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的功能與心意?心理學解析:記住日常需要的東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可能在考慮過年不回老家,如此心意的傳遞就更顯重要!心理學分析送禮模式、人類學家研究「禮物交換」⋯⋯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多元共融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多元共融DEI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DEI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送禮物」的功能與心意?心理學解析:記住日常需要的東西,送禮送到心坎裡 27 2022.07 星期三 宜來點靈感 腦袋需要新東西 在感覺卡住的時候,不如暫時放下手邊的事項,轉而做點其他事,或是抽張牌獲得來自宇宙提醒 這裡給你方向 女人迷womany.net 2022/06/14 品味 「送禮物」的功能與心意?心理學解析:記住日常需要的東西,送禮送到心坎裡 byKnowYourself 2022/01/27   春節過年人人送禮是習俗,但如今送禮的習慣漸漸改變。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為他人花錢、買到「正確的禮物」,會比為自己花錢更感到幸福。

那麼,禮物要怎麼選擇才好呢? 目次 1每個人送出的禮物中,都包含了送禮物者的一部份「精神力」 2在中華文化社會,送禮物有著格外深刻的功能和含義 2.11.情感投入的v.s.情感中立的 2.22.擴散式互動的v.s.專門式互動的 2.33.特殊主義的v.s.普遍主義的 2.44.先天賦予的v.s.後天取得的 2.55.自我利益的v.s.公共利益的 3年輕人覺得送禮物已不是必要的傳統,忽視了送禮物的精神性價值 3.11.送實用的禮物 3.22.送體驗類型的禮物 3.33.送對方平常提到過的禮物 今年可能無法回家過年了。

在都市裡,雖然也貼春聯、包餃子、打麻將,不知為何卻還是覺得年味不甚濃。

所缺失的那種「年味」是什麼呢?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我發現,年味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兒時記憶裡的那些瑣事,比如,從春節前好長一段時間開始,一直到正月裡,父母會帶著我去各種人家裡拜年、送上年貨禮物。

也有許多人陸續來家裡,閒坐聊一會兒天,然後送上年禮。

兒時覺得這些拜年送禮物/收禮物的時間極其無聊,因為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坐在那裡聽大人講話和寒暄。

沒想到,長大了卻覺得在那些記憶中,別有一種熱鬧的、不孤單的「年」意。

今天我們要用你不知道的方式聊一聊「送禮物」。

是什麼讓人們必須回禮?為什麼過年送禮物能給我們一種「熱鬧不孤單」的感受?作為在都市生活的一代年輕人,我們還需要掌握「合適的送禮物技能」嗎? 圖片|PhotobyJasonLeungonUnsplash每個人送出的禮物中,都包含了送禮物者的一部份「精神力」禮物這個詞,在人類學和社會學家的眼睛裡,是一個很重要的詞語。

在整個20世紀以及本世紀,人類學世界對於「禮物」的學術爭論從未停止。

禮物,顧名思義是一種承載了「禮」的「物」。

「禮」,指的是(從微觀到宏觀的)社會規則與道德;禮是精神性的。

禮物,就是這樣一種包含了精神性的物品,它不同於商品(商品僅僅是一種經濟價值可量化的物品)。

禮物的價值,卻只有一部分由它的商品價值所定義。

禮物的另一部分價值,來自於人主觀的附加,它包含一種商品價值之外的、無法量化的價值(Yan,2000)。

1925年,法國人類學家莫斯(MarcelMauss,大名鼎鼎的社會學家涂爾幹的侄子),寫出了第一本關於禮物交換的學術著作——《禮物》(theGift)。

書中,莫斯嚴格區分了「餽贈禮物」與「交換商品」兩件事。

莫斯在對毛利社會的研究中發現,毛利人認為每個人送出的禮物,都包含了送禮物者自身的一部分精神力——這被稱為「禮物之靈」(毛利語為「hau」,意為thespiritofgift),當我們接收到對方的這部分hau時,我們必須再把它(藉由回禮)重新交還給送禮物者。

否則,被我們留下的hau(禮物之靈)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運氣。

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人類學大師們(例如馬林諾夫斯基、列維斯特勞斯等)認為,互惠原則是人們收禮物、回禮的核心。

人們在送禮物時渴望得到回報;而在回禮時,害怕自己的不作為會導致對方在未來停止付出。

學者們認為,人們對於「未來將收到某種不確定的好處」存在著普遍的期望。

圖片|PhotobyAntennaonUnsplash到了上世紀80年代,更年輕一代的人類學家們又提出,除了互惠原則,人類社會中的送禮物行為還可能是為了獲取「精神性的回報」。

比如,在印度種姓社會中,社會上層會向下層民眾廣泛送禮物,作為文化統治的一種手段,以期獲取某種精神意義的「功德」。

而在古代的中華文化社會中,富人、統治者開糧倉、接濟窮人,也是為了獲得某種精神性的「聲望」。

此外,美國人類學家韋納(AnnetteWeiner,紐約大學教授,曾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提出,有一部分禮物,本身就是無法被真正意義上「送掉」的,與其說是贈送,不如說是「借貸」,這些禮物從送出開始,就等待著有一天被收回。

例如,在老家(相對來說更為傳統的中華文化社會),婚禮的紅包錢,就是這樣一種從送出開始就等待被收回的「禮」。

猜你想問:「才剛領年終,發完紅包就沒了」理財心理學:為什麼獎金會花更快?在中華文化社會,送禮物有著格外深刻的功能和含義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有五組「模式變數(PatternVariables)」可以用來衡量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Parsons,1937)。

它們是:1.情感投入的v.s.情感中立的「情感投入」的互動方式是指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彼此帶有較多情感色彩;「情感中立」的互動方式是指人與人的互動更加依靠理性。

2.擴散式互動的v.s.專門式互動的「擴散式」的互動指的是,人和人的互動會涉及多方面的目的,而不是單一的功能(例如在老家,醫生可能和媽媽是好朋友,除了醫患往來,平時還會一起逛街);「專門式」的互動指的是,人和人的互動較多情況下有著專門的、單一的目的(都市中往往與醫生的互動只有看病)。

推薦閱讀:家人怎麼勸,都不願去看病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建議的六個方法3.特殊主義的v.s.普遍主義的「特殊主義」的互動方式中,「標準」是因人而異的、取決於人和人之間的親疏關係(例如別人家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是「熊孩子」,但如果是自己家的就是活潑可愛);而「普遍主義」的互動方式中,「標準」是普世的、來自通行的規則(例如合同、法律、宗教信念等)。

4.先天賦予的v.s.後天取得的在更看重「先天賦予」的互動方式中,人們的行動選擇更注重對方的身份、與自己天然的關係;而在更看重「後天取得」的互動方式中,人們的行動選擇更注重對方的行為表現、個人態度等。

5.自我利益的v.s.公共利益的在更看重自我利益的社會中,人們在互動中會更注重謀取自身個體的利益,而在公共利益的社會中,人們的行動會更注重不傷害整體性的公共利益(例如相信只有保證了公平的公共利益才是對個人利益的更有效的保護)。

帕森斯認為,這五組變數的前面半句,對應的是傳統社會,而後面半句,對應的則是現代社會。

在現代的普遍主義社會中,更常見獨立(independent)的個體;而在傳統的特殊主義社會中,更常見(人際間)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t)的個體。

圖片|PhotobyZachReineronUnsplash帕森斯說:「對於普遍主義社會來說,人們通常認為,規則應該無差別地(平等地)用來約束每一個人。

而在特殊主義的社會中,人們則會認為,法律、規則,可以被調整用來適應一些特殊的關係、會有因人而異的變化。

」過去的傳統中華文化社會,就是一種「特殊主義」取向的社會類型。

「中華文化的規則/道德,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差序社會裡,一切普遍的標準並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什麼關係後,才能決定拿出什麼標準來。

」鄭也夫說,過去的中華文化社會的這種差序格局完全體現了特殊主義的原則(Zheng,1993)。

因此在特殊主義取向的社會中,送禮物,是表達情感的風俗傳統,也是調節人和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方法——通過送禮物拉近關係,以獲取更親近的相處標準。

不過,特殊主義是不可取代的,有它自己獨特的作用。

比如它能夠帶來普遍主義無法帶來的情感價值,而在危機真正發生的時候,也只有那些特殊主義的關係會是個體「最後的守護者」。

因此,送禮物也是在反覆確認我們有哪些互為支持系統的人和關係,承諾著「我們將相互守護,彼此扶持」。

你會喜歡:「溫柔不是讓自己變得脆弱」愛到自我懷疑?10句療癒金句,陪你找回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勇氣年輕人覺得送禮物已不是必要的傳統,忽視了送禮物的精神性價值年輕一代不再像我們的上一輩人一樣,認為送禮物是非常必要的傳統,這可能是因為——當分工日漸精細化,人口大規模遷徙向大都市,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很大程度上走向了現代化。

在大都市中,即便是同事、鄰里、朋友之間,我們也很難瞭解到一個人的全貌。

我們會發現,普遍的社會規則比起私人關係來說,要遠遠更為可靠。

送禮物在這種普遍主義的社會裡,不復具有它在傳統社會裡的功能。

禮品交換之所以能產生長期而深刻的社會功能,是基於背後持久穩定的人際關係網絡。

緊密、持續、穩定存在的關係網絡,讓人們通過贈送禮物這種方式,「預約」某種不用立即兌現的遠期回報(即「欠人情」)。

而大都市中人際關係的脆弱和流動性,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立刻、等價的「商品交換」。

   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依然建議大家試試給關心的人送出更多暖心的禮物。

因為已經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為他人花錢,甚至會比為自己花錢更令人幸福。

圖片|PhotobyPaulaCorberanonUnsplash在個體更加原子化的大都市中,人們更容易感到孤獨,而拋開關係的功能性,送禮物依然是我們維護關係、表達愛意的重要方式。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送禮物,我們給你以下幾個tips:1.送實用的禮物研究指出,那些能讓接收者真正用到的禮物,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更加滿意(Galaketal.,2016)。

比如說,比起送長輩一些實用性不高的擺設品,送他們一套vip體檢套餐幫他們管理健康狀況、給他們買日常吃的健康營養品、陪他們去檢查視力配好一副老花眼鏡,會讓他們更加感受到收到禮物的快樂。

同場加映: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2.送體驗類型的禮物除了送實物的禮物,我們也可以贈送那些體驗類的禮物(比如看一場電影、參加一節瑜伽課),這樣會讓對方感覺與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3.送對方平常提到過的禮物研究者Gino和Flynn(2011)發現,在五次實驗中,每一次結果都表明:比起那些他們沒有要求過的禮物,接收者們會更感激那些他們主動要的禮物。

聆聽家人朋友日常中談論到的話題,記下他們需要的東西。

最後祝大家新春快樂,年年有餘。

交換禮物 送禮心理學 過年送禮禁忌:學會「4不3要」秘訣,挑選禮物不踩雷 編輯精選!小資族送禮4原則:不論聖誕或新年,你的每個日子都有我的祝福 「去另一半家,究竟要不要送禮?」年節拜訪對方父母的4個「留好印象」攻略 送禮經濟學:送禮物給伴侶,為什麼一年比一年更難有驚喜? 品味 春節 過年 送禮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執行編輯 女人迷編輯Emilie 核稿編輯 女人迷編輯Emilie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創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