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中文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秦朝建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目录 1嬴政生平 1.1身世 1.2登上王位 1.3统一中国 1.4逝世 1.5皇后 2家庭 2.1祖先 2.2父母 2.3其他 2.4后妃 2.5子女 3政治 3.1中央机构 3.2地方机构 3.3律法 3.4经济 3.5社会文化 3.6思想 4建设 5相关事件和民间传说 6评价 6.1正面评价 6.2负面评价 7秦始皇年表 秦始皇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又称赵政、嬴政。

自称‘始皇帝’,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后经秦灭六国之战建立统一中国开创秦朝,成为中国首位皇帝,于13岁即王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39岁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0岁出巡时驾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秦朝建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嬴政生平·身世  秦王政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在赵国邯郸,“名为政,姓赵氏”。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所生。

但《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登上王位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采用“远交近攻”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

遵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

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吕不韦是秦始皇登上王位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当吕不韦在赵国遇到人质异人时,吕不韦已经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与异人成了好朋友,并献上美人赵姬。

为了让异人将来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异人,让他在赵国广交朋友,另外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由吕不韦亲自带去秦国以讨好太子安国君和其夫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吕不韦透过其弟与其姊说服华阳夫人收异人为义子,华阳夫人再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子嗣,如此可使华阳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宠。

华阳夫人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亲自接见异人。

因华阳夫人是由楚国嫁来的贵族,吕不韦采取“乡情攻势”,事先教异人穿楚服,说楚语,加上异人本身的应对得体,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令异人改名“子楚”,收为义子;又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子嗣。

如此一来异人变为安国君之嗣子,其在秦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享年74岁。

安国君即位,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了,享年53岁。

随后太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兼封文信侯。

但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了,享年35岁。

  在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上了秦王宝座,即秦王政。

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帮助秦王政铲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潜在威胁,包括秦王政的弟弟成蛟。

吕不韦不仅大权独揽,还与太后赵姬偷情。

随着秦王政日渐年长,吕不韦的行为有所收敛,并献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

结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称“假父”,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势力。

  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在雍城祈年宫举行冠礼。

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祈年宫。

秦王政早已在祈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

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秦王的军队,嫪毐最终逮捕。

秦王政将五花大绑的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诛灭三族,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

秦王政随后把太后关进雍城的萯阳宫。

  秦王政随后以失职为名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两年后,秦王政又派人给吕不韦送去包含指责言辞的书,吕不韦服毒自杀。

至此,秦王政扫清了政权内部的威胁,成为秦国名副其实的君王。

·统一中国  前238年,秦王政铲除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理国事。

当年,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

此后,秦王政广揽人才,励精图治,积极准备统一天下。

其手下人才济济,文臣如尉缭、李斯等人,武将如王翦、王贲父子、嬴成、蒙武、内史腾和蒙恬等人,还有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

  秦王政亲理国事之前,采用韩国郑国建议,大兴土木修建郑国渠。

《史记》记载:郑国渠全长250多里,灌溉农田280多万亩。

是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

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王政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秦灭六国之战。

  从前230年至前229年,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

秦灭六国之战发动之后,秦国于秦王政17年(前230年)灭韩、19年(前228年)灭赵、22年(前225年)灭魏、24年(前223年)灭楚、25年(前222年)灭燕、26年(前221年)灭齐。

具体过程如下:  最先被灭掉的是韩国,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

3年后,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国俘虏了韩王,韩国灭亡,韩国的领土也成为秦国的颍川郡。

  前234年起,秦国多次攻打赵国,但受阻于赵国名将李牧。

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国使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处死李牧。

三个月后,赵军大败于秦军。

次年,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赵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称代王,联结燕国、魏国共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

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国都城被秦军攻破,魏国灭亡。

前224年秦老将王翦和蒙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败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燕王杀太子丹以求和,退守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获,燕国被彻底消灭。

同年,代王被俘,赵国彻底灭亡。

  前225年,秦将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为楚国大将军项燕所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

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以60万重兵,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楚王被俘。

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歼项燕残部,楚国灭亡。

  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

等到前221年,其余五国已灭,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

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国大将王贲在灭掉燕国后,领兵南下,齐王建听从秦使的话,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历时十年,秦王政扫灭六国,基本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

·逝世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

前210年(始皇帝37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

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驾崩,终年50岁。

秦始皇是在沙丘城暴死的,这是明确的史实,然而有不少人认为秦始皇是被谋杀的,因为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大病,而当时赵高却勾结了李斯等人,这也成了一个历史上的谜团。

   秦始皇本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

但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公子扶苏死。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前206年11月14日,秦始皇驾崩后4年,秦朝灭亡。

·皇后  后世学者认为,秦王政仍保留一个未灭的周封诸侯国-卫国。

直至秦二世,才下令将其解国。

最初,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任秦宰相后,必也为保卫自己家乡卫国而努力。

当吕不韦失势,被流放而自杀的同时,至秦王政群扫六合一统天下,却始终未动及卫国,直至秦二世。

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原因必然是连系著秦始皇的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秦王政的皇后(或王后)很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而公子扶苏有可能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二世胡亥一定要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诏杀死其兄扶苏后,翦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

  家庭·祖先  高祖父秦惠文王驷  嫡高祖母惠文后  亲高祖母宣太后  曾祖父秦昭襄王则  嫡曾祖母葉陽后  亲曾祖母唐太后  祖父秦孝文王柱  嫡祖母华阳夫人  亲祖母夏姬·父母  父亲秦庄襄王异人  母亲赵姬·其他  弟弟长安君成蟜  宗亲子婴·后妃  胡姬  郑妃·子女  秦始皇子女记载于史书的约有28位(见孙楷著《秦会要》卷一),名字见于史书的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第十八子,见前)、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后来的秦二世。

  长子扶苏母郑妃  公子高  公子将闾  少子胡亥母胡姬政治  秦王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秦王政改变历来的帝王称号,创立“皇帝”的尊号,确立了帝王威信。

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三皇、五帝,故决定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并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

为了维护皇帝尊严,秦始皇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称“制”,其他人称其为“陛下”,令称“诏”,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等等。

  此外,秦始皇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将六国之间原有的城墙拆除,疏通护城河,称为“决河川,堕城廓”,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及据险作乱。

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铜人。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以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平百越。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

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闽中四郡进行管理。

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中央机构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军事权力。

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九卿”分别主管宗庙礼仪、国家外交、中央财政等方面的政务。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

太尉掌军事,不常置。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对国家体制做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其最为重大的举措就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而加强了君主的集权。

在讨论国家体制时,李斯反对历史上的分封制,认为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天子无法有效控制,几代之后,关系疏远,最终致使周朝分崩离析。

秦国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

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的手里。

秦始皇支持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郡,郡下设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

这样,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全国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

郡守掌治其郡。

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

郡监司监察。

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分别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

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

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

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

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

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律法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

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

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

秦朝还要求官吏必须通晓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学习法律,所谓“以吏为师”。

·经济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包括以农业生产来评估官吏之表现,以及鼓励开辟荒地,鼓励私田制以增加国家收入。

比如,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

·社会文化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指示李斯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几乎可以阅读这些2000多年前的秦简,因为中国继承的就是秦的文字。

除了汉字的统一,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这些对于中国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

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

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

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

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

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

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

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

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

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思想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

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但秦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

丞相李斯认为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开始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保留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私藏诗、书、百家语的人,都命令守、尉将其藏书烧掉。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史记·卷006·秦始皇本纪》)。

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前206年秦朝灭亡。

但实际上,秦始皇确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直到西楚霸王项羽攻破咸阳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底消失。

  “坑术士”,焚书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因两个术士(方术之士)私逃,且逃前诽谤皇帝,下令御史审讯在咸阳的术士。

诸生相互告发,最后有四百余名术士在当时秦首都咸阳被坑杀的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

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

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

儒生们众说纷纭。

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

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建设               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

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同时也为了秦始皇个人的荣誉,他兴建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也给当时的国民带去了繁重的负担。

  秦朝最为著名建筑当属万里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了北筑长城工程,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的首要作用是利用烽火台预警。

但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又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并扩建,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军事工程。

为了修建长城,秦国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施工又多在蛮荒偏远之地,民夫死者不计其数,据《史记》所述,民夫的尸骨填平了沟壑。

此外,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只是将秦、赵、燕旧有长城接驳为一体。

  秦始皇进行了大范围的国家交通建设。

前229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

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

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

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

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秦栈道及秦直道。

这之中秦直道最为著名,它从帝国的都城咸阳开始,直道绵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处的九原,全长700多公里,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秦直道所过之处,地势险恶、人迹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在今天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还修筑了灵渠(大运河)。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建成于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至前215年(始皇帝三十二年)间。

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此项工程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华丽的宫殿。

在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已经有了不少宫殿。

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旋即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虽然有人声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这个数量仍然是惊人的(特别是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数,一说当时总人口不过3000万)。

据说,阿房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

《史记·卷006·秦始皇本纪》上描述说,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

至于阿房宫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除了阿房宫以外,秦始皇还兴建了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

据《史记·卷006·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据说也是七十万人。

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

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以水银合金为陆地,满布机关,从上空看,像秦朝时国家的版图。

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相关事件和民间传说  燕太子丹曾以金钱美色贿赂侠士荆轲,指使其暗杀秦王。

荆轲假装献燕督亢之地图于秦王,实际将匕首暗藏于地图之内。

荆轲在秦王面前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一一讲解,“图穷匕现”。

但秦王躲避及时,荆轲最终失败,被秦武士斩杀。

  战国末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是荆轲好友。

后来,因为高渐离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表演。

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发,于是秦始皇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

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秦王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

高渐离也没有成功,并以身殉。

从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国诸侯。

  相传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寻夫,但发现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

于是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始皇曾奖励一位守节不嫁的贵妇人巴寡妇清,开了后来以“贞洁”为名压迫妇女的先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据说他们是用120斤的大铁椎,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未能成功。

后来,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六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

《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但被后代学者怀疑。

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

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万国,商朝千国,周朝八百国,西周后期还有二百国左右,春秋时期一百几十国,战国后期形成“七雄”。

这些国中之国书不同文、币不同形、度不同尺、权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风。

而秦始皇则前无古人地在中国大地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的大一统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秦以后,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源于秦人,中国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融合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无不打有秦始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自此始终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秦始皇在政治制度的最大创建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

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尺、权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币同形)。

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于手段过于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

应该说,正是由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古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古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和文化上的建设和统一,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有人认为,中国虽然经历过长期的内乱分裂,不同地区的语言也差别很大,却一直拥有同样的文化,并且在数次分裂后又一次次地统一,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期的古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后来罗马帝国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

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

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

  总之,秦始皇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堪称“千古一帝”。

所谓“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历代君王无秦始皇之右。

  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

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非圣人意也,势也。

”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

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

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甚高,他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一些人骂了几千年。

……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在某些场合,毛泽东甚至说他自己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但毛泽东对于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说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这也是完全正义的。

”  钟澈在评价历代帝王时说: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

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面对始皇暴虐的批评,也有史学家指出,要区分秦始皇的个人性质的“暴”和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

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个人并没有太大关系。

·负面评价  秦始皇被某些人评价为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的君主,成为中国文化中代表暴君的符号。

  先秦以前“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情况自秦之后灭迹。

秦朝以高度组织化的政府机构来管理人民和资源,而且使用严酷的刑罚来保证政令的实行(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要被全部处死是陈胜吴广率民夫揭竿起事的直接原因)。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

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筑工程,包括秦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均极为庞大,动辄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

从现在考古发现的阿房宫遗址以及秦皇陵来看,当年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来满足秦始皇的个人虚荣感。

但另一方面,一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国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交融。

故此,这些工程是功大还是过大,一直是史学家的争论点。

对于长城,有人指出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防卫基准界线,,始皇仍遣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可见,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秦始皇灭六国过程中将所灭国家宫女充实到自己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衤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将宫中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在秦始皇下葬后又关闭墓门囚禁了工匠(《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由以上两段可想知给秦始皇殉葬的宫女和工匠真正是“不计其数”。

执行的是秦二世,焉知不是秦始皇的意思?另外,目前考古发现秦皇陵大量分布有陪葬坑、殉葬坑、从葬坑。

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

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

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秦政暴虐可见一斑。

  历代文人对秦始皇大加批判的不乏其人,例如: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  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年表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母亲赵姬。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曾祖父秦昭襄王薨,祖父秦孝文王嗣位,父亲子楚(异人)封为太子时,赵政从赵国回到秦国。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秦孝文王服丧一年后,正式即位三天病死,秦庄襄王即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父亲秦庄襄王驾崩,终年三十四岁;秦王政即位,以吕不韦为相邦,时年十三岁。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人郑国开始在关中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历时十三年才基本竣工。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四月,二十二岁的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时,嫪毐发动叛乱,旋即平定;并免去吕不韦相邦职位,幽禁太后。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国,十八年(前229年)灭赵国。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使荆轲刺秦王事件,不久攻打燕国,破燕都。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国(余部),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正式建立秦朝,称“始皇帝”,时年三十九岁;秦始皇统一制度、修筑长城,为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在泰山进行封禅。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焚诗书。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坑术士;其长子扶苏劝谏,派扶苏赴长城戍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出巡返回时,驾崩于沙丘,终年五十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