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洲 19世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千紀: 1千紀|2千紀|3千紀 世紀: 16世紀|17世紀|18世紀|19世紀|20世紀|21世紀|22世紀 年代: 1800年代|1810年代|1820年代|1830年代|1840年代|1850年代|1860年代|1870年代|1880年代|1890年代 1801年1月1日至19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

該世紀屬於「不列顛治世」初期與全盛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英國、西歐與北美因1840年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著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

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

另一方面,英國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迫使這些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勢力逐漸地得到擴張,這其中又以深深觸發下一世紀冷戰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目次 1歷史 1.1東南亞 1.2東亞 1.3南亞 1.4中亞·中東 1.5歐洲 1.6北美 1.7中南美 1.8非洲 2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2.1天災人禍 2.1.11800年代 2.1.21810年代 2.1.31820年代 2.1.41830年代 2.1.51840年代 2.1.61850年代 2.1.71860年代 2.1.81870年代 2.1.91880年代 2.1.101890年代 2.2戰爭與政治 2.2.1歐洲 2.2.2亞洲 2.2.3美洲 2.2.4非洲 2.3科學技術 2.4文化娛樂 2.5社會與經濟 2.6疾病與醫學 2.7環境與自然資源 2.8宗教與哲學 3重要人物 3.1世界領導人 3.1.1亞洲 3.1.2歐洲 3.1.3美洲 3.2科學家 3.3哲學家 3.4軍事領袖 3.5藝術家 419世紀年曆 5參考文獻 歷史[編輯] 19世紀對於全世界都是一個動盪的世紀,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正爆發著南北戰爭似的太平天國,歐洲在拿破崙的鐵蹄下變成一片焦土,英國進行著工業革命,而俄羅斯也進行農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走向統一,鄂圖曼帝國旗下的阿拉伯民族紛紛徵求獨立,印度爆發反英戰爭,日本開始維新,美國屠殺印地安人及擴大奴隸制度及逐步成為美洲第一強國。

19世紀挪威生活的油畫 東南亞[編輯] 緬甸:1886年,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並將首府設於仰光。

暹羅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

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

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

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

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

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馬來半島: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當代馬來西亞的雛形。

1826年,英國把檳城(即檳榔嶼)、馬六甲、新加坡與納閩聯合組成海峽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最初由位於加爾各答的東印度公司所管理,其後檳城與新加坡先後成為這個殖民地行政中心。

直到1867年,其行政權由印度總督移交給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管理。

華僑習慣稱其為「叻嶼島甲」或「三州府」。

在19世紀裡,英國與馬來亞的其它蘇丹國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中設立代辦,幫助蘇丹管理其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

東印度群島:由荷蘭統治。

菲律賓群島:在19世紀,西班牙在教育上加大投資。

通過在1863年12月20日的教育法令,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下令建立免費的公共教育系統。

西班牙語作為傳授語言。

這個使得受過教育的菲律賓人數量增加。

此外,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縮短了行駛至西班牙的時間。

這個使得在西班牙和歐洲學習並且擴寬視野的菲律賓人增加。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國打敗,簽署巴黎條約,美國政府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美國統治時期開始。

越南:1861年(嗣德十四年)法軍在對華作戰後全力進侵南圻。

1862年(嗣德十五年),迫使阮朝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割讓邊和、定祥、嘉定等地給法國。

1883年中法戰爭後,中國喪失其原宗主國地位。

1882年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1884年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後淪為法國保護國。

新加坡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

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隨著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

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前所未有的繁榮,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八倍。

經濟的發展也吸引區域內的移民。

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

東亞[編輯] 19世紀前往北美洲興建鐵路的中國勞工。

中國 19世紀對於中國是個「革新」的世紀,這段時間中國先後爆發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同治回亂、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等戰爭。

當中這些對西方列強的戰爭與不平等條約一再的沖擊了中國人。

關閉鎖國的清廷開始有「西學東鑒」的聲音,由此西方的思想和學術開始大規模湧入中國。

不可不提的是,同越南一樣,戰爭的爆發是隨著天主教士傳教的腳步隨進的。

日本 在德川幕府統治長達200多年後,長期閉關鎖國的日本遇見和中國一樣的問題,政治保守,思想陳舊,封建意識的壓迫,嚴重阻礙民族的進步。

19世紀中期,一艘美國軍艦來到江戶灣,雖然只是請求上岸通商,但是最終卻導致倒幕運動,爆發推翻幕府統治的序幕。

戊辰戰爭後,大政奉還,長期名存實亡的天皇家族主張西學,改變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運動開始。

從大化革新到明治維新,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時間,漢文化對日本的統治地位將在本世紀徹底改變。

朝鮮半島 19世紀的前期,由於朝鮮純祖對天主教的排斥,這種政策實際上阻礙朝鮮的發展。

受影響於日本變法的成功,朝鮮王室開始有效仿日本和主張「親華抵日」的兩種對壘。

因兩班制的影響,王權的實際力量大大削減,大部分的情報掌握於兩班階層甚至是賤民之手,王權無法親眼見識到日本維新後的力量,這當然是無法壓制住底層民眾聲音的。

終於,這種低沉的壓迫引發東學黨事件,隨之而來的,是日本的新式軍隊。

朝鮮王室是存是留,何去何從,從此由列強掌控。

琉球群島: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日本弘化四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王繼位。

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的艦隊第一次到達琉球。

1854年3月,佩里在神奈川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

日方表示琉球是個主權國家,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

1854年7月11日,佩里與琉球國政府以漢文、英文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琉美修好條約。

琉球海上貿易受到衝擊。

1871年,一群前往首里上繳年貢的琉球宮古島人回程時因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岸,部份被當地原住民殺害。

後來中國政府將生還的琉球人送回國,但日本卻認為琉球人為日本屬國人民,日本以保護屬國人民為由,向中國交涉。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

南亞[編輯] 中亞·中東[編輯] 歐洲[編輯] 工業化國家的人們開始全面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與各個部落。

可另一方面演化論與民族主義使他們逐漸產生白種人的負擔這種優越感,進而埋下20世紀前半葉種族屠殺的伏筆。

北美[編輯] 伴隨著世界的不寧靜,美國也打響征服美洲的第一槍,在70年的時間裡,美國的版圖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

淘金熱,自由女神的建立,西部鐵路的開發,可以說美國正在大步邁向未來。

對法、英、西班牙等其他美洲統治者集結主力在歐洲的時候,美國也對周邊新興起的民主國家蠢蠢欲動。

先後發動對墨西哥、海地、古巴等國家的入侵。

宗教上,美國的浸信會開始分裂,摩爾門教、耶和華見證人、共濟會等紛紛在美洲這片熱土上與殖民者的天主教勢力作鬥爭。

但是上帝很公平,在美國眼看進入中美洲的時候,爆發以南方種植園主以同一理由所率領的反叛。

由此美國打響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

最終北軍以解放黑奴的名義完勝。

這個新興的國家,若不是南部的叛亂,美國完全有能力保住墨西哥,從而打開進往南美洲的大門。

19世紀末,由於美國的飛速發展,其實力遠遠超過同一時間擴張的其他歐洲列強。

歐洲人開始大規模向美國遷徙。

雖然世紀初美國還很弱小,甚至曾有英軍火燒白宮等尷尬事件,但是到了19世紀末,美國毫無疑問的成了美洲的領頭羊。

「美國人」(American)這個詞在英語裡徹底代替了「美洲人」。

中南美[編輯] 非洲[編輯]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編輯] 天災人禍[編輯] 1800年代[編輯] 1804年海地大屠殺:1804年2月上旬至1804年4月22日,海地的讓-雅克·德薩林下令對剩餘的法國克里奧爾人進行屠殺,導致3,000至5,000人的各年齡和性別的法國人死亡,是一次種族滅絕事件。

1810年代[編輯] 坦博拉火山的破火山口 坦博拉火山大爆發:1815年4月5日–12日,印尼松巴哇島的坦博拉火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等級為火山爆發指數7,釋放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物質[1]在遠在2,0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

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摩鹿加群島的區域。

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1]大部分作者估計有92,000人死亡。

無夏之年:指1816年[2]。

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嚴重反常。

歐洲、北美洲及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天出現罕見低溫;歐洲及美洲農業生產受影響尤甚;亞洲氣候亦受影響,中國雲南因而出現饑荒(嘉慶雲南大饑荒)。

1820年代[編輯] 1821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殺:1821年,奧斯曼蘇丹為報復希臘爭取獨立,下令屠殺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

據估計約有3萬人被殺。

希俄斯大屠殺:1822年希臘獨立戰爭期間,奧斯曼軍隊在希俄斯島上殺死42000名希臘島民的事件。

加隆貢火山大爆發:1822年10月8日,印尼西爪哇省的加隆貢火山發生強度達火山爆發指數(VEI)5級、歷時一個月的火山爆發,引發的火山泥流造成逾4,000人死亡,火山碎屑流伸延至離火山10公里處。

1830年代[編輯] 1833年嵩明地震:1833年9月6日,中國雲南嵩明發生一場8.0級地震[3]。

地震倒塌房屋48888間,草房38733間,壓死6700餘人。

據修復寺廟的碑記和後人調查資料統計,20座寺廟、亭閣等建築崩傾倒塌,佛像傾裂。

水濟五孔石橋搖平,聚川橋、專龍橋震倒,鎮水橋塌損。

回族墳墓地開裂尺許。

楊林的廟宇、民舍幾乎倒盡[4]。

1840年代[編輯] 愛爾蘭大饑荒中的Skibbereen(英語:Skibbereen),由倫敦新聞畫報委託英國科克郡畫家JamesMahony(1810–1879)製作而成。

1842年海地角地震:1842年5月7日,海地北部的一個重要海港、北部省首府海地角發生強度為8.1級地震並且出現大範圍破壞性海嘯,嚴重影響海地北部海岸和多米尼加共和國邊境地區,大約有5000人死於地震,另有300人死於海嘯。

愛爾蘭大饑荒:一場發生於1845年至1852年間的饑荒[5]。

在受大饑荒影響最為嚴重和同為愛爾蘭語誕生之地的愛爾蘭西部和南部,這段時期被則被稱為AnDrochshaol[6],意為壞時光(又譯作「艱難時刻」)。

而災情最嚴重的的1847年則被稱為「黑色47年」[7][8]。

在大饑荒的影響下,約有100萬人死於飢餓,另有超過100萬人被迫離開愛爾蘭[9]。

大饑荒使愛爾蘭當時的總人口減少了20%至25%[10]。

1850年西昌地震:1850年9月12日,中國四川西昌發生一場7.5級地震。

城內城外及各鄉場受災戶27,880餘家,災民135,382口,倒塌瓦屋、草房26,106間,壓斃20,652人[11]。

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1864年)是中國南部由自稱耶穌之弟的客家人洪秀全發起的叛亂。

很多資料稱此亂總死亡人數為約20,000,000,另一些則稱高達50,000,000,「一些史學家估計自然災害和政治鎮壓可能在1850年—1865年間造成了200,000,000中國人喪生」。

這一數字不像真的,因這近乎是1851年中國估計人口的一半。

1850年代[編輯] 湘軍九江屠城:1858年4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2萬軍民全部屠殺。

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說:「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

」對於湘軍屠殺平民,官文這樣解釋:「奴才等查九江賊窟已閱六年,萬餘之賊頑梗負固,其中決無善類,設有脅從之民,必早投誠,設計逸出。

」[12] 1860年代[編輯] 同治陝甘回亂 湘軍安慶屠城:1861年8月,湘軍曾國荃部攻破安慶,數萬安慶軍民被屠殺。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目睹了這次慘禍:「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髻齔以上皆死,……婦女萬餘俱為掠出」,「軍興以來,蕩滌未有如此之酷者矣」。

曾國藩的親信李榕也稱:「通計前後殺斃援賊、城外壘賊、降賊及城中之賊實有4萬餘人,軍興以來,殺劫此為最重。

」」[13] 同治陝甘回亂:1862年至1873年,發生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場大規模回民動亂,期間陝甘地區回漢族群之間存在大量殘酷地屠殺行為。

據統計,陝甘兩省共損失人口總數2000萬人[14][15][16]。

湘軍南京屠城:1864年6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破天京(今南京)後縱火殺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院士、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記載:「湘軍『貪掠奪,頗亂伍。

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

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

』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

」是為湘軍版的「南京大屠殺」[17][18][19][20][21][22]。

1868年阿里卡大地震:1868年8月13日,智利阿里卡附近(當時被秘魯管轄)發生約9.1級地震,並引發災難性的海嘯,超過2.5萬人喪生[23]。

1870年代[編輯] 1878年畫,《中國饑荒》(TheFamineinChina)。

饑荒受難者被強迫把兒女給賣掉。

甲戌風災:1874年9月22日到23日,一個強烈颱風橫過珠江口,先後吹襲香港及澳門,遠至廣州亦受災害。

在香港,颱風造成2,000餘人死亡,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三多人死亡的風災,風暴期間,千間房屋被摧毀,維多利亞港內十多艘遠洋船隻沉沒,數百隻中國帆船沉沒。

澳門約有5,000人死亡,以當年澳門人口約60,000人計,死亡人數之高,亦是澳門史上最多人死亡的風災。

中國廣東香山縣(Heung-san)的死亡人數超過20,000人,清政府位於鯉魚門、汲水門的稅廠房屋亦倒塌。

丁戊奇荒:1875年至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

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24]。

1879年武都地震:1879年7月1日,中國甘肅省武都城(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發生8.0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大約22000人死亡[25]。

1880年代[編輯] 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1883年7月20日至10月,印尼巽他海峽的喀拉喀托火山發生等級為VEI-6的火山爆發,釋放出250億立方米的物質,遠在模里西斯島都能夠聽到這次噴發的劇烈聲響,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為火山爆發指數第6級。

這次噴發以及繼發的海嘯摧毀了數百個村莊和城市,50000多人死於非命。

原有的喀拉喀托火山的三分之二在爆發中消失。

1887年黃河決口:1887年9月30日至1889年1月20日,中國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26],致使200多萬(一說93萬;一說最保守估計150萬;一說700萬)人罹難。

清史研究學者夏明方稱其為「近代中國人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洪水災害」,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彼得·霍夫(PeterHough)稱其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

北京瘟疫:1890年秋,北京有大疫[27],當時的重臣潘祖蔭、曾國荃、曾紀澤、彭玉麟、楊岳斌等皆病逝。

戶部左侍郎孫詒經患重病,「痰喘甚重」,不久去世。

翁同龢在日記中說:「七日之中兩哭吾友,傷已,子授亦諒直之友哉。

」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病逝。

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因服用金雞納霜痊癒。

1890年代[編輯] 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執行旅順大屠殺殘害中國人的素描。

[28] 金丹道事件:1891年11月,中國內蒙古東南部並波及遼寧、吉林、河北三省的金丹道教徒爆發武裝暴亂,據《朝陽縣誌》記載,僅朝陽、建平兩縣蒙古人、漢人死亡人數就高達10萬人。

葉志超在奏摺中則稱,兩個月的暴動中只有兩萬人死亡。

1990年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調查報告認為,十天內約1萬土默特左旗境內蒙古族被叛軍屠殺,1,000個村屯被襲擊燒毀,十幾萬蒙古人被迫背井離鄉。

哈米德大屠殺:1894年至1896年,鄂圖曼帝國境內對亞美尼亞人的殺戮,估計傷亡人數從80,000到300,000不等,並導致50000名兒童成為孤兒。

1894年香港鼠疫: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鼠疫第三次全球大流行中的一次重要爆發。

1894年5月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000人以上喪生,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此後至1926年的30年間,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總共導致超過2萬人死亡。

通過香港的海上交通,源於中國雲南的這次鼠疫大流行在1894年以後輾轉傳播各地,最終遍及全球所有有人類居住的各大洲。

旅順大屠殺:1894年11月21日至24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29][30]。

乙未河湟事變:1895年至1896年,中國青海、甘肅穆斯林民族發動反清起義,源於同一教派的兩大蘇菲門派之間的暴力爭端。

瓦哈比派激勵依赫瓦尼派組織並加入其中鼓勵起義,結果被忠於清朝政府的穆斯林擊潰。

大約100,000人在此亂中死亡。

乙未戰爭掃蕩:1895年5月29日至11月18日,台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台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期間死傷的台灣各地平民人數相當多。

其原因在於攻台日軍於戰情膠著時,對於有敵意或妨礙戰事進行者,採取不分男女老幼無差別殲滅。

經估計,在乙未戰事進行期間,台灣受害平民最少在10萬人以上[31]。

雲林大屠殺:1896年6月,大日本帝國第二旅團對台灣雲林平民進行大掃蕩(報復性屠殺),焚毀村莊56處,縱火民房4925戶。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遇害,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日誌《雲煙瘴雨日誌》記載一萬餘人遇害,近人劉枝萬推估約三萬餘眾[32]。

明治三陸地震:1896年6月15日,日本東北地區三陸外海發生地震災難,是低角逆斷層型的海溝型地震。

明治三陸地震引發日本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海嘯,地震震級估計高達ML8.2~8.5[33][34],這次地震引起的大海嘯也被認為是一次典型的地震海嘯,震中在岩手縣上閉伊郡釜石町(現在的釜石市)東方200千米。

這次海嘯摧毀了大約9,000棟住宅,造成至少21,900人死亡。

太原教案:1900年6月至8月,義和團針對基督徒和傳教士的屠殺事件。

中國內地會的刊物記載說,在山西省北部共有15,000到20,000名本地信徒被殺害[35]。

海蘭泡慘案:1900年7月16日,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清民六千多人[36]。

戰爭與政治[編輯] 歐洲[編輯] 1806-1815拿破崙的戰爭。

1814-1815維也納會議 1818-1822會議制度,歐洲協調開始。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至1839年獲列強承認。

1820年革命 1830年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法蘭克福會議召開。

1848-1849年皮德蒙、教宗國、那不勒斯王國向奧地利宣戰。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 1859年奧薩戰爭,皮德蒙取得倫巴第。

1864年普丹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解體為奧匈帝國。

1870-1871年普法戰爭、義大利完成統一。

1871年3月28日,無產階級第一次在法國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產生,德國完成統一,簽訂法蘭克福和約,奪去阿爾薩斯、洛林。

1873年德國、俄國、奧匈帝國組成三皇同盟。

1877年俄土戰爭,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

1878年柏林會議 1879年德國、奧匈帝國組成德奧同盟。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組成三國同盟。

1887年德國、俄國簽訂再保條約。

1894年法國、俄國組成法俄同盟。

1899年,俄國主張召開海牙和平會議。

亞洲[編輯] 1840年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勝利,簽訂南京條約,失去香港島。

1850年中國發生太平天國起義。

1854年,日本、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

1857-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英法勝利,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日本發生大政奉還,德川幕府結束。

1861年中國發生祺祥政變,又稱辛酉政變,開始了兩宮聽政。

1868年日本展開明治維新。

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戰術性勝利,簽訂中法新約。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勝利,簽訂馬關條約。

1898年中國展開戊戌變法。

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八國聯軍勝利,簽訂辛丑條約。

美洲[編輯] 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 1898年美西戰爭 非洲[編輯] 1898年法紹達事件 科學技術[編輯] 火車的普及使交通運輸大眾化了。

工業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型企業,城市居民的集中使工人階級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工會等組織開始出現。

電力工業開始出現。

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報,無線電通訊相繼問世。

許多化學元素被發現。

化學工業開始出現。

化學理論日益完善。

牛頓體系達到其完美的頂峰。

電學和熱學理論化。

達爾文發表進化論。

文化娛樂[編輯] 19世紀的歐洲藝術領域先後出現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思潮。

社會與經濟[編輯] 再一次工業革命 社會帝國主義 疾病與醫學[編輯] 紅十字會成立:1859年,由於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索爾弗利諾戰役)的殘酷,吸引了人道主義者成立紅十字會。

環境與自然資源[編輯] 煤和鋼鐵是19世紀最重要的礦物。

宗教與哲學[編輯] 自由主義 民族主義 新帝國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 重要人物[編輯] 世界領導人[編輯]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大清「禁菸英雄」林則徐 亞洲[編輯] 大清 嘉慶皇帝 道光皇帝 咸豐皇帝 慈禧太后 同治皇帝 光緒皇帝 日本 明治天皇 伊藤博文 阮朝 阮福映 阮福晈 阮福暶 阮福時 阮福昪 阮福昭 泰國 拉瑪四世 朱拉隆功 歐洲[編輯] 亞歷山大一世,俄國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 拿破崙,法國 拿破崙三世,法國 威廉一世,德國 俾斯麥,德國 威廉二世,德國 梅特涅,奧地利 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 加富爾,義大利 美洲[編輯] 詹姆士·麥迪遜,美國 詹姆斯·門羅,美國 林肯,美國 傑佛遜·戴維斯,美利堅聯盟國 尤里西斯·格蘭特,美國 西蒙·玻利瓦爾,大哥倫比亞 科學家[編輯] 進化論奠基者達爾文  詹姆斯·麥克斯韋 達爾文 尼古拉·特斯拉 愛迪生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洪堡 亨利·貝克勒 麥可·法拉第 孟德爾 諾貝爾 季米特里·門捷列夫 哲學家[編輯] 黑格爾 卡爾·馬克思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尼采 亞瑟·叔本華 軍事領袖[編輯] 羅伯特·李,美國 曾國藩,大清 加里波底,義大利 拿破崙,法國 納爾遜,英國 西鄉隆盛,日本 毛奇,德國 庫圖佐夫,俄羅斯 藝術家[編輯] 文學家 雨果 狄更斯 歌德 托爾斯泰 杜斯妥也夫斯基 拜倫 簡·奧斯丁 王爾德 馬克·吐溫 埃米爾·左拉 福樓拜 亞歷山大·仲馬 小仲馬 夏洛特·勃朗特 易卜生 安徒生 柯爾律治 普希金 托爾斯泰 福樓拜 尼古萊·果戈理 海因里希·海涅 亨利·詹姆斯 司湯達 沃爾特·惠特曼 亞弗烈·但尼生 華茲華斯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 音樂家 貝多芬 舒伯特 孟德爾頌 弗蘭茲·李斯特 克勞狄·德布西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 羅伯特·舒曼 蕭邦 柴可夫斯基 畫家 莫內 文森特·梵谷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歐仁·德拉克羅瓦 高更 馬奈 19世紀年曆[編輯] 閱論編年代和年19世紀17世紀←18世紀←↔→20世紀→21世紀 1790年代 1790年 1791年 1792年 1793年 1794年 1795年 1796年 1797年 1798年 1799年 1800年代 1800年 1801年 1802年 1803年 1804年 1805年 1806年 1807年 1808年 1809年 1810年代 1810年 1811年 1812年 1813年 1814年 1815年 1816年 1817年 1818年 1819年 1820年代 1820年 1821年 1822年 1823年 1824年 1825年 1826年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代 1830年 1831年 1832年 1833年 1834年 1835年 1836年 1837年 1838年 1839年 1840年代 1840年 1841年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1845年 1846年 1847年 1848年 1849年 1850年代 1850年 1851年 1852年 1853年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7年 1858年 1859年 1860年代 1860年 1861年 1862年 1863年 1864年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1875年 1876年 1877年 1878年 1879年 1880年代 1880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1884年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代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1895年 1896年 1897年 1898年 1899年 1900年代 1900年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參考文獻[編輯] ^1.01.1Oppenheimer,Clive.Climatic,environmentalandhumanconsequencesofthelargestknownhistoriceruption:坦博拉火山(Indonesia)1815.自然地理(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2003,27(2):230–259.  ^sina_mobile.1816年为什么被称为“无夏之年”,这一年的夏天真的冻死人了.k.sina.cn.2020-01-01[2020-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郭增建,馬宗晉主編.中国大地震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08:131.ISBN 7-5028-0016-6.  ^CrisisandResponse:AResearchontheEarthquakeinYunnanin1833.CNKI.KunmingUniversity.[2020-05-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Anne-MarieQuigg.TheHandbookofDealingwithWorkplaceBullying.Routledge.2016-03-03:99–[2020-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8).  ^([//web.archive.org/web/20200512043154/https://www.duchas.ie/en/tpc/cbes/4427742?con=G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greatfamine(AnDrochshaol)].Dúchas.ie ^ÉamonÓCuív,([//web.archive.org/web/20200517204333/http://www.irishfamine.ie/wp-content/uploads/2015/11/2009-05-08-FINAL-speech-for-University-of-Toronto-Lecture.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GortaMór–theimpactandlegacyoftheGreatIrishFamine] ^AnFháinleo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apter6."drochshaol,whileitcanmeanahardlife,orhardtimes,also,withacapitalletter,hasaspecific,historicmeaning:BliainanDrochshaoilmeansTheFamineYear,particularly1847;AimsiranDrochshaoilmeansthetimeoftheGreatFamine(1847–52)." ^Ross2002,第226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Ross2002(help) ^Kinealy1994,第357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Kinealy1994(help) ^Jinwei,Ren;Ping,Li.Thecharacteristicsofsurfacefaultingofthe1850earthquakeinXichang,Sichuan.Seismology&Geology.1993-01-01,15:97–106.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 ^路偉東.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人口的损失.禹貢網.(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1)(中文).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第635頁 ^路偉東.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禹貢網.(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2)(中文).  ^1864年中國人屠南京!兇殘程度遠超日本!,[2020-06-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中文(中國大陸))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百年风云,1840-1949.南京出版社.1997:70[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中文).  ^茹芝山房吟草.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19[2021-08-18].ISBN 978-7-219-02581-9(中文).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公民世紀"書系.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226[2021-08-18].ISBN 978-7-5087-0716-7(中文).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北京出版社.1987:576[2021-08-18].ISBN 978-7-200-00180-8(中文).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百年风云,1840-1949.南京出版社.1997:70-71[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中文).  ^USGS.Arica,Peru(nowChile)1868August1321:30UTC.HistoricEarthquakes.26October2009[28February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張大仁.Anue鉅亨-時事.Anue鉅亨.2014-05-29[2020-0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中文(臺灣)).  ^Hou,K.;LeiZ.;WanF.;LiL.&XiongZ.Researchonthe1879SouthWuduM8.0EarthquakeandItsCo-SeismicFracture.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2006,20(1)[30November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1887年9月30日黄河决口.人民日報.2011-09-30[2020-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壽富《先考侍郎公年譜》謂:「是秋,京師瘟疫盛行。

」 ^TrumbullWhite.TheWarintheEast:Japan,China,andCorea.ACompleteHistoryoftheWar.P.W.Ziegler&Company.1895年:583頁.  ^英冒险家记录甲午旅顺大屠杀:女人被斩成几段.環球網.2014-04-01[2020-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纪念“旅顺大屠杀”事件125周年:大连旅顺举行公祭仪式_手机搜狐网.m.sohu.com.[2020-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發展史》.[2020-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9).  ^尹章義.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三).歷史月刊.[2020-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HistoricEarthquakes:Sanriku,Japan.U.S.GeologicalSurvey.[2009-05-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8).  ^Nakao,Masayuki.TheGreatMeijiSanrikuTsunamiJune15,1896attheSanrikucoastoftheTohokuregion.[2009-10-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3).  ^山西“太原教案”纪念日重温传教士殉道足迹-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www.christiantimes.cn.[2020-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海兰泡惨案:数千中国人被杀_资讯_凤凰网.news.ifeng.com.[2020-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世纪&oldid=67200972」 分類:19世紀2千紀世紀隱藏分類:含有愛爾蘭語的條目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GàidhligGalegoGaelg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BasaBanyumasanОлыкмарий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SesothosaLeboaOccitanИрон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