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的意思|漢典“愧”字的基本解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愧”字的解釋,釋義,異體字,音韻方言,部首筆劃,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字源字形. ... 注音 ㄎㄨㄟˋ ㄔㄡˇ ...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導航 漢典古籍詩詞書法通識 查詢索引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注音部首異體字 kuìchŏuㄎㄨㄟˋㄔㄡˇ部首心 部外10 總筆畫13謉媿聭 統一碼 字形分析筆順 基本區U+6127 左右結構442325113554 五筆倉頡鄭碼四角 nrqcphuiunj96013 拼音kuìchŏu注音ㄎㄨㄟˋㄔㄡˇ部首心部外9總筆劃12基本區6127筆順442325113554 常通標 愧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愧 kuìㄎㄨㄟˋ  ◎羞慚:羞~。

慚~。

~色。

~怍(慚愧)。

~疚。

~赧(因羞愧而臉紅)。

~悔。

問心無~。

英語ashamed,conscience-stricken德語beschämt(Adj)法語honteux,confus ©漢典 愧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愧kuì 〈動〉 (1)(形聲。

從心,鬼聲。

本義:慚愧) (2)同本義。

同“媿”[ashamed] 小則如愧。

——《禮記·儒行》 尚不愧於屋漏。

——《詩·大雅·抑》 不愧於人。

——《詩·小雅·何人斯》 雖顏慚未知心愧。

——《魏書·列女傳》 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清·周容《芋老人傳》 下恐愧吾師矣。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茲遊快且愧矣。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兼愧貴家子。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又如:愧心(內心慚愧);愧悔(慚愧後悔);愧服(衷心佩服他人,自慚不如);愧灼(極言慚愧之意);愧天作人(上愧對天理,下愧對人事) (3)折辱人;使羞慚[ashame] 昭王聞之,欲愧之以辭。

——《戰國策·齊策》 又如:愧辱(羞辱) (4)責人罪咎[blame]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禮記·表記》。

注:“病、愧謂罪咎之。

” 常用詞組 愧汗愧恨愧疚愧赧愧色愧怍©漢典 愧國語辭典 愧ㄎㄨㄟˋkuì 動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

如:「慚愧」、「愧不敢當」。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 辜負、對不起。

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形 羞慚。

如:「面有愧色」。

©漢典 【卯集上】【心】 愧·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0 愧《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 愧·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0 【廣韻】俱位切【集韻】基位切,𠀤音騩。

【爾雅·釋言】慙也。

【詩·大雅】尚不愧于屋漏。

【皇極經世】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

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本作媿,从女。

或从恥省作聭。

亦作謉𦞙。

©漢典 【卷十二】【女】 媿《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愧”字頭,請參考“媿”字:) 【卷十二】【女】 『說文解字』 慙也。

从女鬼聲。

愧,媿或从恥省。

俱位切 『說文解字注』 (媿)慙也。

慙下曰:媿也。

二篆爲轉注,亦考老之例。

从女。

鬼聲。

俱位切。

十五部。

按此亦形聲中有會意。

(愧)媿或从恥省。

按卽謂从心可也。

©漢典 愧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kʰuei˥˧唐代读音*gyuì日语读音HAJIRU韩语罗马KOY现代韩语괴 客家话[沙头角腔]kui5[梅县腔]kwi3[陆丰腔]kui5[客英字典]kwui3[东莞腔]kui3[客语拼音字汇]kui3[宝安腔]kui3[海陆腔]kui3[台湾四县腔]kui3粤语kwai3kwai5 近代音見母齊微韻去聲貴小空;中古音見母至韻去聲媿小韻俱位切三等合口;上古音黄侃系统:見母灰部;王力系统:見母微部; 官话晋语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客语 韵书上古音中古音 ©漢典 愧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媿」乙424合21092「媿」倗仲鼎西周中期集成2462「」郭.老甲.9「媿」說文‧女部「愧」「媿」復公子簋西周晚期集成4011「愧」說文或體「媿」芮子仲□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集成2517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小篆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 異體字謉媿聭 ©漢典 【載入評論】 【論壇討論】 同音字 尯(kui4)籄(kui4)䇻(kui4)嬇(kui4)聵(kui4)媿(kui4)㾠(kui4)䙌(kui4)䕚(kui4)瞆(kui4)㕟(kui4)蒉(kui4)吜(chou3)醜(chou3)瞅(chou3)丒(chou3)矁(chou3)杽(chou3)偢(chou3)丑(chou3)䪮(chou3)杻(chou3)魗(chou3) 同部首 㤖㥭㦜恌慎悍慣愌㦕慄怈惔 同筆畫 靸惾缾㻓辎䩑喩椫堛䝈棯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