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電子報第111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勒氏皇帶魚(Regalecus russelii)英文俗名為oarfish。
皇帶魚屬於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世界僅2屬3種,分別為長體皇帶魚屬 (Agrostichthys)的少耙皇帶魚(A.
勒氏皇帶魚(Regalecusrusselii)英文俗名為oarfish。
皇帶魚屬於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世界僅2屬3種,分別為長體皇帶魚屬 (Agrostichthys)的少耙皇帶魚(A.parkeri)以及皇帶魚屬(Regalecus)的皇帶魚(R.glesne)與勒氏皇帶魚。
勒氏皇帶魚與皇帶魚的主要差異在於後者的第一冠具6-8延長鰭條,第二冠具5-11分離且延長之鰭條,肛門前鰭條90-120,總背鰭鰭條414-449,腹部脊椎骨45-56,以及具有33-47鰓耙 (何,2013)。
皇帶魚為最長的硬骨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1m;為大洋性中層巡游魚類,平時棲息深度可達1000m,具有特殊的垂直游泳方式,身體呈垂直狀,僅利用背鰭呈波浪式的蛇形游動,利於其隱藏身影捕食獵物,主要以磷蝦、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食,也會捕食魷魚。
皇帶魚具有相當特殊的斷尾行為,大於1.5m的個體身上皆殘留斷尾的痕跡,這種自行斷裂的行為在其生命周期中會發生數次,但不傷及其重要器官,通常僅有尾鰭或是緊連的相鄰脊椎骨斷裂,自行斷裂後除非擱淺幾乎都能繼續存活,其自行斷裂的原因目前仍未究明。
皇帶魚的卵色澤鮮豔,大小可達6mm,三星期後孵化為幼魚開始浮游生活,除生病或不明原因,成體鮮少於近岸出現,臺灣首次有皇帶魚紀錄,是1999年12月1日,於花蓮溪外海之定置網捕獲;最近一次則是今年6月17日,花蓮大富吉號漁船以流刺網捕意外捕獲,體重達66kg。
除勒氏皇帶魚外,粗鰭魚科的粗鰭魚及石川粗鰭魚因為型態相近,亦被漁民俗稱為地震魚。
粗鰭魚的外觀形質與石川氏粗鰭魚非常相似,僅能從前者頭背部較為陡直,後者較為平直來區分。
由於模式標本已遺失,所以二者間之分類關係仍待研究。
魚體鮮活時,體背側鐵灰藍色,腹側粉紅色;死後體色逐漸變灰白色,甚至淡白色。
上下頜及各鰭為鮮紅色;眼睛周圍金黃色。
最大體長可達300cm左右,重達170kg。
粗鰭魚肉質不佳,故鮮少利用,一公斤市價約新台幣180至240元,以底延繩釣為主要之漁法。
地震魚數量稀少,因此有許多傳說,歐洲漁民稱之為「海魔王」;又由於經常伴隨鯡魚游動,因而亦被稱為「鯡魚王」;其背鰭的絲狀鰭條,有時形成雞冠狀,並可隨時垂舉,故日本漁民稱之為龍宮使者。
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相傳的大海蛇就是皇帶魚。
另,坊間流傳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會因為大的地質變動如地震而受到驚嚇,游至近岸避難,因此牠的出現即預示了會有大地震的發生,但是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指出上述這些魚擱淺與地震有直接的關連性。
延伸文章資訊
- 1專題文章:地震魚再現--記述皇帶魚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而我們今天所介紹的皇帶魚,由於平常是生活在深海之中,但是因為在一些如地震、 ... 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 Ascanius,1772),英文俗名為oarfish,俗稱地震魚或...
- 2地震魚現身恐有大地震? 日本團隊調查後發現結果是...
生活在200到1000公尺深海中的皇帶魚,由於捕獲數量稀少,坊間訛傳這種魚往往在大地震前出現,因此又被稱為「地震魚」,現有日本研究團隊針對深海魚與 ...
- 3世界上最大的皇帶魚整體長度可達15.2米長(讓人害怕)
皇帶魚屬於深海魚,經常會吃海底的一些微小生物,並且壽命也很長。在非常神祕的古代時,曾經就已經出現過這種魚,在大西洋以及太平洋一帶,經常會看到皇 ...
- 4皇帶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带魚(學名:Regalecus glesne),又称龍宮使者、鯡魚王、海魔王、地震魚、白魚龍),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
- 5皇帶魚 - 中文百科全書
皇帶魚( Regalecus glesne),又稱布倫希爾蒂,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