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巨蛋演出後,宇宙人如何追尋樂團完美的「理想狀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豐富的音樂性一直是宇宙人的特色,不論是充滿律動的disco、funk,或是流行搖滾與慢板抒情曲,都能玩出獨有的味道,樂團一路走來,對音樂的想像也不斷變化 ... 在小巨蛋演出後,宇宙人如何追尋樂團完美的「理想狀態」? 宇宙人團員由左至右:bass手方Q、鍵盤兼主唱小玉、吉他手阿奎。

(攝影/蔡傑曦) 「理想狀態」是物理學的專有名詞,意指「理論上可以執行,實際卻無法達到的狀態。

」宇宙人甫發行的第五張專輯以此命名,展現出樂團在音樂與生活上都更加自信、成熟的樣貌。

他們仍不斷往前,但不再著急於追逐奔跑,轉而享受每個當下、每個接近完美的時刻,所謂的理想,沒有終點,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前進。

2020年初結束生涯首次的小巨蛋演出,宇宙人正準備前往日本巡迴,但和所有地球上的平凡人類一樣,都逃不過COVID-19的衝擊。

演出取消、工作停擺,霎時從萬人的舞台被拉回安靜的生活中,原本準備好衝刺的心情一下子難以調適。

「大家都會說:『沒演出,那就待在家寫歌啊!』但真的不是這個樣子,沒有那麼容易轉換。

」在bass手方Q的話裡,猶能感受到那份失落。

疫情已是陳爛的前提,卻也是再真實不過的歷程,它帶來災禍也同時激發新的可能。

時序來到2021農曆年前後,語音社交軟體Clubhouse風行一時,主唱兼keyboard手小玉也在線上流連,頻繁與歌迷互動,「很多人會要求我唱歌,從那時候開始,我漸漸能在未知的群眾前,沒有顧慮地開口唱歌。

」 據小玉表示,玩團之初,自己只因為是團員中音準較好的那一個,因此在半推半就下兼任了主唱,但相較許多信手捻來就能開唱的歌手,小玉對於自己的vocal始終沒有那麼自信。

反倒是疫情期間,在Clubhouse上的直播活動,意外成為他破除歌唱心魔的轉捩點,更能用直覺反應、自在地演唱。

歌唱關卡的突破,也協助小玉脫離創作的低潮。

「疫情期間,出現許多強調『vibe』(vibration的縮寫,在音樂上泛指氣氛、氛圍的營造)的音樂人,我才學到這件事有多重要,因此這張專輯的小野心,就是把vibe做足。

」小玉重新找回創作的狀態,努力在作詞、作曲的前期階段就為歌曲的氛圍定錨,做出到位的音樂。

做音樂,先療癒自己才能療癒他人 豐富的音樂性一直是宇宙人的特色,不論是充滿律動的disco、funk,或是流行搖滾與慢板抒情曲,都能玩出獨有的味道,樂團一路走來,對音樂的想像也不斷變化,新專輯拋開了前幾張專輯以電子編曲為主的做法,原汁原味地呈現鼓、吉他、bass和鍵盤搖滾四大件的聲響,加上小玉更放鬆的vocal,成就一張各方面都十分扎實的作品。

「這某種程度和小巨蛋的演出有關。

」吉他手阿奎分享道:「許多舊歌在上台前,經過不斷改編,到後來我們都發覺現場版本是自己最喜歡的。

」製作新專輯時,宇宙人決定回歸樂團最原始的樣貌,在錄音室裡重現live的狀態,因此即便前期的demo帶有電子的元素,團員仍堅持全數歌曲都請長期合作的鼓手小胖錄製真鼓,以還原現場的空間感與生命力。

宇宙人《理想狀態》,2022,相信音樂發行。

《理想狀態》的音樂能量飽滿,但整體氛圍卻是鬆弛、療癒的,專輯裡的中慢板歌曲的比例較過往高出不少,速度較快的主打歌〈自己來〉也刻意在副歌的段落放緩腳步,用森巴的節奏搖擺。

三位團員坦言這一方面是受大環境的氛圍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創作狀態的改變,「現階段做音樂,首先希望能療癒自己和整個製作、企劃團隊,若這些歌曲能達到這個目的,相信聽眾也一樣會被療癒。

」 就音樂本身,新專輯裡的每個元素都是我們熟悉的宇宙人,甚至讓人回想起早期的作品,不過多年來累積的技術、品味,讓他們的音樂進一步翻轉出成熟的氣息,這份成熟除了源自於詞、曲創作和編曲的工夫,混音與母帶後期處理更是關鍵。

與日本混音名家北城浩志所激盪的火花 《理想狀態》特別請到椎名林檎的御用混音師北城浩志合作。

這並非是雙方第一次合作,早在2014年,宇宙人首張在日本發行的專輯中,曾收錄一首翻唱版的〈幸せな結末〉,當時便邀請北城浩志混音,但真正直接的合作則一直要到2020年的單曲〈明天留給我〉。

混音是音樂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必須將錄製好的多個音軌整合成為一個單聲道或立體聲的音軌。

簡而言之,最終聽到音樂時,器樂與人聲的相對位置與音量都是在混音的階段完成,隨科技的演進,如今一首歌曲在錄音完成後往往有數十甚至上百個音軌,如何在兼顧平衡與色彩的前提下,將所有聲音混合為一,是一門高難度的藝術。

「他讓我們的聲音變得很立體,同時有很強的包覆感,歌詞的表達也讓人更容易能接受。

」方Q分析經過北城浩志混音後在聽感上的差異,小玉接續回應,「每次混音前,北城老師都會特別要求,想要了解我所寫的歌詞內容,這點是我們的幸運。

很多台灣音樂人會到國外進行混音,但中文和英文的語感有許多不同之處,尤其是歌詞中的唇齒音,如果直接去掉,聽起來就不像是那個字了。

」日文中的漢字讓北城浩志能一定程度地掌握中文語感,加上對歌詞內含的理解,使混音的效果加成,不只律動鮮活,詞義也能表達得更清楚。

若從專輯的第一首歌曲開始播放,就會聽見一段盤帶倒轉的錄音,這是宇宙人特別留下的紀錄。

在混音過程中,北城浩志會將每一個音軌過帶進入盤帶機,再把聲音回錄到電腦軟體,這樣近乎手工的流程,為每一個聲響增添類比的溫度,也使器樂的呼吸更加自然。

團員在新專輯裡追求更「vibe」的音樂氛圍。

(攝影/蔡傑曦) 忠於自己的funk 宇宙人所擅長的disco、funk曲風,在台灣一直都稱不上是主流的樂種,但他們自出道以來一路堅持至今。

一切的起點,得從小玉高中時熱舞社好友遞來的那張芝加哥名團Earth,Wind&Fire的CD開始說起,「『現在國外的B-Boy都跳這個。

』我朋友這樣對我說。

」按下播放鍵,mp3檔裡仍聽得到黑膠的炒豆聲,音樂裡鼓與bass之間精彩的配合、渾然天成的節奏變化,使他深深著迷,啟發了小玉對funk、disco和soul的認識,也埋下了宇宙人誕生的種子。

談起音樂的啟蒙,阿奎興奮地細數起他的「alltimefavorite」名單,從華麗不朽的Prince、本格派的RedHotChiliPepper到以空間感riff聞名的U2,阿奎將幾位殿堂級吉他手的技法、音色及概念,融會貫通至宇宙人的音樂當中;方Q的聆聽歷程也是從器樂出發,其中Jamiroquai所使用的和弦、彈奏方法,BrunoMars和Hooligans樂團融合復古樂風的編曲,都是重要的取經對象,新專輯《理想狀態》裡更能聽見方Q向開創無琴格電bass演奏的大師JacoPastorius致敬的橋段。

成軍至今將近20年,宇宙人不曾經歷爆紅,而是一步步穩扎穩打,成為小巨蛋等級的樂團,到現今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在不停轉換的流行面前,樂團始終忠於自己的風格,同時不斷挑戰自我,用獨立的精神製作音樂,卻也不被這樣的標籤綁架。

「聽眾或許偶有主流、獨立的喜好區分,但我們思考的其實是小聯盟與大聯盟的差異,希望可以站上不同的層級,並且有能力面對更高的強度和壓力。

」阿奎以美國職棒聯盟的分級制度比喻,對他們來說,累積實力,遠比外在的形式、標籤更加重要。

小玉特別提到3月初在大港開場演出的經驗,「台下好多人的身體都隨著音樂扭動起來,這是以前不太會看到的,很酷。

」在宇宙人的技巧和狀態都接近「理想狀態」的現在,時代終於搭上了他們跳動的節奏,樂迷們漸漸能將肢體解放開來,用身體感受音樂。

爛團成長之必要 隨著聽眾、消費者型態的改變,樂團文化逐漸蓬勃,不論是音樂祭或者官辦活動,越來越多的演出機會讓新的樂團如雨後春筍冒出頭來。

宇宙人的音樂依舊不減活力,但在諸多二十出頭的音樂人面前,已是不折不扣的前輩。

「現在都沒有『爛團』了,這樣講很奇怪,但我們也曾經爛過。

」方Q分享對樂團後進的觀察,身旁的兩位團員也附和「現在的團都太厲害了」。

發達的網路資訊伴隨大幅降低的技術門檻,創作者只要靠宅錄,就能製作出具一定品質的作品,再加上社群、影音平台的包裝,只要歌曲本身夠好,很快就能脫穎而出。

《理想狀態》展現樂團經過小巨蛋演出洗禮後的嶄新面貌。

(攝影/蔡傑曦) 各方條件具足,讓現今的樂團幾乎都能跳過草創的階段,直接以成熟的姿態面世,如此在作品與演出水準上的提升固然是正向的發展,不過也相對遺失了摸索、形塑自我的過程。

阿奎再次提出精準的譬喻,「好比穿衣服,現在有便宜的Uniqlo、Zara可以選擇,如果再穿得難看,基本上就是你的問題了,我小時候根本沒有這些快時尚品牌,只能自己想辦法硬湊、亂搭,或許會花上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湊出某種自己的樣子,但這個自我摸索的過程其實很可貴。

」團員把這個成長期稱作為『爛團階段』,世界催著人們長成早熟的模樣,但或許那些顯得有點爛、有點青澀的歌曲與狀態,仍有其可貴和必要之處。

不停轉變的理想狀態 專輯名稱「理想狀態」是多年前阿奎提出的概念,直到專輯製作後期,才又被翻找出來,經歷種種失落與等待,團員彼此都感覺這四個字顯得恰到好處,底定名稱後如同吃下定心丸,也讓一切逐漸有了轉機。

「我還處在完成專輯當天的餘韻中。

」即便跑了一整天的通告,採訪當下談及新作,小玉的眼中仍舊有光芒,對作品的珍視讓宇宙人願意付出加倍的力氣拍攝MV、製作花絮,也大方地與不同領域的YouTuber合作,期待這些歌能被更多人聽見。

理想狀態,是越刻意追求就顯得越遙遠的目標,必須時刻調整,在休憩與追索之間不斷尋求平衡。

人生如是,音樂亦然。

新專輯裡乍聽經鬆的拍點與旋律線,即是器樂之間一次又一次相互牽引、協調的結果。

這一次,宇宙人用純熟的技巧表現最自在的律動,玩轉出了成熟、自信的樣貌。

因疫情升溫,宇宙人原訂將於北流、高流兩地舉辦的演出宣佈延期,前進的腳步再次被迫停了下來,不過或許也正是時候,在一切計畫都趕不上變化的時刻,人們更需要《理想狀態》的陪伴,療癒窒鬱的心。

在這段等待的時日裡,讓音樂反覆繞著心頭旋轉,直到回到現場的那一天,樂音落下的瞬間,就是空氣不再有阻力,羽毛與鐵鎚能夠同時落地的理想狀態。

  《理想狀態》回歸樂團創團初心,並強調live感的樂器錄音呈現。

(圖片/相信音樂提供) |延伸閱讀| 屁,但不能油條:李權哲如何成為今年最受注目的音樂人? 大象體操回鄉:直球投向南方的音樂產業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化.音樂 日期2022/05/03 文字/温伯學 攝影/蔡傑曦 圖片/相信音樂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梁雯晶 加入書籤 分享文章 複製連結 列印 温伯學 現任《VERSE》助理編輯。

1998年生,畢業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腸躁症患者、老派樂迷,致力用文字紀錄每個動人的音符與故事。

更多温伯學的文章 相關文章 RelatedArticles 地方.文化.生活 太平青鳥:一個山城的書店,與一個基隆的新起點 透過與建築師黃惠美、太平青鳥主理人蔡瑞珊與張鐵志、書店副店長胡維銘、景觀設計師吳書原——這五位太平青鳥靈魂人物的採訪,重新梳理這座山城書店的全貌與精神。

文化.生活.閱讀 不希望這個世界沒有書店,所以「一間書店」誕生了 要在這場瘟疫蔓延時開店實屬不易,倘若開的是書店則更加艱辛,然而「一間書店」就這麼誕生在當前疫情高峰下,主理人威利愛書成痴,他深知一個供給人們閱讀的第三空間有多麽重要。

文化.生活.閱讀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今年2月,台灣第一間本土文化專門書店「台灣ê店」,宣布離開深耕30年的台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文化界皆憂心忡忡它未來將要往哪裡去。

不久後,獨立書店「左轉有書」找上台灣ê店的老闆吳成三合作經營新書店「讀派」(Tho̍k-phài),繼續以書店模式推廣本土文化。

已經80歲的吳成三還不願退休,因為自己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還未實踐。

文化.生活.閱讀 飛地書店:香港社群的存續地,文化能量的新生場 2022年春天,飛地書店登陸繁華西門町中一條格外安靜的巷弄。

這裡由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創辦人的張潔平和一群朋友一起成立,以一間書店的姿態,向世界持續輸送香港的文化能量,為港人創造與台灣連結的入口,更邀請所有人探向關於未來的可能。

文化.文學.閱讀 那些寫不進報導、塞不進正文的「文學」——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讀《草莓與灰燼》,是與房慧真安靜對望,看著她的眼睛,並從瞳孔看見裡頭映射的世界。

薄短精悍一冊隨筆,她寫家族、生活、旅行與歷史傷痕。

人物.音樂 黃明志:這個時代的鬼,來自網路社群 來自馬來西亞、在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的歌手黃明志爭議不少,地下音樂覺得他太主流,主流市場說他是網紅。

他孤獨、他寂寞、他很「玻璃心」。

他的創作有各種樣貌,不屬於任何一方,也不屬於任何形式,如魅影般唱出自身所處的時代,也鏡射觀者的現實與意識形態。

你,認識他嗎? 展覽.文化.新聞 CHANEL:為女性而生的燦光——《1932》頂級珠寶系列 一道漆黑的長廊,一張源自1932年的黑白印刷邀請卡,成了開啟時空、星際的穿越入口。

90年前,香奈兒《BijouxdeDiamants》的璀璨,逐一重現。

文化.音樂 陳惠婷專欄:關於夏日的一點雜談 盛夏,在日復一日低調生活的疫情時節中,發現我今年一口西瓜都還沒吃到,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但更多的也許只是因為在世界疫情的席捲之下,安處相對平穩島國一隅的我,暫時單純地失去了季節感而已吧。

重磅.閱讀.音樂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隸屬於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的前身為興建於1975年的「育樂堂」,一度鬧熱輝煌,但隨著館舍老舊,與市內新展演廳的啟用而漸漸靜默,也近乎走上「蚊子館」的道途。

在思索如何能讓昔日飄揚在館內的樂音再次迴響時,台南市立圖書館洞察到,全國的公共圖書館中尚未有一個專門聚焦音樂的館舍,而也彷彿命運牽引般,許石的家屬亦於此時現身,欲將其一生的手稿與文物捐贈給台南市政府——許石是台灣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家,曾創作〈安平追想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歌謠的採集。

就這樣,許石與其牽絆的台灣歌謠文化也就順勢入厝,「許石音樂圖書館」應運而生,自2018年3月正式啟用。

文化.電影 紐約唐人街的香港故事:專訪《秋天的童話》導演張婉婷 1987年,《秋天的童話》上映,故事以香港導演張婉婷自身在紐約的時光為藍本,說著來到紐約留學的十三妹,與唐人街打工的船頭尺意外擦出的關係。

觀眾看的是愛情,背後刻下的是香港人面對遷移的徬徨。

35年後,隨著數位修復回望過去的作品,張婉婷看見的是自己作為一位導演的成長,還有不同時代的香港和故事。

閱讀設定 0 夜間模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