看一國的經濟狀況與文化來調整。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田孟心 疫情 病毒 英國 職場 遠距 關聯閱讀 英國全面解封倒數計時──疫情下半場,如何與病毒共存? 視訊看診、遠距醫療,醫生怎麼想?──疫情之下,我在英國診所的實習經驗 作品推薦 英國新簽證HPI,畢業於「世界名校」就能直接去當地工作? 參考資料 TOP 芷君 畢業於清大人社及倫敦政經學院的媒體傳播所,大學時期曾至土耳其交換一年。

目前在倫敦的廣告行銷公司工作,但持續在摸索人生方向,想找一份能帶給自己意義感的職業。

愛喝酒及Party,同時也熱愛探討社會、文化及性別議題;喜歡歷史、逛博物館,也愛時尚及美妝。

希望能將在倫敦觀察到的生活日常分享給大家。

看更多 上一篇 到法國採「鹽之花」,是怎樣的另類體驗?──在殿堂級鹽場,當一天實習鹽工 下一篇 【新加坡缺工內幕】祭出「鑽石級」洗碗工資!不是「找不到」人,而是人「到不了」?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現場Live 「混合工作型態」、耶誕派對全喊停!Omicron攪局的英國職場前線 職涯Career 彈性工時反而更累?遠端工作不是換系統就好,觀念不到位恐危及身心健康! 時事CurrentAffairs 在如今「人人自危、不歡迎華人」的英國,我為何決定擔任NHS的抗疫義工? 現場Live 看不一樣的世界我的海外服務奇幻旅程 熱門文章 1 不只是「恐怖片天花板」──賣出破億票房的《咒》,徹底打臉了台灣電影「愛最大」通病 2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3 英國學制大哉問(上)碩士只讀1年、博士只讀4年,學得到東西嗎? 4 「你怎麼過這麼爽!」──到處旅行值得羨慕嗎?環遊世界7個月,這是我最真實的感想 5 你能想像高二起「不再有數學課」嗎?法國就這麼做了──高中教改上路後,師生的真心話 6 這不是特效,是舊金山17.5度的斜坡住宅:每戶要價破一億台幣,還得先練停車絕技?!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