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最新→「公共政策(三等)」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五、何謂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有那些?政府可採取那些政策措施,以矯正市場失靈的狀況?試分別回答之。

考前命題 Home 105年最新→「公共政策(三等)」   15-1「公共政策(三等)」3440-01  15-2「公共政策(三等)」3440-02  15-3「公共政策(三等)」3440-03 二五、何謂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有那些?政府可採取那些政策措施,以矯正市場失靈的狀況?試分別回答之。

【解答】: 市場失靈理論立基於競爭市場的運作問題,分析議題引自完全的經濟制度理論。

許多社會公共問題的發生與否,便能藉由自由市場的經濟活動予以解決。

但在現實的世界中,因為許多因素的影響,經濟市場的供需關係及資源配置無法達到理想狀態,乃有市場失靈的問題產生,此時必須藉由政府制定各項公共政策,介入市場運作的規範,而促使資源分配過程的公平與公正。

而造成市場失靈之原因及矯正之道,茲分述如下: (一)市場失靈的原因:造成市場失靈之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情形: 1.公共財的提供問題:公共財即是大自然或政府所提供,且具有以下特性的一種集體利益。

由於此類的公共財,一般私人或民間企業通常不願意或不可能提供,所以必須由政府來加以解決。

2.外部性造成的問題:外部性(externality)係指任何一位行為者影響另一未經同意的個體,而其行為是具有價值效益的影響;或某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無償影響到另一經濟主體的現象。

而此種外部性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亦或負面的,一旦產生外部不經濟的情形,便會導致市場失靈的現象,此時政府必須以政策工具介入市場的運作。

3.自然獨占所造成的問題:在市場上某些產品因生產者擴大規模,當產量漸增,而形成平均成本愈益降低,則具有報酬遞增的行業越會產生大規模生產,並透過市場的競爭,迫使小規模的企業退離該種行業,最後形成獨占或寡占的現象發生。

4.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問題: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亦稱資訊失衡,係指消費者對於品質價格沒有完善的資訊或不具有判斷能力,因此消費者在議價過程中,與生產者相比而處於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地位。

(二)矯正之道:為了矯正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福利經濟途徑即建議採取以下策略: 1.市場自由化、便利化與模擬化: (1)市場自由化:首先可透過解除管制的手段,將政府對於某項財貨或勞務的生產限制予以解除;其次可以透過除罪化的方式,解除某項經濟犯罪行為的處罰;最後可以透過民營化的方式,將公營企業或公共服務由民間單位從事生產。

(2)市場促進化:係指如果市場不存在,則必須透過立法手段改變或創設財產權;或為某項財貨創設新的財產權。

(3)市場模擬化:係指當市場的競爭機制仍然無法達到效率目標時,則政府可以自行模擬一個市場,將該項財貨予以拍賣。

2.利用補貼與租稅方式改變誘因: (1)供給面租稅:對於外部不經濟的生產者徵收產出稅,包括徵收貨物稅與關稅等。

(2)供給面補貼:對於外部經濟的生產者給予相對的配合補助款,包括租稅減免等。

(3)需求面租稅:對於外部不經濟的財貨課以貨物稅或消費稅,包括使用者付費等。

(4)需求面補貼:可以實施以貨代款的補助制度或發放抵用券,當然也可以針對符合特定資格的消費者進行賦稅的減免措施。

3.設定規則: (1)基本架構規定:包括民法與刑法相關規定中,對於違反市場公平者的處罰是非常重要的架構。

(2)管制規章:包括進行物價管制、產量管制,或直接提供市場資訊與間接提供市場資訊等。

4.經由非市場機制提供財貨:可由政府的行政機關、公營企業、特定服務地區等直接提供財貨或勞務,或者採用簽約外包方式,將某項行政業務外包給民間經營,但政府仍擁有該業務的所有權。

5.提供保險與保障: (1)保險:包括強制保險與補助保險。

(2)保障:包括物資儲存、過渡期補助,如房屋拆遷補助等、現金補助、對老弱婦孺、殘障者等之補助。

  二六、請解釋成本利益分析法(cost-benefitanalysis)的意義;進行方案成本利益分析的主要步驟(程序)為何?成本利益分析法應用於公共政策制訂時,有那些主要的限制(問題)必須加以考量? 【解答】: (一)成本利益分析的意義:成本利益分析探索政策方案所採行之行動所達成的利益,可以用金錢價值加以衡量,必須設法將產出與投入的單位予以貨幣化,以利益代表產出,成本代表投入,凡是利益超過成本的方案就是佳的方案。

六○年代,在詹森總統大社會計畫的號召下,成本利益分析進入聯邦政府,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分析工具。

(二)成本利益分析的步驟程序:成本利益分析的程序為: 1.認定分析的計畫。

2.計畫對於社會的正面或負面、目前或現在的影響應加以確定。

3.將影響的價值予以貨幣化,其中正面影響視為利益,負面影響視為成本。

4.計算淨利益,亦即將總體利益減去總體成本。

5.根據某些基本法則,選擇最佳的方案。

(三)成本效益分析的限制:成本效益分析確實有許多的優點,但後來遭到學者許多的批評: 1.無形成本與利益問題:任何政策行動必然產生無形成本與無形利益,這些成本與利益皆無法量化,成本效益分析的考量似乎未考慮到此點,太過狹隘。

2.立足點問題:若干學者指出,政府制定者計算成本利益之時,通常僅願意站在於己有利的立足點,計算施行於標的團體的成本,以及來自於該團體的利益;事實上,許多政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立足點的偏誤容易錯估政策的利益與成本。

3.分配權數問題:每個人對政策的感受並不同,有些團體得到政策的利益,另外的團體則可能得到該政策的成本;因此,在計算成本與利益時,應該注意政策的分配權數,是否某些弱勢團體應該賦予更多的權數? 4.「有無比較」與「前後比較」問題:當我們將實施和不實施某項計畫所產生的成本與利益相互比較時,可能與計畫實施前後再來比較成本與利益的情況有所不同。

一般說來,後者的情況似乎更為複雜。

5.實際利益與處罰利益問題:成本利益分析的目標是測量政策所可能產生的淨利益,但政策的實施可能引起其他活動的改變,這種改變使他們失去了原有利益,當我們計算利益時,應該將此種因而必須受到處罰的利益加以扣除。

15-3「公共政策(三等)」3440-0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