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1.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貧窮是一種狀態,不屬於特定族群. 這種反覆不斷的思辨,引領著他們從看見拾荒者、無家者、街賣者,到現在開始討論「貧困者」。
「當這些名詞已經不足以 ...
Menu
【無家者】1.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Postedon2017-11-13
by葉靜倫
Leaveacomment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10
從2015年開始一連串的募資計畫,包括號召網友標出拾荒地點的「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將剩食再利用、與街友共享美味的「石頭湯」計畫、翻轉街賣刻板印象的「人生柑仔店」,一直到前2個月試圖打破「貧窮」標籤的「貧窮人的臺北」,「人生百味」這間由工程師、設計師、商管人員發起的社會企業,一直到現在都令人意外的是一個「且戰且走」的團體。
問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2年後、3年後、5年後會在哪裡,沒有人說得出來。
「不諱言的說,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穩定而長遠的經營模式,大概只有3、4成的人事開銷是相對能長期獲得補助的,其餘都是在小計畫裡夾縫求生。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彷彿在解釋一個隱晦的設計概念般,坦然的說:「這有點像是,我們知道目標是要做出一道甜點,但直到一路上陸續撿到了蛋、麵粉、草莓等原料,才慢慢理出頭緒,知道可以一起烘烤出一個草莓蛋糕。
」
圖/人生百味石頭湯計畫(Stonesoup)形象影片
撕除社會標籤,是反覆辨證出的堅定目標
人生百味這2年聲勢愈大,在特定圈子裡無人不知。
然而從他們身上,我們或許能認知到一個社會對倡議團體常見的迷思:人們總以為倡議團體清楚每件事,於是決定去做一件事。
但或許事實正好相反──倡議團體只清楚一件事,於是決定去做做看很多事。
拿人生百味來說,除了上述幾個募資計畫,他們還辦過「街賣松──維基百科編輯」、餐桌上的實踐者系列論壇、剩食小旅行、廚藝班,甚至出了《街頭生存指南》一書,這還不算無數的演講、分享會、讀書會、跨領域合作。
這一切看似零零總總、摸不清這群人「本業」究竟為何,實則都是在持續實踐「抵消社會排除」、「去除社會標籤」這件事。
而這2個抽象致極的核心,是這個團隊用一種近乎自我鞭笞的反覆辨證所延續下來的。
「百味的許多工作者以前,甚至到現在,生活中最關心的議題都不見得是無家者。
但是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都在找一個長期困惑的答案。
」人生百味另一個共同創辦人朱冠蓁說:「我們團隊現在有4個正職,3個兼職和10幾個來來去去的實習生,大家留下來的原因各有不同。
所以我們有不太一樣的內訓。
」
巫彥德補充:「除了組織介紹、工作方法培訓,還有頻繁發生的價值思辨。
我們會邀請大家定期參加讀書會,反覆和每個人討論,問他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有價值嗎?應該做嗎?為什麼要做?這是凝聚向心力最核心的部分。
」
《街頭生存指南》。
圖/行人出版社提供
圖/@ 人生百味fb
「外面許多公司,會訂出一個核心價值塞給你去遵守,要求你吞下去。
但我們的核心價值是流動的,我們希望進來的工作者都能在理解之後達到一個共識。
而所謂『共識』,應該是你我各退一步,不是我前進一步然後逼你跟著走。
」
巫彥德舉例:「曾經有個實習生很不好意思的問:『為什麼我們要幫助無家者?』按照一般公司的邏輯,你之所以進來當然是因為已經認同了這裡在做的事。
但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討論。
結果意外聽到很多有趣的答案,那是一開始沒想過的。
」
「有人看待無家者時,會看到自己父親或親友的投射,因為難過而想去做點什麼;有人因為過去的生命經歷,覺得可以和無家者有所共鳴;有的則單純從社會正義出發,覺得為人爭取生存權很重要。
各種原因把我們集結在一起,沒有哪一種不好或不對。
」
「價值的反覆思辨有幾個好處,」巫彥德歸納:「一是取得共識,在發展下一步計畫時,比較不會違背彼此的想法,讓工作變得索然無味,我們也能以此分配每個人投入自己較有興趣的工作。
二是,邀請大家發揮創意丟計畫想法時,每個人都會比較有方向。
」
「在這個過程中,百味所學到的最大一件事,就是我們『必須預設組織有可能是錯的』。
我們必須有『被否定』的空間,當工作夥伴──即使是新加入的年輕夥伴──提出否定時,我們不會直接以經驗不足、見識不夠等標籤來否定對方,如此才有機會持續發展價值。
」
貧窮人的臺北。
圖/@ 石頭湯計畫fb
貧窮是一種狀態,不屬於特定族群
這種反覆不斷的思辨,引領著他們從看見拾荒者、無家者、街賣者,到現在開始討論「貧困者」。
「當這些名詞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們在街頭遇見的人,我們開始試圖撕掉他們身上共同被加諸的『貧困』標籤。
」朱冠蓁說:「這不是為了重新定義什麼是貧困──如果得先定義,那可能10年後才能開始做事──而是為了打破這些標籤,讓一切變得模糊,不再停留在某一群人身上。
因為我們相信,貧困、弱勢,都只是一種『狀態』,而非一個『族群』。
」
「這是一場文化價值的戰爭。
」人生百味的另一位夥伴余思賢說:「貧窮的定義在學術上早有見地,明確劃分出『誰』是貧困者。
但我們想做的是從文化角度,建構多面相的理解。
」這些面相,包括「貧困」並非只意味著經濟上的匱乏,還包括機會、自由、選擇與關係上的匱乏,甚至,更多時候其實是這些匱乏導致了經濟與資源上的弱勢。
例如社會關係與人際支持網絡的孤立,讓人失去進入就業市場、維持穩定工作的機會,進而形成經濟弱勢。
「無家者是城市裡特有的現象,他們的存在,呈現出的是斷裂與破碎人際關係的『結果』。
所以我們在部落或農村裡較少看見無家者,因為人際連結在那裡更強,人與人之間除了分工與消費關係,還有很多金錢以外的互動。
」巫彥德解釋:「目前雙北應該是全臺灣無家者最多的地方了,無家者在這裡生活很辛苦,但其實雙北已經是資源最多的地方,如果在其他縣市落入無家困境,處境往往更嚴苛。
」
貧窮人的臺北之「窮人自作孽不可活?」圖/@ 人生百味fb
此外,百味也不斷在強調,無家者的種種匱乏,都不是個人歸因就可以簡單解釋的。
「過去我們看待失敗、無家、貧困,非常容易將之視為一種『誰叫你不努力』的『懲罰』,視之為某種『報應』。
這是這社會所做的一件非常殘忍的事。
」
朱冠蓁緩緩說道:「我們逼這些人去承擔這些責任,抹去體制與環境加諸於個人的種種結構性、毀滅性的因素,讓他們自己也開始深信:『我就是對不起家人,因為我不努力,沒有好好念書、好好工作。
』如此,社會開始理所當然的覺得某些人就是活該,並且以此不斷的做分類、進而排擠。
最後,我們開始深信『人生只要努力或做對某些事,就一定會沒事』,但這是多麼危險的想法。
」
是的,如果能理解到貧困只是一種狀態,它在某些人的生命階段中或以拾荒、低收入、無家的樣貌來呈現,如同感冒一樣,跟個人人格與努力與否未必直接相關,那麼,反過來,我們就無法再信奉「努力念書/工作就能一切順利」的神話。
可惜的是,沒有這種信條可信,在競爭社會中多麼讓人焦慮,多數人因此拒絕買單,社會標籤的撕除對倡議團體來說因此倍感困難。
接下篇:2.關於貧窮:現在不開始討論,未來會更難解釋/專訪「人生百味」
本文原刊載於NPOst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立即支持更多公益報導
AboutLatestPosts葉靜倫RightPlus創辦人&總編輯。
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雜工、NPOst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
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10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
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
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Latestpostsby葉靜倫(seeall) 社會工作七年級生(下):小白兔的公門冒險,與找不到盟友的民間社工-2022-09-07 社會工作七年級生(上):體制壓迫的賭局中,賭的是基層社工和個案的最佳利益嗎?-2022-09-07 【帶病生活7】採訪後記:揭開醫療獨大、官僚鄉愿的遮羞布,求一個社會的平衡報導-2022-08-24 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10
taggedwith無家者,社會排除,社會標籤,街友,貧窮,貧窮人的台北,貧困,人生百味
貧窮&無家者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立即支持更多公益報導電子報訂閱,加入我們的社群!
捐款支持RightPlus,還可享有支持者限定電子報喔!
Podcast馬上訂閱,公益聊給你聽
搜尋訂閱「善盡天良」,通勤、家務、睡前最佳良伴
大家都在看
社會工作七年級生(下):小白兔的公門冒險,與找不到盟友的民間社工
社會工作七年級生(上):體制壓迫的賭局中,賭的是基層社工和個案的最佳利益嗎?
如何與精神病親友相處?了解精神病,其實是在了解「人」
堅持十年成為社工,執業2年半畫上句點:「我真的適合當社工嗎?」
郭可盼/我可以和服務對象成為朋友嗎?社工與案主,那條無形浮動的界線
「一時想不開,吞30顆藥」,你知道你在笑什麼嗎?
社會工作中年危機(上):20年後,SOP和KPI真的讓我們更專業了嗎?
陪伴精神疾病家人令你痛苦不安?給精神疾病照顧者的6張處方箋
每2人就有1人捐款?全臺捐款年收破千億,近20年來首次大調查/《公益觀察2021》
同性戀為什麼成為憂鬱症高風險群?恐同症的內化與創傷/《正午惡魔》
RSS訂閱
多多支持好夥伴年度專題支持多多支持好夥伴2021創學程支持
RightPlus多多益善 探究各種公益善行、社會保障、社會設計、社會創新,關注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社會企業等各種推動共好的行動與團體,也支持各種無畏高牆或障礙,力圖扶持雞蛋的倡議與服務。
按時間尋找文章
2017年11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10月
12月»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歷史文章 歷史文章
選取月份
2022年9月 (4)
2022年8月 (14)
2022年7月 (15)
2022年6月 (17)
2022年5月 (8)
2022年4月 (19)
2022年3月 (18)
2022年2月 (6)
2022年1月 (15)
2021年12月 (26)
2021年11月 (20)
2021年10月 (15)
2021年9月 (19)
2021年8月 (23)
2021年7月 (25)
2021年6月 (31)
2021年5月 (15)
2021年4月 (23)
2021年3月 (20)
2021年2月 (18)
2021年1月 (20)
2020年12月 (27)
2020年11月 (22)
2020年10月 (23)
2020年9月 (20)
2020年8月 (20)
2020年7月 (18)
2020年6月 (33)
2020年5月 (20)
2020年4月 (25)
2020年3月 (21)
2020年2月 (18)
2020年1月 (12)
2019年12月 (20)
2019年11月 (20)
2019年10月 (20)
2019年9月 (22)
2019年8月 (23)
2019年7月 (33)
2019年6月 (12)
2019年5月 (1)
2019年4月 (1)
2018年12月 (2)
2018年9月 (5)
2018年7月 (1)
2018年5月 (2)
2018年4月 (4)
2018年3月 (1)
2018年1月 (4)
2017年12月 (1)
2017年11月 (8)
2017年10月 (5)
2017年8月 (2)
2017年5月 (1)
2017年4月 (7)
2017年3月 (7)
2017年2月 (5)
2016年12月 (1)
2016年11月 (9)
2016年9月 (2)
2016年8月 (3)
2016年7月 (2)
2016年6月 (3)
2016年5月 (3)
2016年4月 (3)
2016年3月 (2)
2016年2月 (1)
2016年1月 (1)
社團法人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立案字號:台內團字第1090014653號
統一編號:78741711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無家者】1.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貧窮是一種狀態,不屬於特定族群. 這種反覆不斷的思辨,引領著他們從看見拾荒者、無家者、街賣者,到現在開始討論「貧困者」。「當這些名詞已經不足以 ...
- 2社會工作者服務貧窮處境者的經驗探究
戶)、或是未達低收入戶資格卻苦於貧窮. 的個人或家戶,都有他們面臨經濟壓力各. 自辛苦的地方,本文稱這樣的族群為「貧. 窮處境者」。當社會工作者服務貧窮處境.
- 3社會救助統計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一般民眾)
- 4Culture of Poverty - 貧窮文化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首先提出「貧窮文化」理論的乃是美國學者路易斯(Oscar Lewis)。 ... 消費行為不佳:國外的研究發現,窮人(尤其是黑人與少數族群)有浪費的習性,沒有理財觀念,不善於 ...
- 5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 - 社企流
SDG 1.4 確保貧窮與弱勢族群享有平等獲得經濟資源的權利. 在SDG 1.4 中,目標在2030 年前,讓所有人無論貧窮與否,皆能平等地享有運用經濟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