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子女的升學哀歌:十年三姊妹的「港澳台聯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港澳台聯招」獨立於其他省份的聯考,並且在每所大學,也有獨立的招聘制度和名額,以確保港澳台學生在大陸就學順利。

許多台商父母看準這點,將孩子送到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教育 台商子女的升學哀歌:十年三姊妹的「港澳台聯招」 郭誠涵/微光日常 2017/07/14 10883 PhotoCredit: 1990年代,大量的台灣商人來到中國經商,伴隨他們的,是種種生活上新的契機和困境。

許多家庭考慮到在中國,可能只是短期駐留,因此有了分居兩地的家庭。

爸爸短至一週,長至一、兩個月在中國工作,而媽媽留在台灣,支撐家庭。

同時,也有許多家庭考量到長期發展的可能,一家人隨著爸爸搬遷到中國,除了生活上需要重新適... 1990年代,大量的台灣商人來到中國經商,伴隨他們的,是種種生活上新的契機和困境。

許多家庭考慮到在中國,可能只是短期駐留,因此有了分居兩地的家庭。

爸爸短至一週,長至一、兩個月在中國工作,而媽媽留在台灣,支撐家庭。

同時,也有許多家庭考量到長期發展的可能,一家人隨著爸爸搬遷到中國,除了生活上需要重新適應,最讓父母頭痛的,就是這些台商子女的教育。

台商父母對於自身在大陸停留時間的認知,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孩子教育的安排,而對那些選擇中長期在大陸經商的父母而言,孩子在台灣與在中國的教育,是否能順利銜接,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子女的升學教育,是台商父母最大的難題 當時(其實現在也是),雖然兩岸教育內容,不外乎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和地理等,但只要稍加比對,就會發現相同科目的內容,基本沒有任何共通性,更別說考試的角度。

台商子女學校在2005年左右,已陸續在大陸各地,建立直接採用台灣師資和教學材料,並配合台灣基測、學測,和指考的學校。

但學校建立初期,師資不全、內部學生良莠不齊,讓許多台商,對於子女是否能在台商子女學校得到良好教育,並且銜接台灣的大學,有很大的疑慮。

有的父母遂採取折衷的辦法,在台商子女學校或其他中外結合的「國際學校」讀到國二、國三,甚至高一,再降級回到台灣高中,準備台灣的升學考試。

但由於台灣普遍不承認中國的初中和高中學歷,因此,若在國三、高三結束之際,想要回去參加考試,必須要先獲得「同等學歷認證」。

此外,半途回到台灣的學校就學,又免不了一番針對學校的申請討論,乃至斡旋。

許多家庭正是因為考慮到孩子學習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往往在孩子要上中學時,選擇舉家搬回台灣,或是一家人分隔兩地。

還有一種家庭,必需長期在中國經商,又不願意一家人分隔兩地,且看好中國崛起的勢力,因此決心讓子女在中國就學。

漏洞百出、無法預期的「港澳台聯招」 中國地理幅員遼闊、行政區域多,加上各區發展、需求不同,因此各個省份及自治區、直轄市,有自己單獨的聯考制度,而不同大學也會根據對應這些不同的制度,每年定下不同地區的招生名額。

台灣人可以選擇通過居住地區的聯考,申請中國的大學,但考慮到許多台商進入本地學校就讀的困難(註一),考試內容與台商子女學校的教育有落差(如歷史中,對國共內戰的解讀),以及台灣學生生長環境、就學基礎的差異,因此,當時中國也有為香港、澳門、台灣及華僑學生特別開設的「港澳台聯合招聘考試」。

「港澳台聯招」獨立於其他省份的聯考,並且在每所大學,也有獨立的招聘制度和名額,以確保港澳台學生在大陸就學順利。

許多台商父母看準這點,將孩子送到各地開有「港澳台準備班」的學校或是補習班。

而我父母也是其中之一。

看似健全的制度,其實苦了台商父母。

「港澳台聯招」因疏於管理,命題小組無獨立的命題機制,僅每年從全國各地的考題中搜刮題目,因而使得每一年的命題方向都缺乏統一性,難以預測,還出現過漏洞百出、答案不準確的題目。

此外,考完試,答案直到半年後才公佈,分數計算和過程均不得而知,遠不如中國其他地區的考試那麼透明或一致。

命題變幻莫測,考生超高分落榜 我還記得,我考「港澳台聯招」的那一年,有個網路論壇,供不同地方的學子交流考試心得和選校指南。

每當填寫志願與考後等放榜時,論壇總是炸開鍋,無奈的是,儘管有這個論壇,考試資訊仍是一團謎。

因為考生少,學校開放的名額通常也不多,招收標準更取決於當年考生的水準。

時常聽到某年有人超高分落榜,甚至有第二、第三名的學校,因為報考人數眾多,分數超過第一名校。

由於每年的考試準備小組和命題小組,變動都很大,因此,詳細的報考訊息,都要等到考試當年才會公佈。

時常聽到港澳台聯招要被廢除的傳聞,讓我們準備聯考準備得戰戰兢兢,心中自知已沒有任何退路──因為,台灣聯考和大陸聯考的內容不同,考生通常一次只能準備一種考試,不可能同時參加台灣聯考和大陸聯考,更別提兩種考試的時間有時僅相隔一週,絕無同時準備兩種考試的可能。

儘管全力以赴,我仍在考試那年,因為命題老師的方向大改、文組同學全軍覆沒,而從原來班上的前三名,成為當年最大的「失敗者」,清華大學夢碎,進入了希望廣收港澳台學生的一間政治法律學校。

學測成績通用,台灣學生仍難以進入「最熱門科系」 在「港澳台聯招」開始的前幾年,由於錄取分數和方式太不固定,讓許多台商家長人心惶惶。

隨著台商子女學校的發展,參加「港澳台聯招」的人數開始下降,聯招要被廢除的風聲也越傳越頻繁。

時值和我相差五歲的大妹要考大學,艱難的處境,讓父母不知所措又煩惱。

正當我們以為沒有出路,又要咬牙再去賭一次「港澳台聯招」時,馬英九的執政帶來了轉機。

隨著兩岸的關係緩解、交往頻繁,開始出現用學測成績申請中國大學的路徑。

台商子女學校在大陸逐漸發展成熟,雖然仍有不少師資不全、學生良莠不齊的情況,但學校一直積極與中國各高校建立關係,方便台生報考。

由於學測是一個穩定的考試,又可以同時申請台灣和大陸的大學,遂引起一陣將子女轉校到台商子女學校的風潮。

我大妹在高二升高三那年,也隨著這波風潮,轉到台商子女學校,從頭開始準備學測考試的範圍。

雖然我父母再三和她溝通,考慮降級或者該年先試考看看,隔年再認真報考。

但這對考生而言,談何容易?一個原本就好強的人,開始整天將自己關在房間,從早讀到晚。

和我相反,她從最後一名考到前三名,如願進入清華。

旁人稱她為「逆襲」,卻不知準備過程的心酸。

考試成績出來後,她如同其他在台灣考學測的同學一樣,開始準備申請台灣大學,也開始用學測的成績,申請一所所大陸的大學。

當時雖然有了用學測申請的方式,各個大學的標準卻仍沒有統一,每所學校要求的申請材料不同、面試時間不同,要求也不同,許多學校更不願意讓台灣學生就讀它們所謂的「最熱門的科系」。

(註二) 在台「陸味」太重,在陸「台味」不足 在台灣,這群台商子女並不受歡迎,因為不擅長用台灣習慣的表達方式,被稱呼有濃濃的「陸味」;在中國,這群台商子女同樣不受歡迎,儘管他們是最願意留在大陸就讀的人,卻非大陸對台招生時瞄準的對象──台灣本土生長的學子。

因此往往被認為不夠「台」。

開放學測政策時,許多台灣本土優秀考生,順應中國的期待,獲得中國最高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進入了名校,有些甚至進入了明星科系(如清華大學的航天系)。

但考慮到不一定適應中國、未來發展前途不定,許多本土台灣學生也同時申請了台灣的大學,並且保留學籍。

入學一年後,許多台灣本土學生選擇退學,回到台灣。

到畢業之際,大部分畢業的台灣學生,仍然是在中國生長過、學習過的台商子女。

台商子女的教育,繼續在兩岸政治的變動下,載浮載沉...... 如今,輪到了我們家小妹要準備聯考。

當年,我大妹成功用學測考進清華後四年,是台生申請中國大學的高峰。

中國也隨著情形的轉變,開始收縮招生政策。

雖然近期有著「陸大幅放寬台生就讀門欄」的新聞報導,但我總不免懷疑,這些新聞是否曾深入挖掘台灣學生在中國就學的實況?或許整體政策有放寬,但高等名校的政策卻持續在收縮──科系並不全部開放給台灣學生,台生也不一定能自由選擇希望就讀的科系。

用學測作為基準考試,解決了考試內容的不確定性,但就實際申請大學這塊,不確定性卻依舊讓許多台商家庭和學子惴惴不安。

隨著台商在中國發展遲緩,甚至下降,再加上升學政策不明朗,四年前的「中國風」,如今有所消退。

這次,連在中國居住已久的台商都怯步,紛紛勸孩子考完學測後,在台灣就學,整體趨勢甚至回到了十年前的「聯考前回台,降級重讀」的老路。

如今,台商子女學校中,學生比例最高的反而是幼稚園、低年級的孩子,高中部則是年年縮減。

我小妹又陷入兩難──到底要在台灣讀大學,還是在中國讀大學? 回顧過去十年,從我自己準備升學的經歷,到我大妹的「躬逢其盛」,到現在我小妹就學的彷徨。

究竟台商子女的就學,該何去何從?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如果說,有這麼多渴望學習的學子在努力,究竟還要有多少人要在這制度的不對稱中犧牲?甚至只因為成長過程中,曾隨父母來回於兩岸,就要因此背負著說不出的原罪,被指責「陸味太濃」或「台味不夠」。

殊不知,這些台商子女才是新一世代中,對中國最了解、韌性最強的族群。

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站上世界的舞台,透過人才打破台灣政治上的窘境時,卻也因不健全的制度與社會的意識型態,抹殺了我們下一代台商子女的努力,夭折了許多年輕的夢想。

註一:無論兩岸政治立場如何,現實來說,台灣人在中國就是「非本國人」,有入境中國時需要的簽證,也沒有相對應的戶口、保險、以及一系列就學時需要準備的材料。

中國有些城市因為台商較多,看準商機和需求,有專門為台商子女開設的班級(但內容還是採用中國教育內容),但也有許多地區,尤其是在2000年之初,無論台商願意提供多少學費,都拒收台灣學生的學校,比比皆是。

中國競爭激烈,「名校情結」及「學區教育」的風氣也極盛,當地學生擠破頭都進不去的學校,更何況是外來台生。

註二:開放學測申請至今將近8年,上海同濟大學依舊不允許台灣學生就讀其最有名的建築系。

《關聯閱讀》 台商圈多年觀察──「培育台灣年輕人」,哪有這回事? 為什麼中國同學羨慕台灣的自由,卻還認為我們該「回歸祖國」? 《作品推薦》 國際人才爭奪戰──當「向全世界投履歷」不再是口號,面對「一年拿『綠卡』」的日本,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身份認同」是我畢生的追尋──身為「第三文化小孩」,永遠在不同的文化與價值間拔河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Credit:黃明堂 攝影(示意圖,非當事人) 學測 聯招 港澳台 升學 教育 台商 中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參考資料 TOP 郭誠涵/微光日常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學士荷蘭萊頓大學國際稅法碩士。

  居住過的城市:台北,北京,上海,鹿特丹,萊頓,阿姆斯特丹,東京,紐約。

  專業吃貨,業餘律師。

看更多 上一篇 美國學生,你們沒有比較聰明:關於教育,我有話要說 下一篇 翻轉教育如何改造一個國家:全球最好的平民學校Innova,給我們的啟示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教育Education 考生血淚斑斑、家長無所不用其極的「中國高考」 學習Learning 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的四大幻想──北京清華法學院畢業生的親身經驗與觀察 求職Job-hunting 「中國學經歷」,有用嗎?──身為過來人,我想說的是:「牌面」的好壞,也取決於你「會不會打牌」 教育Education 未來人才的科技力、國際力、人文力,桃園教育最給力! 廣編企劃|【U20論壇演講精華|#逆轉氣候變遷:2030氣候願景,新北淨零碳城市】 熱門文章 1 走遍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環遊世界7次──西班牙旅行達人:想了解世界就得旅行(BBCNews中文) 2 鯨魚也有「不表演」的權利!加拿大警方對海洋公園提吿,盼悲劇不再重演 3 「幼童與后冠」:當3歲孩子打扮成性工作者、墊起假胸假臀──關於兒童選美之我見 4 那一夜,我們聊六四──看我「翻牆」成功,中國室友問道:「六四天安門是怎麼回事?」 5 我的中國交換「奇幻之旅」──包括武漢大學室友對我說:「好像不統一也挺好的」 6 「在德國生活,到底需不需要會講德文?」──曾經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如今這麼認為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