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 ...
女真族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
“女真”一名最早見於唐初。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
1635年皇太極改為滿州族。
1644年,清朝[中國歷史朝代]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
基本信息中文名:女真族英文名:Jurchen起源: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別稱:女直、女貞屬於:通古斯人地域:東北地區政權:金朝、後金人物: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等女真簡史女真族遼朝、金朝、宋朝版圖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朝-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10世紀出現於歷史的女真族,經過約兩個世紀的發展,於12世紀初建大金國後,先後滅遼朝,亡北宋,稱雄中原100年有餘。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
1234年蒙古汗國推翻金王朝後,女真族進入了第五編第二章中講到的它發展進程中的後兩個時期,即衰弱(元朝至明初)和再度興起(明中葉以後)時期。
在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政策下,強大的女真共同體瓦解了,有的與漢族融合,有的加入了蒙古族,只有留居東北地區的各支女真人,特別是居住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在困境中仍保持本民族固有的特色。
經過了約100年之後,他們抓住歷史發展賦予的時機,再度向南轉移,尋找有利的發展環境,進入16世紀以後,又崛起於“白山黑水”地區。
清朝以後,"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國為生女真創建,後大量進入中原,主體部分同化於漢族;清朝為熟女真創建,當時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創建後金為萌芽,皇太極於1636年定國號清。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號勿吉。
勿吉古肅慎地也。
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
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金朝時期女真族在11世紀,在西伯利亞北方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
並在11世紀向契丹人(見遼)稱臣。
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
然後入侵併占領了漢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並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
稍後,建立按照漢人的習慣建立叫做金的國家。
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開封淪陷,宋朝退到長江以南繼續進行抵抗,史稱“南宋”。
但是,他們的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一帶。
女真人用家鄉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們所建立的金朝(黃金,女真文anchuhu相當於後來的滿洲語aisin-金的,黃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東北亞(後來的滿洲利亞)森林,苔原,沼澤的狩獵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
最後,他們被準許和其它種族通婚。
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蒙古人占領了金人的首都北京,並且在1215年把金國人趕到了開封。
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
歷史上的政權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
遼時期女真族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變了廣大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整箇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
可見,朱里真是漢名。
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
《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
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
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
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
為了在這裡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
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
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
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
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
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
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
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
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係改組而成。
不相統一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
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女真族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
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
這些人就是“熟女真”。
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餘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
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
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生女真,部落眾多,居處更為分散。
完顏部,世居安出虎水(阿術滸、安術虎、案出滸),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東郊阿什河;溫都部,分布在來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圖河)以北地區;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縣境內;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徒單部,分布在黑龍江木蘭縣布雅密河(今白楊木河)流域;泥龐古部,分布在黑龍江呼蘭縣境內;術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蘭縣佛特庫河(今黃泥河)流域;加古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常縣境內的活龍河流域;術虎部(烏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烏薩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裴滿部,分布在五常縣境內;烏林答部,分布在瑚爾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蘭河)流域;唐括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達魯古部,世居洮兒河、嫩江下游一帶,分布在吉林前郭縣境內;紇石烈部,分布在星顯水(今吉林延邊布爾哈圖河)、陶溫水(今湯旺河)、徒籠古水(今多隴烏河)流域;溫迪痕部,分布在統門水(今圖們江)、胡論水(今活龍河)、移離閔(今飲馬河)流域;烏古倫部,鄰近奧屯部、烏塔部;烏塔部,鄰近烏古倫部;陀滿部,分布在圖們江附近;烏延部,分布在蟬舂河(今延邊嘎呀河)、星顯水、阿不塞水流域;斡準部,分布在蘇濱水(今綏芬河)流域;職德部,分布在綏芬河流域;含國部,分布在烏蘇里江上游一帶;兀勒部,世居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合流處的東兀勒河一帶;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禿答部,分布在都爾河流域;鱉古部,分布在布庫河及松花江、黑龍江匯流處;婆離八部,又稱頗里八部,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的伯力一帶。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
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
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曆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藉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
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一次當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一歲。
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藥醫治。
同時,居處地勢的複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的嫻熟騎術。
《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
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門一律東向。
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
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製。
女真人喜歡飲酒,愛吃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
他們還採摘芍藥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製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
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重任。
完顏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穀,製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
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
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
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
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徵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
元時期分布狀況女真族元代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
由於古籍對金亡後至明初這一時期的女真族語焉不詳,故今學術界對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是否是女真族,看法不一;有的認為水達達是屬“蒙古語族的蒙古人”,兀者野人和乞列迷也都不是女真;①有的說元明兩代的骨嵬是指新遷入今庫頁島的愛奴人。
這些看法對深入研究元代女真無疑是有益的,但與我國隋唐至明的主要史書記載不合。
女直,即女真,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
《元史》最初使用這一名稱仍屬這一情況,但後來不僅不包括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而且變為主要是指散居在長城以外北至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處附近,南到遼東半島,東達鴨綠江以東,西至遼河附近這一地區內女真人的專稱。
這與元朝統治者實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壓迫政策有關。
具體說來,一是由於金代遷到長城以內及其它地區的女真人,在與其它民族長期雜處中民族特色已趨消失,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占金代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再是居住在今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以及臨近日本海地區的女真人,或因原習以自己的別稱或部名自稱,或是元人以其生產特點和居地稱之,於是就出現了乞列迷、吾者野人、水達達、骨嵬與“女直”並稱的情況。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女直”人被遷出前述地域。
據載,當據有今大興安嶺及遼東大部地區的蒙古貴族乃顏發動的叛亂被元王朝擊潰後,1293年(元至元三十),元朝將舊隸乃顏、勝納合兒400戶女直遷到揚州(治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屯田。
①後來又有一批女直人,被分別遷往濱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濱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堯縣東)、安豐縣芍陂(在今安徽省壽縣境)等地屯田。
女直戶之所以被遷到長城以內屯田,是由於他們參加了乃顏的叛亂。
水達達,又稱“水達達女真”或“女真水達達”、“水韃靼”,意為住在水邊的達達人。
《元史.兵志》稱之為“打魚水達達”。
這是元人對居住江河湖泊地區主要以捕漁為生的女真人的稱呼。
但實際包括的並不限於專事捕漁為業的。
元初,在其地設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5個軍民萬戶府對其進行管理。
從5個軍民萬戶府所在,可大體看出水達達女真的分布區域:桃溫即桃溫河,亦作陶溫、托溫、濤溫,又作吞、屯,為今松花江下游西岸支流的湯旺河,府以水命名,治所在湯旺河口令湯原縣香蘭鄉固木訥古城;胡里改即胡里改江,又稱忽汗河、呼羅海河、忽兒海河、瑚爾喀江、呼爾哈河,即今牡丹江,也是府以水名,治所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治附近。
斡朵憐,亦作斡朵里、鄂多里、鄂托哩,府治在今松花江東、牡丹江西岸的馬大屯一帶;脫斡憐所在,《黑龍江志稿》認為即今洮兒河,或說府治在今黑龍江省樺川縣東北宛里古城,亦有疑在黑龍江下游清代地圖中的多林河口附近的;孛苦江府治位置,舊說孛苦即卜魁,府治在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附近,今人或說黑龍江下游的博郎湖地區,或說在黑龍江省富錦縣一帶。
上述表明,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的一帶地區,是水達達女真人的集中居住區。
活動範圍所及,約西起齊齊哈爾市,東至日本海,北過黑龍江,南有牡丹江中游地區。
⑥除此之外,府治設在今朝鮮鹹興附近的合蘭府,所轄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也有水達達女真人。
1312年(元皇慶元年)元設水達達路後,黑龍江下游地區劃歸水達達路管轄,所以廣義的水達達區域,又包括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居住的地區。
吾者野人,亦簡稱吾者,又寫作兀者、斡者、斡拙。
為“窩集”的同音異譯,“深山老林”之意:用作部名,意為住在密林深處的人。
名稱含義表明,他們是元代主要以狩獵為生的一支女真人。
活動地區主要在今黑龍江下游地區,因為元王朝“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於哈兒分之地”。
⑧哈兒分地在今黑龍江下游支流阿紐依河注入黑龍江處。
乞列迷,亦作吉里迷、乞烈賓,吉烈迷、乞里迷、濟勒彌等。
為黑水靺鞨郡利部後裔。
分布在黑龍江下游,與吾者野人雜居同一地區。
均屬設在阿紐依河口的同一個軍民萬戶府管轄。
元末明初有不少人南遷到三江地區,如《寰宇通志》卷一一六引《開元新志》中有“乞列迷去奴兒乾三千餘里”。
但這支女真人沒有全部南遷,仍有不少人留居故地,直到清末還有四五千稱濟勒彌的住在黑龍江口上溯300餘公里的沿江地區。
骨嵬,是元人對居住骨嵬島(今庫頁島)居民的稱呼,在唐代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窟說部,五代時黑水靺鞨改稱女真,骨嵬當也應屬元代女真的一支。
從上述可以看出,元遼陽行省管轄下的女真人,以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東抵日本海,西至遼河及嫩江一線,南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北暨黑龍江下游流域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
總人數約200萬左右。
社會生產元遼陽行省地區內的女真社會生產,農業已有一定發展,但狩獵、捕漁業仍占重要地位。
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居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故上述幾種生產在各支女真社會中比重不一。
有的已以農業為主,兼事漁獵;有的農業已出現,但主要以漁獵為生;有的還完全靠獲取天然產品生存。
居住今遼寧、吉林兩省一帶的“女直”,是諸支女真人中最先進的部分,已以農業生產為主:一是他們向元朝政府繳納的賦稅是“地稅”、“田租”;二是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屯種的190戶女直人,1298年(元大德二年)種田已達400頃,50000016_679_4平均每戶耕種2頃多。
不過應當看到,遼東一帶地區在金元易鼎之際生產力因戰亂受到極大破壞,所以不能以遼金時期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去比擬。
正因為如此,所以“女直”人還兼營狩獵。
由於狩獵生產與“強兵”有內在聯繫,蒙古貴族初曾下令禁止,但迫於他們的反抗,後不得不宣布“弛女直、水達達地弓矢之禁”,在遇到災害時又重申“仍弛捕獵之禁”。
史載開元等路飢,減戶賦布2匹;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因自然災害,元朝宣布“罷女直造日本出征船”和“罷女直出產金銀禁”,說明他們的紡織、造船、金屬冶煉和製造等手工業生產也很發達。
上述社會生產的存在,表明這支女真人社會內部必已出現階級分化。
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中已出現了能“自請造船運糧赴鬼國贍軍”的富戶,也有窮得無法維持生活的“鬻妻子者。
水達達人的社會生產,與“女直”相比,除無金銀生產而有採珠業外,“女直”具有的生產門類他們皆有。
不過因自然條件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各種生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的地位與“女直”有別。
由於其極大部分居民分布在盛產魚類的江河湖泊地區,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賦予,使捕撈業在社會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1330(元至順元年)水達達地區因“去夏霖雨,黑龍、松瓦二江水溢,民無魚為食”,元政府為此發糧賑饑,除捕魚外,有一部分人還兼事採取珍珠。
水達達地區是元朝境內5個產珠地之一,所產珍珠數量必相當可觀。
由於水達達“土地廣闊,人民散居”,境內江河流經地區和湖泊所在又都有深山密林,向元政府繳納的賦稅主要是青鼠等皮革,《元史.地理志》還明記“以射獵為業”,則水達達人也兼事狩獵生產,尤其是居于山林地區被統稱為水達達的那些女真人,主要靠狩獵為生。
也有相當數量的水達達人已經營農業,主要是居於今松花江大曲折處北岸地區和牡丹江流域的水達達人。
因為這兩個地區早已出現農業生產(牡丹江流域可追溯至漢魏時期),又是和主要從事農業的“女直”人居地相連,還有:一是1269年(至元六年),蒙古汗國曾對受災的水達達戶在宣布每戶減交“青鼠二”外,也提及免徵租稅;二是在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內,有80戶水達達人在肇州(治所在今黑龍江肇東縣西南八里城)旁“近地”耕種;三是元在水達達地區設立了水達達屯田總管府,征東招討使來阿八赤子寄僧曾在乃顏反叛前,任該總管府的達魯花赤。
他們也飼養家畜,有羊、馬等。
⑤手工業發展已有一定水平,既能製造江河中行駛的普通船,也能造征日本的“迎風船”。
⑥上面所述表明,“女直”所具有的主要生產門類,水達達社會內都有,有的發展水平也不亞於“女直”。
不過由於地域廣闊,水達達社會內各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大體說來,居於南部地區的已接近“女直”的水平,居於北部地區還處在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吾者野人、乞列迷和骨嵬等,是元代各支女真人中的後進部分,還處在“習尚射獵”,“捕魚為食”和“地無禾黍”的階段。
⑦飼養的家畜,“惟狗至多”。
社會內還父子“不親”,不知“揖拜”,夫婦無別,男娶妻後,其妻“妹以下皆隨為妾”。
⑧不過,由於元王朝的統治,有一些南遷的吾者野人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如史載,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太傅玉呂魯向元世祖奏,“招集斡者所屬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與高麗民屯田”⑨。
綜括上述,處在衰弱時期的諸支女真人,“女直”主要經營農業,兼事狩獵等生產;水達達以捕漁、狩獵為生,兼有農業等生產;吾者野人、乞列迷、骨鬼還處在完全依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與豪古高麗關係金亡後,女真成了蒙古汗國的被統治民族。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女真人為元王朝管轄下的居民。
蒙古汗國和元王朝對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與蒙古兩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關係。
政治方面首先是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設定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機構,“設官牧民,隨俗而治”。
早在1233年(癸已年),當蒙古鐵騎兵至開元,生擒叛據遼東而為東夏國主的金將蒲鮮萬奴後,即於渤海建州(故治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附近)北石墩寨設官行路事,管轄女真戶。
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後的第二年),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戶府後,①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
經過多次變更後,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
在遼陽、瀋陽等路相繼成立後,開元路只管轄瀋陽路以北(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瀋陽、遼陽等路分別統領。
為了對分散的、處於後進階段上的水達達等“隨俗而治”,1312年(皇慶元年)前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劃設水達達路,②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
此後,開元路(治所在今吉林省農安市境)管理的女真人,只是居住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合蘭府(府治在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城南)③、恤品路(在今綏芬河地區,後廢)及奚關總管府(治所在今吉林省琿春縣東南)④等地區的,今松花江大曲折處至興凱湖一線以北直到黑龍江入海口這一廣闊地域內女真人,統由水達達路管理。
水達達路是元代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區,元王朝在其境內先後設立了許多府所。
見於史籍的除前述桃溫等5個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戶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乾地方設有徵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地方;在今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里江古名)千戶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置有鯨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戶所。
⑤元朝統治者通過上述機構和職官,在女真地區徵收賦稅、簽軍應役、發布禁令等,實施全面政治統治。
元朝向女真徵收的賦稅是實物,有糧食、布匹、各種野獸皮張和海東青等。
不過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從事的主要生產不一,故繳納的實物也各有側重。
“女直”主要是糧食、布匹,水達達為青鼠皮等皮張、糧食,吾者野人、乞列迷等是名鷹海東青、各種“皮貨”。
⑥從《元史》中每見有“歲辦課白布”、“歲輸皮革”、“除今年租賦”,說明各支女真人每年都要向元朝納賦稅。
蒙古貴族在女真人中籤軍應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後。
首見於1263年(中統四年)。
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簽鎮守軍”3000人,調歸塔匣來領之。
1267年(至元四年),又“簽女直、水達達軍三千人”;1271年,再在女直、水達達人中“簽軍”。
⑦蒙古貴族這幾次簽女真人為兵,很明顯是因對南宋戰爭節節勝利,新占領區不斷擴大而出現的兵員不足。
由於女真人長於“騎射”,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選女直軍二千為侍衛軍”,因設有女直侍衛親軍萬戶府。
①對宋戰爭結束後,元征日本,幾次調女真軍出征;對不參加出征的女真、水達達兵,“令隸民籍輸賦”②。
元朝在女真地區發布過的禁令,有屠殺之禁、酒禁、弓矢(捕獵)之禁、出產金銀禁。
這些禁令極大多數是為防止女真反抗而發布的。
這不僅反映在這些禁令都發布在元初,隨著元王朝統治在全國的鞏固先後解除,③尤能說明這一實質的是後兩項禁令。
因為狩獵和生產金銀本是正常的社會生產,狩獵還是女真人解決衣食之需的傳統社會生產部門,所以詔令禁止,顯然是因這兩種生產與“強兵”和製造兵器有密切聯繫。
經濟方面女真與蒙古族間的經濟關係,主要反映在蒙古貴族對女真統屬關係的來往中。
首先,元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區內恢復了遼金時期的舊驛道,④使處於黑龍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區,南達元大都(今北京市)。
據考證,今吉林省農安縣萬金塔古城(即西祥州)有北行道經今肇東縣、齊齊哈爾市西行可至呼倫爾地區,北行可達於愛輝縣境;東南行道經唆吉(即今敦化縣),東行可到綏芬河流域,東南行可達合蘭府(即今朝鮮鹹興);東北行道沿松花江、黑龍江,可遠至末末吉站(在今黑龍江下游阿姆貢河口)三條驛道和許多支線。
⑤驛道主要為軍事目的恢復而開設,但客觀上有利了女真人與元王朝及蒙古地區的經濟交流。
其次,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提倡屯田耕種,扶助農耕,促進了女真社會的農業發展。
屯田處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達達屯田萬戶府外,還有不少女真人被遷到濱州、遼河、慶雲等處專事耕耘,⑥元朝發給農具、耕牛。
如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詔給蒙古人內附者及開元、南京、水達達等三萬人牛畜、田器”。
再如1293年,元世祖又針對以捕魚為生的捏怯烈女真200人的情況說,“與其漁於水,曷若力田”,“詔給牛畜、田器”“使之耕”。
⑦第三,凡遇有水旱、風雪、冰雹等自然災害,元朝每發放糧食、布匹和錢鈔,使之度過荒年。
1283年(至元二十年),元政府先給水達達地區的鰥、寡、孤、獨絹千匹,鈔300錠,接著發粟賑水達達49站災民,給千戶“女直”饑民布萬匹;1291年,遼陽洪寬“女直”部民飢,“借高麗粟賑給之”;次年,元世祖命忽都不花由海路運糧給水達達和遼陽“女直”饑民;1297年(大德元年),水達達等地出現饑荒,又發糧50D0石賑之。
⑧總之,上述種種,從蒙古貴族方面說,雖是為了鞏固對女真人的統治,但也客觀上促進了女真與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會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輸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繳納的糧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貨、海東青、珍珠。
上述物品數量是很多的。
例如布匹,1243年(癸卯年),僅合懶(蘭)、恤品兩路就交布3000匹。
50000016_683_1①又如青鼠皮,1269年(至元六年)因災荒詔減水達達戶“青鼠二”,按這次減秋賦一半計算,每戶年至少交4張青鼠皮。
至順年間(1330—1333)水達達路錢糧戶共20906戶,則一年所交青鼠皮就達數萬張。
②至於為供蒙古貴族玩樂的名鷹海東青每年輸出的數量也一定不少,因為吾者野人及水達達人因不堪“捕海東青煩擾”,於1346年(至正六年)起兵反抗③。
女真所繳納的上述物品,根據1276年(至元十三年)規定:“以水達達分地歲輸皮革,自今併入上都”④。
上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蒙古人集中居住區。
可見女真人輸出的土特產品,不僅滿足了蒙古貴族的奢侈享樂,也豐富了蒙古軍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與蒙古的關係還有另一面,即對女真人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迫使多次起兵反抗。
元世祖時,“女直”與水達達趁乃顏叛亂之機,與乃顏“連結”,⑤反抗蒙古貴族的統治。
元末,有居於遼東的女真人鎖火奴興兵起義,宣稱為“大金子孫”,⑥雖都被蒙古貴族鎮壓下去,但衝擊了元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女真與高麗人的關係:不少女真人和高麗人長期交錯居住,一直存在著密切的交往關係。
女真人從高麗人方面學得先進生產技術和易得耕牛、鐵等生產、生活資料,高麗人則從女真方面換得生活所需的皮貨等物品。
雜居的地區主要有兩處:一是合蘭府境內(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直到明初,這裡還是“女直、韃靼(即水達達)、高麗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場所。
⑦二是今遼河以東地區,像瀋州(今瀋陽市)、遼河、慶雲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於一處屯田。
⑧女真人與高麗國境內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於合蘭府境內的女真人。
在蒙古與高麗爭戰之時,常入高麗國北境“剽掠”,有時多達3000人(朝鮮史籍稱為東真兵)。
⑨當蒙古貴族征服高麗國後,高麗國成了蒙古汗國的臣屬國,蒙古貴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軼高麗國民”,不準“入高麗界剽掠”,⑩使女真與高麗國民的交往,恢復正常。
後來,女真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元王朝或向高麗國借糧,或令高麗國王運粟賑之。
女真人姓氏女真族元朝時期,大多數女真人成為漢人。
女真人改用漢姓:完顏曰王、曰陳,烏古論曰商,紇石烈曰高、曰盧,徒單曰杜,女奚烈曰郎,兀顏曰朱,蒲察曰李,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奧屯曰曹,孛術魯曰魯,斡勒曰石,納刺曰康,夾谷曰同,裴滿曰麻,尼忙古曰魚,斡淮曰趙,阿曲曰雷,阿里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呵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仆散曰林,術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赤盞曰張等等。
明時期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組明朝先後設遼東都司25衛,奴兒幹部司384衛,統轄整個東北地區。
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東,黑龍江下游以西,瀕臨日本海,南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
明初,依照分布區域,把女真族劃作三大集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國建州為部名,分布在長白山、牡丹江、綏芬河之間,以今吉林琿春縣、黑龍江寧安縣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為居住在黑龍江三姓(今依蘭)的火兒阿部。
明初,火兒阿部酋長阿哈出,賜名李思誠,任建州衛指揮。
永樂八年(1410),阿哈出死後,他的兒子釋家奴,賜名李顯忠,世襲父職。
宣德年間,阿哈出之孫李滿住,率部從三姓遷至寧古塔,又遷至婆豬江(今渾江)一帶。
正統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鮮的侵擾,又遷到蘇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遼寧新賓縣呼蘭哈達)附近。
建州女真另一支,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長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樂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擾而南遷,幾經轉遷,於正統初重新集結於渾河流域。
正統七年(1442),明朝設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
萬曆年間,明朝先後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
1583—1593年,努爾哈赤起兵後11年,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為中心,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
1599—1616年,又相繼統一扈倫四部。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以赫圖阿拉為興京,史稱後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東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餘縣至黑龍江阿城縣一帶。
海西之名,始見於元代,泛指海西諸衛的女真人。
海西女真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
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
哈達、葉赫屬山夷,而輝發、烏拉則屬江夷。
後遷至呼蘭河流域,呼蘭與呼倫(扈倫)為音轉,又稱呼倫四部。
17世紀初,為努爾哈赤所吞併。
野人女真,同樣是沿襲元代舊名,是女真中比較落後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稱,分布在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以東。
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東海窩集部,分為薩哈連、呼爾哈、瓦爾喀、庫爾喀四部。
而呼爾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
後來,留居原地的仍為呼爾哈部,而遷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綜上所述,明代的建州、海西、東海三支女真人,是在逐漸南遷後形成的。
在形成過程中,原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相繼解體,向地域組織過渡,最後大多成了滿族的成員,處邊遠地區的部分,分別形成了赫哲、鄂溫克、鄂倫春和費雅克等族。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組合的民族。
建州衛、毛憐衛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遺民,從事農耕定居生活,種穀紡線,飲食服用,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
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顏部後裔,同樣也從事耕稼,他們倚山作寨,親屬聚居在一起。
野人女真,又稱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倫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風俗與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
文字各部女真人經濟方面存在的差異,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不盡相同。
東海女真保留古老的東西多一些,建州、海西女真則較多地繼承了金代女真的一些文化習俗。
金代創製的女真文,明前期仍在女真地區使用。
1413年(永樂十一年)記錄招撫女真史事的《永寧寺碑》,立於黑龍江下游特林地方。
為使使女真人了解碑文內容,碑陰與碑側刻有與漢文對譯的女真文。
屬海西地區的玄城等40衛中,1444(正統九年)時已“無識女直字者”。
⑥建州女真雖然在15世紀後期給明朝和朝鮮當局的文書中還使用女真文,但到16世紀初,也已“漢字、女直字皆不知”。
⑦這是因金朝亡後,女真人在蒙古貴族長達百餘年的統治下,蒙文成了明代女真社會通用的文字。
玄城衛指揮撒升哈等在1444年便向明廷奏請,求以後下“敕文之類,第用達達字”。
⑧達達字即蒙文。
建州女真至努爾哈齊興起時,亦是“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書,譯蒙古語通之”。
⑨婚姻一夫一妻制是明代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現一夫多妻制,也殘存群婚制。
過多妻生活的,多為部落首領和富有戶。
像建州衛酋長李滿住有三妻,原分別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溫人。
⑩殘存群婚制的,主要是處於邊遠地區的一些東海女真部落。
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則姊以下皆隨為妾”;與苦兀相鄰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饋之艷妻,去則歸之”。
當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會也有群婚制殘餘,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擇族類”,有父死子妻其後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達部酋長王台死後,其子康古陸即以其後母溫姐為妻。
①此外,女真社會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歲即娶”。
後來,海西女真改為至十七八歲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極時代才規定,女子未及12歲而嫁者“罪之”。
成婚前先有“約婚”(定婚)。
約婚後,男家需向女家納甲冑、牛馬、奴婢等彩禮,已出現有的貧困戶至10年未納足彩禮而不能成婚者。
喪葬人死,建州女真是停喪於家,殺牛以祭,3日後擇向陽處葬之。
葬時,有將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馬隨葬之風,隨葬馬是殺後去其肉而葬其皮。
②海西女真流行樹葬(風葬),擇大樹置屍於上,隨葬之馬皮、尾和腳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掛於樹。
③東海女真諸部落葬俗比較原始,除有樹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後,去其腸胃,將屍體曝曬乾,出入背之於身,飲食必祭,3年後才“棄之”。
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夾於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魚叉叉其屍,用海豹皮包而埋之。
示意可變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躑其屍作熊虎勢”,令人用箭射屍,帶箭埋之,示意可變熊虎。
宗教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薩滿教,認為萬物有神靈。
在諸種神靈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
祭天前後皆“齋戒”。
還有於月望祭七星的習俗。
⑤佛教在女真社會裡已有傳播,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在建州衛置僧綱司,以女真僧人塔兒馬班為都綱。
⑥永樂年間,明還在奴兒乾都司所在地建永寧寺,說明東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社會組織與上述社會生產和文化習俗相適應的社會組織,東海女真還處在氏族制階段;建州和海西女真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制已經解體,個體家庭基本上已成為社會的生產單位,無論在村屯還是部落內,儘管有各種血緣關係的戶還占多數,但已轉變為以地緣為紐帶的組織。
不過,直到努爾哈齊起兵統一女真諸部前,社會內尚無賦稅、徭役和法制,但已進入奴隸制階段;各部首領雖又兼任明置衛所的行政官吏,但權力還有限,如建州女真酋長的更替還必須“眾所推服”,仍“無君臣上下之分”。
⑦與漢族的交往14世紀末至16世紀末,女真與周鄰民族交往最密切的是漢族。
而與漢族的密切往來,又主要反映在對明朝的臣附關係上。
1371年(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都指揮使馬雲、葉旺率兵由山東半島渡海經金州至遼陽,設立定遼都衛。
三年後,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為了招撫遼東一帶地區的女真人,先於1380年(洪武十三年),在有女真人居住的地區,設立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真5個千戶所;後於1386年(洪武十九年),將5個千戶所改置東寧衛,治今遼寧遼陽市,①使分散的女真人統一在一個衛分管轄下。
對分布於松花江、黑龍江、圖們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女真人,招撫分東、西兩路進行。
始於明太祖時,完成於明太宗朱棣永樂年間。
西路的招撫,由於有故元殘餘勢力的影響,是伴隨著軍事征討進行的。
1383年,故元海西右丞阿魯灰,派人至遼東請內附,明太祖受其降,並遣使往諭,贊其歸誠之舉。
②1387年(洪武二十年)春,明派馮勝統大軍進攻納哈出,師逾金山(今遼寧省開原縣城北190公里處),“至女直苦屯”,納哈出敗降,忽喇溫地區(即第一松花江地區)的女真首領西陽哈等不久也率眾降明。
③明於是年置三萬衛,以侯史家奴為指揮僉事。
翌年,又遣他領兵2000抵斡朵里(今依蘭縣馬大屯)立衛,計畫全面進行對黑龍江流域女真人的招撫。
由於“糧餉難繼”,被迫退還,立三萬衛於開元(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遂使深入女真地區置衛招撫的計畫暫時告罷。
不久,西陽哈與明對抗,為了防止故元殘餘勢力聯合反明,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明太祖派周興等率師進討,因西陽哈已在大軍到前渡松花江東逃,適下雨追之未及,只收穫女真鎮撫管三,並男女650餘人而還。
④東路的招撫,受到了高麗(後改稱朝鮮)國的干擾。
今朝鮮鹹興以北地區,遼金元三朝為女真與高麗等族人雜居地區;元末明初又有斡朵里等部女真人遷到圖們江南北居住,明太祖平定東北故元勢力取得勝利後,於1388年初(洪武二十年十二月)詔諭高麗,提出鐵嶺(山嶺名,在今朝鮮鹹鏡南道南端)以北東西之地的女真、韃靼、高麗人應歸明遼東都司統管。
次年又派周鶚領兵至鐵嶺創立衛站,因遭到高麗國的抵制,周鶚被迫在黃城(今吉林省集安縣城)立鐵嶺衛,時有江界萬戶金完奇等率2700餘口歸明。
⑤鐵嶺衛鏇撤到今遼陽市東北之奉集堡,再遷至古嚚州地(今遼寧省鐵嶺縣),明對朝鮮北部女真人的招撫也暫未付諸實行。
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對女真人的招撫也很重視。
朱棣為燕王時,曾娶胡里改部酋長阿哈出女為妻,史稱“三皇后”。
即位後不久,即敕諭下屬加緊招撫女真諸部,“使獻貢”。
⑥隨著明朝統治的鞏固,女真諸部紛紛向明朝貢。
1403年(永樂元年),東部居綏芬河流域的胡里改部率先朝明,明置建州衛,以阿哈出為指揮使。
一度與明對抗的西部忽刺溫女真頭目西陽哈等,也於1404年初(永樂元年十二月)復向明獻貢,明置兀者衛,任命西陽哈為指揮使,鎖失哈為指揮同知。
⑦建州和兀者衛的設立,使明全面招撫女真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在東邊,明先後派王可仁、王教化、金聲等至朝鮮北部及圖們江流域招撫,斡朵里部酋長猛哥帖木兒(後為建州左衛首領),胡里改部另一頭目把爾遜(後為毛憐衛首領)等,相繼歸明。
在西邊,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女真諸部首領時也紛紛朝明,明以脫脫哈所部置兀者左衛,以那海所領立兀者右衛,以義不扎尼所統為兀者後衛,等等。
與此同時,1403年,明成祖又派行人邢樞,偕知縣張斌等前往黑龍江下游奴兒乾地方招撫女真等部落。
次年返回時,有“野人”頭目把刺答哈等同來朝明,明以其所領置奴兒乾衛,任命把刺答哈等4人為指揮同知,古臚寺為千戶所鎮撫,發給誥印、冠帶、襲衣等。
①隨後,散居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一帶的女真諸部相率至京朝貢,明嘉其“向化至誠”,乃視其情況分置衛、所,仍由其統率,“聽其種牧,飛放敗獵,俾各安其生”。
②1409年(永樂七年),奴兒乾地方的伏里其等衛首領忽刺冬奴等65人朝明,言其地重要,請立“元帥府”。
明允其請,決定在黑龍江下游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乾都司,任命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統其眾,並令“歲貢海青等物”,復元置狗站遞送。
③1411年(永樂九年),明廷特派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千餘人,以巨船25艘滿載各種物資,至特林地方開設奴兒乾都司。
④先是,開原以北地區歸附的女真人願遷遼東地區居住,明於1409年設立安樂、自在二州(原皆設在開原,後分別在開原、遼陽)以居之。
⑤。
奴兒乾都司建立後,明又在黑龍江流域等地設立了許多衛所,至正統年間(1436—1449),都司統184衛(包括福余、朵顏、泰寧三衛),20所;到萬曆年間(1573—1620)達384衛,24所,站和地面各7,寨1。
⑥從而使所有女真部落,都納入了衛所管轄之下。
這不僅標誌著所有女真分布地區都已納入明朝版圖,而且促進了女真與漢族間的交往,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女真人需按明朝規定,定期納貢,聽從調遣,負責守邊,重大行動請示,違犯明朝法律要治罪等;明廷有權任命各衛所首領,有責任幫助女真內部解決糾紛,扶植受到外來攻擊的部落,獎賞從征與平亂等有功人員等。
以納貢為例,按規定,凡建立衛所的女真人,必須按期貢方物,無故不來貢者要治罪,欠貢者要補納,《明實錄》中就記有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忽魯等衛女真人補進萬曆二十九、三十年貢馬410匹的記事。
⑦明有關女真納貢的規定,後來雖作種種限制,但總趨勢是交往越往後越多。
早在永樂初期,明成祖曾敕諭遼東邊官對女真各部來貢勿加限制,“悉聽其便”,並令對所貢方物,“悉厚直(值)酬之”。
⑧及至15世紀中葉前,因明政治日趨腐敗,財政拮据,蒙古等族時有騷擾,於是,明廷對女真諸衛的貢品、年來次數、每次人數、來貢日期和時限等,都先後作出限制,令不得違反。
而女真各衛以要求增設衛所增加入貢人數等方法進行抵制,反而人數日趨增加。
如1470年(成化六年)以前,諸衛入貢者不過八九百人,1472年以後增至1200餘人;至1513年(正德八年),僅是年六月就有忽石門等6衛500餘人“來貢馬”,海西女真祝孔革部等2000人“入關,各修職貢”。
⑨經濟方面:更是越來越頻繁,交流渠道有三:第一,納貢與回賞。
女真人按期向明納貢,明廷給來貢者回賞,起著女真地區與內地間的經濟交流作用。
女真諸部的貢物不盡相同,歸納說,有馬、貂鼠皮、海東青、大鷹、皂雕、白兔、黑兔、黑狐、呵膠、海螺皮、海獾皮、殳角(即海象牙)、好刺(即各色鹿)、豹皮等。
明給女真來貢者的回賜與賞物,主要為彩緞、各種絹和布、各色紅絲衣、鞋、襪等。
《大明會典》載,嘉靖年間,明按例賞給來貢者:都督每人彩緞4表里,折紗絹2匹;都指揮每人彩緞2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各織金紵絲衣1套;指揮每人彩緞1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素紵絲衣1套;以上鞋襪各1雙:千百戶、鎮撫、舍頭目人,每人折衣彩緞1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奏事來者,每人紅絲衣2件,彩緞1表里,折紗絹1匹,鞋襪各1雙。
①僅依這個規定中賞給最少的“奏事來者”的物品,與萬曆年間限定,海西女真每年朝貢只準1000人,建州女真500人計算②,則1年輸入海西、建州女真地區的紵絲衣就有3000件,彩緞1500表里,折絲絹1500匹,鞋襪各1500雙。
再看回賜物,依嘉靖年間規定,例給貢馬每匹彩緞2表里,折紗絹1匹;貂鼠皮每4張給生絹1匹,零者每個給布1匹。
③僅依前面提到的忽魯等衛補欠兩年貢馬410匹,以貢馬數推測即知,明一年給女真諸部貢馬的回賜物,就比賞物的數量大。
可知通過這一渠道,漢區生活用品輸入女真地區的,數量就十分驚人;而女真人的各種土特產品由這一渠道輸入漢區的數量,雖無具體記載,但數量很大也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納貢過程中的交換。
女真諸部首領赴京師朝貢,一般都隨帶很多土特產品,在京師交換。
明廷先規定,來朝者在納貢受賞後,可在街市買賣5日,後來改為許與會同館開市3日或5日。
④這一渠道的物資交流數量也不少,史載萬曆年間,帶到京師接待來貢者(主要是女真人)會同館的“行李”,多至千櫃,少亦數百。
⑤女真人主要用土特產品交換“布絹瓷器”之類的生活用品,也千方百計購買“違禁”貨物。
為了交換,他們常不按規定的日期返回,有的甚至拖延旬月。
⑥海西和建州女真的朝貢者,還在返回途中常以所得“彩幣”或駑馬,沿途與漢人交換耕牛及銅鐵器皿。
⑦正是由於向明納貢女真人不僅能得到很多賞賜物,而且又能交易到各種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所以自明中葉起,女真諸部常向明廷要求多設衛所,增加入貢人數,否則就興兵到漢區大肆殺掠⑧;而強部之間展開了對入貢憑證敕書或印信公文的爭奪和兼併。
第三,馬市貿易。
馬市之設,始於1406年(永樂四年,一說在三年)。
是年,明在開原、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兩地設立馬市。
廣寧為與蒙古朵顏三衛互市之地,開原是為與女真人互市而設。
開原互市場所有兩處,一在城東,一在南關,後者又主要是接待海西女真的。
1464年(天順八年),增設專接待建州女真的撫順馬市,於是開原兩處馬市遂成了海西和東海女真的交易場所。
1588年(萬曆十六年),又應建州女真的要求,開設清河、暖陽、寬甸3處馬市。
最初,女真人至馬市,主要是與官方買賣,待官方買足所需馬匹後,方準與“諸人為市”。
⑨然馬市的這種性質,到了明代後期,實際已成了女真諸部與以漢族為主的民間交易場所,明政府的買馬人員變為管理市場的官員,負責“撫賞”和“抽分”(徵收入市貨物稅)。
隨著馬市性質的變化,對原來的嚴格規定也被衝破。
1478年(成化十四年)曾規定,開原馬市每月初一至初五日開市一次;到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已不是每月一次,而是大約每隔三四天一次;至20多年後的萬曆初年,則每隔一二天就開市一次,有時三四天連續互市;入市的女真人,少則數百,多至千餘人,有一次竟達2237人。
①女真人入市貨物,起初主要是馬,從遼東殘檔中可以看出,後來變為主要是貂皮和人參等採集品,並且越往後,人參、貂皮越占顯著地位。
女真人用這些狩獵和採集品,換取漢區的布匹和鐵鏵等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
遼東殘檔中記載有接待海西、野人女真互市的開原北關和廣順關,在1583年(萬曆十一年)七月至九月和次年一至三月這6個月內交換貨物的品種、次數和數量。
能分清屬女真賣給漢人的有:人參、18次,3619斤;馬,18次,175匹;貂皮,18次,4734張;狐皮,18次,577張;狍皮,16次,761張;珠子,8次,32顆;蜜,7次,1460斤;蘑菇,14次,3740斤;木耳,12次,762斤;還有鹿皮、豹皮、棒子等若干。
屬漢人賣給女真人的有:鐵鏵,19次,4848件;牛,18次,497頭:鍋,16次,354口;襖子,15次,234件;羊皮襖,9次,397件;水靴,14次,203雙;緞子,10次,58匹;絹,4次,6匹;還有木鍬等若干。
不能分清哪方買賣的有:羊,13次,213隻;羊皮,13次,1743張;驢,10次,23頭;豬,4次,11頭。
此外,半年中來互市的女真人還得到明朝“撫賞”的布1055匹,鍋1669口;鹽3230斤。
②如此廣泛和數量極大的交易及撫賞物,不但使雙方互通了有無,豐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促進了社會發展。
特別是對於女真人,這種經濟交流尤為重要,故明朝常對不聽約束的女真部落,用停止互市使其睏乏,以示懲罰。
女真人與明朝及漢族的政治、經濟交往,已如上述。
但在司一時期內,也存在著女真與明朝經常發生衝突的事實。
據載,1429年(宣德四年),海西女真“始入寇”。
③;1449年(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攻北京,一部分海西、建州女真上層乘機“蜂起,遼東為之弗靖者數年”。
④明廷為了保護漢區不受女真和蒙古諸部的侵擾,遂在東北地區有“邊牆”之設。
邊牆的修築,加深了兄弟民族間的隔閡。
事實上,無論是海西女真早先的“入寇”,還是後來建州女真的“叛服不常”,究其原因,一是女真貴族對財富的貪慾;再是明朝的腐敗及遼東地方官吏在馬市上及接納女真朝貢過程中,對女真人敲榨勒索,以致激起廣大女真人的不滿,並起而反抗,愈演愈烈。
但這在封建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是多民族國家內部階級矛盾在民族問題上的反映。
滿族形成滿族始稱滿洲,後有新(滿語“伊徹”)舊(滿語“弗”)滿洲之分,實際上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
正統七年(1442),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
“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
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
15—17世紀,滿族已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
所以,滿洲之為族稱,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當地的漢族、蒙古族和別的民族,也是構成滿族的重要因素。
肅慎作為滿族的最早先民,儘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考古發掘資料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物證。
肅慎及其後裔,既有關聯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
可又不能把肅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關係,與滿族的形成割裂開來。
滿族真正以一個民族出現,只能說在明代末期的17世紀之初,這時已從女真人中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滿族的歷史,起源於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
女真族本來是散居於東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一帶的遊牧民族,古為蕭鎮氏,隋唐時稱為靺鞨,分為七部,五代時改稱為女真。
宋時又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兩部,熟女真受遼國統治,生女真卻散居東北,不受遼管。
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改國號為金,是為金太祖,並起兵反遼,又與宋合作,把遼消滅,稱霸北方。
後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淪陷,宋室南遷繼續抵抗。
後來,金國不斷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詐等行為,更多次侵略南宋。
但後來金國開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於金,而金國一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動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減丁政策,對他們三年屠殺一次。
終於,蒙古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崛起,並聯宋伐金,終至滅亡。
金國滅亡後,女真人仍是散居於東北。
明初在東北設了三個衛所,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建州到了努爾哈赤時強大,他吞併了女真各部,復用國號為金,是為後金,後又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並起兵叛亂攻明,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清,是為清太宗。
皇太極先假意與袁崇煥和談,稱機攻伐朝鮮。
其後南侵,不久太宗崩,世祖福臨幼年繼位,由王叔多爾袞攝政。
此時,大明由於天災多發,民變四起,終被李自成所滅。
1644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於山海關。
吳三桂以“材帛”、“割地”為條件向後金求援,多爾袞率後金軍入關參戰,滿洲人正式侵入中原。
不久,世祖崩。
聖祖玄燁繼位,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
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開始轉下。
道光年間爆發鴉片戰爭,接著被列強侵害,加上內亂,滿人的統治動搖,漢人乘勢抬頭。
鹹豐皇、光緒皇等先後圖強,可惜都失敗。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滿清政府被推翻。
滿洲族到了今天仍生活於中國東北一帶。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野人)三部。
最初,建州女真分布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於今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
自明初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定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個衛、所,總屬奴兒乾都司名下。
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長擔任。
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
並先後於廣寧、開源、撫順、清河、□陽、寬甸等處開設馬市,進行貿易。
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節制。
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屢受朝命出使奴兒乾(黑龍江下游地區),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乾都司所在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乾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
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
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
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
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採集狩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
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僕(阿哈),成為奴隸主(額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
永寧寺碑明成祖經營奴兒乾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一了建州各部,萬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後加授龍虎將軍。
努爾哈赤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
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加以增定完善,創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
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
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質,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汗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
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後裔中國大陸除女真族的直系後裔滿族外,尚有:甘肅省涇川縣涇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後裔群聚村落,全村約有3000餘人,絕大部分姓完顏。
村民都自稱自己是女真人完顏部的後裔。
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女真習俗,例如每逢年節都要集體到完顏宗祠祭祖、跳薩滿舞等。
據甘肅省政協主席張懷群和涇川縣完顏滿族聯誼會會長完顏斌表示:據考證800多年前的金熙宗時期,涇川一帶就是宗弼的領地。
完顏宗弼死後,海陵王就殺了完顏宗弼之子完顏亨。
亨的家人遷居在九頂梅花山下。
金朝末代皇帝完顏承麟的墓也在那裡。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顏的女真後裔,分布在馬鋪、老莊、太清、賈灘、楊湖口等五鄉九村,共750餘戶,近3000人。
汝州市完顏莊、許昌縣完門村尚有2000餘人,是從鹿邑遷入的。
鹿邑女真後裔本為完顏氏,後改姓完氏。
據《完氏宗譜》記載,他們是明朝萬曆年間從安徽肥東遷徙而來的。
元末明初,宗弼後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戰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有完顏牌坊村)。
明萬曆年間,完顏佩的10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
台灣台灣有女真族的後裔,在彰化縣福興鄉的“粘厝莊”,是台灣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縣福興鄉“粘厝”居民,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證實,是由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開始向南遷,最後至台灣墾荒。
在福興鄉粘厝村的四、五百戶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因此外人稱為“粘厝村”,或“粘厝莊”。
“粘厝”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後代子孫。
而粘姓始祖為粘罕,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王德毅博士說:女真部族進入中原後,逐漸漢化,紛紛改姓,“完顏粘”這一支系,卻以名為姓,此為粘姓的由來。
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遷到河南宜陽,山東萊陽一帶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為了逃避元末戰亂‧始遷到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鎮一帶,與清初名將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鄰而居,粘、施兩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紀,清廷鼓勵移墾台灣,粘姓二十二代子孫粘萼,率領部分族人東遷台灣鹿港西南海邊,當時一片荒涼,後來子孫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為粘厝,而今分為“頂粘”和“廈粘”兩村。
依據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長期對中韓邊境的女真族研究而分析說:當然,台灣境內也有許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後裔,也自認非滿族的女真族後裔,以及非滿族的錫伯族後裔。
韓國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說,北韓邊境鴨綠江與豆滿江在元明時期有稱為西北面與東北面,即為女真族的聚居地區之一,其後裔大都融入為朝鮮民族,如韓國青海李氏始祖李之蘭就是女真族酋長之一,曾率領一群女真族投效李成桂陣營,協助朝鮮王朝建國,王永一博士也曾經於2002年拜訪韓國青海李氏宗親會及其李之蘭後孫。
韓國《朝鮮實錄》記載最詳盡。
中國古代民族丁零|匈奴族|獫狁|犬戎|西戎|薛延陀|敕勒|嚈噠|高車|沙陀|山越|越人|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北狄|泰雅族|室韋|建州女真|東突厥|鐵勒|氐族|狄|巴人|月氏|摩梭族|回鶻|百越|瓦剌|羯族|南蠻|烏桓|大月氏|夜郎|東胡|靺鞨|女真族|粟特|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氐|柔然|烏孫|羯|畲族|水族|匈奴|鮮卑族|錫伯族|川青|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關詞條 金人[女真族別名] 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 族名 歷史 文化 經濟 社會 女真 女真即女真族(轉寫:jušen,拼音:Rǔzhēn),或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地名,南北朝時期稱勿吉地名(讀音“莫吉”... 簡介 崛起 簡史 金朝 金始祖函普 女真族文字 女真文是中國中古時期活動於今華北和東北地區女真人記錄自己語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權在12世紀前期入主中原地區前後創製頒行的官方文字;13世紀金亡... 女真文 女真文,中國金代參考契丹文和漢文創製的文字。
有大字、小字兩種。
介紹 女真文研究世家金啟孮家族 女真文概況 女真文古碑 參考文獻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布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是胡里改(烏德蓋人)、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族族民,酋長... 基本概況 歷史 明朝政策 建州女真[女真三大部之一]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因其反覆無常,野蠻凶暴不知恩德的習性被明朝官方及百姓稱為建奴,分布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 基本概況 歷史 明朝政策 女真語 女真語是古代女真人在10世紀到15世紀初使用的語言,女真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古代語言,是滿語的祖語。
女真語的三大主要來源,即源於突厥語、契丹語、源... 簡介 女真語音系 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之回顧 歷史 概述 編制女真文字 編制女真文字金人初無文,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乃用契丹字。
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
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
天輔三年八月... 希尹造字 女真文字碑文 公文文獻 綜述 相關搜尋佟玉樹縣吉林清太祖女真族摸奶節女真文維吾爾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滿族金朝薩爾滸之戰鳳凰傳奇葉赫城之戰瑤族猶太人金太祖李雙江藏族西藏女真族文字熱門詞條ClaritydummyendnoteHTCM8swap一起開始的旅程再痛也沒關係凡赫辛喬登美語壺口瀑布天然美女徵戰徐克木薯水晶字渡邊直美甲狀腺腫瘤私人訂製腳底按摩豪邁資源趙錦濤飛行機器人驀然回首GEOrepeaterSystemVolumeInformation丫頭傳奇典論論文千年之戀可愛圖片搜尋如影隨心室內設計師寒門崛起春風李雪主硫酸銨網易部落格臺北牛肉麵臺灣電視劇電影世界穿梭門首爾地鐵MakingLoveOutOfNothingAtAll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數字密碼暴走漫畫沙漠靴科隆群島雅安地震鬼泣5女真族@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女真族是现在哪个省份,女真人现今指的是哪个地区?
女真族是我国现在的什么民族女真族即现在的满族。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 ...
- 2女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636年皇太極稱帝,將女真族族名改为满洲,即今日中國大陸五十六個民族中的滿族,改名當日農曆十月十三日成為滿族的傳統節日頒金節。 目录. 1 族名來源; 2 歷史 ...
- 3女真族_百度百科
- 4金國滅亡後女真族去哪裡了是現在的什麼民族? - 每日頭條
位於我國的東北女真族是我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之一,作為女真族部落的一個首領,完顏阿骨打於公元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建立金國,開始了女真人最輝煌的時期, ...
- 5女真族地图位置
女真族地图位置 · 女真各部分布 · 三大女真地理位置图 · 女真族在被蒙古灭了之后,为什么能在明朝重新崛起? · 原创金国女真族与清朝满族有何关系?满族是女真族后裔这说法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