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溫動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恆溫動物的基礎代謝率遠高於變溫動物。

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保證體溫的恆定,並且能在外界環境升高的狀態下排出熱量。

這通常通過液體的蒸發 ... 恆溫動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0月30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恆溫動物"—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9年10月30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老鼠與蛇的遠紅外線熱影像 恆溫動物(Homeotherms),俗稱溫體動物,與內溫動物(Endotherms)不同。

在動物學指的是那些能夠調節自身體溫的動物,其活動性並不像變溫動物那樣依賴外界溫度。

在鳥和哺乳動物會通過新陳代謝產生穩定的體溫,已經滅絕的恐龍也可能是恆溫動物。

這體現在基礎代謝率。

恆溫動物的基礎代謝率遠高於變溫動物。

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保證體溫的恆定,並且能在外界環境升高的狀態下排出熱量。

這通常通過液體的蒸發實現,如人類的汗和狗的喘息,還有貓的舔舐。

人類體溫的恆定[編輯] 人類在天氣炎熱或體溫升高時,活動力會降低,減少熱量的產生,同時皮膚表面微血管的血液量會增加,以加速熱量散失。

另外,汗水的蒸發也可帶走過多的熱量。

反之,當天氣寒冷或體溫降低時,肌肉會藉著收縮和顫抖產生能量;食慾會增加,藉此獲取更多養分以產生能量,同時流入皮膚微血管的血液量會減少,以降低熱量散失。

恆溫動物通常需要隔熱措施,陸生的動物會通過在羽毛或毛髮中封存空氣層實現。

鳥類披有羽毛。

而絨毛的隔熱效果十分好,所以在人類社會常見有絨毛服裝,床墊和睡袋產品。

部分恐龍被推測可能是恆溫的,例如:暴龍。

陸生的哺乳類動物有毛髮(獸皮)。

羊毛的隔熱效果極佳。

它的螺旋度比鬃毛高,可以融入更多的空氣。

水生哺乳動物如鯨和海豹還有一些鳥類(企鵝)有一層特殊的隔離脂肪層,羽毛和毛髮在水中就不再能如在陸上那樣保暖了。

但是一些哺乳類動物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恆溫的,例如在冬眠時,它們的體溫會下降10°C以上。

這樣它們就可以節省能量,可以不吃或少吃(在間或的甦醒狀態下)的情況下度過數月的嚴冬。

如刺蝟和冬眠鼠。

蜂鳥,則非嚴格意義上恆溫鳥類。

一些昆蟲也有恆溫的趨向,例如蜂能夠在外界寒冷的情況下通過肌肉顫抖保持蜂巢的溫度大致恆定。

但這種恆溫不是個體的,而是整個蜂群的。

無脊椎動物和絕大部分的魚類則稱為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不恆定,但某種程度上卻是受新陳代謝調節的。

[來源請求] 其實還有恆溫植物,如臭菘(Symplocarpusfoetidus),它可以在外界低於0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20攝氏度的體溫,熱量是通過花枝的粒線體產生的。

(參看連接臭菘冷暖自知植物也有體溫[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恒温动物&oldid=72236028」 分類:​動物生理學隱藏分類:​自2019年10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9年10月維基百科來源清理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Bosanski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viešuമലയാളം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Românăसंस्कृतम्ScotsSlovenščinaAnarâškielâСрпски/srpskiKiswahiliไทยTürkçeاردو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