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體例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既有者依《修訂本》體例;增撰者,則不提供詞性。

... 瞹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

... 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 部首查詢|筆畫查詢|單字查詢|複合查詢|注音查詢|漢語拼音查詢|倉頡碼查詢|四角號碼查詢|附收字查詢   字典附錄    /字典附錄/編輯總報告書(正式五版)/體例篇/清稿體例/正字體例 正字體例一、形式 (字號↓)A00006【丈】一-02-03 (←正字形、部首、部首外筆畫數及總筆畫數)ㄓㄤˋ (←注音符號第一式) 詞 性-覑量詞。

計算長度的單位。

公制一丈等於十公尺。

亦稱為「公丈」。

 義項別-瞹稱謂:  (1)對男性長輩的尊稱。

如:「老丈」。

唐˙杜甫˙奉贈李八丈判官曛詩:「我丈時英特,宗枝神堯後。

」(2)對姻親尊長的稱呼。

如:「姑丈」、「姨丈」。

 釋義 訜測量。

如:「丈量」。

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一:「王府官及諸閹丈地徵稅,旁午於道。

」 二、說明每一正字以【】括之,上編字號,後標其部首、部首外筆畫數及總筆畫數。

(字號前之英文字母A、B、C、N分別代表常用字、次用字、罕用字及新增之正字)音讀部分標示注音符號第一式,多音排序依《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以(一)(二)(三)……標示之。

新增之異體字音列於最後,依音序排列。

釋義部分,凡《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已有者,概沿用之,略作調整。

既有者依《修訂本》體例;增撰者,則不提供詞性。

三、正字為多音字者  例:A00010【不】一-03-04(一)ㄅㄨˋ (二)ㄈㄡˇ (三)ㄈㄡ (四)ㄈㄨ(一)ㄅㄨˋ 訫否定詞。

有不是、未、非等義。

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瞹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

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訸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

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瞹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

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攰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

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

」王逸.注:「不奇,奇也。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二)ㄈㄡˇ 訸表示否定。

同「否」。

史記.卷一○一.袁盎轹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轹錯死,吳楚罷不?』」瞹表示疑問、未定。

同「否」。

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三)ㄈㄡ 覑姓。

如晉朝有不準。

(四)ㄈㄨ 萼上的蒂。

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四、正字兼為異體字者正字亦為同音某字之異體字者,以”Ⓛ「○」之異體。

”表示。

正字為不同音讀之字的異體字者,只以”「○」之異體。

”表示。

正字為某字之異體字時,與標準字形有所出入時,以”作「○」形時,為「◎」之異體。

”表示。

正字為某字之附錄字時,,以”疑為「◎」之異體。

”表示。

例一:B01635【构】木-04-08(一)ㄍㄡ (二)ㄍㄡˇ (三)ㄐㄩˇ (四)ㄍㄡˋ(一)ㄍㄡ 同「構」。

明˙張自烈˙正字通˙木部:「构,俗構字。

」Ⓛ作「」形時,為「枸」之異體。

(二)ㄍㄡˇ 作「」形時,為「枸」之異體。

(三)ㄐㄩˇ 作「」形時,為「枸」之異體。

(四)ㄍㄡˋ 「構」之異體。

  例二:B01615【杇】木-03-07(一)ㄨ (二)ㄒ|ㄡˇ (三)ㄩˊ(一)ㄨ 覑泥水工塗刷牆壁的工具。

俗稱為「瓦刀」、「鏝刀」。

  說文解字:「杇,所以涂也。

秦謂之杇,關東謂之槾。

」段玉裁˙注:「此器今江浙以鐵為之,或以木……杇、槾古字也,釫、鏝今字也。

」訜粉刷。

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圬」之異體。

(二)ㄒ|ㄡˇ 作「」形時,為「朽」之異體。

(三)ㄩˊ 作「」形時,為「杅」之異體。

  例三:C06808【】火-10-14(一)ㄍㄢˋ (二)ㄍㄢ (三)ㄑ|ㄢˊ(一)ㄍㄢˋ 乾。

見集韻.去聲.翰韻。

 (二)ㄍㄢ 疑為「乾」之異體。

(三)ㄑ|ㄢˊ 疑為「乾」之異體。

五、聯綿詞(正字為聯綿詞詞素)  例:A03530【葡】艸-09-13ㄆㄨˊ見「葡萄」。

※葡萄:植物名。

葡萄科葡萄屬,落葉大藤本。

葉掌狀分裂,具長柄,互生,心狀圓形。

花色黃綠,呈圓錐形。

果實亦稱為「葡萄」,球形或橢圓形,呈紫或淡綠色,酸甜多汁,是常見水果,可釀酒。

或稱為「蒲桃」、「蒲萄」、「蒲陶」。

《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 版權所有 ©2017MinistryofEducation,R.O.C.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