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構造 - 陸寄居蟹研究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陸寄居蟹被歸類為「異尾類」。

陸寄居蟹並非蟹的同類,但可說是和蟹非常相近的種類。

牠們屬於十足目動物,有五對腳( ... Home身體構造 身體構造 陸寄居蟹的腹部是不對稱的右旋(大部分海生的螺殼也是右旋的,非常適合陸寄居蟹寄居住),而且柔軟,表面沒有甲殼覆蓋(在螺殼中容易進出),腹部必須奀向一邊以利寄居於螺殼內,而且腹部的尾部附有倒鉤(尾節和尾肢),可鉤住殼軸,不被敵人拉出,所以陸寄居蟹必須寄居在螺殼裏以保護其腹部。

另外,牠們的第四和第五胸足已退化(使身體可以縮入螺殼內),使牠們非常適合於背著貝類死後留下的空螺殼行動,第四和第五胸足也可以用作平衡和支撐螺殼。

陸寄居蟹被歸類為「異尾類」。

陸寄居蟹並非蟹的同類,但可說是和蟹非常相近的種類。

牠們屬於十足目動物,有五對腳(連兩對螯腳在內)。

第一對腳稱為螯腳,兩者大小不同,左螯腳(大螯)較大,用來爬行和防衛,當牠們躲進螺殼裏時,左螯腳也可以作為螺殼的「封口」,這不單可以保護自己,「封口」也可以使牠們保存螺殼內的濕度,而較細的右螯腳(小螯)則是用來攝食和爬行。

第二、三胸足是步行足,而第四、五胸足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露出螺殼外的。

所以驟眼看來,陸寄居蟹好像只有三對腳,但其實只是第四、五胸足隱藏在螺殼內,支撐著身體,保持平衡。

另外也可參考Wiki的介紹。

©Hsu,C.H.,Otte,M.L.,Liu,C.C.,Chou,J.Y.,&Fang,W.T.(2018).Whatarethesympatricmechanismsforthreespeciesofterrestrialhermitcrab(Coenobitarugosus,C.brevimanus,andC.cavipes)incoastalforests?.PloSone,13(12),e0207640. 陸寄居蟹的身體結構圖  有些物種(如灰白陸寄居蟹、橙紅陸寄居蟹、紫陸寄居蟹、澳洲產陸寄居蟹、厄瓜多爾產陸寄居蟹,詳細看物種介紹)的左螯腳上會有一列斜排齒狀顆粒(如下圖),跟據游祥平,符菊永共著的一書,這列顆粒被稱為「發音器」,因為之前灰白陸寄居蟹一直被認為利用這列顆粒與第二、三胸足的指節內側部分磨擦而發出唧唧聲音(鳴叫),但其實斜排齒狀顆粒與鳴叫是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例如短腕陸寄居蟹和西伯利斯陸寄居蟹,牠們的左螯腳雖然沒有這列斜排齒狀顆粒,但也會發出唧唧聲音。

所以「發音器」只是用來形容左螯腳上一列斜排齒狀顆粒,實與發音沒有關係。

跟據2006年日本沖繩教育委員會出版的所指,學者們皆確定了鳴叫和胸足指節與「發音器」磨擦沒有關係,稱那一列斜排齒狀顆粒為「斜向顆粒」。

為免「發音器」的名稱會誤導大家與發音有關,所以把「發音器」這名稱改為「斜向顆粒」。

左螯腳上的斜向顆粒 左螯腳各部位 胸足各部位 ▷鳴叫▷眼睛▷觸角▷水袋▷聽覺▷排泄物▷排尿▷體毛 ▷性別  鳴叫 陸寄居蟹利用腹部的尾節後端很快地前後移動,使尾肢和螺殼的內壁磨擦,發出聲音。

經過證實後,便發覺牠們是利用腹部的尾節摩擦螺殼而發出唧唧聲音。

暫時還不知道牠們何時會鳴叫,但相信不同的聲音可能意味著某種訊息,以作溝通之用。

有一種說法是說陸寄居蟹遭到襲擊時,例如一隻個體被對方搖動或爬在其螺殼上,便會發出唧唧聲音,可以推測當牠們感到危險時便會發出聲音。

眼睛 陸寄居蟹的眼睛呈四方形(除了短腕陸寄居蟹和西利伯斯陸寄居蟹,詳細看物種介紹),向上突起,由眼柄支撐著。

牠們的眼和昆蟲一樣是複眼,複眼太約由2000個六角形晶體(個眼)組成。

當牠們躲回螺殼時,雙眼便會向下傾而且收藏在兩對螯腳中間。

眼睛受損時可透過脫皮再生。

陸寄居蟹的視力意外地十分良好,只要看到數米以外有人的活動,牠們便會很快地躲回螺殼內或走到陰暗的地方躲藏。

而且,牠們好像還能分辨到顏色和看到影像。

不過,當我用相機替牠們拍照時,牠們似乎對閃光燈所發出的閃光沒有反應。

觸角 陸寄居蟹的雙眼以下長有兩對觸鬚,長的那一對觸鬚稱為第二觸角,用來感覺所接觸的東西。

短的那對稱為第一觸角,用來感應氣味,利用嗅覺來尋找食物。

水袋 當陸寄居蟹儲存足夠的水份後,腹部便會出現一個小水泡,稱為「水袋」(下圖紅圈處)。

水袋在第五胸足與腹部連接的附近,左右各一個。

這是陸寄居蟹儲存水份的地方,水份不足時,會呈現較小的水泡或只有一邊有水袋。

水袋也可以用作脫皮時供給水分。

陸寄居蟹的水袋應該是為了適應陸生環境而發展出來的。

但現在為止,關於水袋出現的資料還未足夠。

日本的陸寄居蟹網站也沒有記載。

但外國其中一本英文書籍稱水袋為脫皮囊(moltsack)或食物囊(foodsack),作用是供陸寄居蟹在脫皮前儲存足夠的食物,就好像倉鼠利用鰓部儲存食物過冬一樣。

陸寄居蟹脫皮期間住住會躲藏起來幾個星期,期間停止進食和喝水以減少消耗能量,所以牠們會在脫皮前先把食物儲存在食物囊裏以維持生命。

當我們看到陸寄居蟹出現飽滿的食物囊時,可能代表了牠們快將要脫皮。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不會看到水袋,請不要特別讓個體露出身體腹,看有沒有水袋!!詳細請看脫皮的重要性。

聽覺 詢問過外國討論區HermitCrabAssociation的各位意見,陸寄居蟹似乎會對震動(vibration)聲波(soundwave)有反應。

陸寄居蟹沒有耳朵,所以牠們聽不到聲音,但可用觸角感受到聲音振動空氣而產生的震動(vibration),即是說:「聲音–>振動空氣–>產生震動(vibration)–>觸角感受到此震動」。

所以說,雖然陸寄居蟹不能直接聽到聲音,卻能用觸角「感受」到聲音。

雖然有說陸寄居蟹對聲音的「大小」沒有反應,無論用大聲或小聲的喧嘩牠們都沒反應,但這仍是值得相確的。

因為所謂聲音的「大小」,這說法太籠統,其實「聲音大小」並不真正代表聲音的「震動頻率(vibrationfrequency)」,但陸寄居蟹所感受到的正正就是震動頻率。

舉例說,一樣「大小」(volume)的聲音,如果是以低音或高音奏出,其頻率都會不同。

就正如唱歌劇時的高聲部份,唱到一定高音頻率時,有時甚至會「震爆玻璃杯」,而同樣volume的低音卻不會震爆,因為兩者發出的音頻震動速度不同。

大家正可把玻璃杯想成是陸寄居蟹,影響到牠們的是聲音的高低音,而不是「大小聲」。

其實兩樣的音頻牠們都可以感受到,關鍵只是牠們會對什麼音頻作出反應而已。

不同音頻對於陸寄居蟹可能有不同意義,這也解釋了牠們聽不到同聲音,所作的反應皆有差異。

以上純屬參考西方蟹友的意見及以個人對音頻的了解作的推測。

排泄物 下圖細長,黑茶色是陸寄居蟹的排泄物,陸寄居蟹的排泄口位於肛門位置,即尾部(在螺殼的最內部),而且牠們生活在螺殼內,究竟是怎樣把排泄物運出螺殼外? 有說每當牠們需要排泄時,是把身體伸出至看到第五胸足,然後利用運送水桶的原理般從第五胸足慢慢地把排泄物運出螺殼外。

跟據2006年日本沖繩教育委員會出版的裏的文章,他們進行了一次研究–觀察陸寄居蟹的排泄過程。

(以下是跟據文章所翻譯出來)我們觀察了紫陸寄居蟹在玻璃製螺殼內的排泄行為。

我們提供了不同種類的食物,結果發現餵了人蔘蓉的葉後,牠們的排泄物通常是呈橢圓形,水分含量很少。

如果牠們食量多,則1天內會有數次排泄行為。

排泄行為過程如下:排泄時陸寄居蟹會靜待在一個位置。

排泄前牠們會把腹部屈曲,使尾節部分向著螺殼口,排泄物從肛門排出來(Tony:這時排泄物也仍然留在螺殼內)。

利用左第五胸足的鉗子把排泄物剪斷(Tony:剛排出來的排泄物應該是連著肛門),再用左第五胸足把它們拋至螺殼口。

利用左右第三顎足的指節與前節把排泄物挾起,再進一步把它們拋出螺殼外。

(也會看到有些個體是用左第五胸足的鉗子直接把排泄物拋至螺殼外)陸寄居蟹用這樣的方法,把排泄物拋出螺殼外,不會把排泄物殘留在螺殼內,使螺殼內部保持清潔(木原2004)。

排泄物的顏色會受到牠們所吃的食物影響。

例如當牠們吃了胡蘿蔔後,牠們所排出的排泄物會呈較紅的顏色。

不過並非每次吃了胡蘿蔔後,牠們的排泄物一定會變成帶紅的顏色,我想這會和牠們所吃的份量有關。

吃完胡蘿蔔後排出帶紅的排泄物 除了帶紅的顏色外,也有發現了新的顏色,墨綠色和灰灰黃黃的顏色。

吃完大量莫絲後,排泄物會帶墨綠色 吃完香蕉及鈣粉後,排泄物有一部分是帶灰灰黃黃的顏色 絲狀排泄物:通常會在水盆中發現 排尿 跟據英文書籍所說,原來陸寄居蟹也會透過觸角底部的腺來排出尿。

但不用擔心尿液會污染飼養缸內的環境,因為牠們只會排出很少量的尿,而尿也會很快變成氣體狀態,不會變成液體狀態。

體毛 跟據英文書籍所說,陸寄居蟹的身體、頭胸甲、胸足和螯腳都長有毛。

體毛會在牠們脫皮後重新長出來,這時體毛會變得顯而易見。

體毛的作用在於攝取微小的濕氣、露水、水滴等等,以助牠們飲用。

性別 從外表很難分別出陸寄居蟹的性別,除非是抱卵的雌性而且卵團露出於螺殼口外。

雌雄陸寄居蟹最大的分別是雄性生殖器長於第五對胸足的腰節,而雌性生殖孔開口則在第三對胸足,並且在腹部長了三對細小的抱卵腹肢(FalseLeg),用來抱卵直至把牠們放出海裏。

雄性的生殖器(紅圈處),不同物種的雄性蟹的生殖器形狀稍有不同 雌性生殖孔(紅圈處) 雌性三對細小的抱卵腹肢(紅圈處) Commentsareclosed. error:Contentis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