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釐清檢查輻射的迷思 - 全民健康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常見的檢查項目中,有些檢查如超音波、磁振造影,是沒有輻射的;有輻射的項目包含X光、乳房攝影、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等;此外,測量 ...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0期 出刊日:2019-10-15 返回上一層 主題報導/釐清檢查輻射的迷思 有些人對於檢查抱持「有做有保庇」的想法,忘了有些檢查是有輻射的,不是做愈多愈好;但也有人太擔心輻射,連必要的檢查都卻步,如何看待檢查輻射問題?   諮詢/吳志宏(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 簡先生騎車時與計程車擦撞倒地,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照了X光、又照了電腦斷層,幸好只有小腿有些骨裂,性命無虞,但這時他不禁擔心,上週他才去看過牙科也照了X光,一下子接受到這麼多輻射線,對健康會不會造成影響? 一般常見的檢查項目中,有些檢查如超音波、磁振造影,是沒有輻射的;有輻射的項目包含X光、乳房攝影、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等;此外,測量骨密度的檢查也有輻射,但劑量極低。

  輻射暴露越低越好 100毫西弗以下不會造成功能損害 究竟人體能承受多少的輻射量而不受害呢?一般臨床執行依循越低越好(aslowaspossible),包含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及盡可能地降低暴露劑量。

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103號報告指出,包括一次或多次輻射照射,在100毫西弗以下的劑量都是安全的,不會造成臨床上的功能損害。

各類檢查項目之輻射劑量,可參考原子能委員會公佈之資料(如下圖)。

醫療上使用的輻射劑量,都遠低於安全值。

若是血管攝影或心導管檢查,屬於治療性檢查,依照患者個別狀況,操作的時間可能長、可能短,在手術時並沒有設定輻射上限標準,因為那就是必要的治療。

安全劑量下 輻射會不會致癌?是機率問題 以大原則來說,人體接觸輻射線確實要謹慎,因為即使輻射劑量再低,是否造成傷害是機率問題,輻射是否會增加癌症風險就屬於這一類,也就是不論原本身體狀況好壞,對每個人來說就像買樂透,機會是均等的,因此減少暴露,就能減少「中獎」風險。

過去會提醒孕婦,若接觸輻射可能導致畸胎,常使孕婦陷入是否需墮胎的掙扎,但現在醫界不會太強調這一點,因為臨床上對孕婦的醫療處置都非常小心,而且孕婦通常不會刻意去照X光,多半是很早期還不知道自己懷孕時,可能去照了X光,這種輻射劑量都很低,而目前醫界的共識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樣的暴露程度就造成畸形兒,不需要因此墮胎。

《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檢查需權衡必要性 然而另一種情況是只要暴露到一定劑量以上,就會對身體組織造成傷害,這種稱為輻射的醫源性傷害,比如腦部血管攝影可能會造成局部掉頭髮,或是眼睛接觸到輻射會引起白內障;放射線照射到皮膚引起紅腫等。

因為癌症需要做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就可能會有上述副作用。

因此,檢查工具的使用必須權衡其必要性,若基於治療上的需求,比如在血管攝影下做肝癌栓塞治療,這時如果需要用到更高的劑量,也只能做,因為必須以處理腫瘤為優先考量;反之若是一般健康人只是做健檢,就可以衡量要選哪些檢查項目,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輻射暴露,也可以選用超音波或磁振造影等檢查。

許多人擔心暴露在太多輻射下,會提高癌症的機率,這個因果關係很難證明,因為癌症是多發因素,即使回溯罹癌患者接受過多少輻射,但無法證明一定是輻射造成癌症。

曾有研究指出,年紀很小就罹癌的病童,因為接受過許多次含輻射的檢查,未來再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確實比較高。

然而這個推論也有盲點,因為這些病童本來就有癌症體質,再罹癌未必純粹是輻射暴露所致,但目前仍傾向盡可能降低暴露量來減少風險。

根據美國醫學物理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PhysicistsinMedicine)於2018年4月10日最新公布的聲明指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低於100毫西弗的輻射暴露與癌症或死亡有相關性。

幾乎所有的影像學檢查其輻射暴露皆低於100毫西弗,接受這些檢查所得到的臨床助益遠大於這些無證據的輻射危機。

  環境中都有自然背景輻射值 高風險群另有安全標準 其實環境中本來就存在游離輻射,即使一個人完全沒有接受任何有輻射的檢查,身上可能都會有一定的輻射暴露。

資料顯示,全球自然背景輻射值平均大約2.4毫西弗,台灣1年平均是2毫西弗。

有些人因為工作使然,比如空服人員或常搭機者,自然背景輻射值就會更高一些。

還有一些人的工作需要操作輻射相關設備,比如放射科醫師,這類高風險族群的安全定義,就有專門的估算範圍。

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頒布的《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輻射工作人員職業暴露之劑量限度規定,每連續5年週期之有效劑量不得超過100毫西弗,且任何單一年內之有效劑量不得超過50毫西弗。

穿透型輻射不會累積在體內 過去民眾常說輻射會「累積」在體內,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精準的。

輻射分為兩種,一種是穿透型輻射,比如影像醫學部的檢查通常都屬於這種,輻射線穿過去就穿過去,不會留在體內,因此若這樣的輻射量會造成傷害,在穿透組織當下時就會發生了。

另一種是發散型輻射,就像核子醫學的正子檢查,這是利用能夠發射正子射線的放射藥物進行疾病診斷的影像工具,將藥物打入體內後,讓人體變成會發散輻射,就像太陽自己會發光一樣,因此輻射會暫時留在體內,需經過幾個半衰期,才能完全排出。

選擇適當檢查盡量減少暴露量 影像檢查不是每一項都有輻射,比如超音波、磁振造影就沒有輻射,所以醫師可以依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調整檢查方式。

比如年輕女性罹患肝腫瘤,預期她可能懷孕,要進一步診斷可選磁振造影替代電腦斷層;但若是老年人,由於磁振造影需要平躺不動30分鐘,且要配合呼吸,比較吃力,考量要正確診斷比輻射暴露的潛在風險來得更重要,就會選擇用電腦斷層。

雖然基於治療的必要性使用時,不會特別訂出暴露輻射劑量的上限,但目前有規定,替病人做電腦斷層時,要把當次輻射劑量記錄下來,這是醫院品質的指標之一,幫助提醒醫師注意病人的輻射暴露量。

除了醫院仍有機制可把關輻射暴露情形,也別忘了人體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民眾只要正常的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從事健康生活,就不用太擔心檢查時的輻射會造成傷害。

各類檢查之輻射劑量。

  Q&A Q:做過正子造影檢查後,體內還是會殘留輻射,需要2到8小時才會完全消失? A:對。

正子造影所用的氟化去氧葡萄糖(FDG),是一種類似葡萄糖的化合物,可與正子放射性的氟-18結合,這些放射性葡萄糖注入身體後,正子斷層造影可依此評估腦組織及心肌功能,以及偵測惡性腫瘤細胞。

由於在人體內循環,需要幾個半衰期才能透過尿液排泄出來,建議做此檢查的民眾可以多喝水,幫助加速排泄。

Q:網路文章說,做一次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竟幾乎等於核爆災民承受的輻射劑量? A:做一次電腦斷層掃描在20毫西弗以下,這是客觀的數據,不僅低於一般對人體建議的安全劑量,也就是在100毫西弗以下,而且通常是為了醫療上的需求才做。

  核爆災民承受的輻射量,依據距離核爆點遠近有高低之別,且難以量化有多少輻射量,因為這是無法預期的災難讓人受害,不是為了醫療而暴露的,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醫學上不建議用全身電腦斷層來做一般健檢,但當為了診斷或治療,必須使用時,不用過度憂慮輻射問題會引起健康危害。

  Q: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引發癌症的身故率,遠大於交通事故死亡率? A:接受電腦斷層是否會引發癌症,本來就無法被證實,因為在安全劑量下輻射是否會造成癌症是機率問題,不是必然性,且罹癌者的最後死因,也未必是癌症,因此「做電腦斷層導致罹癌死亡」,本身就很難證實,更難有明確的統計數字。

這兩件事不適合放在同個天秤來比較。

Q:乳房攝影檢查其實無法增加乳癌存活率,所以不建議做? A:目前國民健康署的癌症公費篩檢項目中,對於乳房攝影的條件是:45~69歲婦女、40~44歲且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乳癌之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乳房攝影,表示這些人透過乳房攝影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乳癌,可以增加存活率,政府才會以公費提供,因此符合條件的婦女還是建議做。

Facebook Google+ Twitter 微博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編輯筆記/AI人工智慧醫療為醫病關係加溫 新聞news一下/新研究顯示衰老或許可逆? 新聞news一下/電子煙奪命?!全美爆805起不明肺病、12人死亡 封面專題/人工智慧蓬勃發展創新醫療風貌 熱門話題/心臟停跳50天─心臟移植搶命創紀錄  焦點特寫/胞治療開放上路傷口久久不癒,抽身體脂肪來幫忙! 面對疾病/愛滋可治癒了?! 面對疾病/骨質疏鬆該如何治療? 面對疾病/異位性皮膚炎老是好不了,問題出在哪? 面對疾病/虹彩炎需小心診斷輕則紅、痛、怕光,嚴重會影響視力! 神經有嘻哈/楊智超醫師專欄:全身突然癱軟無力!怎麼了?談周期性麻痺 粘醫師專欄/人工代糖恐危害健康 內分泌知識小棧/糖尿病用藥GLP-1受體促效劑有口服劑型可降血糖、減輕體重 透視檢查/聆聽身體的聲音!聽診器的奧妙 透視檢查/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怎麼辦? 症狀與疾病/身體不自主顫抖,究竟怎麼了? 聰明養生術/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 活動訊息/好心肝門診中心將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