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由於金星相當鄰近地球,所以科學家對其大氣瞭解較多,金星擁有比地球大氣 ... 為大眾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全球暖化的定義為:「19世紀後,地球 ...
Saturday20thAugust2022
20-Aug-2022
人工智慧
化學
物理
數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文章
植物圖鑑
地球科學
環境能源
科學繪圖
高瞻專區
第一期高瞻計畫
第二期高瞻計畫
第三期高瞻計畫
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
關於我們
網站主選單
太陽系邊緣的兩顆類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分別為第七顆以及第八顆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分別為19.6天文單位以及30天文單位,其組成份主要是氫、氦以及由水、氨、甲烷所結成的「冰」。
這類型冰巨星,不若地球、金星、水星、火星等類地行星有明確存在的岩石核心,相對密度較低,體積也較大,天王星的體積在太陽系中排行第三,而質量約為地球的14倍,海王星的體積排行第四,質量則大約是地球的17倍。
兩者在大氣中具有複雜的雲層結構,其內部高壓的狀態,成為近年科學家研究相態變化的好對象。
天王星的內部近核心壓力非常的大,高達800GPa(約地球表面氣壓790萬倍),因為壓力重力效應,溫度也從外層的-220度飆升到7000度,在極高的壓力下可以形成密度相當高的冰(9g/)。
過去的研究模擬這種壓力及溫度環境,並且在將溫度提高到攝氏50000度後,觀察到鑽cm3石塵埃產生的現象(由甲烷衍生的碳化合物);Eggert(2010年,發表於NaturePhysics)研究碳化合物(鑽石、石墨)等相態變化後,認為存在「液態具導電流體性質」的鑽石,因此在天王星、海王星的環境下,可能有固態的鑽石塵埃參與於相態變化中,支持早在1981年就被科學家提出的鑽石雨幻想。
繼續閱讀→
金星與土衛泰坦的大氣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陳穎霖
地球大氣充滿許多有趣的天氣現象,皆肇因自水的相態變化。
不禁讓人想問,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是否也有其他的星體擁有類似的特性(能夠成雲降水,或是有其他物質相態的變化)?
一、金星──硫酸雨
金星(Venus)這個以美神維納斯命名的行星,是太陽系所有類地行星中質量大小最接近地球的,可以說和地球是孿生關係,同時也是所有行星中最亮的,肉眼亮度可至負四等。
由於金星相當鄰近地球,所以科學家對其大氣瞭解較多,金星擁有比地球大氣更濃密、厚重的大氣,主要的氣體組成為二氧化碳、氮氣及二氧化硫,其表面大氣壓更高達92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面下910公尺處的壓力;由於她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導致失控(逃逸)的溫室效應,表面溫度可以高達攝氏470度。
目前認為金星的大氣有風、有雲也有降「水」,甚至觀測到劇烈的閃電現象。
金星表面極高的溫度及壓力,使得表面的二氧化碳不再以二氧化碳氣體形式出現,而是超臨界流體,密度極高的流體,也讓極小的風速(通常0.3~1.0m/s)擁有能夠搬動表面沙塵、岩石碎屑的「風力」。
金星高層大氣的成雲現象主要是由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蒸氣因光化學反應而形成大量的硫酸。
這濃密的「硫酸」雲層,甚至還會產生毛毛雨呢!不過從其大氣垂直溫度分布可推測(如圖一),這些降水並不會真的落到表面,而是從高層大氣落下後在距地表25公里處便再蒸發了,所以金星上的雲比較接近地球上所觀測到的幡狀雲,而表面是相當乾燥。
圖一Wikipedia金星大氣圖
二、土衛泰坦──甲烷
泰坦一直是科學家抱持濃烈興趣的研究對象,因為他具有濃密的大氣,大氣成分主要是氮氣以及可能孕育生命的甲烷。
泰坦是太陽系第五顆行星─土星的衛星,更是僅次於木衛三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
泰坦因為被土星潮汐鎖定,公轉和自轉期相同,接近十六天,表面溫度僅有攝氏-178度,表面底下有冰層,冰層下約有直徑3400公里的固體核心,由於壓力效應,內部仍保持炙熱狀態。
泰坦是太陽系除了地球以外唯一擁有濃厚氮氣大氣層的星球,其大氣層的自轉速度和金星一樣遠大於自轉速度。
他的大氣層比地球更濃厚,表面氣壓約地球的1.45倍,在2、300公里高的地方,由光化學反應造成不透明的霾層阻擋了陽光的入射,使得泰坦大氣在大部分的波段下是不透明的,直到2004年卡西尼任務才首度獲得其表面直接的影像。
繼續閱讀→
好臭氧vs.壞臭氧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王啟芸研究生
眾所皆知,如果不是因為臭氧層的存在,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線,生物無法得以由海洋往陸地發展。
因此,大家對臭氧的印象都是幫助生物生存與繼續演化的好角色。
然而,在對流層的臭氧則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
相對於平流層的「好」臭氧,我們也許可以稱對流層內的臭氧為「壞」臭氧,因為人類若暴露在過量的臭氧環境之下,容易產生急性呼吸道病變,並且容易引起氣喘患者的死亡。
除此之外,植物若暴露在高臭氧濃度環境中,會降低其初級生產力。
此外臭氧為溫室氣體的一種,人類污染所製造的臭氧因此會幫助全球暖化。
好臭氧和壞臭氧的產生方式也不盡相同(圖1)。
平流層臭氧的形成主要是藉由氧分子被短波長的紫外線光解而產生氧原子,其再與氧原子結合所形成。
而對流層中短波長紫外線微弱,因此臭氧主要是經由二氧化氮(NO2)光解所產生的氧原子,其再與氧分子結合而形成。
空氣在高溫燃燒下,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氧(NO)以及一些NO2,而大部分NO會迅速氧化為NO2。
因此人類燃燒活動,包括汽機車排放、工廠排放、生質燃燒等,都會間接影響臭氧濃度。
像是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更會加強這個過程。
繼續閱讀→
未來氣候推估的不確定性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王啟芸
氣候變遷是目前各國非常關心的議題,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在2007年所出版的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4)」,未來全球經濟與人口快速發展的情境下,地表溫度將上升1.4至6.4度,這個數字是怎樣被計算出來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對於未來氣候變遷的推估,目前多以全球氣候耦合模式的模擬結果當作依據,所謂全球氣候耦合模式,是將影響大氣、海洋、陸地、冰等變化的過程,用基本的物理、動力、熱力和化學定律組成的數學方程式加以解析。
目前各國已有許多氣候模式,包括像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發展的CommunityEarthSystemModel(CESM),德國Max-Plank研究所的TheMPI-MEarthSystemModel(MPI-ESM)等,可以模擬各組成包括大氣、陸地、海洋、陸冰和海冰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推估未來氣候狀況。
每個氣候模式都會有誤差,因此用氣候模式來推估未來氣候之前,必需要先能將過去及現在的氣候狀況合理的模擬出來,通過科學家們的種種測試之後,才能說服科學家們將其應用在未來氣候的模擬。
除此之外,氣候模式一個網格大約數十到數百公里不等,但地球上發生的各物理過程(例如一朵積雲的發展)也許只有數公里,在氣候模式裡為了將這些較小尺度的現象表現出來,必須使用各種參數法加以簡化,甚至直接將小尺度現象忽略,這些也都是氣候模式的不確定性。
而各家氣候模式架構不同,百家爭鳴的情況下,不可能只看單一模式的結果,所以IPCC報告撰寫以及各國制定環境政策時,通常採用多模式模擬和系集模擬(ensemblesimulation)的方式。
繼續閱讀→
什麼是全球暖化?何謂溫室氣體? (WhatisGlobalWarming?WhatisGreenhouseGas?)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王啟芸
近年來,「全球暖化」已是朗朗上口的詞彙,從網路搜尋結果有上百萬條的相關資訊的結果可窺知一二。
為大眾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全球暖化的定義為:「19世紀後,地球大氣和海洋平均溫度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增加而上升,並且預期會持續上升。
」為什麼人為溫室氣體會提高大氣溫度?大氣溫度上升是指「整層」地球大氣溫度上升嗎?
繼續閱讀→
「浮」爾摩「沙」-臺灣空氣中的沙塵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傅譯鋒
新聞報導中漫天飛舞的黃沙,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的沙塵暴畫面,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這樣的場景通常出現在富有沙漠或是廣大旱地的國家,在臺灣要出現那樣戲劇性的畫面是微乎其微,但這就代表臺灣不受沙塵暴的影響嗎?
圖一99/12/3及102/9/12從臺灣大學往101方向拍攝,兩圖皆攝於下午1點20分左右,可發現兩者能見度差異甚大。
圖一是在不同日子,從臺灣大學拍臺北101的照片,兩張照片拍攝時間都在下午1:20左右,但可發現兩者能見度差異甚大,左圖中大臺北地區正受到東亞沙塵的影響,(粒徑的粒子)濃度超過200,北海岸迎風面的萬里測站,甚至高達252,約平常的10倍左右。
沙塵事件發生有幾項條件。
氣象條件方面,需要高風速以及不穩定的大氣邊界層,以利沙塵由地面揚起。
而沙源條件方面,主要是植被稀疏或乾燥的地表,因為植被除了可固定土壤,也是粗糙度的主要因子;植被覆蓋密度大可更有效吸收風的動量,不易造成揚沙。
由於沙塵粒子有大小之分,大粒子被風揚起後一下子就沉降了,而小粒子可被風帶離地表較高處,並隨著中高層盛行風場擴散到遠方。
繼續閱讀→
除了太陽系以外,天文學家目前正在積極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透過光譜分析,或是如克卜勒望遠鏡透過光度變化來發掘系外行星,目前找到的多半是「熱木星」──具有大於木星質量的氣體行星,卻和母恆星位置相當接近,甚至和水星金星相比軌道更內側。
而天文學家也成功利用其「凌日」現象,來一窺他們大氣可能的組成,其中有些星球被推測可能存在相態變化,成雲降水(當然不是H2O『水』)。
一、HD189733b
HD189733b是距離地球約63光年的熱木星,其質量略大於木星,是在2005年利用凌日法所發現,並且以都卜勒光學觀測法驗證其存在。
凌日法是觀測恆星光度變化,如果該恆星的盤面剛好在我們觀測的方向,那麼其行星就會產生類似凌日的現象,讓光度在短時間內減小後又恢復,可依此來推算其軌道週期、質量等。
都卜勒光學觀測法則是利用恆星也會繞著系統共同質心有相對移動,以階梯光柵高解析地去分析恆星光譜,來釐清其運動週期,推測行星存在及軌道。
繼續閱讀→
各國人造雨現況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趙汝穎
降雨的時間與空間分布不均,造成水資源的匱乏,這現象不只發生在臺灣,也是世界各國煩惱的問題,除了興建水壩、水庫外,科學家們不斷地尋求方法,試圖使老天降下更多的雨,以解此燃眉之急。
圖1:美國ICE地面焰劑燃燒裝置
根據Lelieveld(1996)的估算,雲的降水效率約在11%至19%之間,也就是80%以上的雲水在還沒降到地表就已經消散,人造雨(artificialrainfall),或是技術上來說稱為人工增雨的技術行之有年,就是要想辦法提升雲的降水效率,常見的方式為種雲(cloudseeding),種雲就是在雲中添加適當大小與數量的粒子,促進雲中水滴或冰晶的成長,以增加雲水降至地表的機會,依雲種類型分為冷雲種雲與暖雲種雲,冷雲種雲適合雲頂高度較高而溫度較低的雲種,方法有潑灑乾冰、碘化銀;暖雲種雲則沒有明顯限制但通常以0oC以上的雲為目標,方法有噴灑水滴、吸水性粒子,其有效程度與環境中凝結核狀態有關,以下介紹幾種現代人造雨方式。
要將粒子從地面傳送到高空,最為便利的方法是在地面燃燒焰劑,將種雲粒子如碘化銀(冰核)、氯化鈉(吸水性粒子),加入焰劑中,燃燒後粒子隨空氣上升,傳送至雲中達到增雨效果,但此方法難以掌握粒子擴散方向與高度,成效有限,優點是成本低廉,故世界各國廣泛使用。
繼續閱讀→
氣候科學家該攜手行動了
知識通訊評論第120期
(本文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的氣候科學教授雷普利(ChrisRapley)在2012年8月30日《自然》專文)。
反對氣候變遷的聲音,因為訴求簡明,策略有效,在全球聲勢看漲。
氣候科學界迷於研究數據,說理繁複,態度本位,也不面對過去以來的行業信譽危機,現在應是攜手合作面對問題的時候了。
最近,我與英國右翼政客討論了氣候變化問題。
我們都聲稱站在理性和公正的制高點。
但是,我們的想法並沒有交集。
他的論點對此問題不屑一顧:認定是並未發生的誇大過程;溫度變化不顯著;人類會能適應。
他將減緩氣候變化視為經濟發展的威脅,並認為解除管制的市場,能夠解決任何問題。
他的臨別贈言像是被勝利沖昏頭,「在關鍵的政治當權者中,你已經輸了這個議題!」
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氣候科學成為右翼政治攻擊的焦點,已有一段時間。
然而,這在英國是一個新的發展。
僅在四年前,英國氣候變化法案獲所有黨派支持通過而成為法律。
且在2010年,保守黨首相卡麥倫(DavidCameron)說,他希望聯合政府是「有史以來最綠色的政府」。
然而,最近同樣的一個政府決定,將降低綠色能源的補貼,在先前的承諾上開了倒車。
2004年,極端天氣在孟加拉造成三千萬人流離失所的大洪水。
根據預測,隨著全球持續暖化,類似2004年在孟加拉造成三千萬人流離失所的洪水的極端天氣,會變得更加頻繁。
在國際層級上,美國國內的黨派僵局,嚴重損害了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進展。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史騰(ToddStern),目前已建議,可能不得不放棄已廣被採納,對全球暖化的攝氏兩度限制。
由此可見,輕視的聲音勝過了科學的訊息。
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有效的溝通策略,那是氣候科學界還沒能學習或利用的。
如果決策是基於證據,而且想要釐清進一步扭曲真相的風險,主動糾正平衡就至關重要。
如同政治科學家薩爾維茲(DanielSarewitz)、小皮爾克(RogerPielkeJr)和其他人所指出的,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夠多了!」
現實檢查
第一步是了解相反證據既已如此廣泛和令人信服,輕視氣候變化的聲音為何還能立足。
社會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此已經發表了很多論述,但是這並不意謂,它已被氣候科學界閱讀、理解或吸收。
身為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英國南極調查計畫和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前主任,我的經驗是,這些說法並未被了解,尤其是在資深科學家間。
繼續閱讀→
天有不測風雲
台中市南屯區大業國中彭天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作者:AdamHopkinson@Flickr
在大自然界的各種迷信中,氣象佔有重要位置。
這些現象也常是古人心目中上天震怒的象徵,一旦人們對天氣現象的疑問得不到正確解釋時,於是有「天有不測風雲」的說法。
我國古代書籍中有關氣象災害及迷信的記載十分常見,這裡主要的對象是指一些風速較大的風或暴風現象,天氣迷信最常見的就是認為遭天怒,是上天處罰有罪的人,這些令人恐懼的自然現象也常影響著人類生活。
中國傳說帝堯要傳位給帝舜的時候給他三種考驗,其中一項便是要求「烈風雷雨弗迷」,即要大舜在暴風雨中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行進也不會迷路,可見能有處變不驚的領袖氣質,這在當時漁獵社會的背景中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而《莊子》書中提到「至人」所應有的修養也是要能「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驚」,這又是另一個以暴風雷雨為測驗的例子。
繼續閱讀→
Pages
1
2
3
4
…
11
站方公告 讀者您好,如對文章有任何提問,敬請於文章下方留言,我們會聯繫作者或責任編輯回覆您!謝謝您的耐心。
老漁翁沈世傑–臺灣魚類研究的國寶
漫畫說科學【漫畫說科學】冷凍湯圓科學Online粉絲專頁
高瞻計畫
課程推薦
瀏覽人次
Insertmathas
Block
Inline
Additionalsettings
Formulacolor
Textcolor
#333333
FormulaID
Formulaclasses
TypemathusingLaTeX
Preview
\({}\)
Nothingtopreview
Insert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氣定義(科學) - Also see
大氣是指由重力保持在適當位置的星體或行星體周圍的氣體 。 如果重力高而大氣溫度低,身體更容易長時間保持氣氛。 地球大氣的成分大約是氮78%,氧21% ...
- 2大氣概述全書下載|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8. 風與地球上的風系? 空氣在水平方向流動產生風,在氣象上定義風的來向為空氣在水平方向流動產生風,在氣象上 ...
- 3大氣現象_百度百科
大氣探測技術的發展為減輕或避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提供了條件。 大氣的定義. 大氣是包圍着地球的空氣。受地球引力作用,空氣 ...
- 4大氣|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由於金星相當鄰近地球,所以科學家對其大氣瞭解較多,金星擁有比地球大氣 ... 為大眾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全球暖化的定義為:「19世紀後,地球 ...
- 5地球大气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球大氣層,又稱大氣圈,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