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第二军掉入江西省,投入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在剿共戰爭期間軍一級指揮單位虛級化,由更上一階的集團軍直接指揮各師,第二軍的2個師皆由左 ...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所編製的武力,先後曾使用予撤銷過數次。

曾先後組成三次:1925年、1929年、1948年。

目次 1沿革 1.1湘軍時代 1.2混編軍時代 1.3中央軍時代 2國共內戰 3參考文獻 沿革[編輯] 第二軍並非黃埔軍校建軍後新建部隊,而是自湖南省省軍改制。

在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治理時代,孫中山取得國民黨湖南實力派譚延闓、譚道源的支持,藉助譚延闓的號召,一部分湖南陸軍(湘軍)投靠廣州政府,對抗北京國民政府的南討部隊。

效忠於孫中山的湖南陸軍後來改稱建國湘軍,最初號稱有五個軍、三個縱隊。

構成第二軍的主力部隊包括了湘軍第三混成旅,旅長謝國光、湘軍第六混成旅,旅長陳嘉佑。

這兩個部隊後來更名為建國湘軍第三軍、建國湘軍第五軍,但部隊並無擴編,還因在江西省的戰爭而多有折損。

湘軍時代[編輯] 國民革命軍整建時,最初並未整編以省為基礎的建國軍系統。

直到孫中山病故,第一次國民革命軍東征後處份完反叛的建國滇軍、建國桂軍系統後,蔣中正開始對各省軍系統進行重編改名。

民國十四年(1925)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建國湘軍第三軍、第五軍合編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副軍長魯滌平、參謀長岳森、黨代表汪精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

第二軍下轄國民革命軍第4師、師長張輝瓚,邊有第10、11、12團;國民革命軍第5師、師長譚道源,編有第13、14、15團;國民革命軍第6師、師長戴岳,編有第16、17、18團。

民國十五年(1926)春季,第二軍增設教導師,師長陳嘉祐[1]:27。

編有教導第1、2團。

1926年北伐開始後,譚延闓率領國民革命軍第5師和教導師留守廣東[1]:27-28;第4師、第6師則編入北伐軍第二路軍(東路軍)序列,參加在江西省與孫傳芳部隊交鋒的多場戰爭。

在民國15年10月的南昌攻城戰中第6師擔任攻堅部隊,但攻入南昌城門的作戰中後挫,後在11月加入對南昌城的總攻與後續追擊。

江西省戰役結束後,第二軍北伐部隊調入北伐軍中央路軍江右軍第二縱隊序列,由魯滌平指揮攻入浙江省,佔領滬寧鐵路,控制進入南京的主要交通動線。

民國16年(1927)3月24日,配合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攻佔南京。

4月,渡過長江,占領滁州。

同時,國民政府內爆發四一二事變,譚延闓在事變中的立場處於支持與該軍較為親密的汪精衛,而試圖控制南京,逼迫將蔣中正投降。

但是與其共謀的第六軍軍長程潛最後反悔支持南京一方,蔣中正原本計畫在何應欽指揮的北伐軍北上後集中兵力包圍尚未完成渡江的第二軍,並奪取其控制權。

但譚延闓決定抗令將部隊西進湖北省,繼而回師老巢湖南省,並脫離南京國民政府,接受武漢國民政府指揮。

1927年5月,軍長譚延闓卸職,由魯滌平升任;魯滌平的副軍長職則由第四師師長張輝瓚接任,並增設秘書長簡易。

第5師、教導師因軍隊擴編之故調出第二軍,成為新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之一部,缺編戰力由新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23師補充,師長朱耀華。

同年7月,因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上層指揮體系遭到軍紀處分並縮編部隊,因此白崇禧決定將同樣是湖南籍的第5師調入十四軍。

也由於第二軍在寧漢分裂期間的行動,使得武漢政府也難以指揮該軍,因此第二軍並未投入第二期北伐。

民國十六年(1927)10月8日,寧漢合流,該師仍持續駐紮湖南。

第二軍因政治立場加上缺乏軍功建樹,在民國十七年(1928)7月的編遣會議中被撤編,部隊打散。

部隊分成國民革命軍第18師,師長魯滌平、副師長張輝瓚,下轄國民革命軍第52旅,旅長戴岳、53旅,旅長王捷俊、54旅,旅長朱耀華、國民革命軍第50師,師長譚道源,下轄國民革命軍第148、149、150旅。

混編軍時代[編輯] 第二軍番號收回後,在民國十八年(1929)3月2日重新啟用,與上一代第二軍相比,此代的第二軍省軍背景雖然仍然濃厚,但已經非單一省籍的地方部隊,而是各投靠國民政府的省軍合編,搭配中央軍係指揮官出生的旁系中央軍部隊。

此次第二軍軍長由朱紹良擔任,由國民革命軍第8師(賀耀祖系統下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縮編改組,湖南省軍系統)、第13師(夏斗寅系統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縮編改組,湖北省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旅(旅長陳耀漢,直魯聯軍殘軍改編),該軍組成後投入蔣桂戰爭作戰。

戰後,第8師隨著朱紹良調入國民革命軍第6路軍投入與西北軍之作戰、第13師歸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團,獨立第1旅則擴充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6師。

1929年10月,第二軍番號撤銷[1]:29。

中央軍時代[編輯] 1929年年尾,南京政府再度重新啟用第二軍編制;但與年初成立最大的差異,是這支第二軍在定義上是標準的中央軍系統。

第三次編成的第二軍軍長蔣鼎文、副軍長陳誠、下轄國民革命軍第6師(浙江陸軍第3師改編),師長陳焯、副師長方策,轄有第16(旅長郭懺)、17(旅長趙觀濤)、18旅(旅長邢震南)、第9師,師長蔣鼎文,轄有第25旅(黃埔軍校教導團第1團改編,旅長甘麗初)、26旅(國民革命軍第1師改編,旅長李延年)、27旅(國民革命軍第22師改編,旅長岳相如)、第11師(國民革命軍司令部警衛第一、二、三團整編,師長陳誠)、國民革命軍獨立第4旅(旅長羅霖),蔣鼎文與陳誠和蔣中正的關係是從黃埔軍校建校起即深植,而第6師與蔣等人同為浙江省籍,在政治群系上也屬於效忠南京政府的一群。

第二軍組建後隨即投入1929年10月爆發的蔣唐戰爭,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路軍,鎮守武漢。

蔣唐戰爭結束後,獨4旅調出第二軍,擴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2師,後成為國民革命軍第77師。

1930年5月,該軍投入中原大戰,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團建制。

[1]:30,不過此時第11師已經被抽調給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團使用,第二軍在中原大戰期間僅有2師規模可供運用。

同年8月,11師因戰功拔擢增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實質抽離第二軍系統。

中原大戰中,第二軍佈署在平漢鐵路沿線與西北軍交戰,在6月攻擊杞縣時遭吉鴻昌指揮的西北軍第3路軍給重創,作為軍主力的第9師折損破半,因此停止攻勢轉入防禦,直到11月西北軍總崩時,第二軍才恢復攻勢狀態收繳西北軍殘軍武力。

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第二軍掉入江西省,投入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在剿共戰爭期間軍一級指揮單位虛級化,由更上一階的集團軍直接指揮各師,第二軍的2個師皆由左路集團軍指揮,此後第6師擴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脫離第二軍系統。

同年9月,第9師遭到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攻擊下折損了師獨立旅與炮兵團。

1932年6月,軍長蔣鼎文因剿共政務所需無法兼顧師級職務,故卸任師長一職,由李延年調職第9師師長。

民國二十二年(1933),第二軍投入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編入中路軍第三縱隊。

由於作為中路軍攻擊主力的11師遭到殲滅,作戰失敗,第9師撤回攻擊發起區。

同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3師調歸第二軍建制,第二軍投入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編入東路軍第二路軍運用。

同年11月,因閩變爆發,在江西省的第二軍改編剿閩左翼軍,擊潰了閩軍防線。

在閩變敉平後,民國二十三年(1934)第二軍再度投入第五次江西剿共戰爭,對中央蘇區進行圍攻,並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交戰。

在中共放棄中央蘇區後,第二軍並未投入追擊序列,而是繼續駐紮在福建省與江西省一帶,贛粵閩湘邊區被改組成駐閩綏靖公署,公署駐地福建漳州,國民革命軍第80師在此時該軍建制[1]:30。

第二軍在此後2年駐紮福建省,為第10綏靖區、第11綏靖區的編制部隊。

除了在兩廣事變期間第9師有離開駐地區南下進入閩粵邊界施壓外,第二軍基本上都常駐福建北部,除了對當地進行綏靖任務,同時也接受調整師的換訓作業。

淞滬會戰後爆發後,第二軍在9月北調上海投入對日抗戰。

蔣鼎文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第二軍成為第四集團軍麾下部隊之一,李延年接任第二軍軍長,兼第9師師長。

第二軍仍維持第3、9、80師編制。

在松滬會戰撤退後,第二軍投入徐州會戰支援第20兵團。

在徐州會戰撤退後,第二軍被拆分擴編,第3師被抽出作為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的基礎部隊,第80師則被抽出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一百軍的基礎部隊,第二軍再度僅存第9師,並編入第九戰區的第十五軍團(指揮官萬耀煌)。

在重整期間,軍委會將原屬於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的140師、以及原先駐防廣東省的國民革命軍第93師編入維持戰力。

隨後因李延年升任第十一軍團指揮官,第二軍也從第十五軍團調為第十一軍團運用,但仍是由第九戰區節制。

因軍長兼軍團指揮官,因此第二軍戰力再度遭到拆分,140師調給了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93師則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的部隊,第十一軍團隨後投入武漢會戰使用,駐防田家鎮要塞,由於第二軍又再度僅存1個師,陳誠只好將國民革命軍第57師調入第二軍補充戰力。

在田家鎮要塞駐守的第二軍,在民國二十七年9月遭到日軍包圍攻擊,在防禦十餘日後因戰力告竭撤離該要塞,撤往湖南衡陽整訓。

武漢會戰後,57師撥入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運用,編制缺額則由抗戰後新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所屬之103師補充。

[1]:30 民國二十八年(1939),第二軍調入四川清剿土匪,同年5月李延年決定提拔沈發藻擔任第二軍副軍長,秋季第二軍調往廣西駐防。

同年年底桂南會戰爆發,第二軍編入國民革命第三十八集團軍,擔任會戰預備隊運用。

期間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九軍所屬第76師移編第二軍強化該軍戰力。

崑崙關戰役後,第二軍接手了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之崑崙關防務,隨即在日軍後續的反擊作戰中遭到重創,崑崙關失守之外第9師師長兼副軍長鄭作民也遭到日軍炸死。

桂南會戰後,民國二十九年(1940)初第二軍調往湖南休整,編入第九戰區序列。

休整期間,103師則被調給了第八軍,103師的缺額則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3師補充。

同年6月,第二軍投入第二階段之棗宜會戰,但該役並未有確切戰果。

同年9月,第二軍調往抗日戰爭第六戰區,作為防禦四川門戶之任務。

民國三十年(1941)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

因第九戰區遭到致命性打擊,因此軍委會下令第三、第五、第六戰區發動攻勢挽救第九戰區的劣勢。

第六戰區在此時出動了16個師圍攻宜昌,其中包括了第76師,第76師在攻入宜昌時參加了圍攻日軍第13師團,但未能殲滅該部隊。

在長沙會戰後,雖然軍委會要求第二軍進行休整,但因為在前線與日軍進行頻繁的游擊戰,因此該師仍持續進行作戰,直到同年11月才調入四川進行整訓。

民國三十一年(1942)6月,李延年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王凌雲接任軍長[1]:31。

民國三十二年(1943)3月,第二軍移防雲南,編入中國遠征軍序列,由第二十集團軍所轄,並開始進行美械訓練與整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第二軍投入滇西緬北戰役,但因為從二十集團軍調為第十一集團軍建制,因此未加入戰役前期的強攻任務,在戰役中期的6月,第二軍渡過怒江,投入攻占芒市,與日軍第56師團進行交戰。

滇緬戰役告一段落後,第二軍以芒市為駐地,確保中印公路之防禦任務。

民國三十四年,新編33師遭到撤裁,所屬人員調入國民革命軍榮譽第二師。

同時因國民革命軍第六軍遭到撤裁,其所屬的國民革命軍暫編第2師則被調入第二軍補充戰力。

國共內戰[編輯] 抗戰勝利後國軍進行整編,第二軍整編後遭更名為整編第9師,下轄整編第9旅、整編76旅、預備第2旅,整師規模約3萬人。

1947年10月21日張金廷任整編第9師師長。

張金廷是山東高密人,黃埔三期,1933年任第9師第49團團長,1938年任第9師第25旅旅長,1938年9月改任第9師副師長,1939年冬任第9師師長,1944年10月任第2軍副軍長,1946年底隨部改為整編第九師任副師長。

1948年10月,整編第九師恢復第二軍番號,隸屬第十三綏靖區[1]:31。

第二軍軍長陳克非,下轄第九師,師長尹作干;第七十六師,師長劉平[1]:31。

1949年,在被殲滅兩個師後,由陳克非率領第二軍殘部逃至成都附近,於12月25日,在四川彭縣宣布倒戈[1]:32。

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編為第50軍第167師。

1950年,第167師併入第150師,開赴韓戰前線。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1.41.51.61.71.81.9張明金、劉立勤主編(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閱論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的軍第一至四十九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第十六軍·第十七軍·第十八軍·第十九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二軍·第三十三軍·第三十四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六軍·第三十七軍·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二軍·第四十三軍·第四十四軍·第四十五軍·第四十六軍·第四十七軍·第四十八軍·第四十九軍第五十至第九十九軍第五十軍·第五十一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第五十五軍·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第五十八軍·第五十九軍·第六十軍·第六十一軍·第六十二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第六十五軍·第六十六軍·第六十七軍·第六十八軍·第六十九軍·第七十軍·第七十一軍·第七十二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五軍·第七十六軍·第七十七軍·第七十八軍·第七十九軍·第八十軍·第八十一軍·第八十二軍·第八十三軍·第八十四軍·第八十五軍·第八十六軍·第八十七軍·第八十八軍·第八十九軍·第九十軍·第九十一軍·第九十二軍·第九十三軍·第九十四軍·第九十五軍·第九十六軍·第九十七軍·第九十八軍·第九十九軍第一百至第一二九軍第一百軍·第一〇一軍·第一〇二軍·第一〇三軍·第一〇四軍·第一〇五軍·第一〇六軍·第一〇七軍·第一〇八軍·第一〇九軍·第一一〇軍·第一一一軍·第一一二軍·第一一三軍·第一一四軍·第一一五軍·第一一六軍·第一一七軍·第一一八軍·第一一九軍·第一二〇軍·第一二一軍·第一二二軍·第一二三軍·第一二四軍·第一二五軍·第一二六軍·第一二七軍·第一二八軍·第一二九軍新編軍 新編第一軍 新編第二軍 新編第三軍 新編第四軍 新編第五軍 新編第六軍 新編第七軍 新編第八軍 新編第九軍 新編第十軍 新編第十一軍 暫編軍 暫編第一軍 暫編第二軍 暫編第三軍 暫編第四軍 暫編第五軍 暫編第八軍 暫編第九軍 暫編第十一軍 暫編第十五軍 暫編第十六軍 整編軍 整編第一軍 整編第五軍 整編第十二軍 整編第十六軍 整編第十八軍 整編第十九軍 整編第二十一軍 整編第二十六軍 整編第二十七軍 整編第二十八軍 整編第二十九軍 整編第九十六軍 騎兵軍 騎兵第一軍 騎兵第二軍 騎兵第三軍 騎兵第四軍 騎兵第五軍 騎兵第六軍 其他軍級單位 青年軍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国民革命军第二军&oldid=66901932」 分類:國民革命軍的軍1925年建立的軍事組織1949年廢除的軍事組織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