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 菩提彼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還沒開口佛陀已知道,世尊就先說道: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干、樹葉和果實,在地 ... 關閉廣告 菩提彼岸 跳到主文 佛渡有緣人!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 佛法正能量文章分享,恭敬轉載流通! 歡迎轉貼分享,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若侵權請告知,謝絕討論筆戰、外道、廣告!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r14Mon202207:50 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

還沒開口佛陀已知道,世尊就先說道: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干、樹葉和果實,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展轉變易,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

你們說,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弟子們都回答:不能。

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癡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

無明愚癡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

有了身體,就有老死,死後心識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比丘見正起座長跪,向佛陀請問:我有生以來,見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離別,或相愛或相憎,為何不見死後心識回來向活著的人當面報告呢?是什麼令心識有所隔礙?願世尊分別解說,令我等斷除疑惑。

這裡世尊作了種種譬喻,解答見正比丘的問題。

佛陀說:心識沒有形象,若身作福,則心識隨著福業轉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為什麼呢?譬如冶煉家將礦石煉成鐵,成鐵後鑄成鐵器,鐵器還能恢復為礦石嗎?心識離體,住在中陰身,猶如礦石已煉成鐵,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則猶如將鐵鑄成鐵器,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不能再恢復為原來的心識。

今生持五戒者,來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心識便有六種隔礙:一是住在中陰身,不得復還;二是入於胞胎之內;三是出胎時受擠迫劇痛忘失以前的識相;四是呱呱墜地後痛忘失以前的識相,生起新的所見所想;五是出生後就貪著食物,忘失舊識;六是慢慢長大,受到新事物熏習,忘失舊識。

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國,如果心裡只想著其中一方,就不會想到其餘三方。

心識因為這六種隔礙,不能恢復為原來的樣子,猶如種子長成樹,礦石煉成鐵,所以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又譬如製陶家以火將土燒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復為土了。

又譬如一顆大樹,工匠將它砍下,雕琢成種種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這些器具都集合起來,想讓它們恢復成大樹,這辦得到嗎?弟子們回答:辦不到。

佛說:心識於這一世行善行惡,臨終隨著業力轉受新的身體,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猶如大樹已斷不能把木器集合起來使大樹復生。

又譬如化工師將砂石燒作紅色顏料,再轉為白色,再化為水狀,顏料不可再變回砂石。

又譬如水處於圓瓶,水體也隨著變為圓形,若是方瓶,水體則現方形。

生死也是如此,心識本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善惡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如水隨器。

如果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沒有叫聲,沒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條件,便蛻變成蟬了。

這蟬便飛行著樹,鳴叫不休,能把它放進土裡,使它還原成蝮育,能成嗎?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經過了蛻變,脫陰住陽,身形化異,不久將會死亡,或為鳥雀啄食不得回復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陀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命終身死,心識遷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覆蓋,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如樹上的蟬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蝮育一樣。

佛陀告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過很長時間不食,則臭敗生蛆,現在把它還原成原來的鮮肉,做得到嗎?諸弟子回答:不可能,這肉已腐敗,哪能回復原來的鮮潔。

佛陀言:生死也是這樣,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心識遷徒惡道,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綱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

就像這截臭肉,不可能恢復原來的鮮潔。

佛陀告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將五種顏色不同的東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萬人前來辨認,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嗎?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億萬,無央數的人來辨認,都難看見什麼物事,何況五種顏色。

佛陀說:如果有人拿了火炬來照呢?諸弟子回答: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別五色。

佛陀言:如果有一個蠢人,他背著光亮,走進幽深莫測的黑暗中,而且很遠很遠,想看出五種顏色的色彩,能見到嗎?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進愈黑,當然永遠也看不見五種顏色了。

佛陀告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樣。

一切百姓、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禀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沒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養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心識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陰陽異路的真實報告,當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別五色一樣,終歸是徒勞無益的。

如果依教奉行,堅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攝身正念,清淨梵行,就如同跟隨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見到五色,如隨佛聽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視五道神識往來的升降善惡處,如火炬明照顏色歷歷分明。

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於法味真谛,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像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終究無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陀告諸弟子:人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見知道前世從哪裡來,當今生老死往生後世時,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認識了知今世之事,為什麼呢?一生一死,心識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癡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

譬如煮煉白絲,染成各色,青、黃、赤、黑,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生和死的變換,也如白絲一樣地改變了顏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則,一念即成,試想在這一生中,心念萬端,賞善罰惡,各隨業使,故身已滅,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則當然是癡妄與暗蔽來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業因苦果的由來,就必須修學高尚的品德,清淨的梵行,以回歸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

你自然會徹悟一切本來,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樣。

佛陀告諸弟子:人的心識是隨了人的善惡二業而具備選擇性,心識的本身受選擇性的駕馭、死轉往受,隨善而善,隨惡而惡,才幻變出萬端形狀來。

如同火因柴的燃燒才出生火焰的相狀,若然將柴弄濕或搬掉,火焰的相狀也就幻滅了。

未證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裡沉淪,是因意識沒有轉過來。

比如佈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意識也如這鏡子一樣,一經藏污納垢,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淒慘盈蔽,禍福牽連,便是這遺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

又譬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游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

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亦如這濁水的蟲魚一樣不辨去來。

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不識前世,和暗夜閉眼是同一道理。

佛陀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淨,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

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絲線貫穿,青黃赤白,歷歷在目,佛見生死,亦如這貫穿的珍珠一樣,清楚明白。

譬如淨水,清澄見底,其中的魚蟲、形狀畢具,佛見生死,如見清水中的蟲魚一無遮蔽。

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不絕,佛如旁觀者一一明了。

佛意高遠,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樣,歷歷可數。

佛陀告諸弟子:你們當隨順我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怎麼做呢?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癡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陀一樣的智慧,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淨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陀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只是人沒有得到清淨的法眼,所以不見不知,不識其本。

由於前面所說的六種隔礙,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

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癡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離開舊的身體係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終究無法得知心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

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

因為沒有得到清淨法眼,所以不見不知。

如果沒有修道之意清淨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認識報應的業果,就如沒有手想要寫字,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出世,闡揚經道,以開解人意,想要了知親見心識於生死之間的來去,應當隨順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收攝身心,證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心識的來去。

佛陀告諸弟子:心識只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剛出生時身體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備,識見也小,所知也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心識也隨著身體,熏習種種貪愛欲望,日漸熾盛,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心識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

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系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癡疑惑染污,想要見到心識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

人若沒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終究是見不到的。

所以,你們應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

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淨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

佛陀說此經已,見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諸居士,皆得初果,諸菩薩得不傾回三昧,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隨佛陀俱還精捨。

大安法師:經過投胎,我們就忘記前世了。

但我們前生的業力習氣,會在我們這一生展示出來。

問:法師您好,我是一個愚昧的人,佛說有三世因果,人有前生後世,可是我記不得前生,也看不到後世。

我覺得前生和後世對我而言好比另外一個人,我為何要給不相干的人買單?又何苦為不相干的人修苦行呢? 大安法師答:這大概是很多剛入佛門者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初學者對於佛所說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有種種的疑慮。

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佛教理論最堅實的基礎,離開這一點,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前提,修行也就沒有了理論上的依據。

一個佛教徒,對於三世因果應該有非常堅定的信心。

確實,從我們凡夫的生命輪轉過程來看,雖然我們有前生後世,但由於我們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經過十二因緣,進入投胎就有了隔陰之迷,所以我們記不得前生了。

但記不得前生並不意味著前生不存在。

在古往今來的很多事例中,偶爾記錄有人能夠記得前生的。

現在西方超心理學也在研究一些個案,就是有些人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已前生是什麼身份,從什麼地方來的。

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當中,人在中陰身階段,會喝孟婆湯(又叫迷魂湯),喝了他就忘記前生所有的事情了,進入下一個生命的輪回。

這在西方文化稱為「遺忘川」,遺忘川的川水喝了之後也記不得前世的事情了。

但不記得並不意味著下一世是另外一個人。

我們的阿賴耶識帶著前生善善惡惡的印記,在今生我們長相的美醜、福德的大小、智慧的淺深,都跟我們前生的業力相關。

阿賴耶識是不斷不常啊,你說生命是相續的吧,現在卻換了一個面孔;你說不相續吧,今生確實是他前生的一種延續。

就好象火,傳到一個燈,這個燈滅了,火種又傳到另外一個燈上。

所以對我們來說,前生後世既不是一個人,又是一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為自已未來的生命負責。

我們持戒念佛,我們的神識在我們臨命終時,會離開四大假合的身體,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華化生。

這也是同一個人去的呀! 如果不信願念佛,經過中陰身,經過投胎,我們就忘記前世了,忘得是一乾二淨。

雖然忘記了,但我們前生的業力習氣,會在我們這一生展示出來。

比如你前生是一個牙科醫生,這一世你就會經常注意到其他人的牙齒;如果你前生是一個殺豬的,大概你今生看到豬就心裡癢癢的,想捅它一刀。

這都有生命習氣的延續。

那麼至於問為什麼要給不相干人買單,不是這個概念。

佛教吿訴我們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我們和其他的眾生,在體性上是平等的,是同體的,是自他不二的。

任何人與我們都不是不相干的,都是有關係的。

《梵網經》說,六道眾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啊,怎麼能跟我們不相干呢? 在無量劫的六道輪回裡面,所有的眾生都跟我們有直接間接的種種因緣,我們要有同體感! 既然同體,我們就要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已,損害他人就等於損害自已。

原來九華山有個含笑而逝的肉身不壞的老和尚——大興和尚。

他常常在口上講的話就是:「好人好自已,壞人壞自已」。

所以要有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同體」。

不要把別人看得不相干。

如果覺得別人不相干就會冷漠,甚至是種對待、仇隙的關係。

這就是一切鬥爭、一切仇恨、一切戰爭的根源。

所以我們要把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就放大了我們的功德。

我們往生,也令法界眾生一起往生,這就是修微妙的菩薩行。

觀世音菩薩就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同體感:上與一切諸佛同一慈力,所以他的天冠上是一尊站立的佛像;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他的身光裡面有六道苦難的眾生。

一切眾生都跟我們息息相關、唇齒相依在我們的自性自心裡面;佛也不離開我們的念頭。

這是我們學佛要建立的起碼理念。

孟婆湯真的存在嗎?高僧這樣說! 編者按:很多人都相信人有前世,但卻無法證明前世的存在,於是就有了"孟婆湯""隔陰之迷"等解釋。

那麼佛教徒會怎樣理解「孟婆湯」?在鳳凰網佛教頻道《師父來了》節目中,台東彌陀寺住持本源法師就問大家做出了解答。

以下為文字實錄: 提問:傳說人投胎前要喝孟婆湯,讓人忘失前世的記憶,真的是這樣嗎? 本源法師:這個孟婆湯是世間的說法,普通人他經過轉世都有隔陰之迷,什麼叫隔陰之迷,就是從一個維次空間轉到另外一個維次空間,空間維次不同自然有差距,所以會把從前的事情都忘記了。

不僅凡夫有隔陰之迷,就是羅漢,也有隔胎之昏,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他們轉世投胎都要迷惑一陣,要遇到善知識的點撥才能夠清醒。

至於有一些人說自己知道前世的事情,佛教講,這個要麼是聖人的神通,要麼是外道的鬼通。

佛教裡面不提倡以神通度人,如果有人說自己知道前世今生,那大多數都是外道的鬼通,所以我們佛弟子不宜多信。

佛弟子要相信因果,多信因果,要信佛法的般若智慧,這樣才不會破我們的三皈依戒體,才保證如理如法。

阿彌陀佛。

版權聲明:此稿件為鳳凰網佛教頻道原創節目《師父來了》內容節選,若轉載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佛教",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

  能回憶前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發願!能使你記起無數個前世之事的兩個佛號!   不要再問你的前世是什麼了?   對上輩子做過你不知道的事要負責嗎?誰該為前世善惡負責?   你要是得了宿命通,看到前生受的這種苦,你要哭三天   出家人轉世後能否記得前世的事情--什麼是“隔陰之迷”?   再來人有沒有隔陰之迷?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佛教知識此分類上一篇: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此分類下一篇: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女人? 上一篇: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保持一點缺,讓你的惡業有個出口的地方 下一篇:心中有恨,會很悽慘,無法往生 歷史上的今天 2022:心中有恨,會很悽慘,無法往生 2020:除《占察懺》所有懺都不是佛說 2020:十大菩薩的名號都有什麼含義? 2020:精進程度取決於對苦的了解程度 2020:過午不食的十五個好處 2018:佛菩薩會附身嗎? 2018:喜歡化妝的人,不化妝就會特別難看! 2018:不修菩提心,只修神通,那是純粹的魔教 2018:有時候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身不由已去做了,這樣怎麼辦? 2018:為什麼有的人越修行,脾氣反而越大? 2017:宗教與肥皂 2017:龍樹菩薩提供的睡眠竅訣 2016:世界各地墮胎的情況都很多 2016:如果佛陀及三寶真的有無與倫比的力量,為何寺院及佛像又會在戰爭及天災中被毀呢? 2016:念《心經》可破除三重障礙,念了這四句咒,就等於念了六百卷《大般若經》 2016:學佛人也會生病的根源,原來生病和破財,都是在消業障! 2016:如果你改變信仰,不信佛了,一定要把你所供的佛像妥善地安置好 2016:「五種行為」讓您快速消耗自身福報 2016:如何在無形之中積累無盡的福報 2016:流年流過無常時 2016:從殺人魔到聖者之路--央掘摩羅 2016:天道禍淫,所有的神明最痛恨人犯邪淫,消福極猛! 2016:如果這一世不修行,我們就要回到陰冷黑暗的輪迴中去。

2016:念《地藏經》不分什麼時間都可(念地藏聖號,護法就護持你) 2016:算命師不願告知的真相 2016:守株待兔,不能開悟 2016:人生本來就空,對人家笑笑,對自己笑笑 2013:皈依佛門以後,要能去面對生老病死 2013:輕師之罪 2013:發心也要福報 2013:成為「是」的父母 2013:佛法是養成習慣,在心上養成習慣 2013:有些人的所謂學佛,只是為了追求人天福報 2013:其實人生就是一剎那! 2010:寺院-佛門裡的規矩 2010:如何種植福田 2010:生活在痛苦深淵的救星 ▲top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誰來我家 相關連結 佛教 林鉅晴/林钜晴佛教漫画專頁佛教在線-中國最大佛教門戶慎齋堂印光法師文鈔專輯佛音網站優秀佛教網站一覽表星雲文集佛教百科佛教正法中心淨空法師新版專題網站菩陀書軒緣菩陀書香緣通靈佛教網印光大師文鈔人間佛教網--佛在人間祇樹給孤獨園林智悲佛網佛說顯密文庫居士林芬陀利華園明珠佛學社新浪佛學佛門網台南慈蓮寺佛典故事中國雅虎佛學台中蓮社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教導航淨土宗法語海峽佛教網中國佛教網中國佛學網地藏占察網雲水網站鳳凰佛教果煜法師文集淨宗學院悲智佛網佛教正法中心鑑因法師專站喬覺禪林圓覺宗網路系統普獻法師專網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柏林禪寺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圓光佛學院覺正淨苑人間寒山路法鼓全集佛教視頻網七葉佛教書舍佛弟子文庫妙蓮老和尚網路圖書館化育資訊網中台世界佛網佛網精彩文章般若文海繁體站佛法山全球資訊網善護口業人生佛教網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大藏經解說佛陀教育基金會堪布索達吉仁波切文集佛弟子文庫人間菩薩行淨律寺牟尼佛法流通網淨土宗莊春江工作站報恩佛網佛教徒生活網藏密白玉佛學豐原分會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慈悲電視台法界佛教印經會相見便是有緣生命電視台正德全球資訊網佛門網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靈鷲山佛教教團人間衛視法相莊嚴台大師子吼佛學專站喇榮三乘佛學會【慧光集】佛學小站果煜法師文集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學佛網法薰禪苑禪心學苑聖嚴法師專屬網頁生命電視台台灣白玉網站佛教線上藏文法寶申請人乘佛教書籍出版社福嚴佛學院蓮雲寺白馬山菩提寺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波沙山慈宗全球資訊網大華嚴寺玄奘西域行全佛出版社星雲文集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佛學多媒體資料庫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大方廣台灣佛教史料庫華嚴生命的故鄉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法鼓山禪部落惠敏法師的風培基佛藏山佛網Life論壇慈濟基金會藏傳佛教噶陀彰化講堂地藏孝親網大愛電視佛光山天眼網路佛學院彌陀山莊大慧集網路動畫正覺之音常春藤健康素食餐廳香光資訊網佛教新竹市淨宗學會了凡四訓白話篇美國佛教會香光莊嚴雜誌社戒色網大慧集網路動畫佛教勝地名聯集錦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蓮花山居士網印光大師淨土修行之路法雲資訊網華藏衛星電視台華人佛教_鳳凰網上海佛教網慧嚴法師的論壇故事說法法鼓山數位學習網妙覺佛教空中大學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初學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佛法要領用佛法來剖析人生什麼是佛法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學佛?學魔?正見與邪見學佛第一要知見正可許則許吃素與學佛如何學佛認識佛教之常識認識佛教學佛淺說談因果佛法與人生念佛法門正信的佛教因果可轉變初機學佛決疑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佛教小常識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學佛群疑歧路指歸初機學佛決疑 解惑 海濤法師佛學問答佛教經典圖書館佛學辭典在線版V1佛光大辭典淨空法師學佛問答居士學佛100問中陰身佛陀教誡居家修持指南在家居士安樂八法臨終關懷問題解答臨終文集淨空法師菁華開示宣化上人開示索達吉堪布資料專題彙集Wiki慈悲喜捨小站。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佛教經典功德會法寶下載網站佛學辭典佛典故事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戒殺護生 毛毛蟲變蝴蝶系列  道證法師講述 其他 法鼓全集般若文海臨終文集譚宏州的見聞思修念佛感應事蹟e世紀往生傳世界宗教入口網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浪首頁紅塵記事了凡四訓白話篇佛教往生網金山活佛神異錄線上供佛護生好書--物猶如此臨終文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今譯佛教節日的萬年曆用愛看世界---大愛主播倪銘均台灣大百科全書人間福報和平蔬食聯盟馮馮特輯馮馮居士特輯非凡舵手的網誌大紀元--生命探索chimpfeedr說說 蕭平實 玄奘 如意論師什麼是不如法摧彼(外道)邪論? 蕭氏一派也 之說說蕭平實在《佛藏經講記》的錯誤 菩提彼岸雲渡煉心Zen RSS訂閱 動態訂閱 文章分類 佛教文章(15) 禪心悟語(1463)開示法語(5123)佛教知識(1037)宗派法門(1440)煉心修行(1866)經咒法寶(355)福慧雙修(850)因果輪迴(1000)度化感應(190)戒殺盜淫(420)超度往生(346)佛門故事(333)菩提人間(209)居士行儀(436)同登彼岸(23) 破解迷思(6) 破邪顯正(477)修行誤區(1424)護法鬼神 (266)移風易俗(104)氣功通靈(104)命理風水(206) 文章報導(2) 宗教相關(99)好文分享(144)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迴響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