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尺(法語:mètre,中國大陸、香港稱為米),中國大陸亦稱公尺,台灣有時也稱米,舊譯「邁當」、「米達」、「米突」,是國際單位制基本長度單位,符號為m。

公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米單位制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物理量名稱長度符號m 單位換算 1m相當於    美國常用單位   ≈ 3.2808ft       ≈ 39.370in正式定義機構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制訂日期2018年國際度量衡大會生效日期2019年5月20日 「公尺」的各地常用別名中國大陸米、公尺臺灣公尺、米港澳米、公尺日本米、メートル 公尺(法語:mètre,中國大陸、香港稱為米),中國大陸亦稱公尺,台灣有時也稱米,舊譯「邁當」、「米達」、「米突」[1],是國際單位制基本長度單位,符號為m。

[2] 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

其後隨着人們對度量衡學的認識加深,米的長度的定義幾經修改。

從1983年至今,米的長度已經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3],根據該定義,光在真空中每秒傳播約3億米。

目次 1拼寫 2歷史 2.1提出及命名 2.2子午線的定義 2.3米原器 2.4科學定義的演變 3長度單位 4米的各級單位 5和其他單位轉換 6參考來源 6.1參考書目 7參看 拼寫[編輯] 國際度量衡局使用的英文拼寫是「Metre」。

大部分英語國家均使用「Metre」,但美國和菲律賓則採用「Meter」。

其他日耳曼語族,包括德語、荷蘭語及北日耳曼語支也使用「Meter」。

此外,各地的英語中「-meter」均表示計量工具,而從不會寫成「-metre」,例如電流計(ammeter)及車速錶(speedometer)。

這都是源於希臘語中的長度單位。

歷史[編輯] 參見:單位米的歷史(英語:Historyofthemetre) 提出及命名[編輯] 法國敦刻爾克鐘樓,為米標準所測子午線弧的北端 巴塞羅那的蒙特惠奇堡,為米標準所測子午線弧的南端 1668年,英國哲學家和教士約翰·威爾金斯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需要一個十進制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4]。

1675年,意大利科學家提托·李維歐·布拉提尼(英語:TitoLivioBurattini)在他的著作MisuraUniversale使用了metrocattolico這個詞(意思是普遍的米」),這個詞是從希臘語μέτρον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katholikón)衍生而來的,意思是「一種通用測量單位」。

[5]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命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

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6]。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意即「測量」[7][8][9]。

法國國民公會在1793年採納了這套系統。

metre出現在英語裡可以追溯到1797年[10]。

子午線的定義[編輯] 在1668年,威爾金斯建議用鐘擺的方法來確定標準長度[4]。

另外一種方法建議使用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來作為標準長度。

最後法國科學院在1791年選定了子午線的定義。

該院認為要確保基本單位恆定不變,應以自然的物理量為基礎。

而地球表面的各處的重力有輕微的不同,會影響鐘擺的測量。

法國科學院指派了讓·巴蒂斯特·約瑟夫·德朗布爾和皮埃爾·梅尚領導了一支勘測隊,測定了從敦刻爾克鐘樓到巴塞羅那的蒙特惠奇堡的距離,以確定這段子午線的弧長。

這段弧長是巴黎子午線的一部分。

這次勘測從1792年持續到1799年。

儘管地球不規則的表面並不是完美的球形,但法國還是在1793年採納了這次測量的結果來確定標準米的長度。

日後人們發現,由於誤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錯算了弧長,第一個存檔米原器的長度比子午線定義的米少1/5毫米。

但這個長度還是被當作了標準。

也因此,最後地球通過極點的周長要比4千萬米多一點(40,007,863m)。

[11] 米原器[編輯] 主條目:國際米原器 1874年製作米原器。

1889年國際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設計,所製作了的X形鉑銥合金棒,在1889年-1960年間都是米的標準。

當子午線的測量還在進行時,委員會就根據臨時結果定製了一系列的鉑金棒。

當最後結果出來後,委員會選取了最接近測量計算結果的鉑金棒作為米原器(MètredesArchives),並於1799年6月22日存放在國家檔案館內。

[12] 1880年代,處於對精確度的要求,召開了一系列的國際大會來設計新的米標準。

1875年的米制公約要求在法國塞夫爾建立一個永久的國際度量衡局。

這個新組織將保存新的米原器和國際千克原器,並向各國分發米原器複製品,以及管理米制單位和非米制單位間的轉換。

該組織在1889年在首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召開時用鉑銥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了一個新的米原器,並規定在冰的熔點溫度時所測量到的國際米原器上兩道刻度之間的距離為「1米」。

[13] 科學定義的演變[編輯] 1960年國際度量衡大會改用氪(86Kr)原子的2P10與5D5能級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的波長的165,0763.73倍定為標準公尺。

[14]注:上述2P10並不是筆誤,使用大寫P表2P10為光譜支項 最新的米的定義,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重新制定。

因為氪(86Kr)不易取得,所以此次定義時使用了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光,並且在1970年代光速的測定已非常精確,所以最終定義為「光在真空中行進 1 299 , 792 , 458 {\displaystyle{\frac{1}{299,792,458}}}  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3],即光在真空中每秒移動約3億米。

故此,一旦光速得到更精準的量度,改變的數值會是米而非光速。

長度單位[編輯] 在台灣,「公分」等於厘米,即一百分之一米,而非「分」傳統意義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借用舊制的排列次序:里>引>丈>尺>寸>分>釐 古制單位 里 引 丈 尺 寸 分 釐 台灣稱呼 公里 公引 公丈 公尺 公寸 公分 公釐 中國大陸稱呼 千米 百米 十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香港稱呼 公里 - - 米 - 厘米 毫米 米的各級單位[編輯] 米(m)的SI倍數 分數 倍數 值 符號 名稱 值 符號 名稱 10−1m dm 分米 101m dam 十米 10−2m cm 厘米 102m hm 百米 10−3m mm 毫米 103m km 千米 10−6m µm 微米 106m Mm 百萬米 10−9m nm 納米 109m Gm 吉米 10−12m pm 皮米 1012m Tm 兆米 10−15m fm 飛米 1015m Pm 拍米 10−18m am 阿米 1018m Em 艾米 10−21m zm 介米 1021m Zm 皆米 10−24m ym 攸米 1024m Ym 佑米 和其他單位轉換[編輯] 米單位(=非SI單位) 非SI單位(=米單位) 1米 ≈ 1.0936 碼 1碼 ≡ 0.9144 米 1米 ≈ 39.370 英寸 1英寸 ≡ 0.0254 米 1厘米 ≈ 0.39370 英寸 1英寸 ≡ 2.54 厘米 1毫米 ≈ 0.039370 英寸 1英寸 ≡ 25.4 毫米 1米 ≡ 1×1010 埃 1埃 ≡ 1×10−10 米 1納米 ≡ 10 埃 1埃 ≡ 100 皮米 參考來源[編輯] 腳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dict.revised.moe.edu.tw.[2021-05-24].  ^Baseunitdefinitions:Meter.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201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2).  ^3.03.117thGeneralConferenceonWeightsandMeasures(1983),Resolution1..[2012-09-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4.04.1Wilkinsc.2007 ^GeorgeSarton.TheFirstExplanationofDecimalFractionsandMeasures(1585).TogetherwithaHistoryoftheDecimalIdeaandaFacsimile(No.XVII)ofStevin'sDisme.Isis.1935,23(1):153–244.  ^('decimalizationisnotoftheessenceofthemetricsystem;therealsignificanceofthisisthatitwasthefirstgreatattempttodefineterrestrialunitsofmeasureintermsofanunvaryingastronomicalorgeodeticconstant.)Themetrewasinfactdefinedasonetenmillionthofonequarteroftheearth'scircumferenceatsea-level.'JosephNeedham,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2vol.4,pt.1,p.42. ^PaoloAgnoli,Ilsensodellamisura:lacodificadellarealtàtrafilosofia,scienzaedesistenzaumana,ArmandoEditore,2004pp.93-94,101. ^Rapportsurlechoixd'uneunitédemesure,luàl'Académiedessciences,le19mars1791 ^PaoloAgnoliandGiulioD』Agostini,'Whydoesthemeterbeatthesecond?,'December,2004pp.1-29. ^OxfordEnglishDictionary,ClarendonPress2nded.1989,vol.IXp.697col.3. ^Humerfelt2010 ^"Métrique",GranddictionnaireuniverselduXIXesiècle,11,Paris:PierreLarousse,1874,pp.163–64. ^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2003;HistoricalcontextoftheSI:Unitoflength(meter) ^Marion,JerryB.PhysicsForScienceandEngineering.CBSCollegePublishing.1982:3.ISBN 4-8337-0098-0.  參考書目[編輯] Humerfelt,Sigurd.(26October2010).HowWGS84definesEarth.Retrieved29April2011. 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December2003).TheNISTReferenceonConstants,Units,andUncertainty: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s(SI)(website): SIbaseuni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18August2008. DefinitionsoftheSIbaseuni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18August2008. HistoricalcontextoftheSI:Met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26May2010. Wilkins,J.(c.2007).Anessaytowardsarealcharacter,andaphilosophicallanguageArchived2013-05-10atWebCite.[AlsoavailablewithoutimagesoforiginalArchived2013-05-10atWebCite.]MetricationMatters.(Reprintedfromtitlepageandpp. 190–194oforiginal,1668,London:RoyalSociety) 參看[編輯] 國際單位制 數量級 閱論編國際單位基本單位 秒 公尺 公斤 克耳文 安培 燭光 莫耳 導出單位 赫 弳 立弳 牛頓 帕斯卡 焦耳 瓦特 庫侖 伏特 歐姆 法拉 西門 韋伯 特士拉 亨利 攝度 流明 勒克斯 貝克 戈雷 西弗 開特 可並用單位 天文單位 公噸 原子質量單位 公升 分 時 日 度 分(角度單位) 秒(角度單位) 電子伏特 分貝 公頃 奈培 原子單位 自然單位 參閱 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制 單位換算 國際單位制詞頭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 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 分類: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 分類: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 閱論編長度單位公制 公尺(m) 佑米(Ym) 皆米(Zm) 艾米(Em) 拍米(Pm) 兆米(Tm) 吉米(Gm) 百萬公尺(Mm) 公里(km) 公引(hm) 公丈(dam) 公寸(dm) 公分(cm) 公釐(mm) 絲米(dmm) 忽米(cmm) 微米(μm) 奈米(nm) 皮米(微微米)(pm) 飛米(費米)(fm) 阿米(am) 介米(zm) 攸米(ym) 市制 里 引 丈 尺 寸 分 釐 毫 英制/美國慣用單位 英里(哩、咪)(mi) 化朗(furlong) 鏈(chain) 桿(rod) 英尋(噚)(fathom) 碼(yd) 英尺(呎)(ft) 英寸(吋)(in) 東亞傳統 堂 里 引 丈 仞 尺、咫 寸 分 釐(換算另見中國度量衡) 天文學 秒差距(pc) 光年(ly) 天文單位(AU) 月球距離(LD) 台制 尺 寸 分 厘 專屬單位 海里(浬)(NM,Nm,nm,nmi,nmile) 埃(Å) 點(pt) 派卡(pc) 條 自然單位普朗克長度 閱論編經典力學國際單位 線性(平動)的量 角度(轉動)的量 量綱 — L L2 量綱 — — — T 時間:ts absement(英語:absement):Ams(英語:metersecond) T 時間:ts — 距離:d,位矢:r,s,x,位移m 面積:Am2 — 角度:θ,角移:θrad 立體角:Ωrad2,sr T−1 頻率:fs−1(英語:inversesecond),Hz 速率:v,速度:vms−1 面積速率:ν,比角動量(英語:specificangularmomentum):hm2s−1 T−1 頻率:fs−1(英語:inversesecond),Hz 角速率:ω,角速度:ωrad s−1 T−2 加速度:ams−2 T−2 角加速度:αrad s−2 T−3 加加速度:jms−3 T−3 角加加速度:ζrad s−3 M 質量:mkg ML2 轉動慣量: Ikg m2 MT−1 動量:p,衝量:Jkg m s−1,Ns(英語:newtonsecond) 作用量:𝒮,actergy(英語:actergy):ℵkg m2 s−1,Js(英語:joule-second) ML2T−1 角動量:L,角衝量:ΔLkg m2 s−1 作用量:𝒮,actergy(英語:actergy):ℵkg m2 s−1,Js(英語:joule-second) MT−2 力:F,重量:Fgkgms−2,N 能量:E,功:Wkgm2s−2,J ML2T−2 力矩:τ,moment(英語:Moment(physics)):Mkgm2s−2,Nm 能量:E,功:Wkgm2s−2,J MT−3 yank(英語:List_of_equations_in_classical_mechanics#Dynamics):Ykgms−3,Ns−1 功率:Pkgm2s−3, W ML2T−3 rotatum(英語:rotatum):Pkgm2s−3,Nms−1 功率:Pkgm2s−3, W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米_(单位)&oldid=69173716」 分類:​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長度單位隱藏分類:​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njar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贛語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Ripoarisch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mburgs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ဘာသာမန်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Nāhuatl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Ирон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