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佛教 - 淨宗學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聖人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歸納來說,佛教包括「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而且這五種教育都達到了 ... 加入收藏 首頁 直播 淨宗學院 導師講演 認識佛教 根本教育 淨土五經 華嚴講席 大乘經論 仁愛和平講堂 專題講演 開示談話 學佛答問 簡體字幕 六和共修 佛陀教育 文字書刊 引用講義 經文課本 導師文章 傳記刊物 學習心得 學院刊物 圖片 墨寶 光碟 蓮池海會 影音 有聲書 學生習講 法會活動 佛號梵唄 影視動畫 慈光講堂機頂盒 群書治要 疑難幫助 淨宗學院導師講演開示談話二十一世紀的佛教 當前主機 智能主機 常州电信 香港寬頻 台灣電信 超清直播 高清直播 標清直播 流暢直播 智能主機 常州电信 香港寬頻 台灣電信 點播下載 網頁點播- 普通音頻 MP4視頻 本地下載- 迅雷下載- 字幕文稿 本集經文 本集講義 全屏瀏覽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大家能夠聚集在這裡,一起研究關於佛教的主題!今天這個講題《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是同學們提出來的,我就以這個題目跟大家分享個人的一點心得,提供大家作參考。

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當然應該關心在這個世紀裡,佛教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利益,產生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給「佛教」下一個定義:「佛教」到底是什麼?現在一般人往往認為「佛教」是宗教。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五十年前就提出必須為「佛教」正名。

中國古代聖人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所以正確理解「佛教」的定義是很重要的。

當時我就提出「佛教」是「佛陀教育」這個定義。

從這個定義來看,「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人離苦得樂;苦由迷惑而來,樂由覺悟而來,方法就是講經教學。

從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佛教確確實實是教育。

  根據漢傳佛法的記載,三千多年前北印度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開悟,號「釋迦牟尼佛」。

成佛之後就開始講經教學,將自己證悟的真理,傳授給世人,幫助世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他講阿含十二年,相當於佛教的小學;講方等八年,相當於中學;講般若二十二年,相當於大學;最後講法華八年,相當於研究所。

他一生教學四十九年,舉辦過的講經法會三百多次,一直到七十九歲離開世間為止。

由此可見,他是一位終身從事於教學的職業教師,是偉大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而且由於他的教學是完全免費的,所以他可說是一位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

如此,佛教可說是一種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那麼,「佛教(佛陀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歸納來說,佛教包括「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而且這五種教育都達到了登峰造極。

前三種是「普世教育」,也就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接受的教育;這是二十一世紀世人普遍欠缺而急需完善的教育。

後兩種是「高等教育」,是高等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這是在普世教育的基礎上,使個人境界更加向上提升的教育,這也是二十一世紀所必需的。

  二十一世紀急需的普世教育   壹、佛教的倫理教育   「倫理」是講什麼?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這叫「倫理」。

關係明白了,如何把關係處好,這是「教育」。

  佛陀教育裡面特別強調「倫理教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無量壽經》上說:「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六祖壇經》上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弗喧。

」   《善生經》更將倫理教育的細目逐條分列,以便於奉行——   一、父子關係,子女對待父母:「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

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針對現代子女不奉養父母、忤逆不敬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敬順父母的正確作法。

  父母對待子女:「父母復以五事敬視其子。

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針對現代父母疏於管教、溺愛放縱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教育子女的正確作法。

  二、師生關係,弟子對待師長:「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

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針對現代學生不尊師重道、不依教奉行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親近師長的正確作法。

  師長對待弟子:「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

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

」針對現代老師不盡職責、疏於教授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教育學生的正確作法。

  三、夫婦關係,丈夫對待妻子:「夫之敬妻,亦有五事。

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

」針對現代丈夫輕慢妻子、不知體恤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尊重妻子的正確作法。

  妻子對待丈夫:「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

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

」針對現代妻子不敬丈夫、不賢良柔和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恭敬丈夫的正確作法。

  四、親屬關係,人對待親族:「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

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針對現代人不體恤親族、不互相照顧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親愛照顧親族的正確作法。

  親族對待人:「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

云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

」針對現代親族之間不相往來、不互助合作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互相照護的正確作法。

  五、主僕關係,主人對待僕從:「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

云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

」針對現代上級不知體恤下屬、不照顧下屬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寬容體恤的正確作法。

  僕從對待主人:「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

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針對現代下屬慵懶傲慢、監守自盜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盡職敬業的正確作法。

  六、信仰關係,信眾對待宗教師:「檀越(施主)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泛指宗教師)。

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

」針對現代信眾不善意承事、不恭敬供養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奉事宗教師的正確作法。

  宗教師對待信眾:「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

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

」針對現代宗教師不勤於講經教學、不善於教導信眾等錯誤行為,這提供了教授信眾的正確作法。

  如果大家都有倫理的觀念,處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就不會有動亂。

每個人愛父母、愛家庭、愛鄉黨鄰里,他會為社會造福,絕對不會破壞社會。

所以倫理教育非常重要!   貳、佛教的道德教育   在佛陀教育裡面,「道德教育」涵蓋的範圍很廣,在此僅以十善作為代表,加以說明。

  一、不殺生:就是不殺害一切動物的生命;積極的方面就是要愛護生命,這是仁愛的表現。

  二、不偷盜:就是不竊取他人的財物;積極的方面就是要布施財物,救濟貧苦,這是道義的表現。

  三、不邪淫:就是不從事正常夫妻以外的性行為;積極的方面是要修行清淨的梵行,這是禮節的表現。

  四、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積極的方面就是要說真實的言語,這是誠信的表現。

  五、不兩舌:就是不說挑撥離間的言語;積極的方面就是要促使他人和睦相處,這是和合的表現。

  六、不惡口:就是不說罵辱他人的粗獷惡言;積極的方面就是要和言細語,這是柔和的表現。

  七、不綺語:就是不說花言巧語;積極的方面就是要說端正實在的言語,這是正直的表現。

  八、不貪欲:就是不生起貪愛執著的心;積極的方面就是要培養清淨心,這是理性的表現。

  九、不瞋恚:就是不生起憤怒怨恨的心;積極的方面就是要保持仁慈忍耐的心,這是鎮定的表現。

  十、不邪見:就是不生起偏邪錯誤的見解;積極的方面就是要生起明了因果法則的正確見解,這是智慧的表現。

  三、佛教的因果教育   現在這個時代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時代科學技術進步,但倫理道德的墮落達到谷底,用「倫理」和「道德」來救世間都來不及了,唯有用「因果」來救世間還行得通。

雖然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但是這方面的道理與事實他聽多了、看多了,就不得不信。

明了因果法則能夠使人提高警覺,不敢以不善的心、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對待他人,否則統統要遭受果報,很可怕!並不是你做了之後就沒事了。

  如果人懂得倫理道德,他就不好意思為非作歹,因為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

但是如果遇到高名厚利美色的誘惑,人往往會屈服於名利財色,於是就昧著良心,幹出壞事。

相對地,如果人真正懂得因果法則,他就不敢造惡,因為他知道因緣果報決定是真實的。

佛在經上常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現在造作一些罪業,果報沒現前,是什麼原因?是過去生中你修的福報還沒享完;等到這些福報享完了,你罪業的果報就現前,那時你就會苦不堪言、後悔莫及。

  要了解佛教的因果教育,就不能不學習唯識學;唯識學是佛門的心理學,主要講的是八個識:前六識是眼識(視覺)、耳識(聽覺)、鼻識(嗅覺)、舌識(味覺)、身識(觸覺)和意識(知覺),這在心理學是屬於所謂的「意識」層面。

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屬於「潛意識」層面。

第七識的名字是「末那」,意思是「染污」,它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能見的部分為「我」,這個作用使得前六識都被虛妄的「我執」染污,所以它名為「染污」。

第八識的名字叫「阿賴耶」,意思是「含藏」,它能夠含藏一切法的種子在裡面,所以名為「含藏」。

  因果法則運作的關鍵就在於第八識(阿賴耶識)。

每個眾生一切身、口、意的造作都會留下印象(記錄)在第八識裡頭,稱為「種子」,這是比喻猶如是在心田(第八識)裡播下種子。

這些種子即是「因」,它們具有開花結果的能力,稱為「業力」。

行善就播下「善種子」,即「善因」,具有善的業力,能夠在未來形成善的、快樂的果報;造惡就播下「惡種子」,即「惡因」,具有惡的業力,能夠在未來形成惡的、痛苦的果報。

  在因果法則裡,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分叫做「緣」。

後來所做的身口意行為,對於前面所做而留下的「種子」而言,都叫做「緣」。

善行對於善種子而言是順緣,可以幫助善種子成熟;對於惡種子而言則是逆緣,會抑制惡種子成熟。

反之,惡行對於惡種子而言是順緣,可以幫助惡種子成熟;對於善種子而言則是逆緣,會抑制善種子成熟。

於是,雖然善惡業不能互相抵消,但是可以互相影響,所以整個從因到果的過程是相當錯綜複雜的,裡面有許多的因緣在互相影響。

  第八識不僅是善惡業種子的儲藏所,而且是輪迴的主體。

一個人臨終的時候,眼識等七個識逐一失去作用,最後只剩下第八識。

這時第八識裡頭過去所種的種子都會爭著冒出來。

最後,因緣最成熟的一個種子會產生結果,帶領整個第八識趨向輪迴的下一個旅程。

如果這個種子是與「十善」相應的強大善業種子,就使第八識投生到天道;如果是與「五戒」相應的善業種子,就使第八識投生到人道;如果是行善時帶著「好勝傲慢心」的善業種子,就投生到阿修羅道(似天而非天的一類眾生);如果是與「愚痴心」相應的惡業種子,就投生到畜生道;如果是與「貪愛心」相應的惡業種子,就投生到餓鬼道;如果是與「瞋怒心」相應的惡業種子,就投生到地獄道。

  《大寶積經》上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是因果法則的最佳寫照。

眾生第八識心田裡的善惡業種子,縱然經過非常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消失。

一旦遇到足夠的助緣來幫助它,就會產生果報,讓這個造業的人來承受。

  關於六道輪迴,以前有很多人認為是迷信。

但是近代科學家經過各種實驗與研究,發現人確實具有前世今生與來生,也發現有些人前世是畜生。

有些實驗則是證明確實有鬼道眾生和高級神靈存在。

這許許多多的佐證都證明六道輪迴確實是存在的,也證明佛教的因果法則真實不虛。

  明白了自己時時刻刻的行為都會留下記錄,日後都會產生報應,人們還敢造惡嗎?還敢不努力行善嗎?所以因果教育具有強大的防非止惡的功效,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產生極大的正面功效。

因此明朝大德周安士先生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

」這些話運用於當今二十一世紀,仍然真實不虛,利益無窮。

  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高等教育   四、佛教的科學教育   佛教經典裡面記載許多與科學相關的內容,令現代科學家歎為觀止。

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說過,他看一杯清水裡頭有數不盡的蟲。

科學家一直到十六世紀發明顯微鏡之後,才知道原來清水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細菌。

佛經裡說,物質分析到最小叫「鄰虛塵」,再分下去就空了。

又說物質是由心念產生的。

量子力學家最近幾十年才發現,將物質分析到最小是中微子。

再分析下去,物質就不見了,只剩下心念的波動現象。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物質只是心念波動所產生的一種相似相續的幻相。

這個結論跟佛教的記載完全相符。

  四百年前,世人還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

而早在三千年前,佛陀就把宇宙的組成講得很清楚。

他說,地球繞著更大的天體在運行,而集合一千個這樣的天體稱為一個「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集合一千「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

宇宙裡有無數個「大千世界」。

在《華嚴經》裡,佛陀甚至把這些「大千世界」的形狀與組成說得清清楚楚。

  最近三十年來,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宇宙奧祕,跟佛教大乘經上講的一樣。

佛陀三千年前講的「萬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全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

又如,宇宙的源起,科學說是大爆炸,佛法裡面說不是的,不是爆炸,是「一時頓現」,這個也被現代的科學家證實了。

  佛法講因緣生法,這個科學家也發現了。

科學家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有聯繫的,他用的名詞叫「糾纏」,互相糾纏在一起產生的現象。

沒有一樣東西是單獨存在的;無論是物質、或者是精神,都不可能獨立。

他說單獨毫無意義,一定是許多重疊在一起,才有意義出現。

這就是佛法講的「因緣生法」,常說的「四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二、三十年,佛教不是宗教,從宗教裡走出來了。

它是什麼?它是尖端的科學、尖端的哲學,這裡頭確實有大學問。

  五、佛教的哲學教育   自古以來,中西方哲學家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種種的思考與理論,尤其對所謂的「本體論」,更是眾說紛紜。

  而佛教對於諸如形而上學、宇宙論、知識論、倫理學、價值論等等這些哲學領域,都有很清晰的論斷。

佛陀居於圓滿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將一切的真理明明白白地宣示出來了,包括宇宙人生的本體。

而且更進一步,傳授了如何修行才能親身體證這些真理,這些修行方法體系都原原本本地記載在佛教經典當中。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暫時顯現的。

它們隨著因緣改變而改變,隨著因緣分散而消失,變化無常,沒有屬於自己的永恆不變的實質,因此說它們都是虛妄的。

必須具有永遠不變的特質,才是佛法所說的「真實」。

當一個人真正看清一切現象虛妄不實的本質,放下對這一切假相的執著,他就如如不動,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而能永遠守住清淨平等覺。

所以他不會瞋恨、不會貪戀,不會生起一切煩惱。

  《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眾生自己的真心顯現的,都是自己的妄識(第八識)變化成的。

因此,宇宙的本體就是眾生自己的自性,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法性。

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到諸佛如來,下面到地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的,不能分割。

外面旁及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跟自己也是一體的。

這就好比大海裡面的波浪和水泡,雖然有千差萬別的各種形象,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水。

如果我們不去看它們的表相,只看它們的本質,就會發現它們都是一樣的,都是一體的。

  這又好比作夢。

夢中境界裡有人、有物、有樹木花草、有山河大地,都是從哪來的?都是自己意識變現的,絕對不會有個東西跑到你的夢中去。

所以夢中的境界全是自己,是自己的心變現的。

離開自心以外,夢中無有一物。

我們眼前這個境界就像作夢一樣,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他要是醒過來,夢醒了,這些境界全都沒有了。

六道輪迴夢醒了是什麼樣子?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他醒過來了,看到的是四聖這個境界,六道沒有了。

然而,四聖也還是在夢中;六道輪迴是惡夢,四聖法界是美夢,但還是在夢中。

這個夢要是破了之後,醒過來,那就成佛了。

佛是什麼境界?佛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真實的,十法界是虛妄的。

虛妄的法界沒有了,真實的法界就現前了,叫「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同時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

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同體,同一個自性,不是兩個。

都是心現識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

能生能現的真心只是一個,沒有兩個,所以叫做「一體」。

  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認真學習,把經典的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把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的言行,才能真得利益。

這個利益,就是我的哲學老師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也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

這是佛教的哲學教育帶給現代人的最大利益。

  二十一世紀佛教的振興   兩千年前佛教傳到中國,大乘佛法曾經在中國大放光明,盛極一時。

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受到佛教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的薰陶,所以世道人心淳厚,國家長治久安。

佛教講經教學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一百五十年前,那時大小寺院庵堂都重視講經教學,把佛陀教育承傳下來。

但是最近一百五十年來,一方面由於清朝末年開始疏忽了這方面的提倡,另一方面由於長年的戰亂與社會動蕩,導致今日大乘佛法講經人才凋零,教學傳承岌岌可危。

  在今天佛教三大語系當中,南傳佛法和藏傳佛法的講經教學制度還維繫得很好,不乏師資人才。

唯獨傳到中國漢地的北傳大乘佛法,講經人才嚴重缺乏。

現在中國大乘佛法八個宗派都沒有傳人。

在淨土宗,我們這是最後一代了,有沒有繼起的人很難說。

  如果要把大乘佛法興旺起來,必須採取古代大德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要背誦經典,傳承哪一宗的人,就要背誦那一宗的主要經典。

例如:傳承華嚴宗的人,《華嚴經》要背熟;傳承淨土宗的人,「五經一論」要背熟。

  學習經教、興旺佛法是很辛苦的事。

不能有名聞利養的心,不要急著在外面到處講經,這會招來嫉妒障礙。

一定要把心安定下來,十年扎根,專精學哪一宗,將來就能夠成為那一宗的祖師。

  如果是小孩,就要從扎根教育做起。

根扎穩了,以後在經教上就沒有障礙。

所以要學文字學,這是學問的根;還要扎德行的根,要扎儒釋道三個根,要在生活中落實,那就是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

德行、學問要高出常人一籌才行。

小孩要保護好,絕不出名,不宣揚,老實在家讀經。

每天像劉素雲一樣,一天學十個小時經,念幾個小時佛。

  跟我學習的,有兩個人相當有成就:劉素雲和胡小林。

胡小林六年來專讀《大乘起信論》,學習如法。

劉素雲也是在《無量壽經》和念佛上一門深入,二十年薰修,所以也得到很好的成就。

因此,無論出家、在家,你必須把書讀上三、五千遍,才能自見其義,無師自通。

  希望我們大家了解了二十一世紀佛教的情況之後,也能發起興趣來研究,這將對自己與身邊的人產生很好的作用。

相信大家學習得愈深,獲益就會愈大。

  最後,敬祝大家身心安康、六時吉祥!敬祝貴校教學日興,聲望日隆!敬祝貴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敬祝世界安定和平、永續大同!謝謝大家! 二十一世紀的佛教 2015年9月22日 講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聯系我們  |  網站留言  |  各地淨宗  |  捐款帳號  |  疑難幫助  |  設為首頁 辦公室電郵﹕[email protected]|網路工作室電郵﹕[email protected] 澳洲淨宗學院(建站時間:2003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