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獎改制(上):當北影放棄使命,我們需要第二個金馬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馬獎表彰的是全世界的華語片,若放在華語電影這個全球化的巨大脈絡之下,台灣電影的優勢是崇尚創作自由、題材不受干擾、具批判性的人文關懷等;缺點則是 ...  台北電影獎改制(上):當北影放棄使命,我們需要第二個金馬獎嗎?|鄭秉泓|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台北電影獎改制(上):當北影放棄使命,我們需要第二個金馬獎嗎? 鄭秉泓 12Jul,2019 台北電影獎和金馬獎從成立之初,設置宗旨就截然不同。

圖/台北電影節 無論有沒有特別關注金馬獎,每年金馬獎一頒完,只要國產電影(也就是台片)獲獎結果不如預期,網路上馬上就會出現一股聲音:「給我台灣電影獎、給我國家電影獎,其餘免談!」 但是多數高喊這句話的鄉民、藝文工作者、媒體記者及政客常常忘了,台灣確實早已有國家級的電影獎,而且還舉辦了20年,那便是每年7月揭曉的「台北電影獎」。

北影承載的本土創作能量 台北電影獎和金馬獎從成立之初,設置宗旨就截然不同。

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除了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同時也有著「向蔣介石祝壽」的政治意圖。

隨著時代演變,參賽影片不再受限於國語發音的規定,政治導向的給獎標準,也逐漸轉為以美學為依歸。

90年代中期,因應中國改革開放及兩岸開放交流,金馬獎開始納入中國片參賽。

歷經20年來的賽制改革,如今已成為華語片的最高殿堂。

作為表彰影像美學與電影產業全面向的電影獎,金馬獎共設立最佳影片、導演、編劇、演員及各項技術(攝影、配樂、歌曲、剪輯、造型、美術)、紀錄片、動畫長短片、劇情短片等20餘個獎項。

相較之下,台北電影獎不一樣。

從入圍方式到獎項的設立初衷,從最早的影評人獎,到後來側重非商業片,再到兼容長短片、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等混賽,就是為了走出一條和金馬獎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時展現台灣本土影視創作的最大能量。

台北電影獎的前身是1988年中時晚報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1998年被納入陳水扁時任台北市長所創設的台北電影節;2004年更明確區分為劇情、紀錄、動畫、實驗4大類;2008年則針對劇情類再細分為長片和短片,停止頒發最佳實驗片,並將百萬首獎限縮於劇情長片作品,同時也增設電影技術與演員獎項。

入圍最佳劇情長片的《切小金家的旅館》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入圍最佳劇情長片的《寒單》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海角神話」之後,非主流台片處境有改善嗎? 2008年是台北電影獎非常關鍵的一年,台灣電影從21世紀之初,市佔率不到百分之一的谷底絕處逢生。

《海角七號》、《九降風》、《囧男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強棒台片同時參賽,適逢台北電影獎賽制改版,以往多由紀錄片拿下的百萬首獎,改成只頒給劇情長片。

這批生力軍在頒獎典禮上屢獲肯定,不僅為1個多月後《海角七號》的5億票房神話打了場前哨戰,同時也敲響了台灣電影的21世紀復興。

不過,有得必有失,雖然2008年的台北電影獎雖對日後「海角神話」起了關鍵作用,但獨尊商業劇情長片的作法,卻相形削弱其他非主流台片(如短片、紀錄、動畫等)的能見度,更別提實驗片從此消失在台北電影獎的入圍項目中。

歷經2屆的抗議聲浪,台北電影獎自2010年起,恢復不分類評選、百萬首獎及個人獎項(如演技與技術項目)皆開放紀錄片、短片及動畫片角逐。

此後連續5年(2010-2014)的百萬首獎,皆由紀錄片贏得,而導演、演員及各類技術獎項,頒予非劇情片者所在多有。

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前進》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還有一些樹》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北影的獨特性:不只是小型金馬獎 老實說,台北電影獎的處境始終尷尬,因為沒人可以確定,它該不該成為第二個金馬獎,或者說本土版、台片版本的金馬獎。

金馬獎表彰的是全世界的華語片,若放在華語電影這個全球化的巨大脈絡之下,台灣電影的優勢是崇尚創作自由、題材不受干擾、具批判性的人文關懷等;缺點則是受限於市場、資金及不成熟的產業規模,無論是說故事的方式,或技術的完成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北電影獎的存在,恰好彌補了台灣電影歷來常被金馬獎忽略的那一塊。

甚至有這種說法——「反正入圍不了金馬獎的,至少可以在台北電影獎獲得重視與補償」——不過,我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以2010年後的台北電影獎賽制來看,無論收到多少徵件,就是固定選出10部劇情長片(往往會有電視電影入圍)、10部劇情短片(也可能出現實驗短片)、10部紀錄片(包括紀錄長片、紀錄短片、帶有實驗性質的紀錄片)、10部動畫片(動畫長片、動畫短片、帶有實驗性質的抽象動畫片)作為入圍名單。

這份多達40部長短片的名單,之所以可能比當屆金馬獎的台片入圍名單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正是象徵著這兩年來(從過去一年到未來一年),本土影像創作最大能量的交集。

北影淪為金馬獎次級品牌? 台灣電影從來就不是只有商映劇情長片而已,要探究當前台灣影像創作,就必須從商映台片、電視電影、迷你劇和網劇、各類短片(尤其是學生短片)、紀錄片、動畫片多管齊下,如果能加上連續劇和錄像藝術作品當然更好。

台北電影獎正好可充當一個年度例行的篩選平台,精挑細選的入圍名單,就像是一幅台灣本土影像創作的綜合走勢圖,哪些片子被選進來,甚至比得獎者是誰更為重要。

2019年,台北電影獎宣布重大改制,往好處想,是堅定地擁抱產業,以海量的入圍名單來榮耀電影人,不過,這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個電影獎從此放棄了10餘年來,或是主動或是被動承載台灣本土影像創作能量的關鍵位置。

換句話說,它原本的獨特性不見了,它把自己變成了依附金馬獎的次級品牌。

▍下篇: 台北電影獎改制(下):思慮欠周的遊戲規則,以及被犧牲的台灣電影 入圍最佳劇情長片的《老大人》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影評 台北電影節 影視產業 鄭秉泓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台北電影獎改制(下):思慮欠周的遊戲規則,以及被犧牲的台灣電影 槍與玫瑰下的「中國台灣」金馬獎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場與自己的直球對決 那麼疏離,如此真實:大佛plus旁觀者藍調 非關城市,無涉幸福——評何蔚庭《幸福城市》 再談2016年台北電影獎:遴選制度與評審邏輯 作者其他文章 2021年台片回顧(下):十四部非看不可的台灣電影 2021年台片回顧(上):八部「讓人失望」的台灣電影 《佳麗村三姊妹》修復版:睽違17年再登銀幕的「動畫神作」 2020台劇回顧:十三個「不能錯過」的精彩演出 2020台片回顧(下):十一部「非常重要」的台灣電影 2020台片回顧(上):十部「令人失望」的台灣電影 「幹天幹地幹命運」以外:戲王之王吳朋奉的精彩演繹 浪漫而殘酷的《狂飆一夢》:天然獨世代眼中的黨外運動 2019台灣電影的三個關鍵字:政治寓言、小清新沒落、新演員爆發 記陳俊志最後一支影像作品:《用性命去拚搏》 台北電影獎改制(下):思慮欠周的遊戲規則,以及被犧牲的台灣電影 《我們與惡的距離》總評:台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幸福定格》:一部辯證幸福無法定格的紀錄片 《禁身接觸》:今年最挑釁的電影之一 《我的嗝嗝老師》:寶萊塢又一省思教育的催淚好片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鄭秉泓 鄭秉泓,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也在大學教電影,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及《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

最新文章 白菜怎會變石頭?運菜司機成獄中囚徒,尚待全面平反的520農民運動 「潤」出海外已成登天難事?中國加強嚴控「非必要出境」 王宏恩/一樁「去人化」的濫殺無辜:南加州槍擊案為何會發生? 回顧1987年的「流氓大亨」:多強鼎立、神仙打架的金馬獎 「矛盾大對決」:戰車上的主動防禦系統將成主流趨勢? 最多瀏覽 台灣疫情急轉直下:政府應立即修正錯誤政策,讓醫護空出雙手拯救生命 政治因素下的南加槍擊案:為什麼是台灣長老基督教會? 陳凌/「領養代替購買」只是情緒勒索的口號?網紅買狗何錯之有 疏遠俄國、挑撥美歐:普丁失利後,中共兩面手法有用嗎? 《西藏焚燒的雪域》:被中共消失的那個小男孩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