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平等報告:平等的教育及薪資,能對抗下層所得不均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世界不平等報告》指出:最近幾十年裡所得與財富分配上層不均升高,下層半數人口則成長停頓、低迷不振的現象。
累進所得與財富稅制已不足以對抗這種 ...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世界不平等報告:平等的教育及薪資,能對抗下層所得不均嗎?
鳴人選書
31Aug,2018
機會平等、擇人唯才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有著驚人落差。
圖為麻省理工学院。
圖/路透社
最近幾十年裡,所得與財富分配上層不均升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然而,本報告也揭露下方九成人口成長停頓或低迷不振的現象,下層半數人口尤其如此,而美國的情況特別極端。
累進所得與財富稅制已不足以對抗這種態勢,獲得更平等的教育,及獲得待遇更優厚的工作,才是關鍵。
本章要探討教育不均和所得不均之間關係的最新發現。
教育不均的決定因素,以及與所得不均的關係
所得與薪資不均,有多大程度是依照每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公平衡量的結果?家庭資源如何決定家中小孩的機會?
在大部分國家裡,評估這些問題的公開資料仍然很少,但最近的研究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
尤其是吉帝(RajChetty)、韓德林(NathanielHendren)、柯萊恩(PatrickKline)、賽斯和騰納(NicholasTurner)等人,利用美國超過5,000萬子女和父母的行政資料,針對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成果。
廣義地說,跨世代流動性指子女經濟成就和父母經濟狀況之間的關係。
估計顯示,美國的這種流動性水平比其他國家低:下層20%家庭出身的100個美國小孩中,成年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人不到8位,相較之下,丹麥有12位,加拿大超過13位。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方法,可以說明美國教育不均的程度:依據所得群體來看小孩上大學的百分比。
父母屬於下層10%所得群體的100個小孩中,只有30位上大學,父母屬於上層10%所得者的小孩中,上大學的人數達90位。
下圖的發現顯示,機會平等、擇人唯才之類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之間,有著驚人落差。
這也顯示,要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可能必須設定透明且能夠驗證的目標,同時改革助學與入學制度。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
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下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子女,上大學的比率為30%,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上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小孩,上大學的比率近90%。
來源:Chetty,Hendren,KlineandSaez(2014)。
圖/衛城出版提供
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也是區域性議題
美國的嚴重地域不均也和教育不均有關。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20%群體,高流動性的地方包括舊金山灣和猶他州的鹽湖城。
在跨世代流動性低落的地方,出身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只有4-5%的機會,晉身上層20%所得群體中。
在我們掌握資料的先進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國家的跨世代流動性這麼低。
然而,美國的南方城市如亞特蘭大,或印第安納波里斯和辛辛那提之類的沒落地區,流動率通常就是這麼低。
什麼因素最能解釋這種流動性的地理差異?詳細的分析顯示,種族和隔離在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說來,在擁有較多非裔美國人口的地區,跨世代流動性會比較低。
然而,在擁有很多非裔美國人的地區,黑人和白人所得向上的流動性都比較低,顯示種族以外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如歷史和制度,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
空間和社會隔離跟向上的流動性也呈負相關,尤其是較長的通勤時間,會降低在社會階層中向上爬的機會,以及最貧窮個人的空間隔離,會對流動性產生較強烈的不利影響。
這顯示較低所得家庭的隔離、抵達工作場所所經驗的困難,都是社會低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地區層級的所得不均、學校品質、社會資本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因素。
最貧窮99%個人的所得不均程度較高,跟流動性較低有關。
與此同時,中層階級人口較多會刺激向上流動性。
公立學校較高的學生支出、較小的班級規模,都會大幅提高社會流動性。
較高的社會資本也對流動性有利,例如社區組織參與率高的地區。
最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住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或不婚成人比率較高的地方,向上的流動性會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之後,可以非常有效的解釋社會流動性的型態。
五個因素合而為一:通勤時間、最貧窮個人的所得不均、高輟學率、社會資本和單親家庭子女比率,可以解釋美國各地區域向上流動性的76%原因。
美國流動性的地理差異龐大,可結合通勤區層面的社會因素來徹底解釋原因,顯示跨世代流動性大體上是區域性問題。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
圖/美聯社
接受優異的高等教育機會特別不均
上面強調的學校素質和向上流動性之間的關係顯示:教育政策、學校組織和入學規則在促進跨世代流動性上,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吉帝、傅利曼(JohnFriedman)、賽斯、騰納和葉根(DannyYagan)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描述1999至2013年近15年間,美國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說明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的程度,也揭露其間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所有學府在社會流動性方面,能像上層10%的大學一樣有效率,那麼美國的流動性就會變得很完美,小孩的結果會跟他們父母的結果無關。
一所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或許可以定義為:把入學率和成功率兩種因素合而為一。
入學率指這所大學對出身較低所得群體、也就是對出身最窮20%家庭學生開放的程度;成功率指這所大學協助弱勢背景出身學生,此後在一生中晉身更高所得群體的能力。
例如,鑒於這些學生出身國民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衡量標準或許可以訂為:評估這種學生最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比率。
將這些加在一起,流動率或可定義為:所有來自分配底層20%家庭的學生,最終進入上層20%所得群體的數字。
理論上,完美流動社會的流動率應該是4%。
美國目前的整體流動率只有1.7%,顯示在為低所得家庭小孩提供公平機會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預測同一所大學學生將來的所得地位上,家庭所得差異只有很微弱的預測能力。
我們發現,在全國性的層面,父母所得強力主宰了未來所得的分配。
然而,在同一所大學裡,父母所得和學生所得間的關係低了5倍。
在全美層次,出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學生,最後在分配上,會比出身底層20%的學生高出30個百分位數;但在上菁英大學的學生中,這種落差縮小為平均將近7個百分位數。
美國大學在流動性方面的貢獻,差異很大
美國各大學間對流動性的貢獻差異很大。
1980至1982年間出生的哈佛大學學生中,大約有3%出身最貧窮20%家庭,七成出身上層10%家庭。
一般說來,在美國最精挑細選的、廣義的長春藤大學中,出身最富有上層1%家庭學生的比率為14.5%,超過出身下層半數人口家庭學生的比率(13.5%)。
這種數字和公立大學形成強烈對比。
在洛杉磯格倫代爾社區大學(GlendaleCommunityCollege)裡,32%的學生出身下層五分之一家庭,只有14%出身上層五分之一家庭。
有趣的是,高入學率大學也擁有高成功率,結果類似於精挑細選的大學。
協助很多低收入戶學生躋身所得分配頂層的大學,通常都是歡迎大量低收入戶學生的公立大學,這種學校的存在特別有意義,因為調查顯示,菁英大學可以對出身貧窮背景的學生特別開放,卻不會損害其成果。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
圖/路透社
流動性趨勢呈現多樣化,整體卻幾乎沒有進步
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入學率和成功率有什麼變化?資料讓我們可以追蹤2000至2011年的演變。
這段期間裡,低收入戶出身大學生的比率從10.6%,增加到12.8%,這種成長率集中在追求營利的學府和兩年制大學。
廣義的長春藤大學即使多數都降低學費、採取歡迎更多弱勢出身學生的政策,這些最精挑細選的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
這並不表示這些政策沒有用,因為在美國不均升高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流動性可能會更形惡化。
外在可見的一切是這些因素的淨結合,造成菁英大學的入學率幾乎沒有變化。
流動性的差異顯示,改善窮苦學生接受辦學優異學校教育的機會,可能大幅改善教育對向上流動性的提升。
因為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子成功率類似同儕,讓他們上好大學,根本就不能說是擺錯了位置。
截至目前為止,擴大開放的重點大都放在菁英大學上,考慮改變入學標準可能是未來的重要方法,改善入學率、增加高流動率大學的補助,可能也很重要。
和菁英大學相比,這些大學以相當低的成本經營,錄取大量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生,已經創造出優異的成果。
小結
這種評估顯示社會隔離是有可能降低的,因此,評估和設計新分發制度,打破學生的社經出身,讓所有學生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至為重要的事。
就這一點來說,公民可以藉助可靠的資訊,進行透明而民主的辯論。
事實上,保護制度不足以確保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如果公立學校和大學沒有足夠的資源聘請優秀教師、建造優質建築和添購學校用具,就算是最公平的分發制度,對於優質教育的民主化,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
今日,不論是在新興市場國家還是富裕國家,這方面的巨額公共投資都至為重要。
此外,光靠教育政策,並不足以解決下層的不均,支持公平薪資的政策也是關鍵大事。
※本文為摘編自《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更多內容請參本書第五篇〈對抗經濟不平等〉。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作者:阿瓦列多,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譯者:劉道捷出版社:衛城出版出版日期:2018/08/03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書封。
圖/衛城出版提供
鳴人選書
公共政策
衛城出版
延伸閱讀
走味的升學榜單:教育心態若膨風,改革只能做虛功
《反民主》譯後記:知識菁英投票制讓社會更正義?
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
作者其他文章
洪廣冀/史隆傳奇故事:給我一個博物館,我就給你全世界
翁稷安/《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若中共是瘋人院,鬥爭就是瘋子的廝殺
詹順貴/自己的未來自己救:評《拿回我們的未來》
面對劇烈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拿回我們的未來
《中美爭鋒》誰是贏家?軍事領域由美國持續掌控
許智翔/看《泥濘中的老虎》——那個為戰友平反的藥劑師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全面開戰》,美中夾擊下的台灣會如何?
V太太/《婚姻生活》: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終於淬煉成形
吳曉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工人」:技術與學歷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楊貴智/法律歸法律,政治歸政治?《進擊的公民》教你如何看社會
日本道路的散步學入門:關於空襲、居民與城市的共同生存之道
吳曉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人慈》的良善超越了恨
V太太/《女孩、女人、其他人》: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一場安靜的革命
朱嘉漢/人真的生而不平等嗎?對《偽歧視》的幾點想法
何明修/政治極端主義的微觀起源:評《年輕人為何憤怒》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尼加拉瓜親中斷台的抉擇:力抗美國「洋基帝國主義」?
眼見不為憑?Deepfake之雙面刃:兼論政治深度偽造規範之必要(下)
眼見不為憑?Deepfake之雙面刃:兼論政治深度偽造規範之必要(上)
你知道自己到底在投什麼嗎?淺談公投紛擾顯現的法治素養缺乏症候群
反萊豬公投非關食安,而是要讓台灣「反美傾中」
最多瀏覽
大台北地區捷運站更名建議(下):以新站名乘載地方歷史記憶
大台北地區捷運站更名建議(上):現行站名爭議與其問題根源
重陽禮金與熊好券外的「聖誕禮物」?談可買四台阿帕契的北市公車補貼
迪士尼讓中國玻璃心?《永恆族》與《辛普森家庭》衍伸的創作自由問題
歐美智庫警告!中共「農村包圍城市」滲透民主社會已久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我國所得分配與產業結構問題之研析 - 中華民國經濟部
為瞭解家戶特性,因此分別從家戶人口數、年齡組成與教育. 程度加以觀察。 (一)人口數. 因可支配所得是以家戶為單位,因此觀察平均每戶就業人數. 以及 ...
- 2家庭所得與家庭結構對教育支出之影響 台灣實證分析The ...
嘯、失業潮、無薪假、教育制度改革、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現象等因素影響,所得差距擴大繼而改變了家庭可支配所. 得的分配比例,以致家庭教育支出的增減?
- 3改善所得分配方案教育成要角- 財經- 工商時報 - 中時新聞網
國發會昨(10)日表示,為打破貧窮循環,政府決定將教育納入未來三年的「改善所得分配具體方案」,致力於提升貧窮家庭小孩的人力資本、就業能力, ...
- 4【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 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 報導者
資料說明:此動態圖表立基於《經濟論文叢刊》即將刊登的「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論文中資料而來。該論文是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 ...
- 5家庭收支調查- 調查報告 - 行政院主計總處
第五表- 政府對家庭移轉收支對所得分配之影響, WORD · ODF ... 第十九表- 所得收入者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及中位數所得按教育程度及經濟特性別分, WORD · 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