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制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政黨體系自1990年代中期起具有兩黨半的特色,但由於中國國民黨弱化失去執政能力,第三黨主要以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為主,逐漸打破「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互相競爭」 ...
政黨制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4月2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政黨制度"—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政黨政治
政治光譜
左派
極左中間偏左
中間
中間偏左激進中間(英語:Radicalcentrism)中間偏右
右派
中間偏右極右
政綱
極端激進(英語:Politicalradicalism)
溫和(英語:Moderate)改良混合(英語:Syncreticpolitics)第三位置
保守原教旨反動
政黨制度
無黨制一黨制
一黨優勢制兩黨制多黨制
聯盟(英語:Coalition)
懸峙國會
信任與支持
少數派政府
聯合政府
大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
民族團結政府
多數派政府
列表
各國執政黨
政治意識形態
政治主題頁閱論編
在一個國家中,政黨制度或政黨體系是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若干政黨組成的整體,其特徵在於該國政黨的性質與數目。
一般受到該國法律規定或長期政治實踐而形成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
最早對政黨體系進行科學化研究的是法國學者杜瓦傑,杜瓦傑的研究主要關注不同的國會選舉制度會導致不同的政黨體系,從而極大程度地決定該國的政治穩定和發展。
關於政黨制度應當包含的內容,學術界存在爭議。
有人認為政黨制度是國家對政黨活動的法律規定;有人認為政黨制度是執政參政的體系和黨與黨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政黨制度是政黨內部的組織方式和活動規則[1]。
通常情況下,政黨制度是指政黨執政、參政的方式和黨際關係[2]:257。
有些國家對政黨活動有專門立法,例如二戰後聯邦德國在1967年制定了政黨法;有些國家沒有專門立法,但是在一些相關的法律中做了一些規定,例如美國國會1974年在限制選舉經費的規定中要求每個政黨為舉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最多只能花費450萬美元;有些國家則只是遵守慣例,沒有任何法律要求,例如英國在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成為執政黨,該黨領袖擔任首相[2]:256-257。
目次
1政黨體系的分類
1.1非競爭性政黨體系
1.2競爭性政黨體系
1.2.1一黨專政制
1.2.2一黨獨大制
1.2.3兩黨制
1.2.4多黨制
2世界各國(地區)政黨體系
2.1A
2.2B
2.3C
2.4D
2.5E
2.6F
2.7G
2.8H
2.9I
3政黨的組織結構
3.1政府外的政黨組織
3.2政府內的政黨組織
3.3政黨的組織類型
4注釋
5參考文獻
6參見
政黨體系的分類[編輯]
傳統政治學對政黨體制模式最常用的分類方式是根據政黨的數量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有時還將無黨制、一黨優勢制作為補充。
二戰後政黨模式更加多樣化,因此對其劃分也就更加細緻。
比較著名的劃分方法有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的五分法,即分為一黨制、主從政黨制、一個半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以及薩托利的七分法,即一黨制、霸黨制、第一大黨制、兩黨制、有限多黨制、極端多黨制和微型多黨制。
還有學者結合以上劃分法,又將一黨制細分為一黨專有制、一黨威權制、一黨多元制、實用一黨制、一黨專政和一黨獨大,將多黨制又細分為兩黨制、溫和多黨制、碎片化多黨制和極端多黨制[2]:257。
隨著政治學的發展,單純以數量對政党進行劃分已經很難描述現實政黨制度的特徵,因此出現了其他的劃分標準。
J·拉帕隆巴拉根據政黨的執政方式分為獨霸型政黨制度和輪流型政黨制度;中國學者根據執政黨之間的關係分為無對抗的政黨制度和有對抗的政黨制度;馬克思主義則分為資本主義的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喬萬尼·薩托利則分為競爭型政黨制度和非競爭型政黨制度[2]:257-258。
非競爭性政黨體系[編輯]
非競爭性政黨體系,包括無黨制與一黨制。
前者主要是欠發達而不存在有意義政黨,由部落派系執政的部分非洲國家,或者軍事集團執政的國家(如軍政府時期的緬甸聯邦),和中東若干由君主專制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阿曼及梵蒂岡。
後者主要是在一個國家內相當長的時期只存在唯一的執政黨,或者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一黨執政加以確立,也可能通過現實力量如軍政府達成,不允許有反對黨,或者法律上只有參政議政但不能執政的合法政黨。
例如訓政時期至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蘇聯、越南、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在非競爭性政黨的國家中,政黨和利益集團的利益表達機制多是通過政黨領導的政治團體統一進行利益表達。
公民的利益通過政治性社會團體上升為政黨意志後再成為國家意志。
在這些國家中,政黨活動與國家活動很難區分開[2]:264。
競爭性政黨體系[編輯]
競爭性政黨體系是一國政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模式。
又可區分為威權一黨制、一黨優勢制、兩黨制、多黨制。
薩托利則分為極端多黨制、有限多黨制、兩黨制和一黨獨大制。
一黨專政制[編輯]
一黨專政制下存在競爭性選舉,但執政黨藉由限制他黨競選資源與權利的方式,例如嚴格管制他黨宣傳活動,嚴格審核他黨候選人資格,有時甚至採取正當性可疑的壓制性手段,確保個別單一政黨長期執政,即連續當選國家元首或議會制下的政府首腦與多數議席。
案例包括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的巫統黨,1980年代前的韓國民主共和黨,1990年代以前印尼的從業協會黨,伊朗伊斯蘭共和黨,伊拉克的伊拉克復興社會黨等等。
一黨獨大制[編輯]
一黨獨大制下存在較為公正的競爭性選舉,也存在著有實力贏得較多席次與地方政府首腦的政黨,但由於選舉制度或特殊國情,導致個別政黨長期執政。
包括中華民國解除戒嚴後到2000年政黨輪替的中國國民黨、1955年到1990年代五五年體制下的日本自民黨,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俄羅斯的統一俄羅斯黨,瑞典的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泰國的為泰黨等等。
兩黨制[編輯]
兩黨制指政黨體系由兩大政黨組成,兩黨皆有相近的競選實力可以組成政府。
其他政黨沒有獲得足夠選票支持組織政府的實力。
通常國會選舉實行純粹的單一選區制容易導致兩黨制,稱為度瓦傑定律。
案例包括美國、英國及目前的中華民國。
通常兩黨制國家的兩黨意識型態分屬左右,各自傾向代表主張市場經濟與嚴格保障私有制的保守派(右派),和主張國家介入市場並強調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勞工左派。
兩黨半(two-plus)
兩黨半政黨體系由兩大黨加上一個長期存在規模中等的第三黨組成。
兩黨半體系下,兩大黨往往都不足以各自掌握過半議會席次,而必須與第三黨協商組成聯合政府。
三個政黨通常正好代表民意的左,中,右三股勢力。
聯邦德國是兩黨半體制的典型。
德國社民黨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CSU)兩者都無法單獨組成政府,因此德國自由民主黨雖席次不多,卻長期保有選擇左右兩派的權力。
兩黨半體系通常是選舉採行單一選區制配套比例代表制的產物。
台灣政黨體系自1990年代中期起具有兩黨半的特色,但由於中國國民黨弱化失去執政能力,第三黨主要以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為主,逐漸打破「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互相競爭」的結構,逐漸與現時中國國民黨競逐第二大黨的政治地位,同時讓兼具台獨左派與右派並存的民主進步黨往右推擠,開始向兩黨半發展。
多黨制[編輯]
多黨制分為溫和多黨制與粉碎多黨制。
溫和多黨制政黨體系由三個以上總數有限的,有實力取得國會議席的政黨組成,沒有任何兩個政黨能長期掌握政府組織權,其政府必為聯合政府。
但由於具有規模的政黨相當固定,故聯盟模式也相對穩定。
代表性案例是以色列。
粉碎多黨制由三個以上,數量不固定且政黨存在不穩定的多個政黨組成,黨派聯盟模式較無章法可循,政治情勢常常陷入混亂。
相當多實行競爭性政黨制的開發中國家出現粉碎多黨的特徵,局勢動亂往往以軍事政權或威權體制告終。
比較典型的粉碎多黨制國家或地區有俄羅斯和香港。
以香港政黨為例,第一大黨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在立法會全部70席上僅得13席,所佔之議席比例不足全部議席的兩成;至於第二大黨公民黨也只得6席。
除以上政黨外,亦包括香港經濟民生聯盟(8席)、香港工會聯合會(5席)、自由黨(4席)以及人民力量、熱血公民、香港本土、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新世紀論壇、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各一席。
極端多黨制有5個以上的政黨存在,並且他們都在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這種模式下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差別較大,多呈現為政黨聯盟執政和政局不穩的特點。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政權有威瑪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等。
有限多黨制下政黨數量在3-5個,意識形態的差距比極端多黨制要小,多以政黨聯盟執政並呈現兩極化分布。
代表國家有比利時、愛爾蘭、冰島等。
一種觀點認為兩黨制是最好的政黨制度。
並且認為小選區,多數代表制容易產生兩黨制,政局也會比較穩定;大選區,比例代表制容易產生多黨制,政局則比較動盪[2]:260。
但是統計結果則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多黨制,從而認為兩黨制不具有普適性[3]。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在兩黨制下,如果政黨的主張單一,而且選民的偏好呈常態分布,那麼政黨的政綱只有設定在大多數人支持的方案下,才能獲得多數選票,也就是中間人投票定理,兩黨的政策差異由此會越來越小。
否則的話,如果選民的偏好不呈常態分布,而且政黨提出的是一攬子方案,那麼執政黨只能堅持自己的原有政綱,在野黨則可以把執政黨主張外的所有觀點都納入自己的競選綱領,從而可能贏得更多選票,造成執政黨在換屆選舉時更容易落馬。
在多黨制下,選民的選擇更多元化,政黨也更能代表選民的偏好,選民對政黨的選擇更大程度上是在投票支持自己的代表,如果按照中間人投票定理運作,則所有政黨都難以獲得絕對多數票,從而更容易形成一個多黨聯盟執政的情況[4]。
世界各國(地區)政黨體系[編輯]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1月14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A[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阿布哈茲(Abkhazia)
●
阿富汗(Afghanistan)
●[註1]
奧蘭(Aland)
●
阿爾巴尼亞(Albania)
●
阿爾及利亞(Algeria)
●
美屬薩摩亞(AmericanSamoa)
●
安道爾(Andorra)
●
安哥拉(Angola)
●
安圭拉(Anguilla)
●
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andBarbuda)
●
阿根廷(Argentina)
●
亞美尼亞(Armenia)
●
阿魯巴(Aruba)
●
澳洲(Australia)
●
奧地利(Austria)
●
亞塞拜然(Azerbaijan)
●
B[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巴林(Bahrain)
●[註2]
孟加拉(Bangladesh)
●
巴貝多(Barbados)
●
白俄羅斯(Belarus)
●
比利時(Belgium)
●
貝里斯(Belize)
●
貝南(Benin)
●
百慕達(Bermuda)
●
不丹(Bhutan)
●
玻利維亞(Bolivia)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andHerzegovina)
●
波札那(Botswana)
●
巴西(Brazil)
●
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VirginIslands)
●
汶萊(Brunei)
●
保加利亞(Bulgaria)
●
布吉納法索(BurkinaFaso)
●
緬甸(Burma)
●
蒲隆地(Burundi)
●
C[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柬埔寨(Cambodia)
●
喀麥隆(Cameroon)
●
加拿大(Canada)
●
維德角(CapeVerde)
●
開曼群島(CaymanIslands)
●
中非共和國(CentralAfricanRepublic)
●
查德(Chad)
●
智利(Chile)
●
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RepublicofChina)
●[註3]
哥倫比亞(Colombia)
●
葛摩(Comoros)
●[註4]
剛果共和國(RepublicoftheCongo)
●
民主剛果(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
●
庫克群島(CookIslands)
●
哥斯大黎加(CostaRica)
●
象牙海岸(Côted'Ivoire)
●
克羅埃西亞(Croatia)
●
古巴(Cuba)
●
賽普勒斯(Cyprus)
●
捷克共和國(CzechRepublic)
●
D[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丹麥(Denmark)
●
吉布地(Djibouti)
●
多明尼加(Dominica)
●
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Republic)
●
E[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東帝汶(EastTimor)
●
厄瓜多(Ecuador)
●
埃及(Egypt)
●
薩爾瓦多(ElSalvador)
●
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Guinea)
●
厄利垂亞(Eritrea)
●
愛沙尼亞(Estonia)
●
衣索比亞(Ethiopia|Ethiopia)
●
歐盟(EuropeanUnion)
●
F[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福克蘭群島(FalklandIslands)
●
法羅群島(FaroeIslands)
●
斐濟(Fiji)
●
芬蘭(Finland)
●
法國(France)
●
法屬玻利尼西亞(FrenchPolynesia)
●
G[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加彭(Gabon)
●
甘比亞(Gambia)
●
喬治亞(Georgia)
●
德國(Germany)
●
迦納(Ghana)
●
直布羅陀(Gibraltar)
●
希臘(Greece)
●
格陵蘭(Greenland)
●
格瑞那達(Grenada)
●
關島(Guam)
●
瓜地馬拉(Guatemala)
●
根西島(Guernsey)
●
幾內亞(Guinea)
●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Guinea-Bissau)
●
蓋亞那(Guyana)
●
H[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海地(Haiti)
●
宏都拉斯(Honduras)
●
香港(HongKong)
●
匈牙利(Hungary)
●
I[編輯]
國家/地區(譯名使用的中國大陸常用稱呼)
多黨制
兩黨制
威權制
一黨制
無政黨
冰島Iceland)
●
印度(India)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
伊朗(Iran)
●[註5]
伊拉克(Iraq)
●
愛爾蘭(Ireland)
●
以色列(Israel)
●
義大利(Italy)
●
政黨的組織結構[編輯]
政府外的政黨組織[編輯]
政黨在政府外自行建立的組織機構包括黨的中央組織、黨的領導者、黨的地方組織和外圍組織[2]:264-265。
黨的中央機關是政黨的全國性領導組織,領導全體黨員,協調黨內工作。
又可細分為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黨的中央委員會、黨的核心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等。
黨的領導者也就是黨的領袖或領導集團。
領袖的產生一種是黨內選舉產生;一種是大選中獲勝的國家元首也就是黨的領袖;而落選的在野黨候選人雖然也是名義上的黨的領袖,但並無實際作用,在野黨基本屬於無領袖狀態。
黨的地方組織有三種類型。
一種是根據行政區劃設立黨組織;一種是根據選區建立黨組織,還有一種是根據自行設定的規定設定地方組織。
外圍組織是為了與其他群體進行溝通而設立。
政府內的政黨組織[編輯]
政黨在政府機構內部設立組織以統一本黨黨員的意志和行動。
在議會內組成一個或數個議會黨團和黨組,議會黨團的最高決策機構是議會黨團全體會議,負責選舉出黨團的領導層和負責人。
黨團主席一般由黨的領袖擔任,下設督導員和各種工作委員會,負責維持黨的紀律,督促黨員投票。
黨團成員的構成各國不同。
例如英國全部由本黨黨員構成,而法國則允許其他政黨成員加入[2]:267-268。
大多數國家執政黨在組閣時會考慮政黨背景,但一般不會在政府內部建立政黨組織。
西方國家的文官一般要求政治中立,不許參加黨派,但是也有一些國家允許文官有政黨背景。
例如英國的文官可以參加地方性政黨。
許多實行司法獨立的國家,法官不能以黨派身份來審理案件,但是政黨會通過其他方式去影響司法活動。
西方國家的軍隊一般實行政黨與軍隊分離的原則,軍隊只效忠於國家[2]:267-268。
政黨的組織類型[編輯]
一般根據政黨的組織嚴密程度將政黨分為[2]:268-269:
民主鬆散型:往往政黨組織原則鬆散,黨紀對黨員的約束力很小,一般保守黨和自由黨屬於這種類型。
民主緊密型:政黨有較為明確的組織原則和組織結構,黨紀對黨員具有一定約束力,黨員的進出需要一定的手續。
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多屬於這種類型。
民主集中型:這是共產黨及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原則,黨員必須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黨員的吸納也需要履行嚴格的手續。
另一分類法即剛性政黨和柔性政黨。
注釋[編輯]
^阿富汗有多黨總統選舉,但無多黨議會選舉。
^政黨必須在君主體系內操作。
^1個執政黨,8個參政黨,各民主黨派必須接受執政黨的領導,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有兩個主要陣營:聯邦系和自治系。
^各政黨必須效忠宗教。
參考文獻[編輯]
^梁琴.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務印書館.2000:11.ISBN 9787100030441.
^2.02.12.22.32.42.52.62.72.82.9孫關宏.政治学概论.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ISBN 7309036611.
^岡澤憲芙.政党.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34.ISBN 9787800365232.
^繆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24–273.ISBN 9787500425052.
參見[編輯]
政黨政治
一黨制
一黨獨大制
兩黨制
多黨制
獨裁制
執政黨
在野黨
政黨輪替
各國執政黨列表
最大的政黨列表
馬克思列寧主義
阿拉伯社會主義
法西斯主義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政党制度&oldid=72588568」
分類:政治制度政黨制度隱藏分類:自2015年4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6年11月擴充中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日本語Lietuvių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政黨制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政黨體系自1990年代中期起具有兩黨半的特色,但由於中國國民黨弱化失去執政能力,第三黨主要以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為主,逐漸打破「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互相競爭」 ...
- 2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
但相. 反的,左右派意識型態在台灣政治運作上的討論則相當有限,. 不但政治菁英甚少提及,大多數民眾更可能完全不瞭解左派與. 右派的意涵及差異。陳文俊(2003)雖曾發現 ...
- 3政治學-政黨體系-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 3people.com.tw - /
2.兩黨制的優點兩黨制最主要的優點就是促成「政黨主導的政府」(a system of party government),其特色是穩定性、選擇性和責任性都較佳。 (1)較符合民主精神下的多數決原...
- 4中華民國政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5中華民國政黨制度演變因素之探究 - 聯合大學
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政黨的興起是現代政府主要的特色之一,政黨在政府中扮演 ... 政黨的分類型態可分為: ... 《一》民國38年至民國58年:意識型態霸權一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