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最新→心理學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學者: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 ... 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學者:由斯開特(S. 考前命題 Home 109最新→心理學 心理學4037-001心理學4037-010心理學4037-009 二一、根據James與Lange的理論、Schachter與Singer的理論,情緒如何產生?如何降低或消除負面情緒?請詳述。

◎【擬答】: 情緒(Emotion):刺激引起:情緒是由刺激所引起,可能是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個體自覺產生心理失衡狀態。

複雜性:失衡的心理狀態含有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六慾,說明情緒的複雜性。

生理變化:除了心理上有主觀複雜的情緒感受,身體上也會有生理變化。

例如,憤怒恐懼時會心跳加速。

19特徵:係因刺激而起:情緒因刺激而產生,當個體接收到環境所帶來的刺激時,則會產生情緒。

例如,發現錢包被偷時,因為著急情緒而放聲大哭。

常伴隨生理反應:個體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抑制,常會伴隨有生理反應。

例如,憤怒時面紅耳赤、害怕時驚惶失色臉色蒼白。

會造成激動擾亂:情緒是一種感情的激動狀態,從外觀來看會有擾亂的動作或表情,尤以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及聲音三方面較多。

可意識但不被控制:因情緒而表現激動擾亂時,個體可以意識得到但卻無法控制。

例如,個體可以體驗到心情悲慟、焦慮或害怕,但是無法控制心跳及脈搏的加速。

常阻礙判斷能力:情緒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影響,個體雖可意識但不易控制,因此常造成判斷錯誤。

例如,個體處於暴怒情緒時,言行易脫序表現失常,待情緒平靜時則後悔莫及。

具有持續性:情緒具有持續性,情緒激起之後往往經久不息。

從一種情緒轉換到另一種情緒,需要整理時間。

例如,害怕、憤怒或悲傷等情緒不易短時間平復。

內外一致性:人類情緒的表達具有內外一致性。

以笑容為例,真正愉快的情緒,笑容中帶有笑意;內心不愉快的情緒,臉上笑容缺乏實質的笑意。

笑容是假不出來的。

情緒的形成:遺傳性行為──達爾文演化論:根據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1882)演化論,人與動物的表情均是演化而來的遺傳性行為,可將之視為生存能力幫助適應環境。

嬰兒會經由臉部動作表達情緒,動物也會出現張牙、舞爪、豎毛、瞪眼等情緒性行為。

後天性行為──行為主義制約學習論:行為主義從古典制約歷程解釋情緒,是個體學到在某情境下對刺激的制約情緒反應。

不同種族文化的人情緒表達之所以類似,是因為生活需求與從事的活動類似使然。

交互作用:情緒的形成是先天?亦或後天?情緒表達是天生的能力,但情緒表達的時機與方式則與後天學習有關。

例如,人不需要學習如何笑如何哭,但卻學習到何時哭何時笑。

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TheoryofEmotion):學者: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James)於1844年提出,而後丹麥生理學家郎奇(C.G.Lange)於1885年提出類似的觀點,後人將兩人理論合稱為「詹郎二氏情緒論」,簡稱「詹郎二氏論」(James-LangeTheory)。

情緒的產生源自身體生理變化。

內容:不認為人哭是因為傷心、人笑是因為快樂,以「反常識」的觀點主張,人傷心是因為哭,人快樂是因為笑。

強調情緒不是由刺激所引起,而是由身體生理變化所引起。

按此理論解釋:先有影響個體的刺激情境→因刺激情境引起身體生理變化→因身體生理變化導致情緒經驗的產生。

舉例:幼兒手指受傷流血(刺激情境),引起哭泣(身體反應),繼而感到悲傷(情緒經驗)。

幼兒悲傷情緒是由於哭泣所致,而非因悲傷而哭泣。

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TheoryofEmotion):學者:由斯開特(S.Schachter)與辛格(J.Singer)在1962年提出,合稱為「斯辛二氏情緒論」,也稱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TheoryofEmotion)。

此情緒理論重視個體自己的認知解釋,故又稱為「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TheoryofEmotion)。

內容:兩階段認知歸因:情緒二因論中所指的「二因」,指情緒的產生是由兩個彼此有關但又各自獨立的認知歸因使然。

情緒二因論將情緒歷程分為兩階段,前階段是個體對刺激引起生理變化的認知,後階段是個體對導致生理變化之刺激的認知。

起始與決定因素:前階段認知是情緒性質的起始因素,後階段認知是情緒內涵的決定因素。

強調個體對其生理變化與刺激性質兩方面的認知,都是情緒產生的原因。

舉例:路人突然見強盜拔槍射擊造成一婦人應聲倒地,此刺激情境引起路人驚恐反應(前階段認知),繼而仔細觀察始知原來是演戲(後階段認知),而後表現出來新鮮好奇的情緒。

如何降低或消除負面情緒:透過「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

思考與神經系統:兩套神經系統:人類正向積極思考與負向消極思考,是兩套相反且互相拮抗的神經系統。

當個體正向思考如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另一套負向思考神經系統不會產生作用且會被抑制。

活化與退化:正向思考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愈高,負向思考神經系統就會因不常使用而退化。

如果個體凡事看壞的一面,挑剔、批判、經常感到懷疑、恐懼、憤怒,常此以往想要活化正向思考神經系統就變得比較困難。

20正向思考,是指以積極正向看待所處的種種狀況,又稱「正面思考」或「積極思考」。

醫學研究顯示,個體遭受壓力時若能持正向思考,會增加副腎皮質荷爾蒙及β內啡(β-endorphin)的分泌,具解除精神緊張、減緩壓力與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可參閱《越快樂,越健康》(遠流出版)一書。

二二、在「壓力-疾病」的模型中,壓力源可能導致壓力的產生,而壓力則可能會造成生理或心理疾病。

請描述人格特質在壓力源與壓力之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試從心理學的研究或實驗發現論述那些人格特質比較不容易受到壓力的傷害? ◎【擬答】: 壓力定義:當個體在面臨一個情境中的要求時,常會因為事件本身的難度、結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他人的期望而產生所謂的壓力,McGrath認為壓力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個人主觀知覺到自己的生、心理要求與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二者之間有相當程度的落差,而且這種落差若未彌平,通常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人格特質在壓力和壓力源間所扮演的角色:係指能夠抵抗壓力的人,他們在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時仍然免於生理或情緒損害(Kobasa,1979;Maddi,2006)。

此一特徵稱為堅毅(hardiness),共包含3個成分:承諾、控制和挑戰。

高承諾者相信,無論壓力有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

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使遇到阻礙,也能夠影響情境。

高挑戰者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

在一項研究裡,超過600位擔任公司行政或管理工作的男性描述過去3年當中所遭遇的壓力事件和疾病。

第一組參與者的壓力事件和疾病都高於平均值;第二組的壓力同樣很高,但是生病次數較少。

兩組成員都填寫詳細的性格問卷。

其結果顯示,高壓力、少疾病的男性在堅毅的3個成分上與常生病者有差別:他們主動參與工化作和社交生活,勇於面對挑戰,而且對生活事件的控制感較強(Kobasa,1979)。

性格差異可能是疾病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當人們生病時時,顯然很難參與工作或社交活動。

因此研究者進行一項縱貫研究,探討企業行政人員生病前的性格特徵,並且監控其生活壓力和疾病時間長達2年。

其結果顯示,生活態度傾向高投入、高控制和正面看待改變的人比低分者更健康(Kobasa,Maddi,&Kahn,1982)。

相關研究證據:最重要因素似乎是控制感以及對目標的承諾(Cohen&Edwards,1989)。

以女性(Wiebe&McCallum,1986)為對象的研究也發現,堅毅可以預測心理和身體健康。

抵抗壓力或堅毅性格的特徵(承諾、控制和挑戰)影響對壓力嚴重性的知覺。

例如,控制生活事件反映出自己的勝任感,因此影響對壓力事件的評估。

挑戰也跟認知評估有關,表示人們相信變化在生活中很平常,將壓力視為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對安全的威脅。

心理學4037-00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