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名家,是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
古代名家「辩者」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
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 ...
名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名家系列條目
名家論題
離堅白、合同異、白馬非馬
名家人物
公孫龍、惠施、鄧析、宋鈃
名家典籍
《公孫龍子》、《鄧析子》《尹文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稷下學宮
名家,是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
古代名家「辩者」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
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实”与“名”和各命题关系的诠释,著名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堅白石」、「合同异」等,著名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等人。
目录
1思想內容
2學派發展
2.1源流
2.2发展
3名家學者與著作
3.1鄧析
3.2惠施
3.3尹文
3.4宋鈃
3.5公孫龍
3.6其他
4先秦諸子論名家
4.1儒家
4.2道家
4.3墨家
5影響
6相關主題
7參考資料
8研究書目
思想內容[编辑]
名辯之學雖然是因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論辯之必要而興起的。
然而名家對於名學的研究,與諸子相較就有了變化。
名家學者首先將「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號。
接著,又任意挪移這些符號,有意識的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內涵與外延,使得變異的語言本身就變成哲理思辯的內容。
也就是說,在名家學者的思想裡,語言不再只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對象。
在語言與事實分離之後,惠施藉由瓦解語言與事實之間的確定關係,從而消解語言認知和經驗知識帶給人們的固執,並理解相對的視角。
當萬事萬物皆不存在絕對的分別時,就能到達天地一體的境界。
而公孫龍則更偏向純粹的語言分析,將用於描述事實、感覺、性質的語言一一分離。
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分析成感覺要素之後,就可以得知真實世界都是拼湊各種感知而成的。
因此,只有語言的呈現才能讓事物真實的存在,而現象世界中的萬物卻都是虛幻的。
[1]
學派發展[编辑]
在先秦時期,並無「名家」的稱呼,先秦諸子的著作當中多半稱其為辯者。
如《莊子‧天地篇》「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
』」、〈天下篇〉:「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
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
」
到了漢代始見名家之稱。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
」《漢書‧藝文志》採劉歆《七略》說法,則云:「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對於此一命名,後世有些學者持反對之見。
著名的如胡適認為:「家家皆有名學(邏輯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流,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較高深一些罷了。
不料到了漢代,學者如司馬談、劉向、劉歆、班固之流……凡有他們不能懂的學說都稱為『名家』……。
」[2]
源流[编辑]
關於名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引用劉歆《七略》的說法,認為出於禮官,因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禮儀要遵循,因此禮官會特別擅長於辨別名位之事,成為後代名家的來源。
[3]
另有一說認為名家系出於墨家之後,如晉代魯勝在注《墨辯》時,就認為惠施、公孫龍是祖述墨家辯論之學[4],甚至考證出他們屬於「相里氏」這一系的墨家流派。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惠施、公孫龍的觀點與《墨辯》恰恰相反,因此不同意這一類的看法。
[5]
发展[编辑]
先秦名學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發展,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項:
秦朝使中國統一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秦始皇禁止私學,只能以吏為師;到了漢代,又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中央政府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
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
中國古代文化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致諸多批評;而儒家成為顯學之後,士大夫皆關注於社會倫理,強調經世致用,名辯之學被視為以爭勝為目的的無用之學。
此外,名辯之學所採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純粹的語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學皆對此方法有所批評,甚至根本否定。
在主流文人的排擠之下,名家之學無立足之地。
就名家內在的發展而言,名辯之學本身相當艱澀難懂,也影響了其發展。
首先是一字多義的情況嚴重,致使後學眾說紛紜,難以詁訓;其次,由於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敘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而失去研究興趣。
在後學難以為繼的情況之下,難免走向絕路。
[6]
名家學者與著作[编辑]
鄧析[编辑]
鄧析(前545年—前501年),中國春秋時代末年鄭國人,與政治家子產同時,名家思想之创先者,著有《鄧析子》二篇,已散佚,今傳者一般認為是後世偽託之作。
中國秦漢以來政治专权,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致諸多批評,荀子曾將鄧析與惠施並列進行批評,認為他們同是「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7]
惠施[编辑]
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戰國時期宋國人,與莊子同時,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
《莊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談與學說,著名的有〈天下篇〉的「歷物十事」[8],〈秋水篇〉的「濠梁之辯」等等。
[9]
尹文[编辑]
尹文(前360年-前280年),中國戰國時期人,著有《尹文子》。
《尹文子》序稱其在齊宣王時,於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皆為公孫龍的學生[10];但是《漢書‧藝文志》卻說「先公孫龍」。
《呂氏春秋》則有其遊說齊湣王的記載[11]。
尹文的思想出於名家,但是也雜揉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子的學說,可以說是自道家至名家,再自名家而至法家。
[12]這種現象反映戰國初期,由宗法封建過渡到法治專制的政治社會的思想。
[13]但由於尹文思想本身的複雜性,有些近代學者不再沿襲班固的分類,而對其學派歸屬有了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是稷下黃老道家三派之一、有的認為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雜家的。
[14]
《尹文子》一書的真偽也歷經許多討論,20世紀初期有些學者據認為今本的《尹文子》全係偽託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間,已有學者認為書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時,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後,偽書之說更受到全面的批駁。
[13]
宋鈃[编辑]
宋鈃,~前300年,又作宋牼、宋榮子,中國戰國時代人,約與孟軻、尹文、彭蒙、慎到同時,曾游於稷下。
著有《宋子》十八篇。
[15]
宋鈃的學說流派歸類,自古以來眾說紛紜。
《漢書‧藝文志》歸入小說家,又說「其言黃、老意」則視同道家;荀子將墨翟、宋鈃並稱[16]。
不過,今人多依《莊子‧天下篇》將宋鈃與尹文並稱之言[17],將兩人的思想並稱為「宋尹學派」。
公孫龍[编辑]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
著有《公孫龍子》14篇,目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
最著名的即〈白馬論〉與〈堅白論〉,其中提出了「白馬非馬」和「堅白石」等論點。
其他[编辑]
桓團,生平不詳,《莊子》中將其與公孫龍並列為「辯者之徒」。
[18]
綦毋子,生平不詳,曾在平原君門下為公孫龍之徒,曾與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
[19]
毛公,戰國時人,與公孫龍同為平原君門下食客,著有《毛公》九篇。
黃疵,秦博士。
著有《黃公》四篇,今已不傳。
成公生,與黃疵同時,游談而不仕。
[20]
先秦諸子論名家[编辑]
先秦諸子與名家或迭有爭辯、或有所批評,錄於其作中。
儒家[编辑]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說當中也吸取了名家與墨家的認知心和邏輯方法,但是他卻用這些方法,對名家與墨家都展開批評。
荀子評名家:「不法先王,不是禮儀,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
」
有些研究指出,荀子認為學術必須為政治、道德服務,而對於名家熱烈研究「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等自然科學問題,荀子認為這是以人的認知能力,是不可能求盡的。
所以他批評名家是「愚者、妄人」[21],認為君子不應該去追求這類知識[22],而要由「格物致知」轉向「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
[23]
也有學者指出,由於荀子學說中的「名實」與公孫龍的「名實」有別:
「實」方面:荀子指的是時空中的個體物與其統類;公孫龍指的是物體的性質。
「名」方面:荀子是用以命謂一個個體或統類;公孫龍則用以命謂一個體物的各項性質。
名實對應方面:荀子認為名應該與對應物的個體或統類相應;公孫龍則認為應該與個體物的各項性質相應。
在「名實」觀點不同之下,荀子便以自己的名實觀批評公孫龍的「以實正名」是「以名亂實」。
[24]
另外,也有人認為荀子在批評名家時是站在政治的立場,以統治者而非哲學家的觀點討論名家問題。
荀子認為制名是統治者的重要任務,而名家的詭論會威脅到這個系統,統治者對其學說不必研究,應該予以壓制。
[25]
對於名家哲學,荀子不但反對,甚至主張以政治勢力和刑法禁止。
[26]
道家[编辑]
名家強調純粹的語言邏輯,因此,道家中莊子一系對於語言採取懷疑而蔑視的態度。
就像《莊子‧秋水》篇認為能用語言來論說的,都是「物之粗也」。
在追尋道的過程,語言也只是一項工具而非目的。
對於將語言當成思想的名家,自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
所以,即使名家中惠施對知識語言的看法與莊子頗為接近,但是莊子仍然批評他是「逐物而不返,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1]
墨家[编辑]
《墨子》一書中,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合稱為《墨經》,是後期墨家通過邏輯的方式,反駁名家辯論的著作。
對於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墨者認為這其中的「同」字必須分別為「重、體、合、類」四種,而「類同」為真的命題,不能據以推論出「體同」的命題也為真。
惠施的謬誤,是出自於文字的歧義。
而對公孫龍的「堅白石」之說,墨者以現實世界的堅白石為據,認為堅、白同時存在於石中,不會互相排斥,反對公孫龍的論點。
[27]
影響[编辑]
名家重視邏輯思辨,是智慧的基础,可惜不為東周各大學派所容,尤其不為只重狭义心性的儒者接受。
但有助中國數學的发展、对西方邏輯和印度因明學也有實際的重疊範圍,這對天文曆法與建築是有實際幫助的。
有说名家和禮官有关,那麼《禮經》當中與名家相關的記載便是其中的數學問題。
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数学的九个分支-九数:郑玄引《周礼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军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6]
方田:田地测算。
粟米:粮食换算比率
差分:赋税的分配。
少广:田亩面积和长阔。
商功:工程土方估计。
均输:运输费用的分配。
方程:方程式。
盈不足:計算盈虧。
旁要:勾股问题。
相關主題[编辑]
中國數學
中國天文學
中國建築
曆法
名刑
辯論、雄辯家
參考資料[编辑]
^1.01.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
^《漢書‧藝文志》:「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鈲鋠析亂而已。
」
^《晉書‧隱逸傳》引魯勝《墨辯注》敘:「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別名顯於世。
」
^周山,《絕學復蘇──近現代的先秦名家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杜國平,〈先秦名辯為何成絕學〉,《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第8期,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
^《荀子‧非十二子篇》:「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
^《莊子‧天下篇》:「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
^《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尹文子》山陽仲長氏序:「尹文子者,蓋出於周之尹氏。
齊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同學於公孫龍;公孫龍稱之,著書一篇,多所彌綸。
」
^《呂氏春秋‧正名》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其書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陳治道,欲自處于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
故其言出入于黃老申韓之間。
周氏涉筆謂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蓋得其真。
」
^13.013.1王曉波,〈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尹文子的哲學與思想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三十期
^陳日青,〈《尹文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荀子》杨倞注:「宋鈃宋人,與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同時。
孟子作『宋牼』,與鈃同音,口莖反。
」又,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宋榮即宋鈃,榮鈃偏傍相通。
《月令》腐艸为螢,《吕覽》、《淮南》作鈃。
榮之為鈃,猶螢之為蚈也。
”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鈃也。
」
^《莊子‧天下篇》:「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驩,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
見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寢兵,救世之戰。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
^《莊子‧天下篇》:「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裴駰《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
」
^毛公、黃疵、成公生皆見於《漢書‧藝文志》及其注
^《荀子‧解蔽》:「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歿世窮年不能遍也。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學,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獨不知錯,夫是之謂妄人。
」
^《荀子‧修身》:「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
」
^吳文璋,〈從荀子哲學探討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兼論科學如何在生命中生根〉,《成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
^陳聲柏、李巍,〈從「物」、「實」之別看公孫龍名學的價值——以荀況為參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五期,2008年
^ChadHansen,“Xunzi:PragmaticConfucianism”,inADaoistTheoryofChineseThought:A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pp.307-334.依據:李哲賢,〈荀子名學研究在美國[永久失效連結]〉之整理。
^《荀子‧正名》:「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於三惑者矣。
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
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
故其民化道也如神,辨說惡用哉?」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研究書目[编辑]
HansenChad(陳漢生)著,周云之等譯:《中國古代的語言和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查论编諸子百家九流十家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农家 ·纵横家 ·杂家 ·小說家其他方技家 ·医家 ·兵家
查论编中国哲学学派
农家
儒家
道家
汉学
黄老道
法家
墨家
宋明理学
玄学
新儒家
新道家
纵横家
名家
阴阳家
楊朱學派
诸子百家
三教合流
哲学家
孔子
孙子
墨子
杨朱
老子
庄子
孟子
告子
许行
公孙龙
邹衍
荀子
韩非子
邵雍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黄宗羲
王夫之
概念
道
德
法(英语:Fa(philosophy))
兼爱
敬(英语:Jing(philosophy))
静坐
礼(英语:Li(Confucianism))
理
天命
气
情
仁
神
思(英语:Si(philosophy))
体(英语:Ti(philosophy))
天
无为
孝
心(英语:Xin(philosophy))
性(英语:Nature(philosophy))
义
阴阳
用(英语:Ti(philosophy))
正名
自然
思辨
天人之辨(天道、人道)
義利之辨
人禽之辨
夷夏之辨(華夷秩序)
王霸之辨(王道、霸道)
儒法之辨
儒墨之辨
名實之辨
本末之辨
有無之辨
才性之辨
言意之辨
古今之辨
中外之辨(国学、西学)
體用之辨
內聖外王之辨(內聖外王)
主题
美学
认识论
伦理学
逻辑学
形而上学
政治哲学
社会哲学
查论编哲学 分支(形而上学 ·知识论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價值論)哲学与……
艺术
设计
音乐
电影
历史
人性
语言
文学
文化
教育
人生
宗教
宇宙学
存在
哲学
精神
痛苦(英语:Pain(philosophy))
幽默
心理学(英语: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经哲学(英语:Neurophilosophy)
行动
数学
人工智能
信息
时空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环境
技术
工程(英语:Philosophyofengineering)
医学哲学
醫療衛生哲學
性(英语:Philosophyofsex)
社会科学(英语: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经济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会
战争
哲学学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纪
文艺复兴
近代(巴洛克时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当代
东方
古典中国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杨朱
禅宗
希腊-希臘化哲學
前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主义
诡辩学派
柏拉图主义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图主义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顺世论
印度教(英语: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语: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语:Iranianphilosophy)
玛兹达克
祆教
楚尔凡教义
中世紀9–16世纪基督欧洲
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
托马斯主义(阿奎那)
东亚
宋明理學(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永嘉学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学
印度
新逻辑学派(印度哲学)(英语: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论(英语:Vishishtadvaita)
二元论(英语:Dvaita)
伊斯兰
阿威罗伊主义(英语:Averroism)
阿维森纳
照明主义(英语:Illuminationism)
伊斯兰教义学
苏菲主义(英语:Sufiphilosophy)
犹太教
犹太-伊斯兰(英语: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纪人物
新托马斯主义
笛卡尔主义
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论(英语: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效益主義
实用主义
其他
自由主义
无政府主义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验主义
存在主义
日本國學
新儒家
寂静主义
改革宗知识论(英语:Reformedepistemology)
当代20–21世纪分析
分析女性主义(英语:Analyticalfeminism)
分析马克思主义
后分析哲学(英语:Postanalyticphilosophy)
结果论-功利主義
道义论-罗尔斯主义
德性倫理學
實驗哲學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英语: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证伪主义
基础主义-真理融贯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日常語言哲學-蒯因的自然主义(英语:Naturalizedepistemology)
科学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
欧陆
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马克思主义-後馬克思主義
黑格尔主义
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
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現象學-存在主义
解釋學
符號學
女性主義
精神分析学-拉康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philosophy)
社会建构主义
非西方
京都學派
俄国宇宙主义(英语:Russiancosmism)
更多
领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论
一元论
自然主义
本体论
行动
事件
过程哲学(英语: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实在论(英语: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义
自然主义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论
知识论
理性主义
唯心主義知識論
经验主义
建构主义(英语: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义(英语: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怀疑论(英语: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为主义
取消主义
副现象主义
机能主义(英语: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观主义
主觀主義
伦理学
结果论
义务伦理学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论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义(英语: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规范性(英语:Norm(philosophy))
绝对主义
特殊主义(英语:Moralparticularism)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
美学
形式主义
制度论(英语: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学回应(英语:Aestheticemotions)
逻辑学
经典
非经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论
谬误
各地区哲学哲学相关列表各地区哲学
非洲(埃塞俄比亚(英语:Ethiopianphilosophy))
阿兹特克(英语:Aztecphilosophy)
东方(中国 ·日本 ·朝韩(英语: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语: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语: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国(英语: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麦(英语:Danishphilosophy) ·法国(英语:Frenchphilosophy) ·德国 ·希腊 ·意大利(英语:Italianphilosophy) ·波兰(英语:Polishphilosophy)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philosophy) ·俄国(英语:Russianphilosophy)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问题
学派
词汇表
概念
哲学家
运动
出版物
主题
分类
专题
最近更改
规范控制
NDL:0056756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名家&oldid=72938603”
分类:名家诸子百家中國思想中國傳統哲學逻辑史隐藏分类:自2017年12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עברית日本語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Svenskaதமிழ்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名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名家,是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古代名家「辩者」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 ...
- 2課程大綱
本課程探討儒家之正名、道家之無名、墨家之立名、以及名家之名實思想,確立名辯學的性質、對象,及其理論體系。內容涉及先秦時期在認知、推理、辯論等相關問題,可使 ...
- 3失落的邏輯學--淺談名家 -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
是的,所謂的「名家」,正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他們提倡的「正名實」,正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由是而有「名家」之名出現。 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 ...
- 4名家_百度百科
名家,諸子百家之一,又稱“訟者”“辯者”“察士”“刑名家”。中國對嚴謹邏輯思想之開創者,和西方邏輯思想之先鋒亞里士多德同期。其與“墨家”、“數術家”等並列為先秦諸子百 ...
- 5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本論文研究先秦名家有關認識及表達的相關問題,涉及漢志名家鄧析、惠施、尹文、公孫龍 ... 展示名家名實思想之成因包括:孔子「正名」思想之淵源、老子「無名」思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