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 VITO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巴赫曼,是一名即將退休的數學老師,同時還是一位班主任。
他 ... 與其片名如出一轍,該片講述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平實地記錄了一個班級的日常, ...
這是一部大膽的紀錄片。
全程長達3個半小時,沒有流量明星,沒有粉絲濾鏡,沒有情懷可賣…但就是這麼一部時長感人的電影,在上影節屢次被秒空,有人蹲點還搶不到票。
它被譽為: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
德國,某工業小城。
巴赫曼,是一名即將退休的數學老師,同時還是一位班主任。
他班裡的學生,來自12個不同的國家,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飲食習慣…這群孩子,並不是打小被父母送到海外鍍金,而是在難民潮和移民潮的席捲下,跟著父母遠離家鄉,遷到這座城裡求生存的…本來,十幾歲的孩子處在叛逆期就不太好管教,更何況異國他鄉,語言不通…而頭頂KPI的巴赫曼,不僅要考慮怎麼幫這群孩子提高分數,他更有自己的一份私心…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於今年3月5日在柏林上映,豆瓣開分8.8,目前回落到8.6。
在第7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導演瑪利亞·施佩特憑藉該片,榮獲評審團獎銀熊獎。
導演花了三年時間剪輯,從200多個小時的素材裡篩選了再篩選,這才有了最終版的3個半小時。
與其片名如出一轍,該片講述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平實地記錄了一個班級的日常,整體節奏較為舒緩,但並不乏味。
這部片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們也通過鏡頭,蹭了課。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紀錄片,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清醒地認知到,我們和片中發生的一切處在兩個世界。
但這部片卻有一種魔力,帶你走進了巴赫曼先生的課堂,你藉助鏡頭,成了旁觀者,成了參與者。
不少看了影片的網友,給巴赫曼先生取了個外號:國寶級班主任。
這個班集體,幾乎是教育的烏托邦,是不少人都向往的學習環境。
你能想象,冬天早上困得要命來到課室,睡眼惺忪,老師溫柔地詢問:大家困嗎?困的話先眯一會兒,然後我們再上課。
而我回想起小時候上課困到打瞌睡,只有被老師叫起來罰站的份…在巴赫曼的課堂上,隨心、隨性、隨意,不需要正襟危坐,也沒有以上對下的說教。
有問題,有不同意見,你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聊到初夜。
巴赫曼告訴學生,有研究表明,智商高學習好的孩子,一般初夜都比較晚。
其實也是暗戳戳地提醒孩子們:不要過早嘗禁果。
有個調皮的學生雞賊地說:那我比較笨,初夜是不是可以早點開始?巴赫曼被逗笑了:你能這樣講,那說明你也不至於那麼笨嘛…再比如,聊到同性戀。
有些學生無法理解,因為在她的成長環境裡,只有異性戀才是正常的。
但巴赫曼沒有強硬地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去否定她,而是承認她這種無法認同的情緒,給她一個緩衝的空間…即使她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在這個追問的過程,我卻看到了女孩,與自己認知裡的「正常」去抗衡的一個過程。
再比如,聊到婚姻。
有男生說:我不想結婚,太費心了…丈夫早出晚歸,出去賺錢養家,要求不高,回家衝個澡,吃個飯而已,而妻子在家裡都幹了些什麼呢?後面的女生聽到都驚呆了,迫不及待要反駁他:可是妻子要做家務看孩子,而且把孩子拉扯大也不是件容易事啊…如果大家能夠互相尊重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事了…巴赫曼緊接著問:那尊重從何而來?女生答:由愛而生。
可以說,每次上課,我都非常好奇巴赫曼會和孩子討論什麼話題。
因為他從不會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準確來說,是大家並不需要一個標準答案。
本來,班主任的壓力就比普通的任課老師要重,已經快要退休的巴赫曼,完全可以選擇當一個弄弄子,敷衍了事,撐到退休就行。
但無論課上還是課下,他都盡最大努力去關照每個學生。
在巴赫曼班裡,有個叫Rabia的女孩,靦腆內向。
剛來到班上的時候,她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不敢問。
巴赫曼深知,自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為了一個學生,拖慢整個班的學習進度…但他會在課下和Rabia積極溝通,了解她的難處,鼓勵她嘗試去表達自己,一直關注著她的進步…後來,巴赫曼留意到她開始舉手發言,問她:你怎麼忽然變得這麼勇敢?Stefi說:因為我不擔心會被人嘲笑。
原來,她在以前的學校,會因為表達自己,而遭到沒來由的惡意。
加上經常搬家,不安定的生活環境,自卑的學習心態,這才導致她越來越不自信…來到這個班級之後,從不適應到適應,再到信任老師和同學,她感到自己被接納…同一個班裡,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這是很多老師都會面臨的常態。
在巴赫曼班裡,也不例外。
一次測試後,巴赫曼讓考高分的學生,一對一幫助考得差的學生複習。
但男孩Jamie當場拒絕:我們都是一塊兒學的,考低分是xx自己的問題,憑什麼要我去幫?!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那個被幫的孩子,還是巴赫曼,其實都有點下不來臺。
但巴赫曼並沒有直接訓斥Jamie,而是嘗試向他解釋「考得差」背後存在許多客觀因素,沒有人會想要故意考爛…聽完之後,Jamie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低著頭自顧自地玩筆…不過,巴赫曼並沒有對Jamie上綱上線,而是讓班裡的學霸分享他的經歷。
學霸在五年前剛到這座城市的時候,面對全新的文化,全新的語言,一開始也不好過。
當時因為語言不通,他在生活中被人嘲笑,在學校要同時學習好幾門功課,還要學德語和英語,時常覺得難以堅持…班裡的「差生」,其實和學霸五年前的處境一模一樣…而巴赫曼讓學霸分享他的經歷,也讓考得差的同學,感到自己被深深理解…在巴赫曼的班上,他真正把每個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從不會簡單粗暴地對待他們的自尊心。
即使是少數派,也有權利表達自己,不用擔心會遭到批評羞辱…一開始,我以為巴赫曼應該挺喜歡老師這個職業,畢竟能夠為教育事業不辭辛苦,堅持投注心力的人,還是少數。
但看到後面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巴赫曼在大學學的是社會學,但不清楚自己要去幹什麼,在畢業前才轉到了師範。
他說:我當老師,其實是為了養家餬口。
因為我把學校當成是公共機關,對此還排斥了很久,從一開始就對它產生距離感,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四十多歲的時候,巴赫曼想過要辭職,「因為當你感覺到,自己無法培養出什麼,卻總是在與其作鬥爭,強行給孩子們套枷鎖,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去闖禍…」在他看來,學校裡面有太多的教條,太多的照本宣科,太多的不自由…特別是他童年時期已經經歷過這些,他不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老師。
很多時候,他擔心自己是在打壓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們一起攜手並進。
十七年的教學生涯,巴赫曼從未停止自省,一路走來,他也在不斷提升自我。
直到某天,他突然意識到:那些我日復一日灌輸的教條,其實只佔教師工作的十分之一,而剩下的那些,才是有意義的,而且在這其中我也能有所收穫。
我想,很多中國老師如果看到了巴赫曼在體制內的掙扎,肯定會有深深的共鳴。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個老師的矛盾心理,他在體制內用力去抗衡,希望孩子們不要再次經歷自己以前那種不愉快;但老師也有自己的KPI,學生也要有分數才能繼續升學,大家都不得不在矛盾中前進。
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巴赫曼更希望能為學生擴展認識世界的眼光。
他經常和孩子討論各種話題,不是隻把孩子當孩子,自視甚高,覺得他們未成年什麼都不懂,他儘自己所能,和學生們一起成長。
也許是因為社會學的背景,加上他個人也熱愛藝術,在這個課堂裡面,每個孩子的多樣性,都得到了舒展的空間。
就像是春天枝頭冒出的綠葉,每片葉子都充滿希望,綻放著生命的光彩。
老師經常被比喻成祖國的園丁,靈魂的工程師。
但在這部片裡,導演的記錄是「反英雄」的,她無意把巴赫曼吹捧成一個楷模,老師也只是一個平凡人。
巴赫曼從不害怕在學生面前露怯,也會在他們面前展露真實的情緒。
偶有不起勁的時候,會拉著學生說:來,我們大家一起搞點音樂來聽聽…在課上碰到自己的知識盲區,也會大方承認:這個我需要查一查…實際上,巴赫曼更像是一個分享者,陪同孩子一起成長的引路人。
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在這個過程,他也從孩子那裡得到了真誠的反饋。
一次寫作課上,巴赫曼讓學生們挑選幾張不相關的圖片,自由發揮寫文章。
有個孩子對巴赫曼說:圖裡可以加一個倒下的老師,因為這裡太鬧了。
巴赫曼:嗯,那倒是我們每個星期的常態。
學生笑著說:你可不會倒下,因為你很堅強。
然後又補了一句,「老師,我真的很佩服你呢!」像這樣直抒胸臆的讚美,並不是彩虹屁。
就連導演也非常驚訝孩子們的靈氣和掏心掏肺的表達,他們經常當著大家的面,說我愛我們班,我愛我的老師…在這個課室裡,有半年前一句德語都不懂,只能發出「呃呃呃」的學生,現在已經能用德語流利地交流,寫作文…有些孩子,來自戰亂不斷的國家,提起家鄉和親人忍不住掉眼淚,旁邊的同學看到了,會圍過來擁抱她…就算你的看法在這個班裡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大家也不會因此嘲笑你,膈應你…在這個班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又是一個有愛的集體…畢業前,孩子們的考核分數都出來了。
對於巴赫曼來說,給孩子們打分一直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他很不願意去用這種方式,去判定一個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但他又不得不這樣去做,因為升學機制就是這樣。
在學生們離開學校之前,巴赫曼特別鄭重地告訴孩子們:分數只是暫時的,它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你的人生,遠比試卷上的分數要來得更廣闊,更重要的是,要繼續堅守你們心底的純真…我想這段話,多少會在某個孩子的心裡泛起漣漪,漸漸漾開,在日後產生影響。
與巴赫曼一起度過的這段日子,會在深深紮根在他們的生命裡,因為能夠被一個人深深地肯定過,接納過,珍視過,會讓他們打從心底長出勇氣,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並非毫無意義。
正如導演在片中所展示的,「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個壯觀的過程。
」事實上,教育這件事,沒有放之四海皆適用的標準,你不知道哪個瞬間哪個行為,就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溫柔和善意,撫平了他生活中的不安和脆弱。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沒有完美的老師,沒有完美的學生,時代發展至今,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註定了教育模式肯定不同。
但最根本的,是能否把人當人看…畢業那天,學生們一個個和巴赫曼擁抱道別…最後離開的孩子,隨口哼起了一段旋律,歌詞是巴赫曼老師的名字,聽到這無厘頭的歌曲,巴赫曼笑了。
當學生的聲音消失在轉角,他獨自一人,隨意地坐在椅子上,望著孩子們擺放整齊的桌椅,默默掉眼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當中一定會有遺憾,但能夠在短暫的人生裡,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又是何其幸運。
德國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
孩子如同一顆幼苗,當他開始生長時,請給他陽光和水,給他溫暖與愛。
相關文章本季日劇主要是職業劇,醫療劇、刑偵劇為主,部屋君今天要說一部時裝劇的穿搭——《她很漂亮》。
這部劇根據同名韓劇翻拍,講述了一對青梅竹馬重逢後的故事,集結小芝風花...有一部紀錄片很容易被忽略,但凡是有幸搶到票的朋友都好評如潮。
我們也很久沒給大家推薦過較為小眾的佳片了——《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以下簡稱《巴赫曼》),目前豆...8月31號,是華語流行歌壇的「東方不敗」張清芳的54歲生日。
作為自詡為張清芳大陸首席歌迷的風叔,竟還沒有仔仔細細為多年愛豆寫一篇什麼,也是說不過去的。
今天這...春暖花開的4月來了,春季檔日劇陸續開播,部屋君按照慣例,對這一季將會播出的劇進行整理,從黃金時段到深夜檔的超全攻略,萬字長文。
晨間劇心潮澎湃(心胸咚咚)檔...最近,世界電影界最受關注的大事是戛納國際電影節。
▲觀眾們迎著海風,在戛納的海灘上、夜空下觀看《楚門的世界》全球的眾多電影界大咖正齊聚在這個法國海邊小鎮。
今...《有點心機又如何》這檔日本綜藝節目很多小夥伴都有在追吧。
兩位日本當紅的女主播田中美奈實和弘中綾香擔任主持,她們會通過一個個的約會場景,來分解超實用的斬男術,包...部屋君覺得日劇吸引我的一個點是題材極其豐富,可以通過看日劇了解到自己沒有接觸到、所不知道的領域。
最近看了NHK電視臺正在播出的新劇《無法相戀的兩人》又了解了很...《乘風破浪的姐姐》毫無預警地開播,毫無意外地刷屏了!(以下簡稱《浪姐》)更意外的是,之前沒在爆款之列,也不算前期話題人物的萬茜,完美零差評,超實力破圈,竟然變...毫無預警的,2008年的經典台灣青春片《九降風》,版權方3月10日將其完整版上傳到海外某視訊平臺,引發了新一波《九降風》懷舊熱潮。
2008年6月6日,由一群新...今天部屋君要介紹一部很不一樣的政治題材的新劇,第一集就對日本現行的議會制政體。
如此大膽的設定讓部屋君看了略感震撼,想到了當年《民王》中,對日本當前的首相選舉制...很多小夥伴喜歡看日劇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日劇貼近現實生活,戳中觀眾的痛點,從而產生共鳴。
▲《東京女子圖鑑》(2016)日本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東京有龐大的...春季日劇一部接一部開播了,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看了第一集感覺還不錯的,《MyFamily》。
由二宮和也主演,共演陣容包括多部未華子、玉木宏、賀來賢人等,還是非...或許是春天來了,本季的日劇中特別多的戀愛劇,今天部屋君給大家展開介紹一部新劇——《戀愛何必認真?》(戀愛何必動真心)。
這部富士電視臺月10檔新劇,是關於成年人...每季日劇都有一兩部不倫題材,部屋君今天給說一部不倫題材的新劇,惡魔系女大學生X老實忠厚男老師設定的《非主角的女友》。
過去,關於師生戀題材的日本影視劇,我們看過...冷門網劇《人到30又如何》第8集更新,全劇完結,涉及了很多都市女性的敏感話題。
主演:佐藤穗奈美共演:山崎紘菜/佐藤玲/石橋菜津美/堀井新太/...
延伸文章資訊
- 1開眼﹥電影﹥巴赫曼老師與他的班級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劇情簡介 入圍2021年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榮獲該屆的的評審團銀熊獎。 德國有著排外以及種族融合的悠久歷史,和藹可親的巴赫曼老師提供他的學生們就像回到家的學習環境 ...
- 2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 VITO雜誌
巴赫曼,是一名即將退休的數學老師,同時還是一位班主任。 他 ... 與其片名如出一轍,該片講述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平實地記錄了一個班級的日常, ...
- 3《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2021年德国纪录片电影在线观看
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 又名: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 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 4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电影 - 豆瓣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豆瓣评分:8.7 简介: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 ... 追踪了预科学校全科老师巴赫曼先生和他一整个班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虽然在观点表达上并 ...
- 5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_百度百科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是瑪利亞·施佩特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21年3月5日在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記錄了教師巴赫曼教導他的學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