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知識論」漫談@ 西方繪畫/東西方哲學:: 隨意窩Xuite日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七哥白尼的革命依據康德所說,知識的建構,就是由先驗的我運用感性直覺先天形式及悟性的範疇,將外物所供給的雜多材料形成對象,亦即形成知識。

依據他的說法我們對外物的 ... 西方繪畫/東西方哲學介紹西方繪畫與東西方哲學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活力人生中華民國海軍官校58年班網站 zenong's新文章閱讀2017/2/3聯合報羅青先生"可聞天籟本無聲"文有感聽「古琴文化與禪宗思想」演講有感漫談佛教中的哲學理論與科學理論----梁啓超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學,我則增加也是科學與黄高証副院長談唯識学---這是與達摩書院黄副院長,談佛教唯識学和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的書信漫談孔,孟思想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講題:畢卡索一一識時務,名利雙收的藝術俊傑;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上午10:00現實與情慾:談畢卡索的繪畫真自我」與「非真自我」,總統典範樹立者----馬英九先生評張澤生學長繪畫大作-大湖捕撈一位老人對公車上讓座之看法虛雲老和尚徒弟「具行」,修行到大羅漢故事.漫談塞尚(C'ezanne1839~1906)為何被稱「現代繪畫之父」標題漫談畢卡索---識時務,名利双收的藝術俊傑談學長繪畫作品--狗不理微笑者是誰?澤生學長的畫作-群趣與友人談‘自在’丁澤農何謂男女之間爱的本質一位女仕談她做愛與巴哈音樂之關係 zenong'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西方繪畫/東西方哲學 我的相簿 200902151933西方哲学---康德「知識論」漫談?東西方哲學小感1. 康德「知識論」漫談丁農    [email protected] 一、前言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係德國哲學家,終身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大學畢業後曾任家庭教師九年,後在母校孔尼堡大學任講師十五年,舉凡論理學、物理學、哲學、神學、教育學與人類學均所講授。

四十六歲升為正教授,主講哲學與倫理學。

七十三歲辭職,1804年去逝。

康德哲學為十九世紀之顯學。

其著名之三部巨著為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SOFPRACTICALREASON),及判斷力批判(CRITIQUEOFJUDGMENT),其中尤以純粹理性批判體大思精最為著名。

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主要討論知識問題,即知識如何構成,其範圍如何?自古至今知識論學說很多,各成一家之言,迄無定論,唯康德能綜合先哲大陸理性派及英倫經驗派較為中和。

本文即依據純粹理性批判一書而寫。

二知識論是什度?首先談談何謂知識。

為了方便起見,此知識二字採廣義的含義。

無論學術上的判斷或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我們統稱知識。

如「地球繞日而行」、「二加三等於五」或「今天天氣陰雨」等均稱知識。

但知識的構成必須有對象才可,換句話說,有對象始構成知識。

對象可說為知識的基本個體,也是知識。

如上面例子中的「地球」、「二」、「五」、「天氣」、「陰雨」等等均是對象。

而這些對象都是外再於我心的東西,我的心可稱為認知者(THEKNOWER),而對象為被認知者(THEBEINGKNOWN),而知識就是認知者對被認知者的描述,則此認知描述就稱為知識。

這在自然科學尤為顯著。

所謂知識論就是研究我們的心如何會認識物呢?心是我們自己,物是外在的,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那麼內在的心通過什麼程序或什麼法則才能認識物呢?這並不是如一般自然科學方法所說通過實驗與歸納方法認識外物,因為在做實驗以前必先有一對象,當此對像一旦形成時已是知識了(可稱為最初之知識)。

但這對象是依什麼法則才形成對象呢?當對象形成後又依什麼法則連結對象構成判斷呢?研討這些就是知識的問題了。

假若對象形成的法則不穩固則我們一切知識也都發生問題。

三、知識是怎樣構成的?依據康德所言,外物所給我們的只足一些雜多的材料,我們必運用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FORMSOFSENSOUSAPRIORL)時間和空間才能接受這些雜多材料,形成感性的直覺(SENSUOUSINTUITION)再運用悟性的範疇,將這些感性直覺構或對象與判斷。

知識就是這樣構成的。

所謂雜多材料(MATTERS)就是外物給于我們感官(如耳、眼、鼻、舌、身)的一些材料。

我們感官係被動的接受這些雜多的材料而形成直覺。

以聲波為例,聲波就是雜多的材料。

當聲波進入我們耳朵時,聽覺器官則被刺激構成直覺,稱為感性直覺。

但這些感性直覺尚未形成意識或概念,恰如渾沌狀態一樣。

然把雜多材料形成感性直覺時,必運用空間和時間。

聲波通過空間及時間才可到達我們的耳朵,我們必運用時間才可將這些聲波構成直覺。

若無時間和空間,直覺不能構成。

康德稱時空為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

若我們把這些感性的直覺,在意識中構成對象時,即在意識中意識到某種聲音時(尚未進一步判斷為何聲音,如琴聲或人聲),則必用運悟性的範疇才可構成此對象。

康德認為感性及悟性(SENSIBILITYANDUNDERSTANDING)為人類知識的二源。

感性為被動的,被動的被雜多材料刺激。

而悟性係自發的,自動的運用範疇將感性直覺構成對象,概念及判斷。

關於時間,空間與疇範等尚須作進一步討論。

但在此之前要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HOWARESYNTHETICALJUDGMENTSAPRIORPOSSIBLE) 四、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1)「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一問題,乃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中心問題。

由此問題的研析,而決定了康德知識論的架溝。

(2)所謂先天(ARRIORL)可說與經驗(PXPERIENCE)二字相對。

在不含有經驗成分者曰先天。

經驗係指外物透過我們感官所構成的知識,而先天知識根本與經驗無關。

「綜合」二字與「分析」相對。

康德將判斷分為綜合判斷與分析判斷二種。

綜合判斷可擴張吾人知識,分析判斷則否。

在此不做詳述。

所謂判斷即命題,即知識。

所謂「先天綜合判斷」即指一種知識非來自經驗,而且與經驗毫無關係。

康德說數學就是最好的例子。

例如「在一平面上,兩點間距離直線最短」,或其他如「一切變化必有原因」等判斷均與經驗無涉。

因為在實際經驗中吾人無論任何精確儀器也量不出兩點間最短距離為直線,況且儀器本身就有問題。

但在我們認知主體中可先天的給予這個判斷,承認直線最短。

又如「一切變化必有原因」一判斷,亦無法自經驗中獲得。

在經驗中經過感官所構成的知識,只是些獨立互不相干的知識,而這些些知識只對當事人有效,當時有效。

而不能說對其他人及將來的人也有效,無權說「一切變化必有原因」這個判斷。

但在我們理性中(暫用理性二字較方便解說,康德稱為悟性。

)先天的承認此判斷。

而且相信此判斷不僅對當事人有效,對其他人也有效。

不但對現在的人有效,對將來的人也有效。

例如說「太陽晒石頭」和「石頭熱了」,這是兩個互不相關的經驗知識。

換句話說,通過感官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太陽晒石頭」。

通過手的觸覺,只感到「石頭熱」。

而無權說「太陽把石頭曬熱了」。

假如要說「太陽把石頭曬熱了」則必先承認「一切變化必有原因」。

但「一切變化必有原因」這個判斷非來自經驗而是先天的。

就是因為是先天的,我們才相信明天太陽晒石頭也可把石頭曬熱。

假若「一切變化必有原因」是經驗判斷,則吾人無權說「明天太陽晒石頭也可把石頭曬熱」。

因為明天的事尚未通過我們的經驗。

故康德發現了吾人知識中有先天綜合判斷(即先天綜合知識)是一種既予的事實,對此既予的事實存在毫不懷疑,只追問這種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

即研析這種先天綜合判斷構成的要素為何。

由此而發現時空為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範疇(悟性的純粹概念),及先驗的我(TRANSCENDENTALEGO)等。

(3)時間和空間康德發現「兩點間直線最短」是一個「先天綜合命題」。

而且在平面幾何中許多命題都是先天的綜合判斷。

且平面幾何學又是研究空間關係的知識,所以空間是先天的。

此先天綜合判斷成立時,即其成立之過程必通過時間才可,故時間也是先天的。

因此對於平面幾何學是建築在空間及時間上而言,康德稱時間空間為純粹直覺一(PUREITUITIONS)。

但若吾人建構經驗知識時,則外在物供給我們雜多材料,吾人必運用此先天的時間,空間始可將雜多材料構或感性直覺。

時空好比一模式,雜多材料必被嵌入此模式中,才可成為我們的直覺。

這樣對經驗知識之構成言,康德稱時間,空間為「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

關於時間及空間為先天的,康德各有四個論證,茲不贅述。

五、範疇(CATEGORIES)除時空為先天綜合判斷構成之條件外,尚有範疇也為其構或條件。

所謂範疇康德也稱為悟性的純粹概念,即不含經驗的成份,也非來自經驗。

此範疇共有四類,每類又有三個。

四類是量的範疇,質的範疇,關係範疇與程式範疇。

當吾人在構成知識時必以此範疇為條件。

例如說兩點間直線最短,「兩」屬於量範疇,「點」及「直線」屬於質範疇,「直線最短」為一判斷屬於關係範蹲。

「兩點間直線最短」為先天知識,那麼這些範疇也是先天的。

六、先驗的我上面已經提到,吾人運用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時間及空間)於雜多材料上,則構或感性直覺。

又運用範疇於這些感性直覺上,則建構成對象。

此種建構對象的過程,換句話說自對象未生成前,到對象形成後,其中間的過程,必是將雜多材料成為直覺及對象。

這過程可稱為連結過程。

而此連結過程,是人在不自覺情況下進行,也可稱為潛在的連結。

因為當對象構成後吾人才開始建構知識,在對象未建構前,我們沒有對象,沒有對象,故也沒有知識可言。

當對象構成後,對象又與其他對象連結構成判斷形式或知識。

康德稱此連結者,即認知者為先驗的我(TRANSCENDENTALEGO)。

此我非來自經驗,此我非能以感性直覺的先天形式及範疇,作用於雜多材料而形成對象而認知。

此先驗的我是使對象及知識成為可能者,故稱此我為先驗的我。

所謂先驗即先於經驗而又作用於經驗,使經驗為可能者。

此我非小我。

非限於我一人在建構知識時如此,而係任何人在建構知識時均如此。

此我可說是大我,是建構知識的主體。

七哥白尼的革命依據康德所說,知識的建構,就是由先驗的我運用感性直覺先天形式及悟性的範疇,將外物所供給的雜多材料形成對象,亦即形成知識。

依據他的說法我們對外物的知識是我們人,自己所建構的,外物的真相(康德稱此外物為物自體或物自身THING-IN-ITSELF)到底如何,則非吾人能力所知。

例如吾人所研究的一切自然科學,是否外物就是如此則不知也。

吾人所可知者,就是此自然科學知識乃吾人自己所構或的。

外物只供給雜多材料,將此材料做成什麼菜,則是吾人自己的事了。

以一個蘋菓為例來說明,吾人通過眼耳鼻舌身五個感覺噐官,接受由蘋菓來的資料(如园形,無声,香味,甜味,硬等),構成吾人對蘋菓的認知。

但眼瞎和失去嗅覺,味覺的人,對蘋菓的認知必異於常人。

又如其他动物,如狗或貓,牠們感覺噐官比人敏銳多了,故牠們對蘋菓的認知,絕對與人不同,但蘋菓本身未變,而對蘋菓認知不同,故人對蘋菓的認知(知識)乃人主觀構成的,故吾人一切知識是吾人主觀構成的.用一句相近似但非完全相同的話說:「萬法唯心」。

康德此種知識的建構,可稱為哥白尼的革命。

因為在哥白尼以前人多相信地球不動,日繞地而轉。

自哥白尼出,始一百八十度相反,創地繞日運動之說。

在康德以前,人們多信吾人的知識就是外物的真相,外物如如的呈現給吾人,吾人如如的對它描述。

迨康德出則一百八十度相反,而稱知識是吾人主觀構成的,故譬如哥白尼在天文學中的革命一樣。

康德知識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尚不止此,如知識的範圍,形上學之可能,及對各家各派的批判等均有所討論。

但本篇漫談以知識的建構為主,就談到這裡。

 丁澤農/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好文轉寄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