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狙擊手:淺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Kyle在911事件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擔任狙擊手,而他精準的槍法拯救了許多美國士兵的性命,甚至擁有「傳奇」的稱號,但當他回到美國時,卻心繫戰場而無法融入平民的 ... 0 1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1 來自台灣 活得科學 生命奧祕 社會群體 精神心理 醫療健康 美國狙擊手:淺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Eating ・2015/02/12 ・1697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SR值549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電影《美國狙擊手》中,描述美國海報突擊隊士兵ChirsKyle的一生傳奇故事,此文章有劇透。

電影《美國狙擊手》劇照 Kyle在911事件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擔任狙擊手,而他精準的槍法拯救了許多美國士兵的性命,甚至擁有「傳奇」的稱號,但當他回到美國時,卻心繫戰場而無法融入平民的正常生活。

耳邊的源源不絕槍聲—PTSD Kyle即使坐在家裡舒適的沙發上,耳畔仍是戰場的的炮聲隆隆,他和心理醫生對談過後,被診斷出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簡稱PTSD)。

PTSD對或許不是個陌生的名詞,常常發生在重大災難、戰爭、強暴案後,例如1999年發生在南投的921大地震後,倖存者常常會出現失眠、感覺地震等現象。

PTSD主要的症狀包含惡夢、性格改變、情感解離(疏離)、易受驚嚇,電影中,Kyle曾對婦產科的護士怒吼,更無法對妻子敞開內心,他飽受PTSD的折磨,就像片中說的:「你雖然身體回來美國了,但你的靈魂和心仍留在那裡,那個殘破不堪的戰場」。

電影《美國狙擊手》劇照 異常的體內生物化學反應 除了災難帶來的事後心理壓力外,生理的改變也會造成PTSD。

在體內激素研究方面,發現PTSD患者的正腎上腺素分泌比率增加,一般正腎上腺素是人類在緊張、壓力的情況下會分泌的激素,而在腦內神經解剖學方面,PTSD患者也有腦部神經迴路的改變,像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Hippocampus)體積少了2%,而掌控負面情緒的杏仁核卻有過度反應的情況。

關心身邊的PTSD患者 根據統計,美國與阿富汗的戰爭造成了約五十萬名老兵罹患PTSD,並非每位從災難中存活的人都會患上,要如何簡單判定PTSD呢?常常會有以下現象(以下翻譯自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機構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 有時候,他會突然覺得以前發生的那件可怕的事又發生了 關於那件事的惡夢或記憶使常出現在他腦海裏 他會刻意避免去一些會讓他想到那件事的地方 他有時候會沒有預警的變得非常沮喪 他現在很難信任別人或是跟別人靠近 他變得很容易生氣 他會因為別人死掉而自己活著感到罪惡 他很難入睡而且肌肉很緊繃 電影《美國狙擊手》劇照。

Kyle在妻子的協助下終於成功從傷痛中復元,並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時積極幫助其他同樣患有PTSD的退役士兵,但不幸的是,在他協助一名退役士兵時,這位士兵突然PTSD發作,一槍殺死了Kyle,Kyle享年38歲。

重新找回快樂 雖然Kyle最終仍因PTSD過世,但其實PTSD並非不治之症,除了抗憂鬱藥物外,心理治療—快速眼球轉動減敏法(EyeMovementDesensitizationandReprocessing,簡稱EMDR)也成功幫助許多深受其害的人,治療師會使患者的目光隨著指示來回移動,藉此讓患者重新感受正面情緒,而除了EMDR外,最常見的是利用不斷回想起災難發生的情形,讓患者對災難的敏感度降低。

結論 戰爭是殘酷的,除了當下奪走的人命與巨額的軍事費用外,更令人難熬的是日後的重建與復原,有人說《美國狙擊手》是一部好戰、英雄主義式的電影,也有人認為這部是強烈的美國本位主義的電影,但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片中許多戰爭的醜陋面。

無論是Kyle在得知身懷男孩的下一刻,就和Kyle失聯的不安全感,或是上一刻談笑風生,下一秒兄弟就命喪槍下的無常,都可以讓人重新思考戰爭的價值為何。

Kyle的故事真實發生在這世界上,即使身在社會和諧的台灣,也不能忽略地球另一端正在上演的悲劇。

Thecostofwar  參考資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EMDR快速眼球轉動脫敏法 SOS救命網 《美國狙擊手》Americansniper戰後創傷症候群與觀後愛國症候群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Eating 4篇文章 ・ 0位粉絲 +追蹤 新加入泛科學的菜鳥實習生,主修電機工程學系,希望可以利用淺顯的文字,將有趣的科學新知傳播給更多人。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1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2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4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初期症狀不明顯,自體免疫疾病當心併發肺纖維化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食品界的奇葩:讓人又愛又恨的納豆 極端氣候的問題就在眼前,我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圖解全球碳年鑑》 世界心臟日「用心為每顆心」——降脂護心三招,有效控制膽固醇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大科學人專訪|賴以威:在趣味數學教育推廣中,跨越時空和爸爸、孩子活在一起 LIS ・2022/10/06 ・2911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大科學人專訪(1) 數感實驗室(3) 賴以威(5) 趣味數學教育(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本文轉載自 LIS情境科學教材 他是賴以威,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學推廣平台——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一名小說家,出版過多本著作,在這些斜槓身分之外,他還是三個孩子溫柔的爸爸。

一路順遂的求學歷程,「成為教育者」的志向,不曾出現在這位資優生的人生選項裡,直到27歲那年父親驟逝,他決定傳承爸爸推廣趣味數學的遺志。

如何從一位數理資優生走向教職,賴以威的故事和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一生重要的影響 談起自己的求學歷程、性格態度,賴以威的父親——賴雲台老師無非是他生命中的關鍵影響。

在賴以威心中,爸爸是嚴師也是慈父、是教練也是最好的玩伴,下棋、玩牌是父子倆共同的日常興趣,他們一邊鬥智,也一邊鬥嘴,自己的數學興趣和能力也在其中逐漸養成。

「我的爸爸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受他的影響,讓我開始督促自己要努力,給自己高標準,發揮最大的潛力。

」賴以威憶起高中就讀師大附中科學班的日子,在高手雲集的班上,當時的成績並不出色。

準備大學聯考的那年,父親慎重地表達對他的期待,但賴爸爸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寄予厚望,每天都接送他上放學,賴以威笑說當時自己就像廢人一樣,「父親表達關心的方式,是盡可能幫我處理掉一些雜事,讓我能專心在唸書上,也因為這樣讓我覺得更應該要好好念書回應他」,於是他開始制定讀書規劃並紀律落實,重新把基本功打好,起初成績並無太多起色,但經過一學期的醞釀,最後大學聯考錄取了台大電機系。

內在的求知欲、外在的期待和眼光 作為一位擅長讀書的孩子,成長過程不免背負著家長和學校的高度期待,賴以威不諱言:「其實學生時期兢兢業業追求更好的課業表現,也是希望能夠滿足周邊大人們的期待,不想讓他們失望」,即使是一位盡力滿足大人期待的乖乖牌資優生,他也深知「樂於求知」的內在動機,才能一直支持他熬過伏案苦讀的聯考時光。

「我一直對求知很有興趣,遇到不懂就想要去搞清楚,喜歡把事情想透徹。

當遇到數學問題,如果學到新方法,我會想要搞清楚為什麼,A方法不能做嗎?一定要用B方法嗎?學到C方法,也會想著能不能用來解決過去碰到的問題。

」看似活在他人的期待,但賴以威在學習、解題的過程,保有著自己的小叛逆!好奇、挑戰中得來的「融會貫通」,讓他發自內心獲得成就感,「把事情搞懂,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和開心的事情」! 賴以威認為「求知慾」是支持他撐過聯考時光的動力。

圖/envato.elements 數感爸爸,把數學帶進孩子的日常生活 在某個平凡日子,遠在德國當客座研究員的賴以威,突如其來的接到父親患肺腺癌末期的噩耗。

即使賴以威立刻飛回台灣陪伴爸爸,但一心只想把握僅剩時間的賴爸爸,仍持續不輟的為推廣趣味數學奔走,虛弱的身體終究不堪過勞,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即離開人世。

沒人接下賴雲台老師生前的重大託付,賴以威在父親離開後試著投入,沒想到從中做出興趣,也找到與爸爸連結的實感,於是他決定創立「數感實驗室」,繼承爸爸臨終前最用心投入的事。

因為父親離開的突然,現在賴以威透過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把過去跟父親連結的吉光片羽找回來。

「寫作」一直是賴以威品嘗回憶、保存記憶和的方法,除了想念父親時書寫,現在他也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和孩子的日常互動、生活對話,其中四歲的二兒子「君君」有著極高的出鏡率,有位有問必答的數感爸爸,即使小小年紀,君君已經學會數數和基本運算。

問起如何造就君君如此超齡的數學程度,賴以威分享:「關鍵在於把數學應用帶入孩子生活的大小場景」,每當孩子提出好奇和他討論,賴以威會反射性的將問題與數學連結,比如喜歡恐龍和太空的君君常常會突發奇想的問爸爸:「開車去月球要花少天?」、「木星和太陽誰大誰小?」,這些童言童語的問題,即使Google搜尋不到答案,父子倆也能藉由數學「自己算答案」。

人們喜歡把學過的、自己會的數學叫「常識」,沒有學過、不懂的數學叫「數學」 和以威老師談到四年一度「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19」結果,台灣的孩子不管在數學、科學都名列前茅,學習的興趣及信心卻敬陪末座,賴以威說:「很多人不喜歡數學,是因為討厭數學課,而不是數學本身」,考試、代公式確實是數學的一部分,但不是數學的全部,科學也亦然。

「其實我們會的數學已經很多了,人們往往把數學想得太困難,與現實脫節」,數學無所不在,生活正應用著大量數學,如:買賣交易、存款、辦信用卡(基本運算、百分率、複利…等數學概念),然而這些生活中運用的數學,卻被自動化的被歸類於「常識」。

對於台灣教育的觀察與想法 這些年投入教育創新推動,賴以威認為現階段的台灣教育已明顯優於以往:「以前根本不會問小朋友喜不喜歡科學和數學,你先學就對了,到現在慢慢會強調孩子要有學習動機,關心他們喜不喜歡」,但賴以威深知,在升學主義的主旋律中,「學習動機」往往不是教育體制或家庭教育優先重視的部分,而我們都共同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將不再亞於學習知識本身」。

期待未來的某一天「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將不再亞於學習知識本身」。

圖/envato.elements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賴以威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如果人們不相信數學是簡單的,那麼他們只是不明白人生有多麼複雜。

❜❜ ──約翰.馮.諾伊曼 賴以威說:如果你是個大量使用數學的人,一定會知道「數學比起人生,簡單很多」,我們利用數學「探索知識」、「解決問題」,但現實世界中能真正被數學解決的問題還是有限,面對著未知的世界,數學能做到的僅僅是「預測」。

每個人天天面對著生離死別,即使有數學作為預測工具,仍得臣服於命運安排。

面對生命無常,現在賴以威更珍惜著每一刻與家人的平凡日子,在推廣趣味數學教育的同時,跨越時空和爸爸、孩子活在一起!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大科學計畫✦第二季】|​928教師節暖心上線▸▸▸▸▸▸▸❛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SUGyDO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LIS最新消息歡迎加入FB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LIS 13篇文章 ・ 5位粉絲 +追蹤 LIS(LearninginScience)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Youtube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1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2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4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數」養生活就從今天開始!談談數學教育的跨領域思維ft.數感實驗室賴以威老師【科科聊聊EP.58】 下下籤真的很難抽!?【影音】 為何筊杯有兩片?原來是神明的智慧?!【影音】 擲聖筊的機率比你想像中的大【影音】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寒波 ・2022/10/06 ・8168字 ・閱讀時間約1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2022諾貝爾獎(1) 454生命科學公司(1) EPAS1(1) hominin(2) PCR(10) SvantePääbo(1) x染色體(3) 丹尼索瓦人(19) 人類演化(29) 免疫(55) 分子生物學(11) 化石(89) 古人類學(4) 古代DNA(43) 古代遺傳學(2) 古埃及(10) 基因(187) 基因組(14) 基因調控(5) 天擇(30)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1) 尼安德塔人(38) 帕波(2) 德國(16) 愛沙尼亞(1) 斑驢(2) 智人(23) 木乃伊(16) 次世代定序(4) 歐洲(23) 演化(327) 瑞典(2) 粒線體(32) 考古(66) 胡瑟裂谷(3) 西伯利亞(6) 諾貝爾奬(1)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1) 遺傳交流(2) 遺傳學(21) 阿爾泰(3)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1) 體染色體(3)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人對自身歷史的好奇歷久彌新。

最近十年古代DNA研究大行其道,光是發表於Cell、Nature、Science的論文就多到要辛苦讀完,加上其他期刊更是眼花撩亂。

「古代遺傳學」的衝擊毋庸置疑,開創者帕波(SvantePääbo)足以名列歷史偉人;然而,得知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他一人獨得,還是令人吃驚——諾貝爾獎竟然會頒給人類演化學家? 諾貝爾獎有物理獎、有化學獎,但是沒有生物學獎,而是「生理或醫學獎」。

帕波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滅絕人類的基因組以及研究人類演化」。

乍看和生理或醫學沒有關係,深入思考……好像還真的沒有什麼關係。

偷用強者我朋友的感想:「應該就是選厲害的。

第一個和生理或醫學無關的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聽起來滿屌的」。

帕波直接的貢獻非常明確,在他的努力下,重現消失數萬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基因組。

他為什麼想要這樣做,過程中經歷什麼困難,發現又有什麼意義呢? 喜愛古埃及的演化遺傳學家 帕波公元1955年在瑞典出生,獲獎時67歲。

他從小對古埃及有興趣,大學時選擇醫學仍不忘古埃及,但是一生都在追求新奇的帕波,嫌埃及研究的步調太慢,後來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1980年代初博士班時期,他使用當時最高端的分子生物學手段探討免疫學,成果發表於Cell等頂尖期刊,可謂免疫學界的頂級新秀。

然而,他始終無法忘情逝去的世界。

1984年美國的科學家獲得斑驢的DNA片段,轟動一時。

斑驢已經滅絕一百年,能夠由其遺骸取得古代DNA,令博士生帕波大為震撼。

他很快決定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興趣,嘗試由古埃及木乃伊取得DNA,並且獨立將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古代DNA。

圖/取自參考資料1 博士畢業後,帕波義無反顧地轉換領域,遠渡美國追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威爾森(AllanWilson)。

威爾森在1970年代便開始探討分子演化,後來又根據不同人類族群間粒線體DNA的差異,估計非洲以外的人群,分家只有幾萬年,支持智人出非洲說。

帕波正式投入相關研究後意識到,從古代樣本取樣DNA的汙染問題相當嚴重。

這邊「汙染」的意思是,並非抓到樣本內真正的古代DNA目標,而是周圍環境、實驗操作者等來源的DNA;包括他自己之前的木乃伊DNA,很可能也不是真正的古代DNA。

另一大問題是,生物去世後DNA便會開始崩潰,經歷成千上萬年後,樣本中即使仍有少量遺傳物質殘存,含量也相當有限。

帕波投入不少心血改善問題。

例如那時新發明的PCR能精確並大量複製DNA,他馬上用於自己的題目(更早前是利用細菌,細菌繁殖時順便生產DNA)。

多年嘗試後,他決定放棄埃及木乃伊(埃及木乃伊的基因組在2017年成功),改以遺傳與智人差異較大的尼安德塔人為研究對象。

取得數萬年前尼安德塔人的DNA 根據現有的證據,尼安德塔人是距今約4萬到4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

確認為尼安德塔人的第一件化石,於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谷發現,並以此得名(之前2次更早出土化石卻都沒有意識到)。

這是我們所知第一種,不是智人的古代人類(hominin)。

延伸閱讀:直布羅陀,第二位尼安德塔人Forbes’Quarry的DNA 對於古人類化石,一百多年來都是由考古與型態分析。

帕波帶著遺傳學工具投入,不但增進考古和古人類學的知識,也拓展了遺傳學的領域。

他後來前往德國的慕尼黑大學,幾年後又被挖角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領導萊比錫新成立的人類演化部門,多年來培養出整個世代的科學家,也改變我們對人類演化的認知。

不同個體的粒線體DNA之間差異,智人與黑猩猩最多,智人與智人最少,智人與尼安德塔人介於期間。

圖/取自參考資料2 帕波在1996年首度取得尼安德塔人的DNA片段,來自粒線體。

他為了確認結果,邀請一位美國小女生重複實驗,驗證無誤,她就是後來也成為一方之霸的史東(AnneStone)。

比較這段長度105個核苷酸的片段,尼安德塔人與智人間的差異,明顯超過智人與智人。

然而,粒線體只有16500個核苷酸,絕大部分遺傳訊息其實藏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中。

想認識尼安德塔人的遺傳全貌,非得重現細胞核的基因組。

可是一個細胞內有數百套粒線體,只有2套基因組,因此粒線體DNA的含量為細胞核數百倍;而且染色體合計超過30億個核苷酸,數量無比龐大。

可以說,細胞核基因組可供取材的DNA量少,需要復原的訊息又多,比粒線體更難好幾個次元。

方法學與時俱進:從PCR到次世代定序 一開始,帕波與合作者使用PCR,但是帕波知道這是死路一條。

取樣DNA會破壞材料,尼安德塔人的化石有限;PCR一次又只能復原幾百核苷酸,要完成30億的目標遙遙無期。

帕波持續努力克服難關。

2000年人類基因組首度問世,採取「霰彈槍」定序法,大幅提升效率;也就是將DNA序列都打碎,一次定序一大堆片段,再由電腦程式拼湊。

帕波因此和454生命科學公司合作,改用新的次世代定序法,偵測化石中的古代DNA。

2006年發表的論文可謂里程碑,報告次世代定序得知的100萬個尼安德塔人核苷酸,足以進行一些基因體學的分析。

帕波當時在美國的合作者魯賓(EdwardRubin)持續使用PCR,雙方分歧愈來愈大,終於分道揚鑣。

所以很可惜地,2010年尼安德塔人基因組論文發表時,魯賓沒有參與到最後。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取得滅絕生物大致完整的基因組,也是帕波獲頒諾貝爾獎的直接理由。

帕波戰隊。

圖/取自 TheNeandertalGenomeProject 鐵證:尼安德塔人與智人有過遺傳交流 這份拼湊多位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儘管品質不佳,卻足以解答一個問題:尼安德塔人與智人有過混血嗎?答案是有,卻和本來想的不一樣。

尼安德塔人沒有長居非洲,主要住在歐洲、西南亞、中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西部。

假如與智人有過混血,歐洲人應該最明顯。

結果並非如此。

帕波的組隊能力無與倫比,他廣邀各領域的菁英參與計畫,不只取得DNA資料,也陸續研發許多分析資料的手法,其中以哈佛大學的瑞克(DavidReich)最出名。

分析得知,非洲以外,歐洲、東亞、大洋洲的人,基因組都有1%到4%能追溯到尼安德塔人(後來修正為2%左右)。

所以雙方傳承至今的混血,發生在智人離開非洲以後,又向各地分家以前;並非尼安德塔人主要活動的歐洲。

首度由DNA定義古代新人類:丹尼索瓦人 復原古代基因組的工作相當困難,不過引進次世代定序後,從不可能的任務降級為難題,尼安德塔人重出江湖變成時間問題。

出乎意料,同樣在2010年,帕波戰隊又發表另外2篇論文,描述一種前所未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Denisovan)。

不是藉由化石,而是首度由DNA得知新的古代人種。

根據細胞核基因組,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的親戚關係最近,智人比較遠,三群人類間有過多次遺傳交流。

圖/取自參考資料1 丹尼索瓦人得名於出土化石的遺址(地名來自古時候當地隱士的名字),位於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地區,算是中亞。

帕波對這兒並不陌生,之前俄羅斯科學家在這裡發現過尼安德塔人化石,而且由於乾燥與寒冷,預計化石中的古代DNA保存狀況應該不錯。

帕波戰隊對丹尼索瓦洞穴中的一件小指碎骨定序,首先拼裝出粒線體,驚訝地察覺到這不是智人,卻也不是尼安德塔人,接下來的細胞核基因組重複證實此事。

它們變成前後2篇論文,帕波出名的不喜歡物種爭論,不使用學名,所以直稱其為「丹尼索瓦人」。

還有幾顆丹尼索瓦洞穴出土的牙齒也尋獲粒線體,而且這些臼齒特別大,型態前所未見。

奇妙的是,丹尼索瓦人粒線體、基因組的遺傳史不一樣;和智人、尼安德塔人相比,尼安德塔人的粒線體比較接近智人,細胞核基因組卻比較接近丹尼索瓦人。

這反映古代人類群體間的遺傳交流相當複雜,不只是智人、尼安德塔人,也不只有過一次。

後來又在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一位爸爸是丹尼索瓦人、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的混血少女,更是支持不同人群遺傳交流的直接證據。

延伸閱讀:首度發現!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爸爸是丹尼索瓦人的混血中二少女 遠觀丹尼索瓦洞穴。

圖/取自論文〈AgeestimatesforhomininfossilsandtheonsetoftheUpperPalaeolithicatDenisovaCave〉的Supplementaryinformation 回溯分歧又交織的人類演化史 重現第一個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後,帕波戰隊持續改進定序與分析的技術,也獲得更多樣本,深入不同族群的分家年代、彼此間的混血比例等問題,新知識不斷推陳出新。

丹尼索瓦人方面,如今仍無法確認他們的活動範圍,不過很可能是歐亞大陸偏東部的廣大地區。

一如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也與智人有過遺傳交流。

最初估計某些大洋洲人配備4%到6%的丹尼索瓦人血緣,後來修正為2%左右(不同方法估計的結果不一樣,總之和尼安德塔血緣差不多)。

不同智人具備丹尼索瓦DNA的比例差異頗大,某些大洋洲人之外,東亞族群也具備些許,歐亞大陸西部的人卻幾乎沒有。

到帕波獲得諾貝爾獎為止,古代DNA最早的紀錄是超過一百萬年的西伯利亞古代象。

圖/最早古代DNA,超過一百萬年的西伯利亞象 至今年代最古早的人類DNA,來自西班牙的胡瑟裂谷(SimadelosHuesos),距今43萬年左右(最早的是超過一百萬年的古代象,由受到帕波啟發的其餘團隊發表)。

根據DNA特徵,胡瑟裂谷人的細胞核基因組更接近尼安德塔人,可以視作初期的尼安德塔人族群。

然而,他們的粒線體卻更像丹尼索瓦人。

帕波開發的研究方法,不只針對消逝的智人近親,也能用於古代智人與其他生物,累積一批數萬年前智人的基因組。

釐清近期的混血事件外,還能探討不同人群當初分家的時期。

估計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約在40多萬年前分家,他們和智人的共同祖先,又能追溯到距今50到80萬年的範圍。

智人何以為智人?遠古血脈的傳承,磨合,新適應 消逝幾萬年的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皆為智人的極近親。

由於數萬年前的遺傳交流,仍有一部分近親血脈流傳於智人的體內。

這些血脈經過數萬年,早已融入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人,人,人,人呀。

圖/取自參考資料2 智人的某些基因與基因調控,受到遠古混血影響。

最出名的案例,莫過於青藏高原族群(圖博人或藏人)的EPAS1基因繼承自丹尼索瓦人,比智人版本的基因更有利於適應缺氧。

另外也觀察到許多案例,與免疫、代謝等功能有關。

近年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世界,觀察到感染者的症狀輕重受到遺傳差異影響;其中至少兩處DNA片段,一處會增加、另一處降低住院的機率,都可以追溯到尼安德塔人的遠古混血。

非洲外每個人都有1%到2%血緣來自尼安德塔人,不同人遺傳到的片段不一樣。

將不同智人個體的片段拼起來,大概能湊出40%尼安德塔人基因組(不同算法有不同結果),也就是說,當初進入智人族群的尼安德塔DNA變異,不少已經失傳。

失傳可能是機率問題,某一段DNA剛好沒有智人繼承。

但是也可能是由於尼安德塔DNA變異,對智人有害或是遺傳不相容,而被天擇淘汰。

遺傳重組之故,智人基因組上每個位置,繼承到尼安德塔變異的機率應該差不多;可是相比於體染色體,X染色體的比例卻明顯偏低;這意謂智人的X染色體,不適合換上尼安德塔版本。

延伸閱讀:追溯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在智人族群留下的遺傳線索 例如2022年發表的論文,比較TKTL1基因上的差異對智人、尼安德塔人神經發育的影響。

圖/取自〈HumanTKTL1impliesgreaterneurogenesisinfrontalneocortexofmodernhumansthanNeanderthals〉 智人之所以異於非人者幾希?藉由比較智人的極近親尼安德塔人,能深入思考這個大哉問。

是哪些遺傳改變讓智人誕生,後來又衍生出什麼不可取代的遺傳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反思,某些我們以為專屬智人的特色,其實並非智人的專利。

分析遺傳序列,畢竟只是鍵盤辦案,一向雄心壯志的帕波,當然想要更進一步解答疑惑。

比方說,尼安德塔人、智人間某處DNA差異對神經發育有什麼影響?體外培養細胞、模擬器官發育的新穎技術,如今也被帕波引進人類演化學的領域。

延伸閱讀:短篇比起智人,尼安德塔人痛覺可能更敏感? 瑞典與愛沙尼亞之子,德國製造,替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回顧完帕波到得獎時的精彩成就,他的工作與生理或醫學有哪些關係,各位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我還是覺得沒什麼直接關係,如遠古混血影響病毒感染的重症機率這種事,那些DNA變異最初是否源自尼安德塔人,其實無關緊要。

不過多少還是有些影響,像是為了研究古代基因組而研發出的基因體學分析方法,應該也能用於生醫領域。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台灣翻譯本。

帕波2014年時發表回憶錄《尋找失落的基因組》,自爆許多內幕。

台灣的翻譯出過兩版,可惜目前絕版了。

我在2015年、2019年各寫過一篇介紹。

書中有許多值得玩味之處,不同讀者會看到不同重點,有興趣可以找來閱讀,看看有什麼啟發。

延伸閱讀:《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科學界30年第一手內幕揭秘延伸閱讀:請給我一些錢、機器,跟尼安德塔人骨頭-《尋找失落的基因組》+《每個人的短歷史》  主題是諾貝爾獎就不能不提,帕波得獎也讓諾貝爾新添一組父子檔,他的爸爸伯格斯特龍(SuneKarlBergström)是1982年生理或醫學獎得主。

為什麼父子不同姓?因為他是隨母姓的私生子,父子間非常不熟。

他的媽媽卡琳.帕波(KarinPääbo)是愛沙尼亞移民瑞典的化學家,2007年去世前曾在訪問提及,她兒子在13、14歲時從埃及旅遊回來,對科學產生興趣。

帕波獲頒諾貝爾獎後受訪提到,可惜媽媽已經去世,無法與她分享榮耀。

移民異國討生活的單親媽媽,能夠養育出得到諾貝爾獎的兒子,也可謂偉大成就。

人類演化的議題弘大淵博,但是究其根本,依然要回歸到一代一代的傳承。

每個人都無比渺小,卻也是全人類中的一份子,親身參與其中。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22年的頒獎選擇,乍看突兀,仔細思索卻頗有深意。

帕波的研究也許很不生理或醫學,卻再度強化諾貝爾奬設立的精神:「獎勵替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帕波得獎後接受電話訪問: 延伸閱讀 請給我一些錢、機器,跟尼安德塔人骨頭-《尋找失落的基因組》+《每個人的短歷史》 《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科學界30年第一手內幕揭秘不用觀落陰,DNA帶你重回人類大歷史現場——古代DNA追追追(上)啊~追著你的人、追著你從哪來、追著你的發展歷史——古代DNA追追追(下)想重現侏儸紀公園?先征服古代DNA的種種難題!人類祖源懶人包人類古代DNA懶人包,2021年克羅馬儂人是什麼人?尼安德塔人跟智人是不是同種?直布羅陀,第二位尼安德塔人Forbes’Quarry的DNA住在中亞Chagyrskaya的尼安德塔人,人口未滿60沒有化石沒關係,從泥土也能取得尼安德塔人DNA!首度發現!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爸爸是丹尼索瓦人的混血中二少女丹尼索瓦人(上):尼安德塔人的神秘近親丹尼索瓦人(中):他們仍活在我們體內丹尼索瓦人(下):翻轉人類演化學的古人種丹尼索瓦人小指不像尼安德塔人,比較像是智人20萬年前丹尼索瓦人,溫暖氣候的優秀獵人丹尼索瓦洞穴泥土中的DNA,丹尼索瓦人,尼安德塔人,智人沒有化石,也能用表觀遺傳學重建丹尼索瓦人的長相?43萬年前胡瑟裂谷化石,DNA更接近尼安德塔人智人與尼安德塔人10萬年前有過混血尼安德塔人原本的Y染色體,被智人流取代最初移民歐洲的智人,與尼安德塔人情慾交流,但是後來滅團超過4.5萬年捷克金馬小姐,最古早已知智人DNA尼安德塔人與穿越時代的腸道菌!與古代人共生,是怎樣的微生物?我們都有尼安德塔人的血統,但你知道你有多尼安德塔嗎?與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混血過的美拉尼西亞人遠古情慾流動,美拉尼西亞人收到的遺傳利益追溯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在智人族群留下的遺傳線索滅亡萬年的尼安德塔人,他們的DNA仍影響著現代人?冰島族群研究,尼安德塔DNA對現代人影響可能很小很小巴瑤人x脾臟x基因變異:讓真人版水行俠潛水很久的秘密是?源自尼安德塔人的DNA,讓WARS嚴重機率增加?源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讓WARS重症機率降低短篇比起智人,尼安德塔人痛覺可能更敏感?人類的下個階段,從「神獸」開發潛能到「神人」?——《再.創世》專題 參考資料 Pressrelease: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2022.NobelPrize.org.NobelPrizeOutreachAB2022.Wed.5Oct2022.Advancedinformation.NobelPrize.org.NobelPrizeOutreachAB2022.Wed.5Oct2022.GeneticistwhounmaskedlivesofancienthumanswinsmedicineNobelAncientDNApioneerSvantePääbowins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Nature論文蒐集「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2022」EstoniandescendantSvantePääboawardedNobelprize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同名專頁。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寒波 173篇文章 ・ 619位粉絲 +追蹤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

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1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2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4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食品界的奇葩:讓人又愛又恨的納豆 極端氣候的問題就在眼前,我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圖解全球碳年鑑》 世界心臟日「用心為每顆心」——降脂護心三招,有效控制膽固醇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鑑識故事系列:定罪兼診斷?!性器黑色素沉著症 胡中行 ・2022/10/06 ・1475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性侵(6) 性器官(5) 日本(47) 癌症(135) 皮膚(18) 色素沉澱(2) 鑑識(18) 鑑識科學(18) 陰莖(15) 黑色素(5) 黑色素瘤(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日本警察逮捕了一名年紀約三十出頭的男性嫌犯,認為他強姦年輕女子。

[1] 在嫌犯否認指控的同時,警察找到其手機裡的一支影片,內容正是記錄犯罪的行為。

就一般的辦案程序而言,警方會期望從中瞭解加害人的生理特徵,例如:髮色、傷疤或刺青等,作為接下來指認身份的根據。

然而,儘管其畫面包含性侵者性器的外貌,偏偏就是看不到人臉。

嫌犯逮到這個天賜良機,辯稱別人闖入他家,在那裏發生性關係,並用該手機拍攝過程。

總之,就是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1] 幸好鍥而不捨的警方在無奈之餘,注意到錄像中的陰莖,有個不明顯的特徵。

這讓他們想到一個好主意。

[1] 沒有臉龐的性交畫面,成為指認當事人的挑戰。

圖/喜多川歌麿〈歌枕〉(1788;PublicDomain) 警方把手機影片中陰莖畫面的截圖和嫌犯下體的照片,帶去日本自治醫科大學附屬埼玉醫療中心(自治医科大学附属さいたま医療センター)的法醫部門。

他們請教皮膚科醫師,該陰莖上的色素沉著(pigmentation),是否能夠證明性侵者的身份。

醫師觀察到嫌犯的陰莖,有輪廓不規則的零星斑點,呈現濃淡不一的灰黑色,並在接近龜頭處顏色較深。

根據嫌犯本人的說法,那些不痛不癢的色斑從青春期就存在。

於是,皮膚科醫師以此做出診斷,並針對案件證據以及嫌犯的健康,提供專業意見。

[1] 左邊是手機影像截圖;右邊則為嫌犯的陰莖照片。

圖/參考資料1,Figure1(CCBY4.0) 首先,嫌犯應該患有性器黑色素沉著症(genitalmelanosis)。

這種變異在皮膚科的病人中,僅佔0.01%左右。

[1,2]不過,因為除了皮膚顏色改變,沒有其他症狀,以致容易被患者忽略,所以真實的盛行率或許更高。

有如此罕見的病徵與錄像吻合,皮膚科醫師當然非常肯定這是足以定罪的重要證據。

[1] 其次,雖然性器黑色素沉著症是良性的,但在此皮膚科醫師並沒有取得切片,做更深入的檢查,所以無法排除黑色素瘤(melanoma)的可能性。

此外,在生殖器惡性腫瘤裡,有8–10%為性器黑色素瘤,是第二常見的性器癌症。

就算嫌犯陰莖上的僅是黑色素沉著症,這類患者中15%的人,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出現黑色素瘤。

換句話說,他罹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1] 黑色素瘤有口訣為ABCDE的五大徵兆:形狀不對稱(asymmetrical)、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不均勻(colour)、尺寸比豆子大(diameter),還有持續變化(evolving)。

[3]從皮膚科醫師的描述,以及嫌犯陰莖的照片,可知他的情形明顯符合上述徵兆中的幾項。

即使沒有任何不適,為了以防萬一,也早該去醫院諮詢。

最後,在皮膚科醫師斬釘截鐵的證詞,以及令人魂飛膽喪的罹癌風險下,焦慮至極的嫌犯終於俯首認罪,而且同意去皮膚科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大功告成之後,自治醫科大學附屬埼玉醫療中心的團隊,把此案寫成論文拿去投稿,登載於2021年的《鑑識科學、醫學與病理學》(ForensicScience,Medicine,andPathology)期刊上,並在結論中強調整合皮膚科理論與刑事鑑定的重要性。

[1]   延伸閱讀 英國「學童」取代「病理學家」?!辨識癌細胞的人工智慧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 YamadaA,DemitsuT,UmemotoN,etal.(2021)‘Videoimageofgenitalmelanosisprovidesstrongevidencetosupportidentificationofasexualoffender’.ForensicScience,Medicine,andPathology,17,510–512.HaughAM,MerkelEA,ZhangB,etal.(2016)‘Aclinical,histologic,andfollow-upstudyofgenitalmelanosisinmenandwomen’.Journalof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76(5):836-840.‘WhatAretheSymptomsofSkinCancer?’(18APR2022)U.S.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胡中行 49篇文章 ・ 16位粉絲 +追蹤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

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1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2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4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鑑識故事系列:投資騙子MelissaCaddick自我截肢?! 鑑識故事系列:車禍無外傷,心臟卻破裂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鑑識故事系列:殺「人」取卵,產業蓬勃?!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