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94年11月24日,孫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 :6。

提出「振興中華」口號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政綱 :2936。

孫中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孫中山」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孫中山(消歧義)」。

中華民國國父總理孫中山拍攝於約1910年代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副總統黎元洪前任首任繼任袁世凱中國國民黨總理任期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前任首任繼任逝世後永久保留總理職銜[1]張靜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任期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20日前任首任繼任岑春煊(主席總裁)任期1921年11月28日-1922年5月5日前任陸鎮東(主席總裁)繼任無,政府改組 中華民國廣州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任期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前任首任繼任護法運動被六一六事變中斷政府改組,由大總統改稱陸海軍大元帥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本營陸海軍大元帥任期1923年2月21日-1925年3月12日前任首任繼任胡漢民(代任)興中會會長任期1900年1月24日-1905年8月20日前任楊衢雲繼任興中會與華興會合併為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總理任期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前任首任繼任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政黨合併為國民黨國民黨理事長任期1912年8月25日-1913年11月4日宋教仁代理:1912年8月25日-1913年3月22日前任首任繼任政黨解散中華革命黨總理任期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前任首任繼任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個人資料字明德、載之號逸仙、日新出生孫德明(1866-11-12)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逝世1925年3月12日(1925歲-03-12)(58歲) 中華民國京兆地方北京協和醫院墓地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陵籍貫廣東香山[2]國籍 大清(至1911年止) 美國(1904年-1909年)[3]  中華民國(1912年-1921年) 中華民國(1921年起)[4]政黨 興中會(1894年-1905年) 中國同盟會(1905年-1912年) 國民黨(1912年-1913年) 中華革命黨(1913年-1919年) 中國國民黨(1919年-1925年)配偶盧慕貞(元配;1884年-1915年)陳粹芬(妾;1891年-1912年)[5]淺田春(妾;1897年-1902年)大月薰(妾;1903年-1906年)宋慶齡(繼室;1915年-1925年)兒女孫科、孫娫、孫婉、宮川富美子父母孫達成(父)、楊太君(母)母校博濟醫學堂華人西醫書院職業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作家、社會活動家宗教信仰無神論簽名 學歷 意奧蘭尼書院(IolaniSchool)(1882年) 奧阿厚學院(OahuCollege)肄業(1883年) 拔萃男書院肄業(1883年) 皇仁書院肄業(1884年) 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肄業(1886年) 華人西醫書院畢業(1892年) 經歷 創立興中會,發起國民革命(1894年11月24日,夏威夷國檀香山) 大英博物館研究(1896年-1897年) 廣結日本政要人脈,創設中西學校(1897年-1898年,日本橫濱) 創立中華革命軍(1904年1月,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中國同盟會總理(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日本東京) 宣布組建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 就任中華民國第1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4日,中國江蘇南京) 國民捐總會總理(1912年) 當選國民黨理事長(1912年8月25日-1913年11月4日) 全國鐵路督辦兼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1912年9月9日-1913年7月23日,中國上海) 成為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自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4日,中國廣東廣州) 改任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制)總裁(1918年7月5日-1919年8月7日)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1]),名文,後化名中山樵[9]:2936。

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9]:2936。

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9]:2936,是醫生、政治哲學家及革命家等。

他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也是中國國民黨及其前身等最初且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

並於過世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尊稱其為「國父」。

他是少數在大中華社群中被普遍尊崇的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之一[10][9]:2936。

孫幼年聽聞太平天國故事產生反清志趣,決定革命[11]:52。

1894年,孫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2]:52。

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2]:53。

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孫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提出三民主義學說[9]:2936。

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發動辛亥革命成功,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清朝政府被推翻。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9]:2936。

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9]:2936。

孫是1890年代以後推翻清朝政府革命過程中,最具影響力及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革命運動最主要的倡議者、推動者及籌劃者之一,也因而屢次遭清朝政府等追緝。

辛亥革命後,在當時中國政治局勢下,他被迫面對其他勢力強大的政治競爭對手,長年處於爭奪政治控制權的鬥爭之中。

後來,他以廣州等為根據地,成立政權與軍隊,以對抗控制中國其他地區的諸多軍閥,並試圖統一中國。

1923年,他邀請共產國際的代表至廣州協助其政權及軍隊組織進行改革事務,並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結盟。

1925年3月,他因膽囊癌惡化等而病逝[13];不久他的政治事業由蔣介石繼續進行。

「三民主義」主要由三大部分等構成:民族主義(即中國國族主義,以期中國獨立於外國勢力的支配)、民生主義及民權主義。

[14][15][16] 目次 1名字 2家族背景 3早年經歷 3.1首往夏威夷 3.2入香港拔萃書室及轉學中央書院 3.3首次結婚 4從醫與革命 4.1興中會 4.2第一次廣州起義 4.3倫敦蒙難、完成三民主義體系 4.4創中西學校、化名中山樵 4.5奔走建立革命組織 4.6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 4.7夏威夷出生證明 4.8組建同盟會 4.9第三至九次起義 4.10第十次起義:黃花崗起義 4.11武昌起義 5建立民國 5.1臨時大總統 5.2臨時約法 5.3解任臨時大總統 5.4國民黨理事長 5.5中國鐵路督辦 5.6討袁護法 5.7組建中華革命黨 5.8護國及復辟 5.9第一次護法運動 6繼續革命 6.1成立中國國民黨 6.2第二次護法運動 6.3聯俄容共 6.4重整北伐 7北上與逝世 8思想與信仰 9家庭 10紀念 11評價 12著作 13相關影視作品 13.1電影 13.2電視劇 13.3紀錄片 13.4歌劇 14軼聞 15相關條目 16注釋 17參考文獻 17.1引用 17.2來源 18外部連結 名字[編輯] 主條目:國父 孫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17],多是為了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而取,部分則在於宣揚革命或是表達人生期望[18]。

性質 名字 釋義 譜名 德明 族譜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廟之北帝,非象皇帝[19]:23。

乃親人為其拜契於北帝神,祈求護佑之意。

名 文 孫童年入讀翠亨村村塾時,老師給他起[19]:23[20]:355。

孫從來不自稱「孫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以及書信上皆用「孫文」之名簽署[19]:24。

字 明德 譜字,香山縣的風俗是男子在結婚時由主婚的族內長輩按家譜排行立字,然後把「字」書寫在木版懸掛牆上,稱為「字架」[21]:67。

字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 日新 孫在1884年領洗成為基督徒時取名「日新」,取自《禮記·大學·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19]:23-24。

教名 逸仙 由漢語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

孫在歐美使用,或全稱「孫逸仙」。

羅馬化 SunYat-sen 「日新」的廣州話音譯為英語時是YatSen,因此與洋人交往時一律採孫逸仙(SunYatSen)[19]:24。

因孫氏學歷為醫學博士,故常被尊稱為「Dr.Sun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秋孫到日本後化名中山樵,事緣日本人平山周回憶他與孫在日本最初交往時說:「總理來京曰:『昨夜熟慮,欲且留日本』。

即同車訪犬養,歸途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橋外對鶴館,掌櫃不知總理為中國人,出宿泊帖求署名。

弟想到中山侯爵門標,乃執筆書〔姓〕中山,未書名;總理忽奪筆自署〔名〕樵。

曰:『是中國山樵之意也』。

總理號中山,蓋源於此」[19]:24。

引至東京相會,一見如故,抵掌談天下事,大為快慰[22]:36。

於是孫開始使用「中山樵」的化名,「孫中山」因此得名[23]:206。

化名 高野長雄 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通稱 孫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的通稱。

章士釗將「中山樵」改為「孫中山」,說:「時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顧吾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

始也廣眾話言,繼而連章記載,大抵如此稱謂,自信不疑。

頃之一呼百諾,習慣自然,孫中山孫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終無與易」[19]:24。

孫曾以洪秀全自命[24]:361。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

「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索隱》說「汶汶,猶昏暗也」,《史記集解》引王逸說是「蒙垢污」,或說「玷污也」。

辛亥革命後,孫與黃興合稱為「孫黃」。

孫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25]。

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為中華民國國父[19]:707。

廣州博物館館藏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孫大元帥手令 1941年5月29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自此之後,孫即在中國歷史上確立其「國父」的地位[25]。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常正式稱孫為「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26]。

而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與人民網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27],曾在紀念孫誕辰140周年網頁上設立「國父風采」板塊[28]。

家族背景[編輯] 主條目:孫達成 1903年孫中山在美國夏威夷茂宜島與全家人合照,在後排左數第五位 孫母親楊氏葬於英屬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孫祖先系出金陵,其遠祖孫固,宋代進士[19]:258。

元末大亂,玄孫常德乃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不久沿著廣東北部珠江流域之北江南下,最後定居於廣東省東莞縣之圓頭山鄉,是為來粵之一始祖,稱一世祖[19]:258。

二世祖貴華移居同縣瀕珠江東岸之長沙鄉[19]:258。

至明代,五世祖禮贊已嫌長沙鄉人多,耕地不足,無法謀生,遂橫渡珠江往西岸香山縣之涌口村定居[19]:258。

到十一世祖瑞英,涌口村又患人滿,乃於清代乾隆時期西移尋原始土地開墾以謀生,到當今翠亨村邊緣之逕仔蓢開基[19]:258。

孫高祖父孫殿朝(1745年-1793年),高祖母林氏;曾祖父孫恆輝(1767年-1801年),曾祖母程氏;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

父親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親楊氏(1828年-1910年),長兄孫德彰(1854年-1915年),二姊孫金星(1857年-1860年),三兄孫德佑(1860年-1866年),四姊孫妙茜(1863年-1955年),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19]:283。

溯自常德至廣東,孫是為第十八代[19]:258。

祖父孫敬賢依寡母為生,篤信堪輿,醉心術士風水之說,常遊山玩水,致家道中落[29]。

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19]:275。

孫的二個叔父早年因貧窮必須遠赴他鄉做工謀生,而且在孫出生前後因病去世[30]:6。

早年經歷[編輯] 主條目:孫眉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7]:18),孫在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誕生[31]:116;乳名帝象,上村塾讀書時取名文,成親時取字德明[31]:4。

1869年10月9日,祖母黃氏去世[31]:4。

1871年9月3日,妹秋綺生[31]:4。

11月12日,童年孫與姐姐妙茜上山打柴,無論從金檳榔山山頂或犛頭尖山山腰,遙望珠江河口,都能看到金星門(粵語:金星門)雲集大批走鴉片煙土之外國商船[31]:4。

1872年,孫開始參加農業勞動,以上山打柴草、到塘邊撈「塘飄」做豬飼料;稍長,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24]:359。

同年,孫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23]:204。

1876年,孫入村塾讀書,課餘仍參加農業勞動;常與同學楊帝賀等到鄰村去,觀看三合會練武[24]:359。

孫眉在檀香山做工匯款回家,家境慢慢好轉,孫得以進入村塾讀書;第一位老師是位癮君子,煙癮發作時就曠課;由於老師煙癮頻頻發作,孫也沒法好好讀書[31]:4。

孫喜聽前太平軍老人講戰鬥故事,仰慕太平天國[24]:359-360。

1877年[19]:389,孫繼續讀書,懷疑一味背誦之教學方式;曾問老師:讀這些書一點也不懂,有什麼意思[24]:360?9月22日,孫眉再度赴檀香山,孫擬隨兄赴檀,未果[31]:5。

1878年春,孫繼續讀書,反對纏足、蓄婢和賭博[24]:360。

首往夏威夷[編輯] 主條目:陸皓東 吳相湘在《孫逸仙先生傳》評述孫第一次出洋,是孫「生平轉變之重大關鍵」[32]:30-31。

1879年5月21日[19]:303,孫隨母坐駁艇到澳門坐英輪「格蘭諾去」號(S.S.Grannoch)赴檀香山[31]:5。

1879年6月,孫到檀香山茂宜島茄荷蕾埠(今名卡胡盧伊)孫眉開設商店當店員[23]:204。

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23]:204。

9月[31]:5,孫到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英語:AlfredWillis)主持之教會學校意奧蘭尼書院當寄宿生,採全英語授課[33]:35。

意奧蘭尼學校,是英國聖公會畢斯浦(EspiscopalBishop)與威爾士夫人共同於1862年創立,1872年韋禮士牧師繼任校長,翌年遷移校址於白地斯街(BatesStreet),擴建房舍[7]:29。

學校強制學生必須每天禱告,每週日必須作禮拜,孫開始認識基督教儀軌、聖歌,以及閱讀《聖經》[33]:35。

孫修讀英語、英國歷史、算術、「代數、幾何學、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科目[19]:319-320。

孫17歲時的照片 1881年,孫繼續在意奧蘭尼學校讀書,喜閲喬治·華盛頓、林肯等傳記,希望改造中國[24]:360。

1882年7月27日,孫畢業於夏威夷伊奧拉尼書院[23]:204。

孫英文文法考第二名[31]:219,獲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在畢業典禮上親頒一本中國書籍作為獎品,出色的英文水平為孫之後的革命活動助力甚多[34]。

1883年,火奴魯魯華裔知識分子何寬、李昌等組織中西擴論會[31]:5。

1883年1月15日[31]:5,孫與其他教會學校子弟進入美國公理會創辦之奧阿厚書院(高級中學[24]:360)就讀,繼續學習,特別是基礎醫學和法律[33]:35。

6月30日,奧阿厚書院學年結束,孫坐船回到孫眉在離島所開之牧場[31]:5。

7月初[31]:5,入學不超過三個月,由於孫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在夏威夷工作的華僑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資助,將17歲的孫送回翠亨村家鄉[7]:16-31。

孫在1883年夏天從夏威夷回到中國,當他坐遠洋船從火奴魯魯到香港後,孫即上岸轉坐中國內河返回翠亨村[19]:390。

孫坐輪船到香港轉坐淇澳島之帆船回鄉,抗議清朝官吏向該船乘客勒索[31]:5。

7月底,孫回到翠亨村[31]:5。

孫在家自修、參加農務,開始宣傳社會變革,指責清政府腐敗,着手修路、防盜等[24]:360。

秋,孫即與同村青年陸皓東結成好朋友,並經常共同談論時政之腐敗,直到深夜[19]:492。

8月中[31]:5,孫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7]:15,經崖口、淇澳逃離家鄉前往香港[31]:5。

入香港拔萃書室及轉學中央書院[編輯] 1883年3月31日,美國綱紀慎會喜嘉理牧師在香港登陸[31]:5。

8月18日,喜嘉理牧師收留孫在其香港中環之傳道所寄宿[31]:5。

秋,孫赴香港入讀英國聖公會主辦的拔萃書室(當時英文稱為DiocesanHomeandOrphanage)[35]為日校走讀生[31]:259-261。

10月29日,孫在喜嘉理牧師宿舍重逢檀香山傳教士、曾任教於奧阿厚書院之芙蘭·諦文(FrankDamon)及其父母[31]:5。

是年冬,孫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又稱公理會)位於港島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1884年5月4日為他主持洗禮加入教會[36][37](陸則於1884年10月19日受洗[38]);在其所屬教會存留之受洗名單中,陸皓東署名「中桂」(名單中排第四)[19]:365,孫署名「日新」(名單中排第二),「日新」取《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19]:365。

厥後區鳳墀據「日新」二字,為孫改號「逸仙」[19]:365。

喜嘉理牧師與孫情誼真摰,欣賞孫對宗教熱忱,孫追隨他四處宣教[33]:36。

1884年4月15日[19]:362,孫轉學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23]:204。

這是一所中學,學生多半是各國中產階級子弟,課程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33]:35。

孫用孫帝象姓名註冊,學號二七四六[7]:35。

秋,受香港工人反法鬥爭鼓舞,孫深感中國人民「已經有相當覺悟」[24]:361。

得知孫皈依基督後,孫眉把他召回夏威夷,試圖藉由切斷弟弟所有奧援[33]:36。

11月,孫奉孫眉急召赴檀香山,交還家產,芙蘭·諦文為孫籌募盤川[31]:5。

孫在茄荷蕾埠商店當店員[24]:361。

孫在中央書院讀書兩年半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與孫眉激烈衝突[33]:35-36。

1885年4月,孫自檀香山經日本回中國[24]:361。

5月,芙蘭·諦文為孫籌足盤纏,自檀香山回到香港復課[31]:5。

8月,孫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孫憤恨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失敗,更希望變革現實[24]:361。

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幫助下得以於1886年返回香港,由於孫在夏威夷長待幾個月,其中學生涯結束,孫並未拿到中央書院畢業文憑[33]:36。

1886年7月,孫未畢業就離開中央書院[31]:5。

邵元沖說:「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之,遂反覆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

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註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

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

」[39]:694 首次結婚[編輯] 1885年5月26日,孫奉父命回鄉與同縣外壆村(今珠海市外沙村)盧慕貞成親[31]:5。

盧慕貞自幼纏足,盡心操持家務,照顧公婆和兒女[40]:205。

二人婚後生了一子二女,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與次女孫婉;由於孫終日在外奔波,所以和元配聚少離多[40]:205。

從醫與革命[編輯] 主條目:四大寇和鄭士良 在香港讀書時,楊鶴齡、孫、陳少白、尢列倡導者革命,時人稱為「四大寇」[23]:205。

「四大寇」,前排左起:楊、孫、陳、尢,後立者為關景良。

1888年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41] 孫選擇醫學:「以醫亦救人之術也。

」[24]:411886年9月[31]:5,孫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進入由(美國)長老教會海外基督使團嘉約翰(JohnKerr)博士主持之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33]:37(即南華醫學校[24]:41,今中山醫科大學前身[24]:361),開始鼓吹革命[23]:205。

10月,孫認識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師區鳳墀,區鳯墀為其改名逸仙[31]:6。

課餘,孫經常抒發熱愛中國之情懷和革新政治之抱負;並在同學中結交鄭士良等[24]:361。

1887年10月1日,華人西醫書院教務長孟生醫生在香港大會堂宣佈該院成立[31]:6。

10月3日,孫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ofMedicineforChinese,HongKong,即現今之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式上課,第一課是康德黎醫生講授之解剖學[31]:6。

學堂隸屬於倫敦傳道會,由聞名香港之菁英代表何啟出資籌辦,該校教務長是蘇格蘭名醫康德黎[33]:37。

孫之老師、維新人士何啟曾留英學習醫學和法律,作《新政真詮》[24]:43。

孫與康德黎師生關係密切[24]:361。

孫在校共五年餘,勤奮學習;除正課外,廣泛閲讀「新學」書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啟等維新思潮影響[24]:361。

孫對達爾文之進化論發生興趣[42]:14。

在《孫文學說》第一章,可以看到孫在大學時代就潛心研究「知難行易」學說,為破除「知易行難」之陳腐有害觀念[32]:66-67。

孫時常審視懸在壁上之中國地圖,慨嘆「如此江山,付之非人」[43]:2[24]:42。

1887年冬孫父達成公病篤,孫回鄉伺奉湯藥,孫眉聞訊亦自檀香山歸,兄弟芥蒂盡釋[31]:378。

1888年3月24日,孫父達成公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6歲[23]:205,孫眉對孫加倍愛護備至,凡所需學費,均允源源供給[31]:6。

8月,孫在西醫書院第一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三名[24]:361。

1889年夏,孫在第二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24]:361。

1890年,孫以洪秀全自況:「勿敬朝廷」,自稱「革命言論之時代」[24]:42。

同年孫上書鄭藻如,主張仿效西方社會改革[24]:362,建議禁煙及改良農業和教育等[31]:6。

孫課餘常往來廣州、澳門等,言論反清[24]:362。

12月30日,孫陪康德黎夫婦往廣州痲瘋村研究痲瘋病[31]:6。

1891年3月27日,孫與40多名香港道濟會堂年輕教友組織教友少年會[31]:6。

夏,孫在第四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24]:362。

孫同鄭觀應商討「改革時政」,鄭在《盛世危言》中稱道過「吾邑孫翠溪西醫」[24]:43。

孫又結識招商局職員、後來「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不斷交流愛國圖強見解[24]:362。

孫課餘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於香港、上海報刊[24]:362。

1892年春,孫設計新居,用孫眉滙款在翠亨興建[24]:362。

7月,孫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23]:205[44]。

孫成績優異,獲得開業執照[24]:362。

9月22日,在恩師康德黎醫生帶領下,與同期畢業之江英華同赴廣州[31]:6。

9月23日,英國駐廣州領事引見兩廣總督李瀚章,李命填寫三代履歷,孫拂袖而去[31]:6。

9月24日,在恩師康德黎醫生帶領下,孫與江英華同方香港[31]:6。

秋[24]:362,孫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師[23]:205。

12月18日,與澳門鏡湖醫院簽訂〈揭本生息贈藥單〉,貸款2,000銀元開設中西藥局[31]:6。

由於醫術高明,態度認真,頗受歡迎,「聲名鵲起」[24]:362。

1893年春,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23]:205。

孫對貧苦患者施醫贈藥[24]:362。

因受澳門葡籍醫生排擠,轉赴廣州行醫[24]:362。

孫常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議籌組革命團體[24]:362。

7月,孫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十六A號開設「孫醫館」[31]:6。

7月29日,其澳門中西藥局開業[31]:6。

孫行醫於澳門、廣州[9]:2936。

孫用口號「天命無常」,宣傳反對忠君:「暴君肆虐,罪惡滔天。

信任奸邪,濫施淫毒,應天順人,除彼獨夫。

凡我同胞,毋稍瞻顧!」[45]:65據云「(孫)先生在港曾接納三點會首領,並親自切實調查其實力,約定時間在茶樓飲茶,先生入時,凡起立者即會員。

先生如約前往,至十餘處,每處茶客起立者百數十人,喜出望外。

實則其頭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數,為一騙局」[46]:88。

興中會[編輯] 主條目:興中會、乙未廣州起義和倫敦蒙難記 1894年1月,孫藉廣州城外南關之聖教書樓懸壺、西關之冼基設東西藥局[31]:6。

同月,孫在翠亨村寫就〈上李鴻章書〉[31]:6,主張「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23]:206。

並決定親赴天津面呈給直隸總督李鴻章[33]:49。

不久,孫偕陸皓東前赴上海[24]:362。

2月15日,廣州《中西日報》東西藥局廣告:「……大醫生孫君逸仙……舊歲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

」[47]:71 1894年6月1日,前澳門海防同知魏恆致盛宙懷函,說明孫求見。

[註2][48]:896月中,棄醫,偕陸皓東至天津上書李鴻章[23]:206。

孫拿魏恆之信,啟程前往上海,並與上海電報局領班生陸皓東結伴同行[31]:525。

6月13日,盛宙懷鑒於魏恆情面而接見孫,並致函其堂兄盛宣懷。

[註3][48]:93在得到盛宙懷推薦信後,孫在上海巧遇鄭觀應,結果鄭觀應也為孫謁見李鴻章之事寫推薦信。

[註4][48]:94王韜有一朋友在李鴻章幕下當文案,王韜就寫信介紹孫到天津,孫就到天津去見文案;軍書旁午,文案把孫大文章送到李鴻章,不知是否見過,後來李鴻章說打仗完以後再見,孫知道沒有辦法,回到上海[49]:27。

孫上書李鴻章,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24]:362。

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9]:2936。

未被李鴻章接見,僅獲取「農學會籌款護照」[24]:362-363。

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23]:206。

7月25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31]:6。

李鴻章拒絕與孫面談,請願書後來刊載於在1894年9、10月號之上海《萬國公報》[33]:49。

孫和陸皓東離開天津,在香港短暫逗留後,孫於夏末乘船前往夏威夷[33]:61。

10月,孫自上海經日本赴檀香山[23]:206,在華僑中宣傳革命[24]:3623。

1894年11月24日,孫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31]:6。

提出「振興中華」口號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政綱[9]:2936。

第一次廣州起義[編輯] 主條目:乙未廣州起義和陸皓東 1896年孫中山攝於舊金山 1895年1月,孫與鄧蔭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籌謀革命[23]:206,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計議擴大興中會[24]:363。

2月21日,糾集孫故交與同窗[33]:62,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修訂《興中會章程》;旋又偕同陸皓東、鄭士良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積極準備武裝起義[24]:363。

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興中會,以「乾亨行」做掩護[31]:6。

「乾亨」名號是黃詠商所訂,黃父名勝,任香港議政局議員,與大律師何啟有戚誼,何介紹黃與孫相識,黃由是入會[7]:119。

同日香港興中會與香港輔仁文社合併,仍稱興中會,會長(總辦)一職未決[31]:6。

1892年3月13日,香港輔仁文社成立,舉楊衢雲為會長,謝纘泰為秘書[31]:6;孫在領導權之爭上面臨楊衢雲挑戰,楊之抱負和自信與孫旗鼓相當[33]:63。

3月,孫與楊衢雲等在香港聚議,策劃廣州發難事宜[24]:363。

3月1日,孫拜會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請其援助起義,未果[31]:6。

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並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23]:206。

孫從事革命之秋,教會懼其波及,宣言把孫驅逐出堂[19]:480。

3月18日,《德臣西報》發表社論,指出革命黨準備成立君主立憲[31]:6。

5月30日,謝纘泰在英文《德臣西報》致光緒皇帝公開信,促請憲政改革[31]:6。

8月下旬,孫制定武裝起義方案[24]:363。

新組織「會長」人事案,延宕直至10月10日,是日孫、楊和其各人馬對峙,劍拔弩張,經過妥協,「會長」職位給楊衢雲,孫則獲得廣州起義現場指揮權[33]:63。

興中會選舉會長(稱總辦,時稱「伯理璽天德」,音譯自英文「President」),楊衢雲志在必得,孫退讓,楊當選[31]:7。

孫利用官方許可,在10月初設立「農學會」[33]:67。

10月初,香港警方獲線報,謂有三合會份子招募壯勇赴廣州[31]:7。

朱貴全偕兄朱某及邱四聲言招募壯勇,每名月給糧銀10元[31]:7。

朱貴全之兄招得400苦力,自己先行他往,壯勇由朱貴全帶領[31]:7。

孫於汕頭及西江沿岸募集兩軍,同時向廣州進逼[12]:53。

兩軍期於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東北,同時向廣州進發[12]:53。

10月25日,朱湘假其弟朱淇之名向緝捕委員李家焯自首;革命黨人原定當天從香港乘夜輪去廣州,因募勇不足,未能成行[31]:7。

是為孫在廣州所發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24]:363。

起義因泄密而流產後,孫經澳門轉香港逃亡日本[24]:363。

11月,孫斷然改裝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23]:206。

孫與陳少白、鄭士良同坐「廣島丸」於11月2日由香港出發駛往日本[19]:544。

11月7日,陸皓東等為首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則受到通緝[23]:206。

11月12日,孫在神戶上岸,隨行遇有鄭士良與陳少白[33]:70。

翌日當地報紙新聞標題:「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到達日本」[7]:145。

孫向陳、鄭稱《易經》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24]:49。

11月中旬,孫在橫濱建立興中會分會[24]:363。

12月中旬,孫斷髮改裝[24]:363。

孫蟄伏日本,徹底改變外型:剪掉辮子、不再薙髮,脫下中式長袍換穿歐式西服[33]:71。

香港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50]:57-70。

孫動員秘密會黨,並重新利用興中會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據地[33]:93。

孫把陳少白留在東京,派鄭士良返回香港[33]:72。

12月中旬,孫赴檀香山[24]:363。

1896年1月,孫眉安排寡母,連同孫妻小四人,前往他居住之茂宜島,就近照料他們生活[33]:39。

孫與母親、長子孫科以及一雙女兒重逢[33]:72。

春,孫在檀香山《檀香新報》館內設據點以聯絡同志,並組織興中會會員軍事操練和募集經費[24]:363。

3月4日,香港政府認為孫在港從事反清活動,威脅香港安定和秩序,於是簽發驅遂令,禁止孫氏5年內踏足香港境內[51]。

6月至9月,孫從檀香山到美國,向華僑宣傳革命,在舊金山設立興中會分會[24]:363。

香港政府下令驅逐孫、楊衢雲、陳少白出境,5年內禁止在香港居留[31]:8。

9月下旬,孫赴英國[24]:363。

倫敦蒙難、完成三民主義體系[編輯] 主條目:倫敦蒙難記 孫中山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設有孫的浮雕像 1896年10月31日,英國TheGraphic報導孫中山獲釋 孫收到昔日恩師康德黎邀請,於1896年9月30日抵達倫敦[33]:72。

清駐英公使龔照瑗即派英籍參贊馬凱尼向英國政府交涉逮捕、引渡,並僱偵探監視[52][24]:50。

10月1日早,孫就離開旅社,前往波蘭區覃文省街46號,晤見康氏伉儷[7]:152。

10月11日,孫被滿清駐英國公使龔照瑗誘捕[23]:206。

行動計畫是逮捕孫,將他秘密遣送回國,接受法律制裁[33]:73。

孫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名英國僕人柯爾,將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稱中國皇帝也要殺中國基督徒,孫給柯爾20英鎊現金,並允諾事後再給他1,000英鎊,從而獲得其協助,將便條交給康德黎,上頭寫著:「予於前星期日,被二華人始則施以誘騙,繼則復驟加強暴,將予幽禁於中國使館中。

一、二日後,使館將特僱一船,解予回國,回國後必被斬首,奈何?」[33]:74康德黎即同前西醫書院教師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報案;通過報紙揭露清使館行徑;雇偵探監視清使館[24]:50。

披露真相後,社會輿論強烈譴責清使館[24]:50。

10月22日,《環球報》(TheGlobe)登載康德黎長篇訪問特刊[33]:75,清使館恢復孫自由,當天下午康德黎陪孫走出使館,向聲援者表示感謝,後又向公眾講述真相[24]:50。

英國外交部指公法上清使館行為超出外交特權,正式照會要求釋放孫[24]:50。

孫12天始脫險,撰《倫敦蒙難記》[23]:206。

孫向報紙投稿,召開多次記者會,接受多次訪問,並嬴得並遍支持[33]:75。

11月,孫在倫敦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家翟理斯邀請,撰寫自傳[24]:363。

冬,孫為揭露綁架事件真相,開始寫《倫敦蒙難記》[24]:363。

同時,孫還將英國柯士賓所著《赤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為漢文[24]:363-364。

康德黎稱贊孫:「他不歇地工作,閲讀有關政治、外交、法律、軍事、海軍的書籍;礦產與礦業、農業、畜牧、工程、政治經濟等類,占據了他的注意,而且細心地和耐心地研究。

」[24]:51 1897年1月至7月,孫居倫敦,經常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認真觀察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24]:364。

孫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23]:206。

孫民生主義觀念由此形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得具雛形[24]:364。

2月,在倫敦《雙周論壇》發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揭露清政府的專制主義苛政,主張對中國根本革命改造[24]:364。

創中西學校、化名中山樵[編輯] 1897年7月1日[19]:529,孫自倫敦經加拿大,8月16日抵達日本橫濱[19]:529,旋創中西學校[23]:206。

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孫[22]:36。

更因犬養毅之介紹,廣交日本朝野賢豪[53]:49。

被納入犬養毅羽翼後,孫定居東京,由宮崎寅藏、平山周為伴,身分為宮崎和平山中文教師[33]:88。

8月至9月,在同宮崎寅藏談話中,孫認為「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根則,故於政治之精神,執共和主義」[24]:364。

透過他們,孫再結識頭山滿、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黑龍會山田良政等人[33]:85。

11月,孫在日本與宮崎寅藏筆談記錄,孫曾有「僕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鎮)之說:武漢(都)、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廣州(南京)、順天(北京)」[54]:237。

12月,命陳少白成立興中會分會於台北[23]:206。

1897年8月16日,孫從英國取道加拿大到達日本橫濱,橫濱華僑溫炳臣有一名15歲女僕淺田春,曾上小學、中學,又上私立英文學校[19]:612。

快要畢業時,父親突然去世,被迫出來做工,成為溫炳臣小女傭[19]:612。

孫到來後,溫炳臣讓她照顧孫[19]:612。

日本當局也讓她隨時報告孫之行止,1901年以患病為由,回到靜岡老家[19]:612-613。

奔走建立革命組織[編輯] 1898年興中會會長楊衢雲等人於日本的合照。

前排左起︰安永東之助、楊衢雲、平山周、末永節、內田良平;後排左起︰可兒長一、小山雄太郎、宮崎寅藏、孫(秘書)[55][56]、清藤幸七郎、大原義剛。

楊衢雲輾轉往來於東南亞、南非後,於1898年春天前往東京與孫會合[33]:94。

1898年春,孫來往於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等地吸收華僑入興中會[24]:364。

夏,孫一度移居橫濱,在東京會晤菲律賓起義軍代表馬里亞諾·彭西(英語:MarianoPonce),積極支持菲律賓人民民族解放鬥爭[24]:364。

秋冬,與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之梁啟超多次商談聯合反清,未獲結果[24]:364。

清對孫招納,駐日公使李盛鐸許以「高位」,駐美公使伍廷芳通過孫眉誘導,廣東則由劉學詢勸説[24]:53-54。

冬,孫斷然拒絕清政府各種渠道之誘降[24]:364。

1899年春夏,孫在東京、橫濱和長崎等地聯絡和策動,準備再次在廣東、湖南、湖北地區武裝起義[24]:364。

6月至7月,孫在橫濱同章太炎訂交[24]:364。

7月,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租用日輪運抵菲律賓[24]:364。

夏秋間,孫再與梁啟超等在橫濱會談聯合反清,仍無結果[24]:364。

10月11日,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公推孫為總會長[57]:188。

為「喚起國民及不為康梁所惑」,孫宣傳反清革命主張與留學生和華僑[24]:54。

秋,孫派陳少白赴香港籌創辦《中國日報》,於翌年1月出版;孫又命鄭士良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之機關,與廣東三合會取得密切聯繫[24]:364。

報紙經費由日本人提供,報紙開辦之初,先是得到何啟大力襄助,爾後香港富商之子李紀堂做靠山[33]:94。

11月,合興中會、三合會、哥老會為興漢會[58]:257。

冬,孫繪制《支那現勢地圖》付印,圖中對「已割之岩疆,已分之鐵路」均以「着色表明」,以便「覽者觸目驚心」[24]:365。

據《英國殖民地部檔案》編號129卷339,香港總督梅含理曾於1913年給英國殖民地大臣報告,提及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和韋玉曾協助革命黨人:「無可爭辯的證據顯示,遠在革命爆發之前,這兩位先生都已得到革命黨人的信任。

革命黨的會議經常在韋玉先生家裡舉行……在革命前的好幾個月,他聽任自己的住宅被用為密謀反對清廷的會議場所,而且參與了密謀者的機密……在革命前好幾個月內,何啟亦參與革命黨人的機密,實際上充當他們的顧問,指導他們的活動程度,以免違反香港法律條文的規定。

」[59]:108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編輯] 主條目:惠州起義 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攝於1900年8月 孫一面重啟香港之革命根據地,一面聯絡並擴大秘密會黨之人脈[33]:94。

孫將網絡拓展工作部分託付給日籍顧問和同志,部分託付給湖南改革派畢永年[33]:95。

陳少白邀請廣東三合會一位大老黃福赴香港,他在陳少白接受「白扇」頭銜之儀式中擔任主持[33]:95。

1899年11月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想北京混亂失序之際另起一個獨立政府[33]:96。

1900年1月,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妥第二批軍械[24]:365。

在義和團運動浪潮下,英國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導「東南互保」,推動李鴻章「自主」;香港總督卜力參與其事,何啟與陳少白會商由興中會協助李鴻章組建「自主」政府事宜;孫抓緊武裝起義之布置,又不放棄「自主」活動[24]:54。

孫計畫兩廣獨立,以孫就讀醫學校時老師、香港總督卜力為中心,加上廣東富商劉學詢及兩廣總督李鴻章[60]:150。

6月,孫先後過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貢、新加坡等地,積極策劃武裝起義;同時,派宮崎寅藏等赴廣州,準備同李鴻章商談合作問題,希圖策動兩廣總督在華南「自主」;後因李鴻章奉詔北上,未獲結果[24]:365。

在劉學詢召喚下,孫於6月8日搭船啟程,隨行者還有日本顧問,日本顧問抵達香港後便開始替孫行事,與劉學詢協商,可是不久後李鴻章決定放棄分離主義念頭,奉朝廷之命回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於7月17日趕赴上海[33]:97。

孫主動求見法國駐越北大使哈爾蒙德(JulesHarmond),6月21日孫抵達西貢,攜帶哈爾蒙德大使給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韜美(PaulDourmer)之信[33]:128。

1900年7月,孫偕宮崎寅藏等離開香港赴日本,尋求起義後援;8月下旬,孫從日本秘密赴上海,旋返日本[24]:365。

9月,孫由日本抵達台灣,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24]:365。

孫會見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謀求武器援助[60]:151。

1900年冬,孫中山與起義失敗的自立軍骨幹人物在日本東京合影(左起︰尢列、唐才質、孫中山、秦力山、沈翔雲) 1901年1月下旬,孫在橫濱為清政府刺殺之楊衢雲開追悼會;春,孫贊助留日廣東籍學生鄭貫一、馮自由等組織廣東獨立協會;6月,秦力山等在東京創辦《國民報》月刊,為中國留學生革命報刊先聲,孫捐助出版費1,000元[24]:365。

1902年,宮崎滔天出版孫自傳《三十三年落花夢》,1903年中文譯本問世[33]:141。

孫在日本和章太炎談論時又曾涉及革命發難以及成功後建都地點,孫以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

視其規模遠近而已」,孫並且說明:「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

尚濱海之建都者,必遏遠武昌。

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賓山(江蘇省),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內海雖咸,亦猶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達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雒。

鐵道既佈,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7]:100。

1903年春,孫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羅等地活動革命[24]:366。

夏,孫與15歲的大月薰訂立婚約,並應孫要求,轉到公立英和女子學校讀書[19]:613。

7月下旬,孫返抵橫濱[24]:366。

7月,兩人舉行婚禮,1905年8月大月熏懷上孫孩子[19]:613。

8月,為訓練遭日本軍事機構排除之中國學生[33]:142,孫在日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辦革命軍事學校[24]:366。

被吸收約15名粵籍學員,青山軍事學校運作不超過4個月[33]:143。

入學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4]:366 夏威夷出生證明[編輯] 1903年9月,孫會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道理和方法,並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24]:366。

9月26日[33]:136,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開日本赴檀香山[24]:366。

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24]:366。

為求工作方便,孫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33]:137。

12月,孫由希爐返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孫又改組《檀香新報》為革命宣傳陣地,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文,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24]:366。

1904年1月11日,孫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61]:301-302。

孫並接受「洪棍」(元帥)職務;孫在《檀山新報》發表《駁保皇派》一文,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24]:366。

為規避《排華法案》[62],孫預先取得偽造文件[33]:138。

取得該證時親友們做出了孫在夏威夷出生的證詞[63][62]。

3月4日,孫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說自己是在夏威夷出生[註5][61]:301-302。

3月14日,孫憑着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島。

」[61]:303-304孫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台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

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

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61]:304。

3月31日,孫帶著地方堂口給三藩市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33]:137-138。

孫在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檔案照 1904年4月6日[33]:138,孫從檀香山抵達舊金山,為阻止孫入境,保皇黨已聞訊而促請清朝駐該市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所持乃假護照[61]:304。

同日,孫上岸後,被美國官員扣留並審問,他寫下《自述證言》[64][65]。

1904年之《自述證言》原件現藏於位於加州舊金山的美國國家檔案局,目前僅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有複製件[64],中稱:自己於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英語:EwaVillages,Hawaii)[66]。

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孫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紙[67]。

1904年4月,孫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一次到達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61]:304。

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人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聲明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元,擔保孫外出候判[61]:304。

最後孫被批准入境[61]:304。

孫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24]:366。

1904年5月至9月,孫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注冊[24]:366。

6月,孫動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33]:138。

9月底,孫抵達紐約[33]:139。

10月,孫在紐約報刊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帝國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24]:366。

不過,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最後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33]:139-140。

12月,孫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團體;孫旋赴倫敦[24]:366。

1905年2月,孫抵達巴黎[33]:131。

春,孫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着手[24]:367。

春至夏,孫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對社會主義誠摯同情,稱今後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24]:367。

組建同盟會[編輯] 1905年的孫中山 1905年8月20日,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 主條目:中國同盟會 孫反覆對革命黨人稱:「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必要。

」[24]:861905年7月,孫自法國抵達日本[24]:367。

7月19日,孫抵日本橫濱,當即由宮崎寅藏和楊度等人介紹認識了黃興,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68]:125。

孫同黃興、宋教仁等會晤,建議聯合起來,共同戰鬥,黃興贊同[24]:367。

1905年7月30日,孫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70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24]:367。

孫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之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為領導[33]:145。

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24]:367。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24]:367。

1905年8月13日,孫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之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國[24]:367。

孫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22]:38。

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還有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33]:145。

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22]:38。

第三至九次起義[編輯] 主條目:十次革命起義和陶成章 1905年9月,孫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月,孫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月,孫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24]:367。

10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發動萍醴之役失敗[58]:258。

1906年,孫中山與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部分會員等合照。

(前排左起:1林干廷、2張永福、3陳楚楠、4孫中山、5尢列、6劉金聲、7林義順;後排左起:1吳悟叟、2張華丹、3張繼、4陳汝河、5鄧子瑜、6黃耀廷、7張秉庚) 1906年2月,孫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24]:367。

4月,孫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33]:163。

3月至6月,孫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24]:368。

孫曾往馬賽、巴黎[69]:94。

7月至9月,孫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24]:368。

秋至冬,孫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8個文件,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文件,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24]:368。

12月,孫在東京舉行《民報》周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24]:368。

1907年1月,孫在東京會晤宋教仁、胡漢民等,商討如何對待梁啟超提出之休戰——《民報》與《新民叢報》「不互相攻擊」,反「可以許其調和」,決心繼續論戰[24]:368。

2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之「井」字旗[33]:161。

孫與黃爭執,孫稱:「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

」[60]:157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滿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離境[33]:161。

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大筆款項[33]:161。

3月,孫從日本抵達越南,在河內設置領導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24]:368。

孫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60]:160。

4月,孫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24]:368。

5月,孫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24]:368。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24]:368。

9月1日,孫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24]:368。

9月至10月,孫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24]:368。

10月,孫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33]:162。

12月2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24]:368。

1907年冬,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越南河內合影 1908年3月,孫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24]:369。

3月27日,孫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24]:369。

4月,孫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24]:369。

4月30日雲南河口之役,孫電令黃興督師,堅持20餘天[24]:369。

7月,為池亨吉《支那革命實見記》寫序,回顧革命歷程,稱不畏險阻,「折而愈勁」[24]:369。

秋,孫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24]:369。

9月至10月,孫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24]:369。

10月,《民報》遭日本發出禁令[33]:162。

10月至11月,孫偕胡漢民等巡視南洋各埠[24]:369。

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70]。

第十次起義:黃花崗起義[編輯] 主條目:黃花崗起義 1911年1月,孫委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8課[24]:370。

4月8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33]:202。

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23]:66。

武昌起義[編輯] 主條目: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軍政府在「紅樓」前合影 由於會黨組織形式落後,特別是成員缺乏革命意識和組織紀律,所以常「一哄而起」,然後「一鬨而散」;孫等人總結經驗,得知「革命起義,不可專恃會黨。

今宜採取入虎穴得虎子之法,取得新軍,始可成事」;從1908年起,孫開始注重運動新軍[24]:91。

1911年8月,「中部同盟會」在上海成立[33]:165。

武昌起義前夕,湖北革命團體一同集結在文學社(湖北新軍革命團體)與共進會旗幟下,文學社多招募自駐紮武昌之新軍軍官和士兵,共進會則是同盟會異議組織地方分支[33]:217。

武昌起義是湖北新軍中受到孫與民主主義思想影響之士兵和下級軍官發動,湖北文學社和共進社領導人大都是中國同盟會會員[24]:88。

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33]:218。

經過一夜血戰,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攻佔總督衙門,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59]:103。

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

」[71]:255-256[24]:88-89 辛亥革命發生之際孫正在美國進行演說募款之旅,美國時間10月9日下榻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HotelMarion[72]。

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Palace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當時的入住記錄[73]。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心理建設/第八章有志竟成 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布脫離中央[33]:220。

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之軍多為袁世凱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40]:1。

孫10月20日抵達倫敦,先與康德黎夫婦敍舊[33]:223。

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23]:57,至11月20日離開[23]:58。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74]。

建立民國[編輯] 1909年1月,孫在南洋各埠籌款[24]:369。

5月至10月,由於活動困難,孫赴歐洲,到法國、比利時和英國宣傳籌款[24]:369。

5月,孫自新加坡赴馬賽轉巴黎,在巴黎住了一個多月[69]:95。

7月,孫抵布魯塞爾,馬君武前往迎接[23]:54。

8月,孫自布魯塞爾抵達英國倫敦[23]:52。

10月,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着手籌劃廣州起義[24]:369。

10月下旬,孫致函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24]:369。

11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33]:163。

11月至12月,孫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24]:369。

同年,美國務卿盧特(ElihuRoot)以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全力投入中國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與彼政府有友好關係」為由,取締孫之美籍身份[75]。

1910年1月至2月,孫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10多個同盟會分會[24]:369。

3月,孫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周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24]:369-370。

同月,孫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23]:56。

6月,孫秘密潛入日本,會晤黃興、趙聲等[24]:370。

7月,孫抵達新加坡;8月至10月,孫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24]:370。

11月13日,孫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月中下旬,孫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月,孫再赴歐美籌款[24]:370。

1911年4月,孫中山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與洪門致公堂部分執事合影 1911年1月至2月,孫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和溫哥華等地籌款[24]:370。

2月,孫在加拿大溫哥華設立「洪門籌餉局」為革命籌款[23]:64。

3月中旬,孫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24]:370。

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23]:67。

6月,孫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24]:371。

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23]:68。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進行募款活動而不在中國[註6]。

10月12日,孫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24]:371。

10月20日,孫經聖路易、芝加哥抵達紐約,擬由黃興統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望得到同情支持[24]:371。

10月下旬,孫抵達倫敦,經美國人咸馬里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討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獲結果[24]:371。

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消息後,孫抵倫敦開展外交活動[23]:70。

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23]:70。

11月中旬,孫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恭和議員[24]:371。

11月23日,孫會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蒙(StabislasSimon)[33]:224。

11月下旬,孫由法國乘船回中國,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24]:371。

臨時大總統[編輯]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 1911年,袁世凱率領大軍入北京組閣,並迫載澧退歸藩邸,繼又迫載濤交出禁衛軍,清室軍政大權盡握袁手中,袁立命馮國璋全力攻漢陽[78]:1。

12月14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分別代表17個省分[33]:220。

12月21日,孫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24]:371。

12月25日,孫抵達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24]:371。

孫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

」[19]:667孫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

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

」[19]:647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23]:73。

在南北和談進行之際,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24]:371-372,以16票當選[69]:96。

12月下旬,孫以臨時大總統名義告同胞書:「再接再厲,全始全終」[24]:372。

12月30日,孫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24]:372。

1911年底,上海革命軍在閘北淨土庵開設兵站,招募新兵 1912年元旦,上海街頭懸掛著當時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軍旗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由上海抵達南京[24]:372,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23]:72。

孫宣誓就任[23]:72。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誓詞(孫文) 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 孫《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24]:372。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陽曆,及用五色旗為國旗[78]:1。

1912年1月2日,孫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1月1日為民國建元之始[24]:372。

1月3日,孫公布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24]:372。

1月4日,孫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24]:372。

1月7日,孫《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24]:372。

孫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24]:372,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78]:1-2。

1月22日,孫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24]:372。

孫最終依然選擇妥協[34]:213。

曾訪問過孫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33]:230。

歷史證明,清王朝覆滅既非統治者「自己交出政權」,也非立憲派上書請願造成,而是革命民主派反清武裝鬥爭所致[24]:92。

2月12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世凱[33]:234。

2月13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4]:372。

2月15日,孫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23]:88。

臨時約法[編輯] 1912年,孫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之文件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之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24]:102。

《臨時約法》確定人民之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之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10個月內成立國會[78]:1。

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通過任命[33]:237。

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79]:4。

3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24]:372-373。

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30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24]:373。

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9條政綱,舉孫為總理[24]:373。

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任命之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23]:86。

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4]:373。

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78]:3。

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23]:82。

1914年5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33]:273。

1912年元旦,孫在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

1912年2月15日,孫祭明孝陵 1912年3月5日,孫在南京舉行革命烈士追悼會 1912年3月25日,孫與唐紹儀在總統府前合影 解任臨時大總統[編輯] 孫未能堅持和發展革命綱領,反而一度認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實現」,當務之急為「實行經濟革命」;在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後,更把主要精力放在倡導「社會革命」;此悖於實際之政治論斷必然造成消極後果,妨礙人們認清眼前社會主要矛盾,減少注意中心任務,減輕與袁之鬥爭[24]:97。

1912年4月1日,孫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並把總統寶座讓給袁世凱[19]:649。

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重申必須進行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24]:373。

孫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79]:5。

孫離開南京,前赴上海[24]:373。

4月9日,孫應鄂軍都督黎元洪之邀抵武漢[23]:85。

孫在其廣東之行中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

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

」[33]:2445月15日,孫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24]:373。

5月27日,孫抵翠亨村[23]:81,與夫人和大哥團聚[34]:227-228,3天後返廣州[24]:373。

6月,唐紹儀內閣垮台[33]:243。

6月22日,孫由廣州經香港抵達上海[24]:373。

7月,孫〈中國革命的社會意義〉發表於比利時《人民報》,認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實現」,當前「應該實行經濟革命」[24]:373。

國民黨理事長[編輯] 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舉孫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79]:14。

孫擔任總理,黃興為協理[33]:241。

袁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與他會晤,孫於8月24日抵達首都[33]:243。

孫居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13次[24]:373。

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演説《解決民生問題》[24]:373。

9月3日,孫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24]:373。

9月25日,孫、袁達成共識,公布一則聯合聲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33]:243。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令 中國鐵路督辦[編輯] 1912年9月10日,袁「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80]。

袁任命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33]:250。

孫由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於上海[81],希望透過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認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82]:257-258、800、816、825-826[83][84]:137-151。

同月,孫視察北寧、津浦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24]:373。

10月,孫委託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85]:416-419。

10月10日,孫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24]:373。

10月14日,孫宣告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3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24]:373-374。

12月上旬,孫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專條》[24]:374。

孫視察京張鐵路時與歡迎人員在張家口火車站合影 1914年7月,孫在日本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 1915年孫與宋慶齡於日本東京結婚 1916年2月23日下午,孫考察江北岸的寧波工業學校及附屬工廠後,在江北岸的鴻儀照相館拍照留存 討袁護法[編輯] 主條目: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和中日盟約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3]:93。

2月13日抵達日本後,孫受到熱情接待[33]:253。

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孫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4]:374。

2月至6月,袁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79]:6。

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23]:98。

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23]:91。

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23]:94。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19]:666,兩天後重傷不治[79]:14。

3月22日,孫在長崎獲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消息[23]:99。

從查獲之宋案兇手與北京來往電文中[79]:14,有認為主使行刺宋教仁的人是袁[86]:499[60]:173,而直接布置暗殺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9]:2936[87]:6。

也有認為兇手是陳其美[88],還有認為孫的嫌疑最重[89],以宋教仁被暗殺和善後大借款為藉口[90]。

1913年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23]:99。

孫自從3月25日返回上海後,便極力主張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對抗袁世凱[33]:255。

3月27日,孫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24]:374。

同月,孫與黃興等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商討集資討袁[23]:96。

孫力主興師討袁,但黃興認為兵力不足,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79]:6。

袁竟不經國會通過,擅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簽訂2,500萬鎊之「善後大借款」,名義用於平亂[40]:4。

4月,為反對善後大借款,孫策劃討袁[24]:374。

5月上旬,袁下令「除暴安良」,公開挑戰國民黨;旋又「傳語國民黨人」,辱駡孫、黃興等「除搗亂外無本領」,稱:不能「聽人搗亂」——「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舉兵討伐之。

」[24]:1035月20日,在上海國民黨機關刊物《國民》月刊撰〈出世辭〉,稱民國以來,「吾人所抱負之希望,未達其一」[24]:374。

孫反對法律程序解決,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91]。

6月中下旬,孫由上海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布」[24]:374。

袁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致引起二次革命[40]:3。

「二次革命」因勢單力薄,在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9]:6。

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24]:374。

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7月15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8]:5。

7月22日,孫宣言督促袁辭職[24]:圖第28頁。

8月2日,孫乘船離開上海;8月3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24]:374。

反袁失敗後,孫喬裝化名逃亡,經台灣基隆乘坐日本貨船「信濃丸」號,8月7日到達日本門司區[19]:671。

孫動身前往日本,於8月8日上岸[33]:259。

9月初,袁世凱已弭平所有叛亂[33]:259。

9月15日,袁通緝孫、黃興等[24]:374。

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孫及二次革命首要[92]。

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註7][93][9]:2936。

11月,國民黨殘存勢力被解散[33]:273。

12月,孫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24]:375。

組建中華革命黨[編輯] 主條目:中華革命黨 1914年1月,孫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24]:375。

孫與盧慕貞分居多年,協議離婚[23]:102。

1915年10月25日,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23]:102。

宋慶齡作為孫戰友、助手和學生,稱:「我願意這樣獻身於革命。

」[24]:112 護國及復辟[編輯] 主條目:護國之役和張勳復辟 1915年2月11日,孫眉於澳門病逝[24]:375。

3月14日,孫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33]:282。

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24]:376。

袁着「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78]:6。

1916年4月9日,孫、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23]:108。

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離日返國[23]:111。

5月,孫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

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24]:377。

5月1日,孫抵達上海公共租界[23]:111。

5月9日,孫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徒以去袁為畢事」[24]:376。

6月6日,袁逝世[23]:112。

孫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24]:113。

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與各界人士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23]:112。

10月31日,黃興逝世[23]:120。

11月24日,孫與前來弔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23]:120。

第一次護法運動[編輯] 主條目:護法之役 1917年7月,孫南下後在廣州留影 1917年9月10日,孫任大元帥就職典禮 1919年12月20日,孫、章太炎演講《自治精義》紀念合影 1920年11月28日,孫與唐紹儀在自滬返粵的輪船上 段祺瑞違反臨時約法,通過對德宣戰案,舉借日債,企圖擴張勢力;孫以段違背憲法,乃自上海赴廣東,倡導護法,各省亦多響應[78]:7-8。

1917年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23]:121。

同日,孫在取得海軍支持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24]:113。

7月10日,孫抵達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24]:378。

孫即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9]:11。

7月17日,孫抵達廣州[23]:121。

7月21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15艘軍艦駛離上海,開赴廣州,當時廣州已聚集130位國會代表,約占總數三分之一[33]:290。

7月29日,《中華新報》刊登孫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辟」,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24]:114。

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24]:378。

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23]:122。

9月2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稱:「既然總統仍在位,則毋須另立政府。

大元帥這令人難解的名稱尤其有問題。

我們是簡樸之人,對權力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盡本分,而且我們不會走錯誤的一步。

因此我們不願意配合當前動作。

」[33]:2939月10日,孫正式就任[23]:122。

9月13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33]:291。

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20元;孫委託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24]:114。

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87]:7。

10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月12日《中華新報》刊出孫發布討伐段令,指段「陽托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24]:114。

11月18日,孫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24]:379。

孫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誓師北伐[91]。

由於南方軍閥本無誠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79]:11。

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79]:11。

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33]:294。

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24]:115。

5月4日通過《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後,孫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24]:116。

6月1日,孫由汕頭經台北前赴日本[24]:380。

1917年5月下旬,孫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24]:116。

孫抵達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故居)[23]:141。

孫集中精力從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24]:116。

作為秘書,宋慶齡還負責協助起草電函稿件,翻譯英文,並加緊學習德文、俄文,準備聯繫蘇聯方面[34]:303。

1919年8月,孫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

」[24]:116 繼續革命[編輯] 主條目:中國國民黨、陳炯明和六一六事變 革命運動的成敗,主要取決於鬥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次殖民地的大清帝國不利民主革命運動,帝國主義和地方傳統勢力較強,革命民主派及其物質力量較弱[24]:96。

當時中國資產階級「異常軟弱」,缺乏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性格[24]:98。

孫統一戰線之工具性概念成形,是毛澤東審慎務實主義之前兆;毛澤東曾痛批教條「比大便更不如」,只肯保留馬列主義有用之部分[33]:357。

成立中國國民黨[編輯] 1919年8月7日,孫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24]:381。

10月10日[33]:297,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87]:8[94]。

所以加上「中國」兩字,以與1912年之國民黨區分[24]:117。

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24]:117。

1920年6月29日,孫致函日本陸相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24]:382。

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10月攻克廣州[24]:117。

陳炯明奉孫之命率領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在廣東之桂系軍閥,重建廣東根據地[79]:33。

秋,孫試圖與湖南自治派之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33]:314。

11月9日頒布之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33]:297。

11月10日,孫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24]:383。

11月28日,孫設法返回廣州[33]:312。

12月30日,孫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24]:383。

第二次護法運動[編輯] 1921年1月1日,孫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紀念會上稱:「廣州此時實有建立正式政府之必要」;陳炯明等不贊成,但孫之主張得到多數支持[24]:117-118。

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為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79]:33。

孫設法號召舊國會225名議員,於4月7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33]:312。

4月,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24]:118。

4月29日廣州政府外交部長接受《北華捷報》專訪,即明白表示:「任何人要和我方達成協議,必須同意由他(孫)擔任臨時大總統,以待召開國會、正常選舉。

我們沒有其他條件。

」[33]:313-3145月5日[24]:118,孫宣佈就職,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之手[79]:33。

民國政府成立[24]:384。

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

7月24日,孫與宋慶齡在廣州出席「出征軍人慰勞會」[23]:137。

7月,孫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24]:118。

10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33]:314。

10月中旬,孫巡廣西,3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24]:118。

1922年2月,孫下動員令,各軍出師北伐[24]:118。

4月18日,孫派廖忡愷晤陳,勸其晤商北伐;陳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24]:386。

4月21日,孫下令免陳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退惠州[24]:386。

5月,直奉戰爭奉系遭直系擊敗[33]:314。

5月6日,孫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24]:386。

6月2日,徐世昌在壓力下退讓,宣布辭職[33]:314。

在粵國會議員紛紛北上。

孫就任非常大總統,積極策劃北伐,陳志在割據,多方阻撓[79]:33。

陳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24]:118。

6月1日,孫返回廣州[24]:119。

6月16日,葉舉炮打孫寓所[33]:318。

陳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

我請求你先走吧!」[19]:611-612陳發動六一六事變,突然炮擊總統府,孫只有警衛部隊500人,配輕武器;陳部約3萬人,備重炮[24]:119。

由於炮火密集,士兵衛士多人倒斃,經其他人苦勸,孫才回到艦艇艙內[34]:300-301。

英國只肯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因而得以在8月9日離開珠江,安抵香港,再轉往上海[33]:319。

8月離開廣州往上海[79]:33。

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問題[23]:148。

孫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得到若干經費[33]:320。

聯俄容共[編輯] 主條目:聯俄容共 1924年1月24日,國民黨召開「一大」,孫中山為大會主席。

1920年秋,孫常在上海寓所接見共產國際東方部代表維經斯基[33]:323,孫說列寧本來是想要他當共產黨的創始人,因為陳獨秀在民眾中沒有多大的影響,而他在過去和現在都有很大影響[95]。

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因沒有西方及日本金援支持,拒絕原因是不看好孫政治資本,孫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之可能[96]。

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通過馬林聯繫孫[79]:33;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會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79]:29。

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33]:325,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到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誌確立孫「聯俄」政策,主要內容有: 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大業; 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 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仍維持現狀; 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79]:33。

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使此項共產制度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此項見解,越飛完全同感;且以為中國最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59]:144。

1月26日,孫通電各大軍閥,重申其自願裁軍之計劃,另外再提議委請列強出任第三方代表團;代表團負責監督裁軍,也負責籌募、運作用於國家經濟及政治改造之國際基金[33]:320-321。

對於中國共產黨黨員,孫願意容納於中國國民黨內,一來是為了爭取蘇聯援助,二來是為集中力量,壯大國民革命聲勢[79]:29。

孫曾對馬林說:「像陳獨秀那樣在他的周報上批評國民黨的事再也不許發生。

如果他的批評裡有支持一個比國民黨更好的第三黨的語氣,我一定開除他」、「如果我能夠自由地把共產黨人開除出國民黨,我就可以不接受財政援助」[95]:35-36。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33]:340。

孫召開全代會,在1月20日上午之開幕演說上,他強調必須改組黨,目標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33]:343。

甚至孫科因為發表反蘇反共言論,不支持改組,被孫親自從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劃掉名字[34]:333-334[96]。

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李大釗等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79]:30。

大會後鮑羅廷離開廣州好幾個月[33]:347。

1月27日到4月26日,孫講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義六講;8月3日起講民生主義四講[58]:265。

8月3日,孫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33]:350。

同年秋,農民協會和地方民團衝突,變成激戰[33]:354。

8月23日,中執會通過決議,承認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國民黨內之特別責任,解除張繼、謝持控訴他們派系活動之罪名[33]:350。

孫認為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衝突,民生主義已包括共產主義在內[79]:34。

1925年2月,鮑羅廷決定派廣州政府軍增援農民協會對抗地方民團[33]:354。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 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

我們主張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種毫不合時用的劇烈辦法,再等到實業發達以求適用;是要用一種思患預防的辦法來阻止私人的大資本,防備將來社會貧富不均的大毛病。

重整北伐[編輯] 孫同蔣介石(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孫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合影 孫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演講,台下身著白色西裝的歐洲人為蘇聯代表 孫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幣100圓紙鈔上 主條目:國民革命軍北伐和商團事變 1922年底,孫策動駐廣西之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79]:33。

1923年1月16日,擁護孫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和倒戈粵軍合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部,陳退守東江[97]。

2月21日,孫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24]:389。

3月2日,孫以大元帥名義,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23]:165。

當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79]:33。

4月20日,孫督師北伐討賊,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23]:168。

8月14日,為紀念廣州蒙難一週年,孫與宋慶齡同該艦官兵重登永豐艦[23]:161。

11月19日,孫親自指揮各軍抵禦四路反撲之陳部,守衛廣州[24]:390。

1924年1月1日,孫與宋慶齡在廣州大元帥府舉行慶祝中華民國成立12週年暨授勳典禮[23]:189。

孫在鮑羅廷和黨內領導人陪同下,於6月16日主持開學典禮[33]:360。

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79]:34。

軍校參照蘇聯紅軍制度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之方針,學生學習軍事及革命理論,以提高政治覺悟[79]:31。

1924年8月3日,孫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33]:350。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24]:153。

孫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之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之異聲[33]:347。

9月4日,孫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24]:153-154。

9月12日,孫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24]:154。

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24]:1153。

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24]:155。

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33]:364。

北上與逝世[編輯] 主條目:孫中山之死和中山陵 1924年11月17日,孫中山夫婦來到上海,在寓所接見各界代表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79]:43。

10月23日,馮發動北京政變[33]:413。

10月30日,孫因而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33]:413。

馮、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79]:43。

11月3日,孫〈在黃埔軍官學校的告別演說〉,批評黃埔軍校學生抗議者缺乏紀律,「殊不知革命的目的」[98]:270。

11月4日,為孫舉行餞行大會[33]:415。

孫對黃埔學生稱:「拿這次變動的結果看,毫不能算是『中央革命』」,大權「不是在革命黨之手,而是在一般官僚軍人之手」[24]:161。

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9]:2936。

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79]:43。

11月17日,孫抵達上海[23]:191。

孫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

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

」[24]:162段被推為「臨時執政」,稱「外崇國信」,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79]:43。

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23]:195。

針對孫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段宣佈召開善後會議,只限各省首領、各省區長官、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79]:43。

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之頭山滿長談[23]:194。

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23]:217,孫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24]:163。

年底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惲代英等也擔任要職[79]:34。

孫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24]:163。

1925年1月,孫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3]:218。

1925年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79]:43。

在內憂外患中,孫扶病入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79]:35。

宋子文向孫請示,另外留下一份《家事遺囑》[58]:250。

孫在顧維鈞家裡簽署《國事遺囑》[33]:421。

3月11日,孫在遺囑上簽名[58]:251。

孫呼吸愈來愈困難,精神疲倦,在重複說著:「和平」、「奮鬥」、「救中國」;醫生因病人説話太多,就請孫入睡[58]:251-252。

3月12日9時30分[23]:218,孫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58]:252,在北京逝世[9]:2936。

遺像 訃告 政治遺囑 北京碧雲寺祭堂外的輓聯 思想與信仰[編輯] 三民主義 基本概念哲學思想知難行易 ·物心合一 民族主義方面中國統一 ·大亞洲主義 ·帝國主義 ·中華民族 民權主義方面五權分立 ·五權憲法 ·革命民權 ·主權在民 ·罷免 ·創制 ·複決 民生主義方面國營事業 ·實業計畫 ·耕者有其田 ·平均地權 ·漲價歸公 ·土地改革 特徵國民革命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黃埔軍校民報國民大會國民革命軍 歷史倫敦蒙難記興中會同盟會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二次革命六一六事變國民革命軍北伐聯俄容共 著作建國方略(孫文學說 ·實業計畫 ·民權初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十六講 人物孫中山 ·宋教仁 ·黃興 ·鄒容蔣中正 ·胡漢民 ·戴季陶 ·陳立夫王寵惠 ·朱執信 ·汪兆銘 ·邵元沖吳稚暉 ·于右任 ·廖仲愷 ·張知本 ·鄒魯 ·蔣經國 相關條目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中華民國總理遺囑國父思想(課程)三民主義青年團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反共產主義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對三民主義觀點與評價對三民主義的批評 中華民國主題閱論編 主條目:三民主義和孫中山與宗教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9]:2936。

家庭[編輯] 父:孫達成 兄:孫眉 妻: 元配妻子: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

1907年孫眉破產,被迫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耕種,母親楊太夫人、盧及兩女兒同行,留下孫科一人在檀島繼續求學[61]:372。

1910年7月19日,孫母楊太夫人在香港九龍病逝;事後盧偕同兩女兒赴檳榔嶼與孫團聚,同年12月孫即被驅逐出境再次赴歐洲[61]:373。

1915年9月1日,盧同意離婚:「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為之交瘁,既然現有人願意照料他的生活,我願意成全其美,與先生離婚。

」[61]:375[19]:605離婚後到澳門蟄居,1952年9月7日在澳門逝世,享年86歲[40]:206。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在翠亨村誕生[31]:6。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曾孫:孫國雄(孫治平與謝秀琳之子) 玄孫:孫偉仁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曾孫:孫國元(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國升(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嘉琳(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曾孫:孫國瑜(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2021年4月16日) 庶孫女:孫穗芳(孫科私生女,1935年3月19日生) 庶孫女:孫穗芬(孫科私生女,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99]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99] 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 外孫: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 外孫女:王纕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 外孫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 側室:陳粹芬(1873年-1960年),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香港屯門區,原名香菱,又名瑞芬,貧,父母早亡,1891年認識孫[40]:207。

二人在屯門青山紅樓租屋同居,曾與盧和孫科同在廣州一地[40]:208。

1905年孫接陳粹芬前往日本橫濱居住[61]:389。

1907年3月4日,孫應日本政府要求,自行離去,帶着陳粹芬往南洋;繼而赴安南河內[61]:391。

「鎮南關之役」隨軍到前線作戰[40]:208。

12月3日,孫親赴率黃興、胡漢民、池亨吉等赴鎮南關,陳粹芬送行[61]:391。

「時總理行館偶乏僕役,各同志內衣咸由總理親屬陳四姑親自洗滌。

」[100]:131911年離開孫,回到香港,與盧慕貞以姊妹相稱,孫家將陳以妾之身份收入族譜;1915年到南洋隱居馬來半島,領養一女嬰孫容,後改為蘇仲英(後為孫中山侄孫孫治乾夫人),後回香港居住,1960年10月21日逝世[40]:209-210。

陳說過:「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願望已經達到。

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1925年3月12日孫逝世,陳又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19]:607。

繼室: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祖籍海南省文昌市(原廣東省文昌縣)。

1915年10月7日,孫派朱卓文從東京啟程赴上海去見宋慶齡,出示孫電文及孫與盧之協議離婚書[61]:406。

10月25日孫與其在日本東京結婚,向同志聲言:「我愛我國,我愛我妻。

我不是神,我是人。

我是革命者,我不能受社會惡習所支配。

」[19]:611宋從父親與孫之交談中,「得悉我們的民國處在很大危險之中,因為袁世凱陰謀推翻它。

一些國家在道義上和財政上支持著袁世凱,因為他們被其狡猾的外交手腕及其手下陰險毒辣的宣傳所欺騙。

我國民眾之聲被壓制。

革命事業似乎無望。

孫的某些追隨者,在絕望中把革命事業看作失敗的事業而放棄了」[19]:609。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1902年同居,1904年7月在橫濱淺間神社結婚[40]:213-214。

1905年8月,大月熏懷上孫之孩子[61]:389。

日本共同社報道,孫和此少女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宮川富美子[101];女兒出生後,孫離開日本,就再沒有相見,據說仍有書信往來[102]。

先後嫁給靜岡銀行總裁弟弟三輪秀司及栃木縣足利市東光寺住持實方元心,1929年誕下兒子實方元信[40]:214-215。

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103],1911年往橫濱宮川梅吉家當養女,1956年大月薰對女兒說:「富美的讀音就是漢字的文(日語「富美」發音與「文」字訓讀相同),取名富美子,就是表明你是孫文的女兒。

」[40]:214-215 外孫:宮川東一(1928年4月7日-)[104][101] 外孫:宮川弘(1934年5月28日-)[101] 曾孫:宮川祥子(1969年生)[105] 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孫日本妾侍[40]:210-211。

1897年8月16日,孫到達日本橫濱,橫濱華僑溫炳臣接待,女僕淺田春照顧孫;日本警察用她配合監視孫,她向孫道明原委後,約1901年以患病為由回到靜岡老家,與孫失去聯繫[61]:389。

紀念[編輯] 主條目:孫中山紀念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廣場上的孫銅像,圖中遠後方的紅色建築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現在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又稱「紅樓」 評價[編輯] 主條目:對孫中山的評價 1925年3月12日,廣州各界在東較場舉行追悼孫中山大會 著作[編輯]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孫文 維基語錄上的孫⁠中⁠山語錄 書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1917年)、《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23]:140。

1917年2月21日,孫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24]:377-378。

1919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機床、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孫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24]:19。

孫兼具革命家與建設者之身份和職能,不愧為近代化前驅,由於未能真正、長期主政全國,所以計劃無法實現[24]:19。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106]、〈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時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發揚民治說帖〉(1923年)。

其他:《倫敦蒙難記》(1912年2月)、《赤十字會急救第一法》(譯著) 相關影視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臺灣:《辛亥雙十》1981 臺灣:《國父傳》(林偉生) 中國大陸:《黃埔軍校》 中國大陸:《秋瑾》(石維堅) 中國大陸:《孫中山》1986(劉文治) 中國大陸:《非常大總統》(孫道臨) 中國大陸:《夜明》2007(趙文瑄) 中國大陸:《辛亥革命》2011(趙文瑄) 中國大陸:《第一大總統》[註8]2011(邱心志)  英屬香港:《宋家皇朝》(趙文瑄)  英屬香港:《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張鐵林)  英屬香港:《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改編自漫畫鐵拳無敵孫中山[註9]  香港:《十月圍城》(張涵予) 電視劇[編輯] 臺灣:《台灣廖添丁》(艾偉) 中國大陸:《走向共和》(馬少驊) 中國大陸:《辛亥革命》(馬少驊) 中國大陸:《孫中山》(趙文瑄) 中國大陸:《十月圍城》(程泓)  新加坡:《星月傳奇》(陳傳之)  英屬香港:《清宮殘夢》(孫必勝:孫文長兄孫眉曾孫) 紀錄片[編輯] 中國大陸:《孫中山》 臺灣:《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臺北:國史館[107] 中國大陸:《鳳凰大視野-尋找孫中山(5集)》,香港:鳳凰衛視2016年11月7日~2016年11月11日 中國大陸:中國中央電視台《孫中山先生》 歌劇[編輯]  香港:《中山逸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歌劇院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委約製作的原創大型三幕歌劇,由黃若作曲、莊梅岩編劇、陳薪伊導演,於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間於北京作世界首演,中樂團版本則於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於香港作首演[108]。

軼聞[編輯]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菸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

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1905年)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張能之夫婦玩之。

」 孫認為,項羽失敗最簡單原因,就是項羽專靠武力,劉邦入關之後,便約法三章,事事總是寬宏大量,以得民心為主[23]:186。

1892年7月,孫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並且在學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由教務長康德黎博士頒發畢業證書。

當時有十三位學生入學,但到畢業時僅有兩位學生成績合格能夠畢業,孫氏及江英華。

香港西醫書院在當時尚是草創,仍未能獲得香港當局的承認,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執照[註10]。

香港西醫書院成立初期,畢業生只能以華人醫生資格在港行醫(當時法例無規管華人醫生);並無法例上醫生資格。

在當時的遠東地區仍屬比較有開拓性的醫學院,孫畢業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有意將其延攬到其欲創辦的北洋西醫書院[7]。

1907年,孫中山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群島來回奔忙,捨不得坐頭等艙,覺得二等艙已夠「闊氣」了。

同志勸他對自己好一點,以便為革命養精蓄銳。

每每聽到善意的建議,孫中山就說,二等艙有兩個好處:一是節省費用,二是可不必像坐頭等艙的紳士們那樣吃得華貴、穿得筆挺,可以較為隨便一些。

[109] 1909-1910年,孫到美國宣傳革命並籌集捐款,當時有僑胞在旅館給他租了一間房,但他不肯去住,而住在僑胞洗衣作坊的一間小屋裡。

他對僑胞們說:「這屋子既然僑胞們能住,我為什麼不能住呢!把花用旅館的錢用到革命事業上豈不更好?"僑胞們看他常着一條普通學生、工人所穿的藍絨褲,想替他做條比較好的呢褲,也被他拒絕了。

一次,孫演說完畢返回住地時,手中竟連5分錢的乘車票錢都沒有,只得步行。

據在美國的洪門會首領司徒美堂老人回憶,孫這次在美國共籌款15萬美金,可「他自己卻是不名一文的人」。

武昌起義成功後,孫急於歸國,所需路費450美金,他卻掏不出來,還是司徒美堂等5人拼湊夠的[110]。

孫出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一位老人專程從揚州來到南京,想見大總統的風采,卻在傳達室被阻。

孫聞知後,請護衛隊長把老人扶進總統府。

老人見孫,正要行三拜九叩之禮,孫急忙將老人扶起,告訴他:「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服務的。

」老人問:「總統若是離職後呢?」孫回答說:「總統離職以後,又回到人民的隊伍裡去,和老百姓一樣。

」又有一次,同盟會在南京開會,孫準備到會講話,是便裝步行去的,所以到門前就被警衛攔住。

警衛說:「今天是孫大總統要來這裡,別人不讓進去。

」孫說:「孫大總統不也是一個普通人嗎?他只不過是老百姓的公僕。

」說完話,他把名片拿出來。

那個士兵方知此人就是孫大總統,急得不知所措。

孫向他點點頭,微笑著進去了。

[111] 1912年4月1日,孫為避免內戰、促成南北統一,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

4月20日,孫乘船赴閩巡察。

船至閩江馬尾,江上大小船隻閃動「歡迎孫大總統」、「孫大總統萬歲」的大小紙旗、布幅。

孫十分不悅,訓斥上船迎接的福建都督孫道仁:「這太不成話了。

就是共和國的總統,退位了,就是一個平民,怎麼還要稱『孫大總統』?再說什麼『萬歲』,那是封建皇帝硬要他手下的官民稱頌他的。

我們為了反抗這個『萬歲』王朝,多少革命同志拋頭顱、灑熱血,才取得了消滅清王朝的偉大勝利。

如果我接受這個封建王朝的稱號,我對得起那許許多多的先烈嗎?」孫要求立即撤掉紙旗、布幅,否則決不上岸。

孫都督傳令撤去「萬歲」,孫這才欣然上岸。

[112] 1912年10月8日,袁世凱頒令授予孫中山大勛位,並於11日電告。

13日,孫中山復電辭謝,曰:「文十餘年來,持平民主義,不欲於社會上獨占特別階級。

若濫膺勛位,殊與素心相違,務乞鑒茲微忱,收回成命。

」12月,袁世凱命人將大勛位證書送到上海,他再次謝絕。

[109]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與一些革命同志逃亡日本。

當時有對前途失信心的人,想拿孫的八字去給命相師算一算,看將來是否有革命成功之日;換句話說,如果孫八字不好,那麼革命便不會成功,他們可能就準備要各奔前程,另謀出路了。

但當他們去詢問時,孫罵他們不該這麼迷信,並且說:「若我八字不好,難道我們就不革命了嗎?」接著,他告訴那些意志不堅的人說,他的「八字」是「打倒軍閥,繼續革命」。

1915年10月26日,宋慶齡離家私奔,在東京由日本律師和田瑞作證,同孫結婚。

宋慶齡之父宋嘉澍聞之大怒,不能諒解,宋嘉澍夫婦追到日本,據日本人士回憶:宋嘉澍在大門口叫喊:「我要見搶走我女兒的總理!」孫出來後,宋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幾個頭說:「我不懂事的女兒就拜託你了,請千萬多關照!」之後轉頭就走[113]。

1916年11月,四位加拿大華僑來到上海籌辦一個化妝品工廠,順道造訪租住在上海環龍路63號的孫。

告辭出門後,他們問衛士馬湘:「孫中山先生住的房子太不像樣了,是他自己的嗎?」馬湘相告:「不是他自己的,他哪裡有房子?這房子每月要付出租金65元。

」這四位華僑說:「哪裡有做過驚天動地事業的人連住的房子也沒有呢?我們要替他想辦法。

」於是決定給孫購置一所像樣的住宅,買下了莫利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的一所樓房。

孫就是在這所房子裡,撰寫了《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等著作。

這一所房子也是孫留下來的唯一家產。

[110] 孫的侍衛李朗如回憶說:「人人都知道中山先生儉樸、勤學,我特別記得這樣一件事情:1917年,中山先生任大元帥的時候,雖然每天很忙,但是仍然一有空就讀書,經常獨坐在一張木椅上讀到深夜。

因為那張木椅硬,椅背太低,坐得很不舒服,庶務計劃給他定製一張沙發椅。

他知道了,就立即叫我通知庶務不要買沙發椅。

他說:『沙發椅價錢很貴,不要買它,要就買一張高背椅吧,既省錢,又輕便、舒服。

』結果。

庶務只好退掉沙發椅,給他買回一張藤椅。

」[110] 孫的衛士馬湘在回憶中披露:一次,唐紹儀來訪,不覺談到中午,孫就留唐吃午飯,吩咐人到趣樂居買來一隻鹵漢肥雞待客。

唐紹儀很快把雞吃完,還以為尚有其他餚饌,孫對唐紹儀說:「簡慢得很,沒有什麼好的菜款待。

」只好把廚房裡的鹹魚拿上來,唐一邊吃一邊說:「我大吃慣了,一隻肥燒鵝,我一餐可以食完。

因此家裡雖只有幾個人,每餐菜錢便要10元啊!」[110] 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到永豐艦避難。

當他離開此艦脫險後,留在艦上的有大批書刊,另外還有4隻箱子,後來由電務室的溫良等人帶上岸,被陳炯明叛軍發現,以為其中必有許多金銀財寶,定要開箱檢查。

他們打開箱子一看,卻深深失望了。

箱子裡除了孫親手寫的《民生主義》手稿和幾件舊衣服、幾雙拖鞋外,只有廣東毫洋40元。

一無所獲的叛軍們,只好把他們放走。

當溫良談論此事時,孫說出了「革命黨不愛錢,愛錢不是革命黨」的話,給衛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10]。

1923年,孫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帥府秘書長譚延闓將其父親任兩廣總督時收藏的兩方漢白玉古印呈贈孫。

古印鐫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字樣。

孫收到後,僅留下「鞠躬盡瘁」一方,將「死而後已」一方送回,並附書一函說:「我輩乃革命黨人,『鞠躬盡瘁』是其素志;但未竟之志,後死者當繼之。

吾人當以『死而不已』為己任,庶幾再接再厲,貫徹始終。

『死而不已』,黨人之真精神也!」譚延闓讀罷信函,不由驚嘆:「孫先生真偉大!死了尚不肯放棄革命責任。

我等望塵莫及矣。

」[109] 1923年2月20日,香港大學學生會請孫回香港大學做報告,在陳友仁陪同下乘汽車抵達母校發表演講[114]。

有問到孫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

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

……由市政之研究進而為政治之研究。

研究結果,知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

蓋中國官員以貪贓納賄為常事,而潔己奉公為變例也。

……於是覺悟鄉村政治乃中國政治中之最清潔者,愈高則愈齷齪。

……中國對於世界他處之良好事物皆可模倣,而最要之先著,厥為改變政府。

現社會中最有力之物,即為一組織良好之政府。

……我既自稱革命家,社會上疑議紛起,多所誤會,其實一中國式之革命家究不過抱溫和主義,其所主張者非極端主義,乃爭一良好穩健之政府。

……學友諸君乎!諸君與余同受教育於此英國屬地,並在同一之學校,吾人必須以英國為模範,以英國式之良政治傳播於中國全國。

」[115] 1924年初冬,一位鄉親老太遠道來探孫中山,提起「明天就是你的生日」。

何香凝等人才曉得孫中山的誕辰原來是11月12日。

按南方人計「虛歲」的習慣,算是六十歲,是大壽之喜!大家都想為孫中山賀壽,好好慶祝一番。

但是,孫中山沒有答應,認為為他個人鋪張賀壽,是不應該的。

結果只是由廖仲愷等幾位老友張羅,在他公館讓廚子辦了兩桌簡單的酒菜,算是辦壽筵了。

[109] 1925年,孫科陪同父親入京,黎元洪設宴接風。

席上,黎元洪問孫科:「你老太爺在上海的時候,每月開支要多少錢?」孫科答:「所有開支,大概要千元左右吧。

」黎元洪大出意料,自言自語:「孫先生不愧是平民本色。

我每月開支,竟要五萬元。

」[109] 孫的日本朋友宮崎寅藏在所著的《孫逸仙其仁如天》一文中說:「若是為了幫助窮苦朋友們,或為了達到革命目的,孫先生是相當敢用錢的。

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樸素而簡單,既不喝酒,不玩女人,更不花不必要的錢。

有電車的地方,他一定坐電車,就是坐小包車,也是算得很精,從不隨便亂花。

」[110] 據李敖引述陳鵬仁譯著《宮崎滔天論孫中山與黃興》一書記載,第29任日本首相犬養毅有一次問孫:一生最喜歡什麼,孫毫不猶疑說:「Revolution」(革命),再問:那麼第二呢?孫笑而不答,一再追問,孫答說:「Woman」(女人),犬養毅於是拍着手說,很好,並問:再其次呢?孫答:「Book」(書)。

相關條目[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政治主題 歷史主題 人物主題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總理遺囑 中華民國金幣券 十次革命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國民革命 聯俄容共、黨治、訓政、憲政 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歌、中山裝 孫中山紀念: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史蹟徑 對孫中山的評價 2014年台南市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 注釋[編輯] ^孫文生日採用公定日期與公認說[6],為其逝世後,廣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向時居葡屬澳門的孫氏元配盧慕貞求證生辰,盧氏據訂婚時交換之八字查出,孫生於同治五年農曆十月初六(公曆1866年11月12日)寅時[7]:18。

然而孫在1897年11月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理斯之請所著自述,則自稱生於1866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與訂婚八字相差10天。

學者黃季陸推測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筆誤[8]。

^荔孫世丈大人賜覽:久違矩訓,馳繫實深。

侄卸前山篆回省,值台旌已先期遄發,未獲面別,殊深悵疚。

茲懇者:香山縣醫士孫生名文號逸仙,人極純謹,精熟歐洲掌故;政治、語言、文字皆精通,並善中西醫術,知者甚多,妒者亦復不少。

現擬遠遊京師,然後作歐洲之遊。

久仰令兄觀察公德望,欲求一見,知侄與世丈處,既有年誼世好,又蒙青照有素,特囑函懇賞賜書於令兄觀察公前先容,感激之情,不啻身受者矣。

侄賦閑省寓,毫無善狀,幸上下人口平安,堪以告慰。

省中新政,諒已早有風聞。

茲不多贅。

匆匆泐佈,敬請崇安,唯照不莊。

興里侄恆頓首。

廿八日。

^「敬稟者:頃有滬堂教習唐心存兄之同窗孫逸仙兄,係廣東香山縣人,精熟歐洲醫理,並由廣東前山同知魏直牧函託求轉吾哥俯賜吹植。

附呈原件,(尚)祈𧦴閱。

特此稟達。

恭叩福安。

弟宙懷謹稟。

初十日。

」 ^「杏翁仁兄方伯大人閣下敬肅者:敝邑有孫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國醫士,留心西學,有志農桑生殖之要術,欲遊歷法國講求養蠶之法,及遊西北省履勘荒曠之區,招人開墾,免致華工受困於外洋,其志不可謂不高,其說亦頗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

茲欲北遊津門,上書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蘊,弟特敢以尺函為其介,俾其叩謁台端。

尚祈進而教之,則同深紉佩矣。

專肅,敬請勛綏,唯祈鈞鑒不備教小弟制鄭觀應頓首。

再肅者:孫逸仙醫生擬自備資斧,先遊泰西各國,學習農務,藝成而後返國,與同志集資設書院教人;並擬遊歷新疆、瓊州、臺灣,招人開墾,囑弟墾我公代求傅相,轉請總署給予遊歷泰西各國護照一紙,俾到外國向該國外部發給遊學執照,以利遄行。

想我公有心世道,必俯如所請也。

肅此,再叩勛綏不備。

教小弟名心又肅。

」 ^「本人孫逸仙,先經宣誓後,茲作證稱:憑我所知和所信,我乃於一八七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柯湖島衣華(Ewa)鎮之位問奴(Waimanu)地方誕生。

我是一名醫生,現在茂宜(Maui)島的姑刺(Kula)地方行醫,我家居住在姑刺。

我父親孫達成於一八七四年前往中國,約八年後在那裡逝世。

本人作此誓詞,旨在證明我的身份;並提供我出生於夏威夷的進一步證據,所附照片為本人最近肖像。

孫逸仙(簽名)以上證詞於一九零四年三月九日我在場時簽字和宣誓。

夏威夷疆省第一司法巡迴處公證人凱特·蓋利(簽名)(加蓋公章)」 ^據唐德剛表示:據某私人記述,武昌起義成功後,當時接到電報的孫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檯」端盤子[76]。

事實上,武昌起義時,孫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Ogden,並用飯店信箋寫信給友人談募款之事。

而他與革命黨人舊金山致公總堂的黃雲蘇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時間10月11日)才到丹佛,並下榻知名的布朗皇宮飯店(英語:BrownPalaceHotel(Denver,Colorado))(BrownPalaceHotel),該飯店現在仍保留孫當時的入住簽名簿,並展示在會議室與飯店Facebook專頁中。

入住飯店後,孫才收到武昌起義的電報[77]。

^孫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

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在1986年於孫中山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 ^原名《國父孫中山》,2011年9月4日改為現名 ^此為以孫中山在推動二次革命期間為背景的虛構劇本電影,另有同名漫畫,但此漫畫是以惡搞為基礎的虛構劇情 ^見香港1892年教育年報(電子版載於http://sunzi1.lib.hku.hk/hkgro/view/s1893/1383.pdf),第13頁,20條,譯文大意:經過五年訓練,西醫學院的首兩名學生於1892年7月畢業。

雖然他們的資格仍未為政府承認,但一班獨立的考官認可他們可以在藥物、外科及接生方面執業。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國民黨歷屆全代會-第二次全代會.[2019-09-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孫文.中華革命黨誓約.國立國父紀念館.[2021-08-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環球網.台媒揭秘:孙中山为何失掉美国国籍?.[2021-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1921年起孫中山相繼領導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這些政權均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即現今的中華民國國旗)。

^黃三德《洪門革命史》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勞工部法令查詢系統.[2016-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00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10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冊.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  ^黃季陸.〈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12-12.  ^9.009.0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109.119.129.139.14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ISBN 7532600831.  ^Tung,WilliamL.[1968](1968).ThepoliticalinstitutionsofmodernChina.Springerpublishing.ISBN 9789024705528.p92.P106. ^孫中山自述、甘作霖譯.《伦敦被难记》布里斯特耳1897年英文初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5月中文譯版.《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近者日本命將遣師,侵入吾土,除宅居戰地之人民外,罕有知中日開釁之舉也者。

  ^12.012.112.212.3《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Barth,RolfF.;Chen,Jie.WhatdidSunYat-senreallydieof?Are-assessmentofhisillnessandthecauseofhisdeath.ChineseJournalofCancer.2016-09-02,35(1):81.PMC 5009495 .PMID 27586157.doi:10.1186/s40880-016-0144-9.  ^ThreePrinciplesofthePeople.EncyclopediaBritannica.[15May2017].  ^Schoppa,KeithR.[2000](2000).TheColumbiaGuidetoModernChineseHistory.Columbiauniversitypress.ISBN 0231500378,ISBN 9780231500371.p73,165,186. ^SunYat-sen.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ThreePrinciplesofthePeople :People'sliving].國父全集[Fatherofthenation'sscripts].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3August1924:0129–0145[2019-12-30](中文).我們國民黨提倡民生主義,已經有了二十多年,不講社會主義,祇講民生主義。

社會主義和民生主義的範圍是甚麼關係呢?近來美國有一位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深究馬克思的主義,見得自己同門互相紛爭,一定是馬克思學說還有不充分的地方,所以他便發表意見,說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中又以生存為重心,那才是合理。

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  ^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孫中山故居紀念館.[2010-0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中文).  ^李紓.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2018-01-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中文(中國大陸)).  ^19.00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19.22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黃宇和.《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台北市:聯經出版.2016.ISBN 978-957-08-4828-1.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張學良口述歷史》初版.台北:遠流出版.2009-03-01.「孫文」是北洋政府時期北方軍人對孫中山習慣稱謂  ^李伯新,《孫中山史蹟憶訪錄》 ^22.022.122.222.3蔣永敬.〈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呂芳上主編(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  ^23.0023.0123.0223.0323.0423.0523.0623.0723.0823.0923.1023.1123.1223.1323.1423.1523.1623.1723.1823.1923.2023.2123.2223.2323.2423.2523.2623.2723.2823.2923.3023.3123.3223.3323.3423.3523.3623.3723.3823.3923.4023.4123.4223.4323.4423.4523.4623.4723.4823.4923.5023.5123.5223.5323.5423.5523.5623.5723.5823.5923.6023.6123.6223.6323.6423.6523.6623.6723.6823.6923.7023.7123.7223.7323.7423.7523.7623.7723.78孫中山.葉匡政,編.《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第1版.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4.00024.00124.00224.00324.00424.00524.00624.00724.00824.00924.01024.01124.01224.01324.01424.01524.01624.01724.01824.01924.02024.02124.02224.02324.02424.02524.02624.02724.02824.02924.03024.03124.03224.03324.03424.03524.03624.03724.03824.03924.04024.04124.04224.04324.04424.04524.04624.04724.04824.04924.05024.05124.05224.05324.05424.05524.05624.05724.05824.05924.06024.06124.06224.06324.06424.06524.06624.06724.06824.06924.07024.07124.07224.07324.07424.07524.07624.07724.07824.07924.08024.08124.08224.08324.08424.08524.08624.08724.08824.08924.09024.09124.09224.09324.09424.09524.09624.09724.09824.09924.10024.10124.10224.10324.10424.10524.10624.10724.10824.10924.11024.11124.11224.11324.11424.11524.11624.11724.11824.11924.12024.12124.12224.12324.12424.12524.12624.12724.12824.12924.13024.13124.13224.13324.13424.13524.13624.13724.13824.13924.14024.14124.14224.14324.14424.14524.14624.14724.14824.14924.15024.15124.15224.15324.15424.15524.15624.15724.15824.15924.16024.16124.16224.16324.16424.16524.16624.16724.16824.16924.17024.17124.17224.17324.17424.17524.17624.17724.17824.17924.18024.18124.18224.18324.18424.18524.18624.18724.18824.18924.19024.19124.19224.19324.19424.19524.19624.19724.19824.19924.20024.20124.20224.20324.20424.20524.20624.20724.20824.20924.21024.21124.21224.21324.21424.21524.21624.21724.21824.21924.22024.22124.22224.22324.22424.22524.22624.22724.22824.22924.23024.23124.23224.23324.23424.23524.23624.23724.23824.23924.24024.24124.24224.24324.24424.24524.24624.24724.24824.24924.25024.251張磊、張蘋.《孫中山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5.025.1國父的由來.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中文(臺灣)).  ^習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11-11.  ^政协专题--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网.cppcc.people.com.cn.[2019-1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cppcc.people.com.cn.人民網.[2019-1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尚明軒.《孫中山傳》.思文化.2014.  ^宮崎寅藏著、陳鵬仁譯.《宮崎滔天論孫中山黃興》.台北:正中書局.1977.  ^31.0031.0131.0231.0331.0431.0531.0631.0731.0831.0931.1031.1131.1231.1331.1431.1531.1631.1731.1831.1931.2031.2131.2231.2331.2431.2531.2631.2731.2831.2931.3031.3131.3231.3331.3431.3531.3631.3731.3831.3931.4031.4131.4231.4331.4431.4531.4631.4731.4831.4931.5031.5131.5231.5331.5431.5531.5631.5731.58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中華書局(香港).2011.ISBN 978-988-8104-67-3.  ^32.032.1劉家泉.《孫中山與香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33.00033.00133.00233.00333.00433.00533.00633.00733.00833.00933.01033.01133.01233.01333.01433.01533.01633.01733.01833.01933.02033.02133.02233.02333.02433.02533.02633.02733.02833.02933.03033.03133.03233.03333.03433.03533.03633.03733.03833.03933.04033.04133.04233.04333.04433.04533.04633.04733.04833.04933.05033.05133.05233.05333.05433.05533.05633.05733.05833.05933.06033.06133.06233.06333.06433.06533.06633.06733.06833.06933.07033.07133.07233.07333.07433.07533.07633.07733.07833.07933.08033.08133.08233.08333.08433.08533.08633.08733.08833.08933.09033.09133.09233.09333.09433.09533.09633.09733.09833.09933.10033.10133.10233.10333.10433.10533.10633.10733.10833.10933.11033.11133.11233.11333.11433.11533.11633.117白吉爾(Marie-Claire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孫逸仙》.台北市:時報出版.2010-06-21.ISBN 978-957-13-5208-4.  ^34.034.134.234.334.434.5何虎生.《孙中山传》第二版.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16.  ^中山史蹟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孫在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 ^"...Atpresenttherearesomesevenmembersintheinteriorbelongingtoourmission,andtwohere,oneIbaptizedlastSabbath,ayoungmanwhoisattendingtheGovernmentCentralSchool.Wehadaverypleasantcommunionserviceyesterday..."-HagertoClark,5May1884,ABC16.3.8:SouthChinav.4,no.17,p.3 ^"...WehadapleasantcommunionyesterdayandreceivedoneChinamanintothechurch..."-HagertoPond,5May1884,ABC16.3.8:SouthChinav.4,no.18,p.3postscript ^"...Yesterday,19October,wealsocelebratedtheLord'ssupperinHongkongandreceivedoneonprofessionoffaith.HehadheardaboutthegospelfromoneofourmemberswhoisastudentinHongkong,andheseemstobeaquietbutsincerebeliever..."HagertoClark,18October1884,ABC16.3.8;SouthChinav.4,no.22,p.6.信件日期雖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開始寫信後,花了數天才完成。

^邵元沖.〈總理學記〉.尚明軒、王學莊、陳崧合編(編).《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0.0040.0140.0240.0340.0440.0540.0640.0740.0840.0940.1040.1140.1240.13蕭若元說、劉文慧統籌、JoCheung撰稿及編輯、于非資料搜集.《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香港:HongKongNewMedia.2015.ISBN 978-988-14176-8-8.  ^"四大寇"相片的玻璃底片,1888年,關肇頤醫生捐贈.香港歷史博物館.[2021-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6).  ^蔣永敬.《國父革命運動史要及其思想之演進》.正中書局.1975.  ^羅香林.《國父之大學時代》.重慶:獨立出版社.1945.  ^「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餘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

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

」見《江英華回憶錄》 ^[美]林白克.《孫逸仙傳記》.二十世紀中國叢書.徐植仁譯香港第一版.香港:中和出版.2011.ISBN 978-988-15119-7-3.  ^陳錫祺主編(編).田桐〈革命閑話〉,《太平雜誌》第一卷第二號.《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錫祺主編(編).廣州《中西日報》廣告,1894年2月15日,轉錄於嶺南大學孫中山博士紀念醫院籌備委員會編:《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史略》,廣州嶺南大學,1935.《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48.048.148.2沈渭濱.〈1894年孫中山謁見李鴻章一事的新資料〉.《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劉蜀永.《香港的歷史》.北京:新華出版社.  ^Orderofbanishment,1896-03-04,bytheGovernorinCouncil,theColonyofHongKong ^羅家倫.《中山先生倫敦被難史料考訂》.商務印書館.1930.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彭澤周.《近代中日關係研究論集》.台北:藝文出版社.1978.  ^FOCUS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香港:《都市日報》.[2014-1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回首香江醫療百年.明報月刊.[2017-08-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陳錫祺主編(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58.058.158.258.358.458.558.6劉中和編著.《國父傳》.中華偉人傳記叢書.台北:益群書店.1984.ISBN 9575520858.  ^59.059.159.2編審陳佳榮、呂振基,作者譚松壽、羅國潤、黃家樑、陳志華.《中國歷史3》(中學三年級適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2013.ISBN 978-962-11-1257-6.  ^60.060.160.260.360.4菊池秀明著、廖怡錚譯.《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初版.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61.0061.0161.0261.0361.0461.0561.0661.0761.0861.0961.1061.1161.1261.1361.1461.1561.16黃宇和.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初版.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5.ISBN 978-988-8310-67-8.  ^62.062.1陳艷群.孫中山先後六次赴檀島累計七年.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2011-06-08.  ^陳艷群.孫中山出生證件非偽造.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2011-06-08.  ^64.064.1孙中山曾与林肯同登外国邮票中国地图为背景.中國新聞網.[2013-06-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孫中山與美國特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在台協會舉辦 ^Worden,R.L.(1971).K'angYu-wei,SunYat-sen,etal.andtheBureauofImmigration.Ch'ing-shihwen-t'i2(6),1-10.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光華時報》.2011-06-06[2011-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唐德剛.〈同盟會這個革命大拼盤〉.《明報月刊》1991年12月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69.069.169.2唐德剛.〈武昌起義的經緯〉.《明報月刊》1992年3月(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鄧文儀.第八章〈槍殺陶成章〉.《蔣主席》.上海:勝利出版社.1945.  ^熊秉坤.《武昌起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  ^歷史資料:【聊歷史】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在美國「刷盤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歷史資料:論武昌起義當天孫文在端盤子一說與史實不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04-12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孫中山為何失掉美國籍.中時.[2021-03-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ISBN 9573235153.  ^關春英(編).透過文物說歷史: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籌募經費.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2011-10-14.  ^78.078.178.278.378.478.578.678.7袁大衛、陸迪河編著.《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3.ISBN 962-11-2592-8.  ^79.0079.0179.0279.0379.0479.0579.0679.0779.0879.0979.1079.1179.1279.1379.1479.1579.1679.1779.1879.1979.2079.2179.2279.2379.2479.2579.2679.2779.2879.2979.3079.3179.3279.33王爾敏校訂.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編.《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3.ISBN 962-11-2588-X.  ^《任命狀》第360號,1912-09-10 ^李寒(編).中国军史:1925年孙中山逝世.中國廣播網.[2010-07-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6).  ^《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1989年 ^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資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 ^王爾敏:《孫中山與中華民國》,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品,2011年4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第三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李守孔.《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  ^87.087.187.2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06-01.  ^張耀傑.《谁谋杀了宋教仁》.團結出版社.2012:327[2014-05-20].ISBN 97875126067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楚望台:宋教仁先生是被谁刺杀的?.共識網.2010-01-20[2014-05-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大公報》,1913-06-01 ^91.091.1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9)(中文(臺灣)).  ^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2-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中文(臺灣)).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MartinWilbur著作SUNYat-Sen:FrustratedPatriot(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 ^改組政黨與北伐.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中文(臺灣)).  ^95.095.1楊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 :53.  ^96.096.1三鑒齋.孫中山“聯俄容共”.[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中文).  ^〈人物誌-陳炯明〉.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華書局.1981.  ^99.099.1中山政協.孫中山兩女名考.中山網.[2009-07-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5)(中文(簡體)).  ^池亨吉.《支那革命實見記》中譯本.上海:三民書局.  ^101.0101.1101.2我們促成孫中山孫女與日本外孫相認.[2016-08-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李察.〈孫中山的三大興趣是什麼?〉.《明報》副刊「問到底」.1996-06-24.  ^毛峰.獨家專訪:孫中山外孫宮川東一追溯孫中山的日本婚戀與血脈.[2019-12-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宮川東一:孫中山82歲日本外孫.[2014-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孫文記念館館報2015年1月(PDF).[2018-05-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05-23).  ^中國法制改革(英譯中).[2016-08-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紀錄片.  ^原創歌劇《中山逸仙》 孫中山友情愛情搬上舞台.香港歌劇院新聞稿.2011-08-05[2018-07-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109.0109.1109.2109.3109.4王傑.从性情到风貌:孙中山人格达道.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2021-11-25].  ^110.0110.1110.2110.3110.4110.5徐慶全.大总统孙中山廉洁自律.知網文化.《炎黃春秋》1996年03期.[2021-11-01].  ^周莉莉、劉桂蘭.天下為公:孫中山畢生追求的理想和實踐.2013年孫文論壇學術研討會.第251頁.[2021-11-02].  ^裴毅然.从孙中山、毛泽东与“万岁”看两岸豁差.博談網.議報.[2021-11-25].  ^車田讓治:《國父孫中山與梅屋莊吉》,東京1979年版,第293頁。

轉引自楊天石著《孫中山與民初政局》:〈宋嘉澍與孫中山、宋慶齡的婚姻〉,台北:風雲時代,2009年12月初版 ^辛亥革命百年慶典 香港應積極參與.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09-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1).  ^孫中山.我之革命思想發源地為香港——在香港大學的演說.1923-02-20[2016-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來源[編輯]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ISBN 978-957-612-075-6.(繁體中文)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80120-097-6.(簡體中文)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簡體中文)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繁體中文)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ISBN 978-957-32-3515-6.(繁體中文)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年,〈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譯.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與日本》.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張緒心、LeonardH.D.Gordon著,卜大中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沙培德:〈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MartinWilbur(韋慕庭)著,楊慎之等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李錫錕:〈孫中山的權能區分理論與中國政治文化的連接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李金強:《中山先生與港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五族共和」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周一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日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三井:〈孫中山與近代法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三井:《中山先生與美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三井:〈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田島信雄:〈孫中山與德國——兼論「中德蘇聯盟」的構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山市小欖鎮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山市小欖鎮志》(上冊)[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218-07386-6.(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孫中山(分類) 國立國父紀念館(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孫中山故居記念館(廣東省) 國父孫中山紀念網(孫穗芳博士提供)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中山學術資料庫:國父全集12冊與國父年譜--國立國父紀念館提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孫中山紀念館 孫文記念館(日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孫中山原聲錄音[永久失效連結] 夏威夷IolaniSchool的校友網頁 辛亥革命在香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孫中山先生與台灣 中山思想集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皇仁書院一百四十五週年孫中山先生紀念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孫文學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封從德:孫文與辛亥革命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 中國國家元首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前任:鄂軍都督黎元洪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元首 繼任:袁世凱 新頭銜民國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第一任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華民國南方割據政權元首 新頭銜第一次護法運動開始 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首次)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 繼任:岑春煊(主席總裁) 新頭銜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自立中華民國非常時期政府 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陳炯明叛變政權中斷 陳炯明被逐出廣州重建政權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三次)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繼任:胡漢民(代理) 政黨職務 前任:楊衢雲 興中會會長第二任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成立 中國同盟會總理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等合併為國民黨 國民黨成立 國民黨理事長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成立 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成立 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黨章永久總理1919年10月10日- 繼任: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閱論編孫中山親屬 孫眉 盧慕貞 大月薰 宋慶齡 孫科 孫娫 孫婉 宮川富美子 經歷 四大寇 中國同盟會 辛亥革命 南京臨時政府 護法軍政府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創始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黃埔軍校 廣東大學 中山裝 思想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振興中華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訓政 聯俄容共 著作 《倫敦蒙難記》 《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 《實業計畫》 《民權初步》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大亞洲主義》 《孫文越飛宣言》 《黃埔軍校訓詞》 《總理遺囑》 爭議 評價 《國賊孫文》 宗教信仰 演繹 《國父思想》 《鐵拳無敵孫中山》 紀念 中山市 中山陵 孫中山紀念館 國父紀念歌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大學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中山紀念中學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中山國民中學 中山國民小學 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博物院 中山圖書館 中山醫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中山公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 中山紀念林 孫中山史蹟徑 中山艦(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門 中山站(台北市) 中山堂 中山樓 中山路 中山橋 逸仙橋 逸仙樓 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植樹節 閱論編中國國民黨各時期領袖領袖興中會主席(1894-1895)劉祥→何寬(代理)總會長(1895-1905)黃詠商(臨時主席)→楊衢雲→孫文華興會會長(1904-1905)黃興同盟會總理(1905-1912)孫文國民黨理事長(1912-1913)孫文→宋教仁(代理)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1919)孫文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1925)孫文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5-1926)胡漢民→汪兆銘→譚延闓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6-1927;1935-1938;1939-1944)張靜江→蔣中正→空缺→胡漢民→蔣中正(代理);汪兆銘*總裁(1938-1975)蔣中正中央委員會主席(1975-1976)蔣經國主席(1975年至今)蔣經國→李登輝→連戰→馬英九→吳伯雄(代理)→江丙坤(代理)→吳伯雄→馬英九(二次)→吳敦義(代理)→朱立倫→黃敏惠(代理)→洪秀柱→林政則(代理)→吳敦義→林榮德(代理)→江啟臣→朱立倫(二次)榮譽主席(2005-2015)連戰、吳伯雄註1:1905年併入的光復會於1910年正式脫離同盟會,故不列入表中。

註2:1927-1935年間,中國國民黨採取集體領導制,不設最高領導人職位。

註3:「總理」與「總裁」兩個職位,已經延續成為孫文和蔣中正兩人逝世後的追贈稱號。

註4:本列表收錄榮譽主席。

該職位為榮譽職,不具有實權。

連戰於2005年擔任,吳伯雄於2009年擔任。

2015年榮譽主席職務廢除。

註5:汪兆銘於1939年所擔任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系「汪偽國民黨」之「主席」。

副領袖副主席(1935-1938)蔣中正副總裁(1938-1939)汪兆銘副總裁(1957-1965)陳誠副主席(1993-)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俞國華·邱創煥→蕭萬長·王金平·蔣仲苓·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馬英九→關中·林益世·章仁香·詹春柏·林豐正→蔣孝嚴·吳敦義·曾永權·朱立倫·洪秀柱·胡志強·郝龍斌·黃敏惠·林政則·詹啟賢·陳鎮湘→曾永權·郝龍斌第一副主席(1993-)李元簇→連戰→江丙坤→曾永權→吳敦義→郝龍斌→詹啟賢→連勝文 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1924年1月30日-1926年1月16日總理孫文(1925年3月逝世)中央執行委員 胡漢民 汪兆銘 張靜江 廖仲愷(1925年9月因事出缺) 李烈鈞 居正 戴季陶 林森 柏文蔚 丁惟汾 石瑛 鄒魯 譚延闓 覃振 譚平山 石青陽 熊克武(1925年10月解除職務) 李大釗 恩克巴圖 王法勤 于右任 楊希閔(1925年9月因事出缺) 葉楚傖 于樹德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邵元沖 鄧家彥(1925年9月開除黨籍) 沈定一(1925年9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林祖涵(1925年9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茅祖權 李宗黃 白雲梯 張知本 彭素民 毛澤東 傅汝霖 于方舟 張葦村 瞿秋白 張秋白 韓麟符 張國燾 中央監察委員 鄧澤如 吳稚暉 李石曾 張繼 謝持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蔡元培 許崇智 劉震寰(1925年6月撤銷職務、開除黨籍) 樊鍾秀 楊庶堪 臨時→第一屆→第二屆 閱論編中華民國國家元首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1912年-1913年)孫文→袁世凱北洋政府大總統(1913年-1924年)袁世凱→黎元洪(繼任)→馮國璋(代理)→徐世昌→周自齊(國務院攝行)→黎元洪(復任)→高凌霨(國務院攝行)→曹錕→黃郛(國務院攝行)臨時執政(1924年-1926年)段祺瑞→胡惟德(國務院攝行)大總統(復設,1926年-1927年)顏惠慶(國務院攝行)→杜錫珪(國務院攝行)→顧維鈞(國務院攝行)→胡惟德(國務院攝行)陸海軍大元帥(1927年-1928年)張作霖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1925年/1928年-1948年)(汪兆銘→)譚延闓→蔣中正→林森→蔣中正中華民國政府總統(1948年-)蔣中正→李宗仁(代理)→蔣中正(復行視事)→嚴家淦(繼任)→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晉 /十六國→南朝 /元魏 –北齊 –北周→隋→唐→五代 –十國→宋 /西夏 /遼 /金→元→明→清→民國 /共和國 閱論編宋嘉澍家族               韓鴻翼                                                                                           韓政準 宋嘉澍(韓教準) 倪桂珍 韓致準                                                                                                      宋靄齡 孔祥熙 宋慶齡 孫中山 宋子文 張樂怡 宋美齡 蔣中正 宋子良 宋子安 胡其瑛                                                                                                孔令儀 孔令侃 孔令偉 孔令傑 宋瓊頤 宋曼頤 宋瑞頤        宋伯熊  宋仲虎 閱論編中山大學歷史 沿革 國立廣東大學(1924-1926)→國立中山大學(1926-1927)→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7-1928)→國立中山大學(1928-1950)→中山大學(1950-)合併拆分組建自 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 廣東公立法政大學(1924年) 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4年) 調整入 廣東公立醫科大學(1925年) 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 國立廣東法科學院(1937年) 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1937年) 私立嶺南大學文理學院(1952年) 私立華南聯合大學文理學院(1952年) 廣東法商學院(1952年) 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1952年) 南昌大學數學系、生物系(1952年) 廣西大學中文、外文、史地教育、師範學科(1952年) 湖南大學外文系、歷史系、經濟地理系(1953年) 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 調整出 兩廣地質調查所轉設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第五地質調查所(1950年) 工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1952年) 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農學院(1952年) 醫學院調出組建華南醫學院(1952年) 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師範學院(1952年) 天文學系併入南京大學(1952年) 地質學系調出組建中南礦冶學院(1952年) 人類學系併入中央民族學院(1952年) 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1952年) 政治系、法律系調出組建中南政法學院(1953年) 財經學科多系調出組建中南財經學院和(1953年) 語言學系併入北京大學(1954年) 農林植物研究所轉設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1954年) 中文系新聞專業併入暨南大學(1958年) 外文系併入廣東外國語學院(1970年)  舊址  文明路舊址(1924年-1952年) 石牌舊址(1933年-1952年) 西遷辦學舊址雲南澂江縣(1938年-1940年)→粵北樂昌縣坪石鎮(1940年-1945年)→粵北梅縣等地(1945年) 院系廣州校區南校園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博雅學院 嶺南(大學)學院 外國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數學學院 物理學院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逸仙學院 體育部 藝術學院 北校園 中山醫學院 光華口腔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護理學院 東校園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心理學系 傳播與設計學院 信息管理學院 工學院 化學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國家保密學院 網絡安全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 藥學院 珠海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歷史學系(珠海) 哲學系(珠海) 國際金融學院 國際翻譯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旅遊學院 數學學院(珠海) 物理與天文學院 大氣科學學院 海洋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深圳校區 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深圳) 藥學院(深圳) 材料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智能工程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農學院 生態學院 科研國家重點實驗室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計劃/單位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 天琴計劃 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中山大學」號海洋科考船 人物創始人孫中山校長 鄒魯 顧孟餘 陳公博 褚民誼 經亨頤 戴季陶 朱家驊 張雲 金曾澄 王星拱 陳可忠 李凡夫 劉渠 許崇清 崔金錫 李嘉人 楊毅 黃煥秋 李岳生 曾漢民 王珣章 黃達人 許寧生 羅俊 高松 著名師生 中山大學歷史名師列表 中山大學校友列表 附屬附屬醫院 附屬第一醫院 孫逸仙紀念醫院 附屬第三醫院 附屬第五醫院 附屬第六醫院 附屬第七醫院 附屬第八醫院 中山眼科中心 腫瘤防治中心 附屬口腔醫院 獨立學院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民獨本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民獨本 附屬學校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 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 親緣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嶺南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閱論編國立中山大學學院西子灣校區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社會科學院仁武校區醫學院(籌備中)主要設施主要研究中心亞太海洋研究中心·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主要智庫中山美國中心·中山歐盟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李登輝政府研究中心宿舍武嶺山莊·翠亨山莊校園文化西遷史·復校史·電子商務時報·西子灣文學獎·學生會·校友·西灣天使投資附屬學校附屬國光高級中學·附屬高雄市私立幼兒園社會關係校際聯盟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正興城灣盃·攻頂大學聯盟其他2020年論文門參見:中山大學·西子灣·壽山·中字輩 閱論編廣州市執信中學歷史沿革 應元書院 菊坡精舍 校內古蹟 朱執信墓 執信中學文物建築 創辦人 孫中山 早期校董金曾澄、汪精衛、胡漢民、林森、廖仲愷、伍朝樞、許崇清、鄒魯、陳璧君、李石曾吳稚暉、孫科、鄧澤如、古應芬,林雲陔、陳廉伯、陳耀祖、陳融、郭標、戴傳賢李大釗、張繼、曾醒、譚延闓、何香凝、陳公博、劉紀文、褚民誼執信教育集團公辦主體學校 廣州市執信中學(執信南路校本部、水蔭路校區、二沙島校區、天河校區) 國有民辦分校 廣州市番禺執信中學 南海執信中學 託管公辦學校 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 廣州市執信中學南沙學校(校園在建) 廣州市執信中學增城實驗學校(校園在建) 校園活動 執信·泛珠三角模擬聯合國大會、GoldVoice歌唱大賽、「校長杯」足球賽、「執信杯」籃球賽、ShowYourLove慈善晚會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159696 BNC:000036578 BNF:cb120145093(data) CALIS:n2004427244 CBDB:0075900 CiNii:DA00552812 DILA:A016306 FAST:47746 GND:118620045 HKCAN:9811105789403406 ISNI:0000000123205197 LCCN:n79148295 LNB:000084108 MusicBrainz:3d37ec30-ed74-4dc2-8581-eb849c5fc832 NARA:10582860 NCL:1084237 NDL:00313627 NKC:jn20000701744 NLA:36592213 NLC:000057697 NLP:A18394097 NNL:000128359 NTA:13939964X SELIBR:94893 SNAC:w6s1841f SUDOC:028275586 VIAF:39388447 取自「https://zh.wiki.hereiszyn.com/w/index.php?title=孫中山&oldid=69090323」 分類:1866年出生1925年逝世孫中山孫姓香山縣人(中山)在日本的清朝人物在日本的中國人歸化美國公民的中國人廣東裔美國人拔萃男書院校友香港大學校友醫生出身的總統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創始人中國政治哲學家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政治理論家中國國民黨黨員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國家象徵中華民國新教徒中國革命家香港革命家辛亥革命人物二次革命人物廣州政治人物澳門中外交流史罹患肝癌逝世者葬於南京高台教聖人寶光嘉禾勳章獲得者建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紙幣上的人物亞洲紙幣上的人物亞洲硬幣上的人物民主社會主義者中國社會運動者隱藏分類:有參考文獻錯誤的頁面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自2018年7月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BD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DDB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C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7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多語言維基文庫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Gaeilge贛語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atina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ᱥᱟᱱᱛᱟᱲᱤ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