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詮釋學洞見」講座側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海德格認為,由於沒有清楚做出這個區分,過去的哲學研究者常訴諸「釐清存在者」來回答「存在」的問題,典型的作法是研究最高存在者,如上帝,或是其他實體對象來解答「存在 ...
Home/活動現場/2018臺北國際書展/讀不懂海德格?你有救了!──「行動作為詮釋: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詮釋學洞見」講座側記
讀不懂海德格?你有救了!──「行動作為詮釋: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詮釋學洞見」講座側記
2018-03-13
2018臺北國際書展
Leaveacomment
讀不懂海德格?你有救了
文/Lynn(哲學博士)
左起為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吳俊業、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者鄭凱元
海德格是哲學史上無法忽略的山頭,然而其著作之晦澀難懂就跟他的名氣一樣響亮。
臺灣大學哲學系陳榮華教授所寫的《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一書,為想了解海德格哲學的初學者提供一個極佳的入門引導。
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臺大出版中心舉辦的「行動作為詮釋──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詮釋學洞見」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吳俊業教授介紹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這本書的核心思想,讓我們輕鬆踏入海德格哲學的殿堂。
哲學是心靈上的極限體驗
本次講座主持人由哲學新媒體執行長,鄭凱元博士擔任,他在講座一開始分享了他對哲學活動的一個有趣觀點。
他說讀一本哲學書就很像是經歷一場思想上的極限體驗。
就像玩雲霄飛車或是攀登玉山,這類活動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常常做的事情,但是一旦經歷過,我們將產生深刻且難以忘懷的體驗,之後更會對以往熟悉的日常事物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和觀點。
對他來說,海德格的哲學就是這樣一個思想上的極限體驗。
我們通常不會建議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一開始就去爬玉山。
因而,就像我們會需要一位高空跳傘教練來協助我們克服跳傘之前的心理恐懼一樣,吳俊業教授和陳榮華教授這樣的哲學家,就是帶領我們了解海德格哲學的好教練,除了能讓我們了解海德格的思想要點之外,還能獲得哲學上的樂趣。
重提存在問題
吳俊業教授的短講分成兩個部份:《存在與時間》(註1)的要義,及其在哲學上的創見與定位,會論及《存在與時間》的工作目標、以及如何實現該目標;其次談談陳教授這本闡釋書籍的貢獻。
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在二十世紀的重要性,大概等同於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近代的重要性。
康德哲學下開了德國觀念論有近五十年榮景,而海德格則是引領了詮釋學、存在主義與結構主義的發展思潮。
《存在與時間》醞釀了約十年左右,於1927年出版,是為了爭取一份教席而因應德國教育部要求所寫。
本書的工作主旨是「重提存在問題」,這是承接了形上學之研究傳統的問題:「什麼是存在(being)?」海德格認為此問題的必要性在於「存在」是一個非常根本的概念和經驗:從我們的日常經驗來看,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有」、「在」、「是」,而不是「沒有」、「不存在」。
(註2)
如果我們將此問題放到西方語文的脈絡來看會更清楚,英文”being”的變化型會出現在所有與真理相關的語句中,如”thisisanicetalk.”,由此可看出存在問題的普遍性與根本性。
吳指出,有趣的是,我們面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情境是「如果你不問我那是什麼,我好像知道那是什麼。
一旦你要我充分去釐清的話,我反而不知道那是什麼了!?」
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一書中試圖回答「什麼是存在?」這個根本問題。
把「存在」等同於「存在者」就掰了
海德格首先指出過去研究所犯下的一些關鍵錯誤,譬如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差異:「存在」是一個動詞、表徵了一個事件,「存在者」則是指參與特定動作或事件的那個事物,譬如”fishing”是釣魚的活動,而”fisher”則是指從事該活動的漁夫。
海德格認為,由於沒有清楚做出這個區分,過去的哲學研究者常訴諸「釐清存在者」來回答「存在」的問題,典型的作法是研究最高存在者,如上帝,或是其他實體對象來解答「存在」。
但是海德格認為我們必須堅守這兩者的差異,不能將「存在」化約為「存在者」。
《存在與時間》的目標就是對存在的意義進行哲學性的闡明和釐清,也就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具體事物已有的存在理解,進行概念化的闡釋。
換言之,這並不是在從事無中生有的哲學活動、而是對所處環境中各安其位的不同事物、生活方式、我們與這些事物的互動方式……等這些已有的隱然理解、既存之種種存在樣貌,通過哲學的方式來說明。
了解存在的關鍵在「視域」
海德格透過三大哲學傳統——現象學、存在哲學、詮釋學來闡明存在的意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關鍵的轉換、變化和推演。
現象學是胡賽爾於1900年所創立,他打破過去將存有放在顯現(appearance)脈絡以外來研究的方式、將其置於顯現中來理解。
(註3)海德格師承胡賽爾,卻走出一條與老師不同的道路(註4)。
他以現象學為思想背景,打破顯現和非顯現的差異,更進一步把顯現和非顯現關聯起來。
西方傳統的存有論會把永恆的在視為最實在的有(reality、present),如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不動之動者。
海德格吸收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跳脫個別實體,指出所有存在的顯現都得放在一個不顯現的脈絡下才得以顯現。
以靜態空間來類比的話,就是讓事物得以顯像的可能空間。
以眼前的一本書為例,通常我們只能看到書的正面、看不到背面,但我們仍會說我們看到一本完整的書,而不是一本書的正面。
如果我們反省我們的所有經驗,就能發現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是透過不顯現的可能性空間來展現自身。
此特性在現象學術語是視域(horizon),海德格則進一步將此概念推演為世界。
在這個現象學的脈絡下,相對於靜態的未顯現空間,時間是動態的未顯現,不僅涉及到當下,還涉及到一些還不是的東西(未來),還有一些已經不是的東西(過去)。
任何包含being的語句都必須放在曾經、未來、正是的脈絡底下來理解,不可能獨立於這個連續體而單獨存在。
這就是海德格承接現象學所作的推展:呈顯和非呈顯的核心連結。
所有事物都是在一個可能性的空間和時間的動態連續體底下才得以成為有、是、在。
特殊存有者開顯「存在」
海德格認為人是使得空間得以展開、時間得以連結的關鍵。
這是由於人具有追求不同生活之可能的特性,因而影響了事物的存在樣貌。
舉例來說,鐵鎚的存在功能透過「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而用於建造房子」而得以展現。
人如何投往未來是使得世界如何相應展開的樞紐點。
譬如,當藝術家進到空間,他會看到事物如何能成為他的藝術素材,科學家則看到可進行科學研究的對象。
事物之所以呈顯為特定的面貌,是因為存在其中的人,投往某一特定未來所致。
由此,海德格承接了存在主義的推演:此在(Dasein)連結時空的方式依賴於他的生活方式。
行動就是詮釋
從「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承接到海德格的詮釋學觀點。
此在與事物互動的關係並不只是符合手段目的的一般規則而已,還有存有方式、投向特定未來的特徵。
舉例來說,君子進入一個特定場所會有君子式的表現、而無賴進入同一場所則是無賴式的。
在這樣的行動中,我們表達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
更進一步,海德格將這樣的詮釋學傳統以新的解釋(interpretation)來理解,主張行動就是解釋。
在一個特定行動中,我們不但表達了我們是怎麼樣的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還投射了人生理想,這是一種對既有之傳統意義的轉化活動。
譬如說,一個承接傳統德目的君子,面對當代處境會在具體活動中將德目詮釋成新的樣子。
「行動就是解釋」,君子透過其行動進行了承接傳統、解釋世界、自我表達這三件事。
承接傳統是關於過去、解釋世界則關於現在、自我表達則關乎可能的人生理想(未來),這三者在一個解釋活動中被結合在一起,釐清了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
吳教授指出,《存有與時間》一定程度闡明了存活、實存的意義,但距離存在的意義仍有點距離,需要進一步推演,那就是海德格的後期工作了。
《存有與時間》,不再讀到哭!
吳教授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的學術貢獻。
其一是,本書的寫作動機是為了嘉惠年輕學子,因而完全是按照《存有與時間》的寫作結構、章節段落,採取平實穩妥、循循善誘的方式來進行說明和解釋。
這對於找不到門徑的讀者來說,無疑能透過本書而獲得助力。
其次,《存有與時間》作為了解海德格哲學的基石,在中文學界卻僅有一個譯本,對比於韓國的三個譯本、日本則至少有四個譯本的情況來說,中譯本相對少。
而陳榮華教授本書為達引導的目標,在一些重要術語的翻譯上特別仔細和用心,因此在缺乏第二中譯本的情況下,本書在學術研究上提供了極佳的參考價值。
當代人的危機:被科技形塑的生活樣貌
現場一位聽眾提問說,海德格的存有哲學最後看起來似乎仍走回傳統老路,想進一步了解對於存有本身、人類未來走向,後期海德格有更多的說明嗎?
吳教授認為「放棄將存有學作為科學」可用來簡述其後期哲學的精神。
而至於人類未來走向的問題,則可從海德格對科技的批判來作為線索。
海德格認為現代科技僅是可能性的堆疊、累積,已脫離了人類的脈絡,變成對人之生活樣貌的要求。
舉例來說,手機的發明使得我們被要求隨時可聯繫、臉書促使我們將生活點滴公告於世……等等的情況,展現了科技要求我們如何生活的壓力。
晦澀難懂有其必要?
主持人則提問說,從吳教授的講演內容來看,海德格的哲學並沒有那麼難懂,但為何海德格選擇用如此晦澀的方式來寫《存有與時間》呢?吳教授回應說,這是由於海德格試圖在還沒有哲學概念的情況下,透過現象描述來發明新概念。
這個大膽嘗試的企圖心使他擱置常用語詞,從而發明新術語,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和陌生。
他說閱讀海德格比較類似欣賞一幅畫作,抓對觀賞角度就可順利跨過門檻。
現場一位看過本書的聽眾對書中用詞不是很了解,譬如書中提到的「存在就是關懷存有」,存在和存有、關懷和關切這這些用詞在中文的意思看起來差不多,這些用詞有什麼差異?整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吳教授回覆說,存在譯自”Existenz/existence”,特指人的存有,所有是的東西都是存有者(beings)、有其各自不同的存有方式(being)。
譬如有些「是」會生長和消逝(像是樹)、有些出現後則永遠存在(數學定理)、有些則是摸不到的虛物(國家)。
這些不同存有者中的一些,也就是人這種存有者,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而有必要用別的名稱特別標示出來,海德格稱之為“Existenz/existence”。
「存在會關懷存有」的意思就是說,人這種beings會關注自己的bing。
譬如,我們走在馬路上會擔心自己的安危、會去思考等一下要吃什麼、看一本書想獲得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生活下去、如何死亡……等等。
這類的問題絕不會由石頭這種一般存有者所提出,這些事物不會關懷自身的存在。
從這點來看,我們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也沒有人可以替我們代勞,得由自己去做。
把「存在」當成科學對象也掰了
最後一位聽眾進一步詢問「放棄存在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意思。
吳老師說,若將存在當成科學來研究,即便視之為特殊的客體,意味著終究還是把存在(bing)當成客體。
不把存在當成客體,會連結到後來談論事件(evnet)的歐陸哲學思想。
用比較術語的方式來說,就是更加徹底地去貫徹存在論差異,也就是存在與存在者的差異。
本次活動座無虛席、還有許多聽眾站著聽講,現場吸引了近五十位對海德格哲學有興趣的聽眾。
主持人最後打趣說,雖然闡釋一書已是平易近人的版本,但仍奉勸大家閱讀前焚香沐浴、抱專心閱讀的決心、以及無比的耐性去弄清楚術語的內容,才能真正了解海德格哲學。
註釋:
1.吳教授提到他的用語和陳榮華有所不同,譬如他以「存在」而不是「存有」來翻譯“Sein”、「實存或存活」用來翻譯“Existenz”,”Dasein”則翻譯成「此在」。
2.「存在」這麼重大的問題,當然不會被哲學家們所忽略,「存有學(linkisexternal)」(ontology)就是用來通稱哲學家處理存有問題的相關理論。
3.「顯現」對應於appearing、appearance,與phenomenon親鄰。
「現象/顯現vs.存有」之對比是西方哲學的大傳統之一。
有興趣的讀者亦可參閱書評〈你今天存有了嗎?評《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4.可參閱貝克威爾,莎拉.,&BakewellS.(2017).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2018-03-13
ntuprs
Share
Facebook
Google+
Pinterest
Previous追溯與超越想像邊界──「從化外之地到帝國領土:滿清在臺灣的想像地理」講座側記
Next「天命觀下的國家績效──當代中國政權合法性與社會發展」講座側記
RelatedArticles
百年踅音,再聞花名:「追溯田野錄音足跡,重現臺灣百年古謠——田邊尚雄臺廈音樂踏查記書籍講座」側記
2018-03-28
「從愛因斯坦到LIGO──百年來首次現身的「引力波」驗證相對論」講座側記
2018-03-26
「在基改世代當個明智的消費者──秒懂基改的發展、爭議與規範」側記
2018-03-22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這個網站採用Akismet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瞭解Akismet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講座影片
RecentPopularCommentsTags
《從鄉到城》精彩內容試閱
2021-11-19
受保護的內容:《大觀紅樓(綜論卷)》行銷活動一覽
2021-11-17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導讀
2021-11-09
受保護的內容:《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行銷活動一覽
2021-10-21
受保護的內容:《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行銷活動一覽
2021-09-30
【講座心得】召喚天才少女作家
2013-08-28
畢業快樂HappyGraduationGiftPack!出版中心畢業季商品優惠提案!
2015-05-21
【影音】金鐘獎得主燕子小姐訪問李傑信博士
2011-11-29
伊能嘉矩走過的臺灣路──「攀登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巨峰:重現伊能嘉矩的踏查蹤跡」講座側記
2015-03-10
【臺大出版中心NTUPRESSxMOLESKINE】校名刻印限量筆記本。
口袋硬殼型
2013-03-14
ntuprs:您好,這篇側記是由台大人類所博士生楊曉珞所寫,或者您可以至youtube觀看講座影片:https://youtu.be/CKS9bIFGNvI...
瑪依布:這場側記是誰寫的啊?文筆好艱澀....我們原住民看不太明白...
鄭靜枝:文筆流暢,透過詳細的解說,瞭解到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ntuprs:您好,不好意思晚回覆了。
謝謝指正,已修改過來!...
柴犬大王:那個,應該是道封不是道風喔;另外,是巡狩不是巡守。
雖然應該是單純筆誤,但這會影響到文意,請多加注意...
心得
影音
講座
李傑信
書籍
宇宙起源
星空協奏曲
裝釘考
編輯手札
中國最後的帝國
活動照片
羅威廉
名家推薦
另類閱聽
蔡振家
博物館
保健
」
音樂民族誌
緬甸音樂
書評
林聰舜
亞太音樂研究
文章分類
文章分類
選取分類
2020Jul.記憶與我們的歷史
主題書籍
注目新書
閱讀焦點
2014年度推薦書目
系列講座
Mar.2015>>樂園的崩壞與世界觀的裂解
Dec.2014>>面對差異的哲學
May.&Jun.2015>>殖民地與現代性
Jul-Aug.2015>>作為行動的法學
Apr.2015>>戲裡戲外:劇評與戲劇史
Nov.2015>>博物館,開門!
Sep.2015>>如果《紅樓夢》有母姊會
Dec.2015>>跟著大腦去旅行
May2016>>二十週年紀念選輯
Jun.2016>>當歷史走出教科書
Aug.2016>>島嶼金門的冷戰隱喻
Jun.2016>>疆界治理與移墾
Aug.2016>>何處是故鄉?
Oct.2016>>《留心你的大腦》新書講座
Dec.2016>>歌仔戲「做活戲」
May-June2017>>拼經濟vs.求永續,選哪個?
Apr.-May2017>>文明、殖民、帝國性
Jul.2017>>大正台灣『新女性』時代
Aug.2017>>戰火下的畸形繁榮
Oct.2017>>紅樓裙釵複調曲
Nov.2017>>氣候變遷
2018臺大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系列講座
2019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2020Aug.-Sep.心理、情緒與行為
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2021「既鄉土又現代的作家呂赫若」講座
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講座側記
Sep.2013>>帝國的黃昏
Oct.2013>>星空下的發現之旅
Nov.2013>>臺大時空膠囊
May.2014>>數位人文,史家的新技藝?
Jun.2014>>思想的遊牧者──錢新祖
Aug.2014>>臺灣現代女性詩學評析
Sep.2014>>龍瑛宗與殖民地臺灣
Oct.2014>>總力戰與臺灣
Sep.2014>>龍瑛宗與殖民地臺灣
Nov.2014>>臺灣研究先行者
Aug.2013>>漂泊與跨境
Jul.2013>>探索臺灣史:殖民與去殖民
Jun.2013>>臺灣文學講座
Apr&May.2013>>音樂藝術講座
臺大出版中心NTUPRESS|設計文具
「傅斯年說」馬克杯
每日練習筆記本系列
校園微型積木
NTUPRESSxTHERMOS膳魔師
NTUPRESSxINBLOOM
NTUPRESSxMOLESKINE
NTUxCROSS
我的學思歷程系列商品
不插電讀書運動系列文創品
活動現場
2015香港書展
2016臺北國際書展
《晶石般的火焰》新書講座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書籍講座
2017臺北國際書展
2018臺北國際書展
2019台北國際書展
Apr.2019>>一個尋租的國度
「追求臺灣人本位的教育」講座
STS:一門新學術與實踐的緣起、建構,與介入臺灣
2013華文朗讀節
2014臺北國際書展
2014第25屆香港書展
2015臺北國際書展
2015後門咖啡「閱讀格子趣」
2013臺北國際書展
演講活動
新書發表會
學術叢書
殷海光全集
人文研究系列
臺灣研究
【臺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臺灣】臺灣研究叢書
哲學與思想
【哲學】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科學】知識漫遊系列
學術研究專書其他書籍
其他出版品
臺大圖書館出版品
影音資訊
書介書評
媒體報導
Uncategoried
Uncategorized
文章彙整
文章彙整
選取月份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1)
2021年9月 (4)
2021年8月 (2)
2021年7月 (1)
2021年6月 (1)
2021年5月 (4)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6)
2021年1月 (3)
2020年12月 (2)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1)
2020年9月 (3)
2020年8月 (2)
2020年6月 (2)
2020年5月 (3)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2)
2020年2月 (2)
2020年1月 (4)
2019年12月 (4)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1)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1)
2019年4月 (1)
2019年3月 (5)
2019年1月 (5)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2)
2018年10月 (3)
2018年9月 (2)
2018年8月 (2)
2018年7月 (2)
2018年5月 (2)
2018年4月 (1)
2018年3月 (6)
2018年2月 (2)
2018年1月 (3)
2017年12月 (2)
2017年11月 (2)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1)
2017年8月 (5)
2017年6月 (2)
2017年5月 (7)
2017年3月 (3)
2017年2月 (3)
2017年1月 (2)
2016年12月 (2)
2016年11月 (4)
2016年10月 (3)
2016年9月 (2)
2016年8月 (1)
2016年7月 (3)
2016年6月 (4)
2016年5月 (2)
2016年4月 (3)
2016年3月 (9)
2016年1月 (4)
2015年12月 (3)
2015年10月 (1)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5)
2015年7月 (6)
2015年5月 (6)
2015年4月 (6)
2015年3月 (11)
2015年2月 (2)
2015年1月 (3)
2014年12月 (4)
2014年11月 (2)
2014年10月 (4)
2014年9月 (8)
2014年8月 (6)
2014年7月 (3)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3)
2014年4月 (5)
2014年3月 (5)
2013年12月 (4)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8)
2013年9月 (10)
2013年8月 (15)
2013年7月 (15)
2013年6月 (6)
2013年4月 (4)
2013年3月 (8)
2013年2月 (3)
2013年1月 (5)
2012年12月 (2)
2012年11月 (4)
2012年9月 (1)
2012年8月 (2)
2012年7月 (4)
2012年6月 (2)
2012年5月 (4)
2012年4月 (4)
2012年3月 (4)
2012年2月 (6)
2012年1月 (3)
2011年12月 (5)
2011年11月 (5)
2011年10月 (2)
2011年8月 (7)
2011年7月 (1)
2011年6月 (1)
加入粉絲團!
PoweredbyWordPress|DesignedbyTielabs
wordpressthemepoweredbyjazzsurf.com
©Copyright2012,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海德格的思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形上學的誤解和人本主義(Humanismus)
- 2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詮釋學洞見」講座側記
海德格認為,由於沒有清楚做出這個區分,過去的哲學研究者常訴諸「釐清存在者」來回答「存在」的問題,典型的作法是研究最高存在者,如上帝,或是其他實體對象來解答「存在 ...
- 3讀不懂海德格?你有救了!——「行動作為詮釋」講座報導
海德格認為人是使得空間得以展開、時間得以連結的關鍵。這是由於人具有追求不同生活之可能的特性,因而影響了事物的存在樣貌。舉例來說,鐵鎚的存在 ...
- 4存在主義,海德格的思考:為傳統的哲學概念,賦予全新的意義 ...
存在主義,海德格的思考:為傳統的哲學概念,賦予全新的意義,從《存在與時間》探索存在的本質(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Kindle Edition ... ◎海德格...
- 5海德格Heidegger - 華文哲學百科 - 中正大學
對海德格來說,例如愛是屬於存在狀態的,會隨著時間與地點而變,牽掛則是存在論的,具有普遍性。但海德格根本上不是一位存在主義者,因他重點更在對於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