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12年1月1日在中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國。

依據1911年(宣統3年)12月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而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為 ... 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在中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國。

依據1911年(宣統3年)12月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而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建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2月,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於北京就職。

1915年12月,袁世凱透過所謂的「國民代表」投票變更國體為「中華帝國」,登基稱帝,不僅北洋系實力人物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不支持,更有護國軍討袁之役。

1916年6月袁世凱稱帝不成病逝後,在北京的北洋政府各軍閥、派系對立,南方則反對北洋政府,1917年在廣州成立軍政府,1925年成立國民政府,以汪精衛、蔣中正為首,計畫北伐。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以孫中山對黃埔軍校學生之訓詞為國歌,定都南京,進入國民政府時期。

1937年7月,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引爆抗日戰爭(又稱七七事變、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遂與日本進行8年的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加入以美國、英國等組成的同盟國。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以聯合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身分,接受聯合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派陳儀任臺灣行政長官接收臺灣。

雖然中華民國尚未對日本簽訂和約,並未具足領有臺灣的國際法要件,但已依據中華民國的國內法,實施在臺灣的統治。

1946年12月,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開始行憲,1948年3月蔣中正、李宗仁分別當選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

4月,第一屆國民大會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由於內戰加劇,國軍節節失利,1949年1月蔣中正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實際統治區域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

因李宗仁代總統滯留美國,蔣中正於1950年3月在臺北「復行視事」。

1960年第二任總統任期屆滿之前,第一屆國民大會修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中正得以不受憲法連任一次的限制,繼續連任,直至1975年4月於第五任總統任內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為總統。

蔣中正之子蔣經國於1972年先擔任行政院長,1978年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8年1月在第七任總統任內逝世,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臺灣免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的武力威脅;1954年12月,與中華民國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美國支持下,中華民國維持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阿爾巴尼亞提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

此後,國際上的「一個中國」即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8年12月,美國宣布進行美中關係正常化,1979年1月與中華民國斷交,12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失效。

1991年在李登輝總統任內,第一屆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決議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為終止「國共內戰」提供憲法上的重要依據,1991-1992年國民大會、立法院進行全面改選,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在以臺、澎、金、馬為主權範圍的統治空間上,並延續1991年修憲以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的現實,限縮了中華民國憲法的效力,使之不及於中國大陸。

1999年李登輝總統提出臺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不過並未透過修憲的程序,正式納入憲法條文中。

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總統提出臺灣與中國為「一邊一國」,但在憲政體制上仍未進一步的變化。

2008年馬英九總統在說明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時,則提出與李登輝總統不同的「一國兩區」的概念。

撰稿者:薛化元最後修訂日期:100年09月30日參考資料:1郭廷以編著。

1985。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費正清編,楊品泉等譯。

1993。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3張玉法。

2001。

《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

臺北:聯經。

4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

2002。

《中華民國史外交志》。

臺北:國史館。

5薛化元。

2004。

《臺灣全志(卷4第1冊):政治志‧民主憲政篇》。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