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 郭德剛福傳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演講健康時報記者劉永曉整理我,不是老年學研究工作者,也没有對老年人問題做過調查研究,只是偶爾與一些 ... 郭德剛福傳中心 跳到主文 天主聆聽謙卑和忍耐之心的祈禱 五月二十六日,在聖達瑪索庭院主持周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方濟各談論了因沒有得到天主的應允就拒絕祈禱的誘惑。

教宗提到,在《福音》中,也有許多呼求在隨後的時間才得到垂聽;『惡,是倒數第二天的主宰,因為,最後一天屬於天主』。

如果,天主是我們的父親,為何不聆聽一位母親為生病的兒子祈禱?或是許多人為停止戰爭的祈求? 從這個問題開始,教宗繼續展開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這一次,他論述了抗拒祈禱的誘惑:我們祈求,卻沒有得到聆聽。

對於這個問題,教宗從《天主經》尋找答案;他說,耶穌教我們祈求的是:『不要按照我們的計畫,卻要承行祂對世界的旨意』。

在《福音》的記載中,有時,對別人的祈求,『耶穌沒有即刻做出回答』,是延後;即使有些祈求的動機是崇高的,卻也沒有得到垂允,這讓我們感到憤怒。

為此,教宗援引《天主教教理》指出:『有人以為,他們的祈求未蒙垂允,就停止祈禱』(2734號)。

我們會詢問,既然『天主保證將好的賜予求祂的子女』(參閲:瑪七11),祂為何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呢?” 然而,《天主教教理》也告誡我們,沒有活出信德的真正經驗,卻把與天主的關係轉變成要求行一些奇事的危險。

事實上,我們在祈禱時能陷入這樣的危險:『不是我們在服事天主,是要求天主來服事我們』;於是,我們的祈禱總是在提出請求,希望依照我們的打算來引導事件,除了我們的願望,不接納其它的計畫。

耶穌教我們誦唸『我們的天父』,這是一篇只有祈求的禱文,但是,頭幾句都是站在天主這一邊。

教宗說,最好讓天主施展作為;因此,我們誦唸:『願禰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此外,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八26中也提醒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

教宗指出:我們在祈禱時必須謙卑,讓我們的言語確實是在祈禱,不是空談。

在祈禱中,我們也會為錯誤的動機祈求,例如為在戰爭中能擊潰敵人,卻不問自己『天主對這場戰爭有什麽看法』。

的確,在那些寫著『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標語中,很少有人關心看看自己是否確實與天主同在。

教宗強調,在祈禱中,是天主在改變我們,而非我們該當轉變天主。

可是,當人們誠心祈禱,請求的益處也與天國相符合,為什麽有時天主似乎沒有聆聽?這令人感到憤怒。

對這個問題,教宗邀請衆人心平氣和地默想《福音》,裡面充滿了祈禱。

許多身心受傷的人請求耶穌治好他們;有的為不能行走的朋友祈求,也有將患病的子女帶到祂跟前的父親和母親……;這些祈求都滿是痛苦,萬衆在齊聲呼求:求禰可憐我們吧! 教宗表明,有時,耶穌的回應是即刻的;在其它的情況中,卻延後。

那位客納罕婦人為女兒呼求耶穌,堅持不懈地要求得到垂允(參閲:谷七24~30);對那位被四位朋友帶來的癱子,耶穌先是寬恕了他的罪,然後,才治好他身體上的疾病(谷二1~12)。

因此,在有些情況中,消除悲慘的處境並非立刻就會實現,在《馬爾谷福音》中,雅依洛的女兒痊癒的事跡就是典型的實例。

這位父親為自己將死的女兒請求耶穌的幫助,耶穌立即答應了;但是,在衆人走向他家的途中,又發生了另一件獲痊癒的事,接著,傳來消息說那位女孩死了;似乎一切都完結了,耶穌卻向那位父親說:『不要怕,祇管信!』(參閲:谷五21~43) 教宗指出:要不斷地有信德,是信德在支持祈禱。

的確,耶穌隨後把那位女孩從死亡的睡夢中喚醒了;但是,在一段時間裡,雅依洛必須憑著僅有的信德火焰在黑暗中行走。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向天父的祈禱似乎也未得到垂聽,聖子必須把這杯苦爵一直喝完。

但是,聖周六不是最後的結局,因為,第三天,將有復活;惡,是倒數第二天,卻不是最後一天的主宰;因為,那一天只屬於天主,那是人類對救恩的所有渴望都將實現的一天。

部落格全站分類:社團組織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Feb07Tue201216:52 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中國工程院   秦伯益院士演講健康時報記者劉永曉整理我,不是老年學研究工作者,也没有對老年人問題做過調查研究,只是偶爾與一些老年同事談談老齡問題,逐漸感到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差别較大,這種差别,對老年生活質量的影響很明顯。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

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体育界,青年时,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

這就叫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况,無怨無悔。

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南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脱,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

人難有自知之明,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總覺得來日方長,;结果,蹉跎歲月,過齡後,却戀棧不去,空憾壯志未酬。

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做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

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回顧一生說:三十而立,我未立;四十而不惑,我常惑;五十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六十而耳順,我有進步,但不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點,我倒提前做到了。

現在,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不為稻粱謀,不做名利求,擇善而從,量力而行。

養老,根本還是自己養自己 前幾年,看到一本書《養老,你指望誰?》書中列舉了現在社會上多種養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親屬、保姆、组織、社會等等;分析的结果,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後,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係,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满。

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臨终時期,養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腦子清楚時做好安排。

有些人在位時叱咤風雲、志满意得;退休後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於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點,没有及早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

相反地,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做好準備,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瀟灑,活得有尊嚴。

鑒於此,我為自己做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大致是 :七十歲不出國、八十歲不出游、八十五歲不出京、九十歲不出院、九十五歲不出門、一百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

當然,這是满打满算的如意算盤,實際過程會因時調整;如不能到底,就隨時中止,只求生活質量好就可以了。

為此,七十二歲的時候,業務上交了班,進入最後一次人生角色轉換。

我通過三十多年藏書,已存有五千多冊文史書籍;坐擁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

近十年來,我堅持自費獨遊,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歷代人文勝迹;大概還没有人像我這樣,在中國遊覽了那麼多的名勝古迹。

中國有世界遺產四十一個、國家遺產三十個、世界地質公園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一百一十個、國家重點風景區一百八十七個,我都游遍了。

老年生活質量,貴在心態  《朱子格言》上有两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家裏和氣平安,雖缺衣少食,也覺得快樂;盡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無餘也自得其樂;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快樂的來源。

家庭和睦的,就算有再多的困难,只要一起面對快樂。

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卻活得很愉快的;他們的差别在於心態,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份外之物,不需要;我在普陀山法雨寺看到佛教學校牆報上有一則佛教故事 :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練;忽然,來了一桃販,乙僧與他僧起立觀看;甲僧端坐,不動。

俄顷,又來一棗販;乙僧等又起立觀看,如是者三。

最後,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無成。

乙問甲,在外界誘惑面前,你為什麼能坐得住? 甲答,我們本來都没有想在修練時吃桃或棗等什物;它們來了,我并没有覺得需要它們。

我和你【不需要】的差别,只在於我在這些份外東西面前能够说:【我不需要】。

好一個【我不需要!】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

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脱很多烦惱。

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該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揮個性,『自己过得好,就是好』。

功利思想不該有;【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幹到老』,還要【老當益壯】;這些口號,原來的精神雖然是積極的,在革命和建設的某些時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學、不實際,無益於老人。

世界在變,自己也在變,怎麼能【幾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麼還能【壯】,而且【當益壯】呢?年富力强的被閒置,花甲古稀之年揚鞭奮蹄,這絕不是好形势。

一九九八年《東方之子》採訪我,我說了一段話:『新老交替是正常現象;只有蜀中無大將時,才不得不再請老將廖化做先鋒。

佘太君百歲掛帥,那是一個悲劇,不應該這樣的。

國家命運不能總依靠在一两位老人身上』。

節目播出以後,社會反應還是認同的。

過去,很多革命口號,其實是很功利的,應該科学地審視。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

過於自苦,不必要;我们这一代人在長期的革命歷練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惯,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只是随着社会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於自苦。

我們總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外國人則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

中國傳统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赚钱是为了花钱,兒女十八歲以後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

看來,我们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

我现在收入的大部份用在旅遊和買書上;有些節餘,也量力做些社会公益事情。

我给孩子们留下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一副对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讀書』。

人走,茶凉,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戀过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当下空懷壮志,力不從心。

我看大可不必。

什麼年龄,幹什麼事;当幹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当幹时,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飘然而去。

不要当幹时,懒散拖沓;不当幹时,又百般留戀。

有些老年人常沉湎於过去前呼後擁,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嘆惜现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凉』。

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凉,真有說不完的苦惱。

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為茶杯还有它用。

能根据情况变化,做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態  孤獨,也是一种享受;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领受興趣之樂,还有孤獨之樂。

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

『無絲竹之乱耳,無案牘之劳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蘇東坡寫過:『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藝術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創作出来的。

我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

要善於享受孤独,不必懼怕。

無所求,也就無所失;上面談到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既应强调社会關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關心自己。

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份在社会,多半在自己。

老人越是希望社会關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關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

如果迷戀於【發揮餘熱】、【子孫孝顺】、【弟子尊師】、【公眾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產生失落感。

無所求,也就無所失;大徹大悟後,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

『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快樂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

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樂,樂其所樂,甚至苦中做樂。

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知識界的老人更適合对人生的感悟發揮自己的知識優點,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做有為有餘歡,無欲無求無烦恼。

最近,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同志談到要做到老年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这种境界,就無處而不樂,無時而不樂了。

笑對歸宿;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運】就是了。

我参观过英国聖。

克里斯朵夫臨终關懷医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臨终關懷医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那裏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动室里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电视;每周有志願者来陪他们聊天。

醫生卻對我說,這裏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约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们还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驚嘆西方發達国家人文關懷的進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也能達到这個水平。

我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代,將来,我走时,不必開追悼会;因為,我不喜欢那种裏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

到时候,如果,無法推辞,非要安排一個遗体告别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麼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或薩克斯管演奏的《Going home 》,并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位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好聽的故事此分類上一篇:由佛教徒成為天主教徒的心靈之旅 此分類下一篇:達則兼濟天下 上一篇:克勝惡的真實答覆就是相信天主的愛 下一篇:遵行誡律,活出它的精神 歷史上的今天 2022:透過實際的愛德展現出信德 2022:耶穌等待我們到祂跟前 2021:主耶穌請教導我跟祢交流、談心! 2021:耶穌的交友之道是否值得我去學習? 2021:世苦與救贖 2020:我們該當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2020:沒有遭受屈辱就不能成為謙卑的人 2020:鹽與光的比喻 2020:你是否認真對待聖神的聲音呢? 2020:我們的信仰要見證  天主的臨在 2020:傳達   天主對婚姻和家庭的神聖計畫 2020: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020:牢記耶穌的話語,只管信 2020:真福八端就是一張生命地圖 2019:聖亞禱多、聖刁多祿、聖梅西、聖李察國王 2019:真福雅各伯沙烈及威廉沙德墨休 2019:真福祁利 2019:願基督信仰與伊斯蘭的對話成為和平的關鍵因素 2018:天主的恩寵該當與眾人分享 2018:耶穌把憐憫之心化為行動 2018:因罪惡增加,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淡 2017:基督徒是愛、不是義務的奴隸 2017:學會以信德的眼光看待事物 2017:為甚麼他們不相信或不尋求  天主? 2015:宣講天主福音的好日子 2015:想想那些今日的殉道者! 2015:不改變教育,就無法改變世界 2014:你们是世界的鹽与光 2014:教宗方济各第二十九届世青節文告 2014:祈求善终的恩寵 2014:透過故事,學得經驗 2014:真福多默修悟 2014:真福安多尼斯君高 2014:【顯靈蹟者】聖路加 2013:真福李才祿 2013:聖羅慕鐸 2013:在造物主天主面前,人承認自己的渺小,才是偉大的 2013:爸爸的三個願望 2013:勿讓『無心話』傷害『有情人』 2012:遵行誡律,活出它的精神 2012:克勝惡的真實答覆就是相信天主的愛 2012:韓國召開朝鮮半島福傳研討會 2011:真福李才祿 2011: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2009:奇異無遠識 2009:時常給天主奉獻讚頌的祭獻 2009:金口若望 2009:瑪利亞的預選 2009:最大的誡命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搜尋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宗教(0) 聖言反省(1)關於福傳中心(3)若望福音(69)馬爾谷福音(78)路加福音(127)天主教教理(402)近期活動(151)未分類資料夾(9)教會禮規(118)聖經金句分享(105)最新消息(807)勵志良言(764)天主教慶節、紀念日(392)心靈小語(782)聖人論道(302)好聽的故事(882)美麗禱詞(61)教宗的話(2143)靈修天地(2396)聖人介紹(2637)聖言反省(4951)福音釋義(1573)未分類文章(2)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