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廣東(粵拼:gwong2 dung1,英文:Guangdong),簡稱粵(jyut6),喺南嶺南邊,面臨南中國海,同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方接壤;同海南隔海對望。

廣東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座標:23°24′N113°30′E/23.4°N113.5°E/23.4;113.5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東 廣東省广东省 簡稱:粵 廣東省位置 省城 廣州市[1] 最大城市 深圳市(人口)[1] 省委書記 李希 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楚平 省長 王偉中 政協主席 王榮 面積-總面積-佔全國-水域佔 第4位598,800km21.87[1]%70% 人口(2018年)-總人口-佔全國-人口密度 第4位11,346.00萬[2]6.10%418人/km²(第7位) -民族 漢族(以廣府民系為主)壯族瑤族 -本地語言 粵語客家話閩語 GDP(2018年)-總值-佔全國-人均GDP-HDI(2014年) 第1位97,277.77億[2]人民幣11.4%86,412[2]元人民幣0.772(第7位)──高 政區類別 省 轄下-地級-縣級-鄉級 211211585 ISO3166-2 CN-44 時區 UTC++8 網站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粵拼:gwong2dung1,英文:Guangdong),簡稱粵(jyut6),喺南嶺南邊,面臨南中國海,同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方接壤;同海南隔海對望。

源自廣南東路,係宋朝開始設立嘅行政區。

宜家嘅建制係中華人民共和國下轄嘅一省,省會係廣州市。

廣東喺語言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嘅一面,同大陸其他地區有好大唔同。

廣東亦係大陸地區最發達嘅省份。

廣東同廣西、香港、澳門等地有諸多淵源,尤其係喺歷史、語言、文化方面,而廣字就係源於佢哋自晉朝都係跟住同一行政區廣州。

廣東地區主要通行粵語、客家話、潮州話同其他閩語。

目錄 1史 1.1三國至隋唐 1.2五代及宋 1.3元 1.4明 1.5清 1.6近代 2地理 3行政區劃 4經濟 5人口 6民族同埋民系 6.1廣東三大民系 7語言 7.1粵語 7.2客家話 7.3閩語 8宗教 8.1佛教 8.2道教 8.3基督教 8.4天主教 8.5伊斯蘭教 9文化 9.1歷史文化名城 9.2飲食 9.3戲劇 9.4音樂 9.5建築 9.6其他 10旅遊 10.1文化古蹟 11其他題目 11.1教育 11.2商業 12名人 12.1古代 12.2近現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領導人 14攷 15出面網頁 史[編輯] 喺十幾萬年前,韶關曲江縣有馬壩人住響度,雲浮同封開都發現過舊石器時代時期嘅文物。

秦朝以前,廣東係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周夷王八年建立嘅楚庭,成為廣東地區嘅中心。

秦始皇33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嗰陣屬南海郡。

漢朝初趙佗據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建都番禺(家下廣州)。

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地頭。

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南越,開番南海郡。

元封五年被收入交州。

三國至隋唐[編輯] 三國吳黃武五年,即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大約而家廣東地區,叫做廣州,中間取消過,又恢復返。

晉朝同南北朝就繼續用呢嗰名。

隋文帝在位時,廢晒所有郡,起廣州總管府。

仁壽元年因避皇太子楊廣嗰名就改為番州。

大業三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

唐武德四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

貞觀元年置嶺南道。

乾元元年,罷嶺南道採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齋管家下廣東地區。

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五代及宋[編輯] 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喺嶺南立國,廢嶺南道。

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嘅中心地區,由南漢朝廷直轄。

宋太祖開寶四年平南漢廢佢建制,復置嶺南道。

大宋至道三年設廣南東路,係今日廣東省名嘅出處。

元[編輯] 元朝至元十五年,即係1278年,今日廣東分屬兩個行中書省。

廣東主要境係歸江西行中書省,下便嘅廣東道宣慰使司,治所喺廣州路。

而今日廣東西便,係屬湖廣行中書省,下便嘅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所喺雷州路[3]。

明[編輯] 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5月改元朝時廣東道做廣東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7月,廣東行省改做廣東承宣佈政使司,通稱廣東省。

清[編輯] 內文:廣東省(清) 清為廣東省,受兩廣總督管。

分做六道,廣肇羅道、南韶連道、惠潮嘉道、高雷陽道、廉欽道同埋瓊崖道。

兩廣總督初駐肇慶府、後駐廣州府。

近代[編輯] 1911年11月9號,廣東省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中文: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1912至1913年,實際上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913年))管治,之後成為中華民國轄區。

1916年7月6號改為文人政府。

其後多次成為孫中山反北洋政府運動嘅大本營。

1926年11月10號省政府改稱省國民政府(喺12月5號前法律上仲係由廣州國民政府直接管轄)。

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廣東經濟、文化、交通同埋城市建設喺呢段時間都有顯著發展。

1938年10月21號至1945年8月15號,部份地區(包括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東莞、寶安、惠州等地)淪入日軍手中。

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珠海萬山群島,全省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中。

省政府沿用國民政府嘅制度繼續做省政府,但後來改咗做省人民政府。

1968年2月21日,廣東政府因文化大革命跟風改名廣東省革命委員會。

1979年叫返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廣東行政區域縮咗,包括將懷集由廣西劃入廣東,而欽州、防城港、北海就撥入廣西,後來又將海南島獨立建省等。

海南建省嘅計劃其實早喺民國時期已經有,當時嘅海南重劃為特別行政區,只不過因為中共入侵,令到計劃擱置。

地理[編輯] 內文:廣東地理 廣東周圍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澳門、香港。

位於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3368公里(唔包含島嶼海岸線)。

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東北部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同南部沿海地區多數係低丘、臺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大概佔62%,臺地同平原大概佔38%。

主要山脈有蓮花山、羅浮山、九連山、青雲山、滑石山、天露山、雲霧山、雲開大山,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並同海岸線平行。

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嘅幹支流河道一共有640條,分屬珠江同埋沿海諸河水系,主要有東江、北江、西江同埋韓江;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

行政區劃[編輯] 廣東下轄21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41個縣同埋3個自治縣。

廣東省政區 # 區劃名稱 粵拼 政府所在地 面積(km²) 人口(2010) —副省級市— 9 廣州市 gwong2zau1si5 越秀區 7,435 12,700,800 21 深圳市 sam1zan3si5 福田區 2,007 10,357,938 —地級市— 1 清遠市 cing1jyun5si5 清城區 19,264 3,698,394 2 韶關市 siu4gwaan1si5 湞江區 18,398 2,826,612 3 河源市 ho4jyun4si5 源城區 15,644 2,953,019 4 梅州市 mui4zau1si5 梅江區 15,925 4,240,139 5 潮州市 ciu4zau1si5 湘橋區 3,083 2,669,844 6 肇慶市 siu6hing3si5 端州區 15,007 3,918,085 7 雲浮市 wan4fau4si5 雲城區 7,762 2,360,128 8 佛山市 fat6saan1si5 禪城區 3,875 7,194,311 10 東莞市 dung1gun2si5 南城街道 2,512 8,220,237 11 惠州市 wai6zau1si5 惠城區 11,158 4,597,002 12 汕尾市 saan3mei5si5 城區 4,957 2,935,717 13 揭陽市 kit3joeng4si5 榕城區 5,269 5,877,025 14 汕頭市 saan3tau4si5 金平區 2,123 5,391,028 15 湛江市 zaam3gong1si5 赤坎區 11,693 6,993,304 16 茂名市 mau6ming4si5 茂南區 11,345 5,817,753 17 陽江市 joeng4gong1si5 江城區 8,005 2,421,812 18 江門市 gong1mun4si5 蓬江區 9,553 4,448,871 19 中山市 zung1saan1si5 東區*[4] 1,770 3,120,884 20 珠海市 zyu1hoi2si5 香洲區 1,696 1,560,229 注:東沙群島屬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由中華民國(臺灣)高雄市控制。

經濟[編輯] 人口[編輯] 153,266,532 民族同埋民系[編輯] 廣東以前係百越族居住嘅地方,民族成分複雜多樣。

隨住歷史上漢族人嘅不斷南遷,民族間不斷融合,如今廣東以漢族人佔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瑤族、壯族、畲族、滿族、回族等等。

廣東三大民系[編輯] 內文:廣東民系 廣東三大民系係指廣東漢族人裏面嘅廣府人、客家人、鶴佬人,佢哋佔咗廣東漢族人嘅大多數。

因為三大民系先民入粵有先後、使用嘅語言迥異、習俗各有特色而形成。

以前三個民系間有過矛盾,但今日民系間已和睦相處,保持自身特色之餘同時又相互交融。

廣東有五個世居嘅少數民族:畲族、壯族、瑤族、回族、滿族,其中以壯族最多人。

語言[編輯] 睇粵語、廣東方言 廣東本地人主要講粵語(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雷州話、韶州土語等,其中除土語外,其餘都屬於漢語族裏面嘅粵語、客語、閩語支,呢三大方言嘅母語使用者約佔廣東本地人嘅45%、30%、25%。

廣東嘅廣州話同埋梅縣話分別係粵語同埋客家話嘅代表音,可見廣東方言喺漢語方言中佔據重要地位。

由於外地民工湧入,廣東都有人講普通話同外省嘅方言。

而廣東本地少數民族就用自己嗰種語言。

粵語[編輯] 最多人使用嘅粵語嘅標準係廣州話,其他地方叫做「白話」,英文叫「Cantonese」,大陸通常稱呼佢「粵方言」。

香港、澳門等地區又有另一種嗌法,叫廣東話,幾乎成為官方稱呼。

係漢語族之中語言現象比較複雜、保留古時百越辭彙比較多、內部差異較細嘅語言。

主要分布香港、澳門、廣東省大部份、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同埋廣泛分布響海外華人社區。

以廣州話為公認嘅標準音。

響廣東省,粵方言主要分布響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內部差異唔大,廣東省境內純講粵語或者講部分粵語嘅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三份一以上,有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

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亦有部份地區講粵語嘅。

客家話[編輯] 客家話主要分布響粵東地區,其中河源、梅州係純客家話地區,惠州、深圳、東莞、韶關、汕尾,以及粵西部分地區都係講客家話。

閩語[編輯] 廣東嘅閩語流行於潮汕地區、汕尾、湛江、中山沙溪一帶等等地方。

潮汕地區通常叫佢哋嘅閩語做潮州話或者潮汕話、湛江就叫雷州話、而中山就俗稱隆都話。

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就係隆都人。

據隆都誌話齋,沙溪原本係一個島,但福建有漁民先移居呢度、咁就保留咗非常濃厚嘅福建風俗同閩語口音。

宗教[編輯] 佛教[編輯] 可統計嘅佛教信徒有32萬人。

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嘅有:韶關南華禪寺,廣州六榕寺、光孝寺,乳源縣雲門寺,肇慶慶雲寺,潮陽縣靈山寺,潮州開元寺。

南華禪寺係禪宗嘅祖庭。

道教[編輯] 可統計嘅道教信徒有12萬人,博羅縣羅浮山沖虛古觀列為全國重點道觀。

基督教[編輯] 廣東係基督新教最早傳入中國嘅地區(1807年)。

1949年廣東有9萬基督教信徒,屬於基督徒較多嘅省份;如今可統計基督教信徒30萬人,喺全國已經屬於基督徒較少嘅地區之一。

信徒多數係東部地區嘅客家人同潮汕人。

客家人地區嘅基督教主要淵源於瑞士巴色會嘅傳教活動。

廣東人之中,除廣州市區以外,信基督教嘅人好少。

深圳市嘅信徒以外來移民為主。

天主教[編輯] 可統計嘅信徒有20萬人,大部分屬於汕頭教區。

肇慶係明代傳教士利瑪竇首先進入嘅中國大陸城市(1583年)。

廣州教區嘅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石室)係一座著名嘅哥德式建築。

伊斯蘭教[編輯] 單喺廣州、肇慶就有2萬名穆斯林。

廣州懷聖寺光塔嘅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

文化[編輯] 內文:嶺南文化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嘅文化。

廣東粵菜譽滿全國。

客家圍屋被認為係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嘅代表性建築。

歷史文化名城[編輯] 廣州(1)-中山(1)-肇慶(3)-佛山(3)-梅州(3)-雷州(3)-潮州(2) 飲食[編輯] 廣東嘅飲食天下聞名,廣州菜係粵菜嘅代表,更加有「食在廣州」嘅朵,潮菜以精緻典雅著稱,客家菜就以原汁原味見長。

廣東人普遍鍾意飲烏龍茶,其中以潮州功夫茶最出名。

廣州菜-廣東早茶 潮菜-潮州功夫茶 客家菜-客家擂茶 戲劇[編輯] 粵劇 潮劇 廣東漢劇 廣東雷劇 廣東木魚戲 廣東客家採茶戲 音樂[編輯] 廣東音樂 廣東南音 潮樂 廣東客家山歌 建築[編輯] 廣東嶺南建築 廣東客家建築 廣東潮式建築 廣東客家圍屋 其他[編輯] 嶺南畫派 旅遊[編輯] 廣東旅遊網 文化古蹟[編輯]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光孝寺 廣州公社舊址 海豐紅宮 紅場遺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三元里平英團遺址 林則徐銷煙池 虎門炮臺舊址 洪秀全故居 雲龍寺塔 三影塔 南華禪寺 陳家祠堂 廣濟橋 黃埔軍校舊址 孫中山故居 國民黨一大舊址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梅庵 懷聖寺 光塔 廣州沙面建築群 康有為故居 梁啟超故居 廣州聖心大教堂 硇州燈塔 大元帥府舊址 秦漢造船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文王墓 蓮花山古採石場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石峽遺址 七星岩摩崖石刻 餘蔭山房 開平碉樓 中山紀念堂 葉劍英故居 其他題目[編輯] 教育[編輯] 廣東人重視教育,興寧等地都係「院士之鄉」。

廣州係中國大專院校分佈最密集嘅城市之一。

著名嘅大學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

睇廣東大學一覽。

商業[編輯] 名人[編輯] 古代[編輯] 楊孚:東漢大學者,廣州河南下渡村人,寫咗有廣東第一本地方志一《異物志》,本書包含埋啲廣西及東南亞嘅史料。

冼夫人:女酋長,隋文帝楊堅賜封譙國夫人。

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廣東韶關(舊稱曲江)人。

係廣東兼大陸南方首個常科狀元。

惠能:唐代禪宗六世佛祖,簡稱六祖,盧姓,喺廣東新興縣出世。

莫宣卿:(834年-868年)今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人,大陸史中最後生嘅狀元,中舉時十七歳,同時係兩廣第一個博學宏詞科「狀元」(即敕頭)。

陳大震:有話係廣州沙村人,南宋理宗寶就元年(1253年進士,咸淳七年(1271年)做雷州嘅官陣,創立咗萊泉書院仲寫有《大德南海志》。

到元朝就退穏,不仕蒙元政權。

李江(明朝詩人),開平人 倫文敘(一四六七年至一五一三年),狀元,佛山市南海區黎涌人,民間好多人識佢 陳獻章:明前理學家,廣東新會人。

袁崇煥:明末將領,廣東東莞人,有話係廣西藤縣人。

佘義士:明末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喺袁崇煥將軍死後,冒著被滅門嘅危險,偷偷埋葬袁崇煥嘅頭顱,並代代為佢守墓,到而家嘅十七代孫,十八代孫仲同袁將軍守著個墓 羅芳伯:清朝乾隆時期人,生於廣東嘉應州,蘭芳共和國開創者。

近現代[編輯] 陳澧(1810-1882):清朝道光年間著名音韻學者,著有《廣州音說》一書。

廣州番禺人。

潘仕成 洪秀全 康有為 梁啟超 黃遵憲 吳趼人 伍廷芳 容閎 詹天佑 馮如 馬應彪 蔡昌 鐘榮光 孫中山 胡漢民 汪精衛 陳濟棠 李鐵夫(1869-1952):名油畫家、革命家,獲譽係油畫之父,廣東鶴山縣人。

高劍父 潘達微 劉紀文 馮如(1884-1912):民國航空之父,廣東恩平人。

朱德(1886-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祖籍廣東韶關。

葉劍英 許廣平 冼玉清(1895-1965):原籍南海西樵,澳門出世,學者、廣東文獻專家,學術界尊稱佢做冼子,有「嶺南第一才女」、「仟佰年來嶺南巾幗無人能出其右」之美譽,著作有《潄珠崗志》,《更生記》等等 彭湃(1896-1929):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廣東海豐縣人氏。

吳尚時(1904-1947):廣東開平人,地理學家。

梁方仲(1908-1970):廣州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明代糧長制度》、《中國歷代田賦》等,又係廣州市中山大學「八大教授」之一。

饒宗頤(1917-2018):國學大師,廣東潮州人。

李光耀:祖籍梅州大埔高陂。

黃霑:廣州度出世。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李嘉誠:香港首富,廣東潮州出世。

丘成桐:美籍華人,世界知名數學家。

祖籍廣東蕉嶺。

1982年獲世界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

他信:泰國前首相。

祖籍廣東潮州府豐順縣。

英拉:泰國前首相。

他信嘅妹。

祖籍廣東潮州府豐順縣。

馬化騰:廣東汕頭市人。

曾蔭權:祖籍廣東南海九江鎮。

許崇智 馬思聰 冼星海 蔡楚生 黃飛鴻 吳耀宗 紅線女 薛覺先 關山月 葉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領導人[編輯] 省委書記: 葉劍英 陶鑄 趙紫陽 劉興元 丁盛 韋國清 習仲勳 任仲夷 林若 謝非 李長春 張德江 汪洋 胡春華 省長: 葉劍英 陶鑄 陳鬱 黃永勝 劉興元 丁盛 趙紫陽 韋國清 習仲勳 劉田夫 梁靈光 葉選平 朱森林 盧瑞華 黃華華 朱小丹 攷[編輯] ↑1.01.11.2〈广东省情概况〉(中國中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喺2018年3月5日搵到. ↑2.02.12.2〈2018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PDF)(中國中文).广东省统计局.原著(PDF)喺2019年4月17號歸檔. ↑明史。

志。

地理。

福建、廣東、廣西 ↑係地方設立嘅縣級政區或經濟管理區,無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登記。

出面網頁[編輯] 維基同享有多媒體嘅嘢:Guangdong 維基遊埠有呢篇旅游嘅資源:廣東 廣東省人民政府(大陸簡體) OpenStreetMap上面有關廣東嘅地理資訊 睇傾改通用廣東話嘅國家同地區 香港 ·澳門 睇傾改廣東政區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城:廣州市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街道、鎮、功能區)副省級城市廣州市: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白雲區|黃埔區|天河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深圳市:市轄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鹽田區|光明區|坪山區|龍華區功能區大鵬新區備註睇埋:深圳市政區市、縣級編制珠海市: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橫琴新區*|珠海高欄港經濟區*汕頭市:金平區|濠江區|龍湖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韶關市: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樂昌市|南雄市|始興縣|仁化縣|翁源縣|新豐縣|乳源瑤族自治縣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江門市: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湛江市: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麻章區|吳川市|廉江市|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茂名市:茂南區|電白區|化州市|信宜市|高州市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汕尾市: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華僑管理區*河源市:源城區|紫金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東源縣陽江市:江城區|陽東區|陽春市|陽西縣|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崗僑管理區*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英德市|連州市|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潮州市:湘橋區|潮安區|饒平縣|楓溪區*揭陽市:榕城區|揭東區|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普寧華僑管理區*|大南山華僑管理區*雲浮市:雲城區|雲安區|羅定市|新興縣|鬱南縣市、鎮級編制東莞市:街道南城街道|莞城街道|萬江街道|東城街道鎮石龍鎮|虎門鎮|中堂鎮|麻涌鎮|石碣鎮|高埗鎮|洪梅鎮|望牛墩鎮|道滘鎮|厚街鎮|沙田鎮|長安鎮|寮步鎮|大朗鎮|黃江鎮|大嶺山鎮|鳳崗鎮|塘廈鎮|謝崗鎮|清溪鎮|常平鎮|橋頭鎮|橫瀝鎮|樟木頭鎮|東坑鎮|企石鎮|石排鎮|茶山鎮中山市:街道東區|石岐區|西區|南區|火炬開發區|五桂山區鎮港口鎮|三角鎮|民眾鎮|南朗鎮|三鄉鎮|坦洲鎮|神灣鎮|板芙鎮|大涌鎮|沙溪鎮|橫欄鎮|古鎮鎮|小欖鎮|東鳳鎮|南頭鎮|阜沙鎮|黃圃鎮|東升鎮註1:廣州、深圳係副省級城市。

註2:東莞、中山嘅政區係地級市、鎮兩級編制,冇縣級編制。

註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東沙劃歸廣東汕尾管轄,但實際冇統治權,睇埋臺灣問題。

註4:有「*」屬於地方設立嘅縣級行政或者經濟管理區,並唔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嘅行政區。

註5:睇埋:廣東城市一覽。

睇傾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都:北京市直轄市4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省23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自治區5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別行政區2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未實際統治,(參考台灣問題)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廣東&oldid=1852561」收 屬於3類:CS1中國中文語言來源(zh)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廣東屬於2隱類:維基數據上面有座標有英文嘅文章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粵語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Acèh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贛語Galeg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Kongo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Latin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Vahcuengh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